- 可怕的歷史(世界卷)
- 翟文明
- 2103字
- 2019-01-03 12:11:11
內爭與分裂之痛
無數殘酷的歷史事實說明,一個國家最容易從內部被擊破。在這個意義上,與其說一個國家被外來民族或國家所征服,不如說這只是一個表面現象——它實際上是毀于自身。在眾多的內部原因中,慘烈的內爭以及內爭所導致的分裂是一個國家衰落乃至滅亡非常重要的原因。

正如《舊約·列王記》中所描述的那樣,所羅門王興建于耶路撒冷的神廟是為了放置約柜。神廟包括三大間:外間是前廳,內間是禮拜堂,還有一間是安放約柜的圣殿。
內爭和分裂導致國家滅亡的典型是猶太人。長期漂泊無依、飽受流離之苦的猶太人在長達2000多年的歷史中一直沒有自己的國家,但是一開始并非如此。歷史上的猶太人經過長期的戰斗和艱苦的努力,占領了巴勒斯坦地區原有居民迦南人的很多地盤。從掃羅(公元前1020~前1000年在位)開始,以色列猶太人進入了王國時代。但就在王國建立后不久,猶太人的另一個領袖大衛同掃羅之間發生了尖銳的沖突,大衛率領自己的軍隊背叛了掃羅,投靠了腓力斯丁人,使掃羅在戰爭中遭到慘敗,這為王國的衰敗埋下了種子。在掃羅死后,以色列立即陷入了混亂之中,其實力大為削弱。在國王所羅門(公元前960~前930年在位)死后,國家分裂為北方的以色列王國和南方的猶太王國。其中,以色列王國存在了大約200年,最后從歷史上消失了;南方的猶太王國則斷斷續續地存在到羅馬人統治之初,不過亞述人、埃及人、新巴比倫王國、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人都曾征服過它。
實際上,無論一個國家曾經多么強大,只要內部發生了爭執和分裂,它也將會以摧枯拉朽式的速度走向滅亡。內部分裂的表現多種多樣,但總可以分為階級矛盾或者統治階級內部的分裂這兩種類別。國家衰亡之所以多禍起內部,主要在于這些國家內部有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鮮明分野和對立。幾乎在所有的國家,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極端不和諧都會引發反抗和起義,導致國家衰落和滅亡。而為了權力瓜分和利益分割,統治者內部無休止的爭權奪利的斗爭也會導致同樣的結果。
伴隨著羅馬奴隸制社會的沒落,羅馬帝國在人民起義和蠻族入侵中逐漸走向衰亡。在提奧多西一世執政時期(公元378~395年),由于對蠻族采取懷柔政策,尊奉基督教為國教,一度恢復了帝國的統一,但是他在死后卻把帝國分給了兩個兒子,于是在公元395年,羅馬帝國正式分裂為以君士坦丁堡為都城的東羅馬帝國和以羅馬為都城的西羅馬帝國。羅馬帝國已經奄奄一息,臨近末日。帝國到處都是爭當皇帝的軍人相斗,公元455~476年間,西羅馬換了9位皇帝。在這9位皇帝的最后一位羅慕路斯在位時,日耳曼雇傭軍首領將其廢黜。安息帝國的盛世在公元前2~前1世紀。但實際上,安息人爭奪王位的權力斗爭幾乎伴隨著帝國的始終,幾次嚴重的內訌都導致了帝國嚴重的危機。約公元前1世紀末,一支安息貴族在伊朗東部建立了一個半獨立的公國。它的勢力在東方擴展到印度西部,而它對安息帝國的獨立性卻越來越大了。在亞洲,公元9世紀,新羅王朝陷入了尖銳的階級斗爭和大貴族爭權斗爭之中,國家出現嚴重危機。統治階級中的貴族利用農民戰爭,逐漸形成了強大的地方政權,中央政權被壓縮到東南地區,形成了后百濟、泰封國(后改為高麗)和新羅三足鼎立的局面,高麗國逐漸強大起來,并于公元935年將新羅王朝徹底消滅。

100英尺(約30米)高的宏偉的尼克拉堡巍然聳立,成為帝國時期羅馬國力強盛的有力證明,但它的建筑初衷——由于恐懼而大量修建城堡與城墻,卻是羅馬衰敗的征兆。

德國分裂,柏林被一分為二,駐守在柏林墻兩側的士兵只能隔墻相對。
毫無疑問,一個國家的內爭和分裂會給國家的人們帶來無盡的苦難。這種苦難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內爭和分裂中的沖突乃至戰爭使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急劇惡化,而最直接和慘痛的則莫過于失去自己的生命。歷史上,沖突和戰爭所代表的就是流血和犧牲。另一方面,人們的精神狀態在國家分裂中變得惡劣,其信念和理想會瀕于崩潰。
對另一部分人來說,分裂則會對心靈造成無法愈合的創傷。1949年,德國被分為東德和西德,分別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柏林墻就此誕生,它畫了一道弧形并向左右兩邊延伸將整個柏林和德國隔成兩半。一直到1990年10月3日兩德實現統一,德國分裂了41年之久。柏林墻見證了德國的分裂與統一,經歷了冷戰的風雨洗禮。盡管這一切都已成歷史,但這座城市卻處處留有它的遺跡,無論是現實上的還是心理上的。
【延伸閱讀】
安息帝國
安息帝國(公元前247~224年),又稱帕提亞帝國,伊朗古代奴隸制王國。公元前3世紀前期,游牧的達海部落聯盟的帕爾尼部從今錫爾河流域遷徙到帕提亞,與當地居民融合。公元前247年,帕爾尼部的首領阿薩息斯殺死塞琉古王國的總督,以尼薩為都城,建立阿薩息斯王朝。米特拉達梯一世(公元前171~前138年)在位時,帝國西以幼發拉底河為界,與羅馬對峙;東北與康居和大月氏相接;東南占有坎大哈,遠抵印度邊境。幾個世紀里,帕提亞和西面的羅馬帝國屢有戰爭。公元1世紀初,隨著帕提亞王權的衰落,各省總督和部落首領紛紛獨立,民族意識的覺醒成為主流,帕提亞進入所謂“反希臘化”時期。阿爾達班五世(公元213~224年)在位時曾經打退入侵的羅馬人,并攻入羅馬境內,迫使羅馬皇帝以重金乞和,但在與薩珊家族的阿爾達希爾的交戰中陣亡,帕提亞帝國也由此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