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結盟與對抗

由于矛盾和競爭的存在,擁有共同利益的國家常常聯合起來對抗別的國家。正像各國間的競爭一樣,常常打著各種正義旗號的結盟也是為了維護或爭取自己國家的利益。可以說,利益是國家間結盟或對抗的唯一的指揮棒。

早期的人類就已經意識到結盟的重要性了。許多城邦聯合起來反對其他城邦,城邦聯盟之間進行各種對抗,這是人類早期歷史的常態。比如,在蘇美爾文明的早王朝時期(約公元前2800~前2371年)各邦的爭霸戰爭中,南部兩河流域就形成了以烏爾和烏魯克為霸主的南方同盟和以基什為霸主的北方同盟。為了反抗埃及圖特摩斯三世(公元前1504~前1450年在位)的侵略,許多國家組成了由米坦尼王國支持、以卡迭什為首的敘利亞聯軍。在布匿戰爭中,馬其頓國王腓力五世曾和迦太基結成同盟。14世紀晚期,金帳汗國與麥汗和立陶宛結盟,共同攻打莫斯科公國。而在近代和現代歷史中的結盟和對抗就更多了。

聯盟內部成員并非都是平等的。實際上,在更多的時候,聯盟常常為其中某一國或幾國所操縱。古希臘的伯羅奔尼撒同盟和雅典海上同盟就是如此。斯巴達號稱天下無敵的陸軍使之在伯羅奔尼撒半島上以霸主自居。公元前6世紀后期,伯羅奔尼撒半島上的各個城邦,除了阿哥斯和西北部阿卡亞少數小邦外,都被斯巴達糾結起來組成了伯羅奔尼撒同盟。入盟城邦在外交、軍事問題上按同盟決議一致行動。在這個軍事同盟中,斯巴達是當然的核心和領袖,斯巴達利用伯羅奔尼撒同盟作為控制入盟各邦的工具,并且在整個希臘世界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公元前478~前477年,雅典組織中希臘、愛琴諸島和小亞的一些城邦結成雅典海上同盟(又名提洛同盟),入盟城邦達到近250個。同盟的章程和伯尼撒同盟相似,實際上入盟城邦的軍事外交皆需聽從主雅典指揮,所以這個同盟實為雅典霸權的工具。

在這幅畫面上,雅典方陣的前列士兵正踏著雙管長笛的音樂迎戰斯巴達方陣的前列士兵。

在近現代歷史上,即使像國際聯盟這樣大規模結盟也不能例外。1920年1月10日,在美國總統威爾遜的倡導下,國際聯盟宣告正式成立。國聯共有44個會員國,后來逐漸增加到63個國家。國際聯盟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立誓共同防御侵略、以非暴力方式解決爭端的世界范圍內的國際組織。但從本質來講,它是主要帝國主義國家,尤其是英國、法國維護凡爾賽體系的工具。由于帝國主義之間的利害沖突,國聯在審理和解決國際爭端方面成效很少。

大多數同盟建立的真正目的并非像它們的成立宣言或條約上所闡述的那樣,而是有不可告人的目的。1948年3月17日,英、法、比、荷、盧5國代表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締結了5國《合作和集體防御條約》,即《布魯塞爾條約》,有效期為50年。這是一個以軍事同盟為核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合作條約。雖然條約表面目的是防止德國侵略政策復活,但是締約國的真正想法是“蘇聯總有一天要進攻西歐”,因此它的主要目標是針對前蘇聯的。盡管打著正義的旗幟,有很多同盟所代表的卻并非正義,它們有時候是一種落后陣營對抗進步的歷史反動,大名鼎鼎的神圣同盟就是如此。1815年維也納會議結束后不久,俄國、奧地利、普魯士三國于9月26日在巴黎簽署《神圣同盟宣言》,標榜根據基督教教義處理相互關系,并引導臣民和士兵“保衛宗教、和平與正義”,要求人民遵守教義,恪盡職守。最后除英國攝政王、奧斯曼帝國蘇丹及教皇外,歐洲各國君主也紛紛加盟。但是它的所作所為跟它的宣言并不相符。所謂的“神圣同盟”實際上是維護維也納體系、維護君主專制政治秩序的君主互助同盟。

結盟的目的是為了對抗,這種對抗常常以戰爭為最后結果。在某種意義上說,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同盟之間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由于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強烈的利益需求,各帝國主義國家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在激烈的競爭中,各國都在積極尋找同盟者,以壯大自己的力量并壓倒對方。1879年10月,奧匈帝國和德國締結了針對俄國的秘密軍事同盟條約,1882年5月,意大利同德、奧簽訂了三國同盟條約。三國同盟的矛頭直指俄、法,促使它們迅速接近。1894年,法俄同盟正式形成。一直奉行“光榮孤立”政策的英國感到深受德國威脅,在1904年4月同法國簽訂了協議;1907年8月與俄國訂立協約,至此,三國協約正式形成。三國協約的形成標志著兩大對立的帝國主義軍事集團終于形成。兩個集團之間的軍備競賽越演越烈,最后終于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1936年10月25日,法西斯德國和意大利達成同盟條約,建立“柏林-羅馬”軸心。11月25日,日本軍國主義同德國簽署《反共產國際協定》,意大利后來也加入進來。1939年5月22日,德、意兩國又簽訂了《德意同盟條約》。1940年9月27日,德國、日本和意大利三國外交代表在柏林簽署《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成立以“柏林-羅馬-東京”軸心為核心的軍事集團,這就是臭名昭著的“軸心國”。1942年1月1日,反法西斯的26個國家在華盛頓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宣言的簽署和發表,標志著國際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到大戰結束時,加入同盟的共達52個國家。它團結了可能團結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法西斯侵略勢力,對于最后戰勝法西斯國家起了決定性作用。

世界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結盟和對抗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1949年4月4日,美國、加拿大、英國等12個國家的外長云集華盛頓,舉行《北大西洋公約》簽字儀式。8月24日,各締約國均按照本國的憲法程序完成批準手續,公約正式生效,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正式成立。這是由美國所組織的最大的一個軍事同盟,是它的冷戰政策的主要支柱。作為回應,1955年5月14日,蘇聯、波蘭等8國在華沙締結了《華沙條約》,并根據條約成立了華沙條約組織。華約組織的建立使東西方之間最終形成了兩個對立的軍事集團,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進行了世界范圍內的角逐。

借助強大的軍事力量遏制社會主義是北約的根本目的,圖為隸屬北約的英國軍艦在巡航。

當然,為了對抗人類的不平等,正義的力量也會聯合起來。1945年10月24日,中、法、蘇、英、美和其他多數簽字國遞交了批準書后,聯合國正式成立。聯合國是最大的世界性的聯合組織,到目前已經有近200個成員國。聯合國的宗旨是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促進國際合作與發展。雖然它曾經被大國所操縱,但是卻越來越朝著創立的目標發展,并且在國際社會中起到越來越重大的作用。不結盟運動是唯一一個以不結盟為目的的同盟。1961年9月,25個國家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舉行了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正式宣告了不結盟運動的誕生。不結盟運動成員國奉行奉行獨立、自主和非集團的宗旨,支持各國人民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捍衛國家主權以及發展民族經濟和民族文化的斗爭;堅持反對帝國主義、新老殖民主義、種族主義和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呼吁第三世界國家加強團結;主張國際關系民主化和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

【延伸閱讀】

軸心國成員一覽表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绍兴市| 三原县| 三台县| 天门市| 高平市| 奇台县| 四会市| 万山特区| 霸州市| 凉城县| 怀远县| 威海市| 忻城县| 博白县| 余姚市| 古交市| 平罗县| 恭城| 肇东市| 海城市| 康保县| 大庆市| 方正县| 佛学| 伊川县| 满洲里市| 榆林市| 历史| 新兴县| 嘉兴市| 余江县| 博湖县| 分宜县| 平安县| 东港市| 阿拉善左旗| 彭泽县| 顺昌县| 吴江市| 涟源市| 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