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制造分裂與對抗

為了控制或統治其他國家,殖民國家所采取的政策通常隨著不同的形勢而變化。利用矛盾使國家、民族和宗教產生分裂和對抗,然后對其進行控制和統治,這也是殖民主義國家的慣用伎倆。分裂政策是一種分化瓦解之術。因為如果被統治的對象團結起來,對殖民者的威脅就太大。毫無疑問,殖民國家采用的最常用的分裂手段是對國家的統治者和人民采取完全不同的統治政策。對擁有相同利益的統治者,他們通常采用扶持、拉攏的殖民統治政策;而對于人民,他們則主要是采用打壓的政策。

另一種較為常用的分裂手段是從行政上進行分裂,即在不同的地方采用不同的政策。法國殖民者在統治越南的時候,采取的基本殖民政策就是“分而治之”。它承襲了越南阮朝的行政區劃,將越南分為南圻、中圻和北圻,并在三地分別采取不同的殖民統治形式。南圻由總督直接管轄;在中圻采取“保護領地”的形式,保留阮朝的統治機構,只派總監進行監督;在北圻則由阮朝傀儡政權統治。在對越南、柬埔寨、老撾組成的“印度支那聯邦”進行殖民統治時,法國殖民者也采用類似的方法,盡量破壞三國的團結然后達到分而治之的目的。他們經常調遣這一國的軍隊去鎮壓另一國的反抗,利用此民族去反對彼民族。其中最常用的手段是用越南牽制其他兩國,就是所謂的“以越治柬”“以越治老”。

分割引發的苦難

英國在印度實行的分治使得印度宗教矛盾空前尖銳,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紛紛逃離家園,宗派起義的仇恨達到了頂峰,直到今天仍未消解。

英國在印度所制造的分裂在殖民主義國家中頗具代表性。英國在印度一直采取“分而治之”的殖民統治原則。“二戰”后,印度人民反抗英國殖民者的斗爭走向高潮,特別是特倫甘納起義的發生和工農運動的高漲使英國統治者感到印度的獨立不可避免,他們的出路只有與印度資產階級妥協,通過移交政權,借助條約盡可能多地保留其殖民利益。1947年7月18日,英國議會極不情愿地通過《印度獨立法案》,宣布1947年8月15日起在印度境內成立兩個獨立的自治領:印度和巴基斯坦。

印、巴獨立結束了英國殖民者對印度次大陸長達190年之久的直接統治,但是也給獨立后的印、巴留下了嚴重的禍根。英國殖民者在準備移交政權的過程中,繼續施展傳統的“分而治之”政策。它極力擴大印度兩大民族主義政黨——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之間的分歧,以及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沖突。獨立法案公布后,印度的宗教沖突達到高潮,包括圣雄甘地在內的50萬印度人在相互毆斗、殘殺中死去。獨立法案公布之后兩年內,在巴基斯坦的約890萬印度教徒不得不離開家鄉遷往印度,在印度的約720萬穆斯林也被迫遷往巴基斯坦。這些傾家蕩產的人衣食無著,形成了長期得不到解決的印巴難民問題。另外,獨立法案沒有明確劃定印巴邊界,因此,印巴邊界糾紛問題,尤其是克什米爾土邦的歸屬問題,造成了印巴的嚴重對立。克什米爾是戰略要地,生活在其中的500萬人口有77%是伊斯蘭教徒,20%是印度教徒。法案規定穆斯林占多數的地區歸巴基斯坦,但又規定克什米爾可以自由選擇歸屬。雙方的強硬態度,加上外部勢力的插手,致使克什米爾爭端長期得不到解決,而且越來越復雜。

1945年,從前線上撤回的士兵和無家可歸的人們聚集在柏林的一個火車站內,此時的柏林已被劃分為4個不同國家占領的區域。

在雅爾塔會議上,正式通過了蘇、美、英對德分區占領的決議,德國投降后,蘇、美、英、法四國分區占領了德國,四國總司令組成盟國管制委員會,其任務是保證占領區協調行動,并就涉及德國整體的主要問題做出決定。但是后來,各國占領區都想把德國問題的處理納入本國戰略方針的軌道,結果盟國管制委員會形同虛設。不僅如此,各占領國政府對戰后德國的處置和發展的政策分歧加深,最終導致了德國的分裂。東、西德國成為了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對抗的一部分。

支持敵對勢力與國家政府進行對抗是分裂政策的一種常見形式。比如美國就時常扶植中東的反對派,以牽制那些反對西方殖民主義的執政黨。在巴勒斯坦進行提前選舉之前,美國就出資4200萬美元,資助哈馬斯的政治對手阿巴斯所屬的法塔赫。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在以昂山為主席的“緬甸反法西斯自由同盟”等民族主義獨立運動力量的領導下,緬甸人民堅決反對英國殖民者重返緬甸,英國對此不得不采取妥協政策。雖然英國表面上答應逐步給緬甸獨立,但是卻在極力拖延緬甸獨立的日期。英國總督在重返緬甸后,積極扶持右派勢力,迫害愛國主義力量。希望通過和平途徑解決獨立問題的昂山等民族主義領袖對此十分不滿,他們在1947年制憲會議選舉后,成立了以昂山為總理的臨時政府,并宣告緬甸將成為獨立的共和國。惱羞成怒的英國殖民者竟指使暴徒刺殺了昂山和其他6位部長。

帝國主義國家常常通過支持反對勢力發動政變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比如,在剛果共和國宣告成立后,比、英、法等老牌殖民主義者在剛果的主要工礦區支持叛亂,制造加丹加、開賽省從剛果共和國分裂。美、英軍隊在伊朗人民的民族主義運動的打擊下離開伊朗后,積極扶持在伊勢力。1951年6月20日,摩薩臺政府宣布接管英伊石油公司。這一措施得到伊朗人民的熱烈擁護,但是卻遭到了英美政府的極力反對。英美政府不但在經濟上對摩薩臺政府施加壓力,而且支持伊王室和議會中的右派進行倒摩運動。1952年,英美政府和國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串通一氣,采取了美國中央情報局擬定的、旨在推翻摩薩臺政府的“埃杰克斯計劃”。1953年8月19日,右派勢力發動了軍事政變,穆罕默德·摩薩臺被叛變軍隊逮捕。1954年,英伊石油公司和美國其他石油公司組成的國際石油財團與伊朗政府談判,取得了伊朗南部和西南部20萬平方公里產油區的租借權,為期25年,伊朗議會通過了此法案。至此,轟轟烈烈的石油國有化運動宣告暫時失敗。

無論是使用制造分裂與對抗,還是其他形式的政策,殖民主義國家所要達到的目的都是一致的,那就是維護殖民國家的利益。

【延伸閱讀】

昂山

昂山(1915~1947年),緬甸獨立運動領袖。1915年2月13日出生于緬甸北部,自幼即深受家鄉人民反英斗爭的影響。進入仰光大學后,成為學生運動的領導人,曾于1936年2月與吳努一起領導學生罷課。1938年加入德欽黨, 1939~1940年任該黨總書記。1940年為緬甸獨立而尋求日本支持,并建立緬甸獨立軍。1943~1945年在巴莫傀儡政府中任國防部長。1944年8月,昂山秘密成立反法西斯人民自由聯盟,任主席。1945年3月,率緬甸國民軍協助盟國作戰,直至日本投降。1946年,任緬甸行政委員會副主席。1947年1月27日,赴倫敦簽訂了“昂山—艾德禮協定”,并于4月成立以昂山為首的臨時政府。由于英國背信棄義,他表示了公開的譴責。同年7月19日,昂山與其他6名部長同時遭殺害。這一天后被定為緬甸的“烈士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碚区| 上思县| 含山县| 古田县| 雷州市| 全南县| 墨竹工卡县| 连南| 江华| 山东| 永宁县| 盐城市| 潞城市| 尖扎县| 达日县| 巴东县| 娄底市| 调兵山市| 巨鹿县| 南华县| 门源| 星子县| 怀化市| 新沂市| 皮山县| 新乡市| 晋宁县| 绍兴市| 南川市| 清河县| 峡江县| 洪江市| 苍梧县| 扎囊县| 岫岩| 云安县| 渝中区| 辛集市| 鄢陵县| 五指山市| 建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