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快速讀心,瞬間贏得客戶信賴(2)
- 五分鐘打動人心的銷售技巧
- 莫莫
- 5646字
- 2016-06-16 18:20:16
當然,要想和對方有“共鳴”,關鍵是找話題。有人說:“交談中要學會沒話找話的本領。”所謂“找話”就是“找話題”。寫文章,有了好題目,往往會文思泉涌,一揮而就。交談,有了好話題,就能使談話輕松自如,但是如果你選的話題并不適合你,那么最后難堪的只有你。
一天,電腦銷售人員杰去拜訪一位公司的老總,因為有消息傳出說這家公司計劃將目前所有的臺式機都換成筆記本,因此他就抱著很大的希望約見了客戶。
因為已經有了半年多的銷售經驗,杰也懂得一些銷售之道,其中就包括找到與客戶的共同點。這天,杰在進到這位老總的辦公室后,發現在他的書架上擺放著幾本關于金融投資方面的書,想起同是做金融投資的同學跟自己說過一些這方面的問題,于是就想借此打開與客戶的談話,因此便和老總聊起了投資的話題。結果這位老總深諳投資之道,沒聊幾句,杰就不知該怎么應付他了,最后不得不以尷尬的局面結束了這次拜訪。
由此可見,察言觀色,按圖索驥,必須立足于自己真正的興趣愛好上,一定要能將自己所找的話題輕松地展開,對話題中的事或物有相當的了解或興趣,否則只是為引起對方的好感,強行說出自己對某事物感興趣,但卻因為你的一知半解而中途“卡殼”,這樣,你們之間的談話就無法進行,還會讓客戶認為你不懂裝懂,不值得信賴。就像上面案例中的銷售人員杰,可謂沒有選好話題,使得聰明反被聰明誤。
因此,要想使雙方的交談有味道,談得投機,談得其樂融融,銷售人員在尋找共同點時,一定要是雙方都感興趣的話題,要能引起雙方的“共鳴”。只有雙方有了“共鳴”,才能夠讓溝通更深入、愉快,才能讓客戶更信賴你,銷售也就水到渠成了。
感覺“對”了味,客戶才會喜歡你
常言道:“有好的產品不一定有好的市場。”因此,準確地分析顧客的需求變得越來越重要。銷售機遇隨時都有,但你卻不一定能把握住,即便你把握住了,也難以將產品準確地推銷給客戶。因此,在分析客戶的需求前,應該先消除客戶的顧慮。
一位金牌推銷員曾說過:作為推銷員,你不是要打動客戶的腦袋,而是要打動客戶的心。因為心是離客戶錢包最近的地方,是客戶的感情,腦袋則是客戶的理智,也就是說,合格的推銷員要通過打動客戶的感情,讓客戶感覺“對”了味,從而產生購買的想法。
一次,夢溪與朋友約在某餐廳見面,因為時間還早,她就走進了餐廳附近的一家服飾店看衣服,消磨時間。
一進門,坐在收銀臺后的店員就站起來對夢溪親切地說:“您好,請慢慢看,若是有喜歡的告訴我。”然后便繼續坐下去做她自己的事情。
表面上,似乎這位店員一直坐在位子上看賬目,但事實上,她讓同是做銷售工作的夢溪敏銳地感覺到,她在使用障眼法,她的目光一直都在跟隨著自己,并暗自觀察著自己對服飾的喜好。
當然,這次夢溪的目的是消磨時間,并沒有真正想要買衣服的意愿,因此看了一圈之后就準備離開了。就在她將要走出店門時,坐在收銀臺后面的店員站起來說:“小姐,真是不好意思,今天沒有您喜歡的。不過我們隨時都會添加新衣服,歡迎您下次再來,希望下次能有您喜歡的衣服。”
雖然并沒有買衣服,但夢溪走出店門的那一刻心情非常好,也基于此,沒過幾天,她再度光臨了這家店,并試穿了一件中等價位的衣服。
店員一直在左右忙活著,但是當看到夢溪試穿的衣服后,店員親切地說:“小姐,這件衣服可能不太適合您,這樣吧,我幫您選一件,您試試看!”
夢溪接過店員拿過來的衣服,感覺的確不錯,心想這件一定很貴,但不想到試衣間一看,卻比自己試的那件還便宜,于是對店員的好感再次提升了不少。夢溪很快便試好了衣服,感覺店員挑的衣服的確很合身,顯腰身,也顯瘦。
見夢溪對這件衣服很滿意,店員又拿過了幾件質量不錯的衣服和裙子,對夢溪說:“小姐,我們店里還有幾件不錯的衣服和裙子,您看一下,我個人感覺挺適合您的,您試試吧。”七八件衣服,夢溪就像是一個很聽話的孩子,一件件地試給店員和自己看,但不試不知道,一試感覺的確就像是專門為她設計的似的,沒有一件不好看的。于是夢溪在試穿了將近一個下午后,將幾件衣服統統買了下來。依然令夢溪感動的是,店員怕她拿著這幾件衣服太累,于是還專門幫她叫了快遞。
從此,夢溪變成了這家店的老顧客,同時還不斷地將自己的朋友介紹到這家店來。夢溪告訴他們,自己之所以喜歡到這家店來選衣服,是因為完全信任這家店的店員,她讓自己感到踏實,由她推薦的衣服,自己沒有不喜歡的,也沒有不合適的,有些衣服哪怕價格貴點,自己也心甘情愿地購買。夢溪說她不喜歡那些一上來就漫無目的推銷的人,也不喜歡那些動不動就胡亂夸耀自己產品的銷售人員,她更喜歡像那家店的店員一樣的人,不張揚,且只為顧客選最適合他們的,而這樣也恰恰讓她感覺“對”了味,她也才更愿意相信這樣的店員。
無論你從事的是哪個行業的銷售工作,都要記住,“取得客戶完全的信任”比什么招數都好用。客戶絕對不可能一見到你就信任你,因此,你必須揣摩客戶的心理,做出一些能夠讓客戶信任你的舉動,然后他才會消除疑心病。
當然,上述案例中的夢溪之所以相信那家服裝店的店員,最重要的就是因為在她第一次進店時,店員不張揚的行動以及幾句貼切而溫馨的話語,讓夢溪感到心情舒暢,這為她的再次光臨并且快速成交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夢溪喜歡的是不張揚的銷售人員,而其他的客戶又認為店員或產品具備什么才能讓他們感覺“對”了味呢?這就需要銷售人員在銷售中要善于察言觀色,如果是大客戶,需要事先從多方面了解一些客戶的信息,尤其是客戶的興趣愛好,乃至客戶最關心的事情或者最需要的東西。多談談客戶的興趣愛好,多提及一些客戶關心的事情,并幫助他解決實際問題,會讓客戶感覺自己找到了真正可以合作的人,從而愿意購買銷售人員的產品。
還有一些客戶喜歡被贊美,這也是很多銷售人員成功銷售的法寶。因此,在銷售中,你不要吝惜對客戶的贊美。
將客戶當成你心目中最重要的人也是贏得客戶的良好感覺,讓客戶信任你的關鍵因素。因此,你需要學會一些噓寒問暖的技巧,有好消息要及時與客戶分享,有新產品、新服務要及時通知客戶,過年過節別忘了給客戶打個電話、發個信息,或者直接快遞個小禮物過去,讓客戶感到你是重視他的,這樣他更愿意相信你,愿意將你當成朋友。
總之,“感覺對了味,其他無所謂”。多了解客戶,多做一些客戶喜歡的事,說一些客戶喜歡的話,打動了客戶的心,讓客戶感覺“對”了味,將疑慮消除,你就不愁產品銷售不出去了。
關心客戶利益,讓客戶感覺你是個實在人
“推銷是一種壓抑自己的意愿去滿足他人欲望的工作。畢竟銷售人員不是賣自己喜歡賣的產品,而是賣客戶喜歡買的產品,銷售人員是在為客戶服務,并從中收獲利益。”這是一位成功的銷售員說過的話。也就是說,在銷售過程中,最重要的不是銷售人員自己,也不是產品,而是客戶。銷售人員只有在心中牢記“客戶至上”,站在客戶的角度,多為客戶著想,多關心客戶的利益,讓他感覺到你的誠意,才能瞬間縮短彼此間的心理距離,讓銷售迅速成交。
王欣和李同都是某飲水機公司的銷售員。一次,王欣與客戶約好后,準時來到了客戶家里。剛坐下,王欣就滔滔不絕地介紹起飲水機,包括性能、質量以及近期的銷量等,而且還不斷地提醒客戶說,若不趁現在的機會購買,錯過就太可惜了。
客戶起初對他還很熱情,又是讓座,又是倒茶的,同時也很耐心地聽著,但10分鐘過后,客戶實在不想再繼續聽下去了,于是毫不客氣地打斷了王欣:“王先生,是這樣的,我知道你的產品質量好,也很暢銷,但是很抱歉,我們家真的不需要,你還是到別的客戶那里看看吧,別在這里浪費時間了。”得到客戶這“當頭一棒”,王欣只好灰溜溜地說抱歉,然后離開了。
就在王欣被拒絕不久后的一天,李同也通過各種途徑了解到了這位客戶,打過電話后,客戶決定在家中約見李同。與王欣完全不同,來到客戶家里,李同沒有急著介紹自己的產品,而是一邊與客戶閑聊一邊觀察客戶的家具布置,心里大致揣測著客戶的生活檔次和消費品位。當看到客戶家的小孩時,他起身去和小孩玩了一會兒,甚至還讓孩子“粘”上了他,一定要纏著他跟他一起做游戲。接下來,當客戶問到李同有關產品的信息時,李同詢問客戶最想要什么樣的款式,對檔次有什么特別的要求。當客戶說出了自己的需求后,李同又將客戶喜歡的產品一一向他做了介紹,并將產品可能給客戶帶來的潛在利益也講給了客戶聽,像哪一款外觀更美觀,哪一款更省電,哪一款更耐用等。接下來,李同又將維修等事項向客戶做了說明,說如果機器在一年內出現了問題,公司承諾免費維修。
談到這里,客戶已經心動了,也有了想要購買的意愿,不過李同并沒有就此擱置,而是繼續說:“如果您不著急用的可以先等一段時間,我們公司最近會推出一款新機器,這款機器可能會更符合您的要求。”
李同的行為和言語讓客戶很感動,于是客戶隨即說:“那我就等你們的新產品推出吧。到時候你親自給我們送過來吧。”李同爽快地答應了。
過了一段時間,李同送飲水機到客戶家里時,還特意給孩子帶來一個小禮物,雖然沒有多少錢,但卻讓客戶和孩子非常開心。從那以后,這位客戶又陸續給李同介紹了不少的客戶。
很顯然,兩種不同的銷售方式造成了兩種不同的結果。王欣僅考慮到盡快將產品銷售出去,個人的銷售目的太過強烈,而李同則從客戶的實際需求出發,一直在為客戶考慮,表現出了對客戶的真誠與關心,讓客戶真正感受到了他的實在與值得信賴,從而贏得了客戶。
但凡客戶都是這樣,他們只關心自己的利益,你如果能夠將他們的利益掛在嘴上,哪怕到最后無法真正滿足他們,他們也會覺得你很實在,是個有誠意、靠得住、讓人信賴的人。
關心客戶的利益可以掩飾你推銷的根本動機,同時也是與對方建立信任最徹底的方式,但也是最難的方式,因為若想實現這點,你還需要做到三點:一是找到客戶的需求;二是找到自己幫助客戶實現利益的方式;三是將前兩者有效地結合起來,以最終促進銷售的成功。
這不僅是一個銷售技巧的問題,更是一個銷售思維的問題,你必須時刻都具有雙贏的思維,時刻都要為客戶著想,并通過為客戶謀利益而達成自己的利益。其實客戶不怕你考慮自己的利益,但他卻反感你只顧考慮自己的利益,他的內心更需要你能在銷售中不時地表現出對他的利益的理解、關心和幫助,哪怕是一些與產品毫無關系的事或物,比如你可以聽他講講他的煩惱,可以跟他一起討論他的工作,可以問問他生活的困惑在哪里、他最近有什么打算等,雖然這些看似與銷售“風馬牛不相及”,卻能讓客戶體會到你對他的關心,會讓客戶立刻感覺到你的誠意。
因此,在銷售中,若想打動客戶的心,讓客戶迅速下定購買的決心,就要時刻以客戶的利益為中心,時刻為客戶著想。
銷售不是“零和博弈”,而是雙贏的交易
雖然買賣雙方之間進行著較量,但銷售并不是一場零和博弈的游戲,而是一場可以雙贏的交易。銷售員得到利潤,而客戶得到產品,買者歡喜,賣者得意,這才是銷售的真正意義所在,也只有這樣的銷售才是持久的銷售。
在經濟學領域中,有一個“理性人”的基本假設:在市場經濟中,每個人都在為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活動。因此,我們也就可以得出這樣一個論斷:若一方將利益占盡,另一方勢必會選擇退出這個利益博弈的游戲,從而也就此終止了活動。但銷售是無止境的,是不能停步的,只有買和賣的行為共同存在,才能讓銷售順利進行,因此這就告誡我們,銷售人員在工作中要有雙贏思想,不要只為追逐自己的利益,將銷售當成是一種角斗,還要照顧到客戶的利益,讓雙方都能得利。
著名收藏家馬未都總是能獲得比別人多的機會,這是為什么呢?對此他解釋說:“若是我看中了一件藏品,賣家出價12萬,雖然我知道8萬元錢就能買下來,但我會還價10萬,會讓對方有錢賺。這樣他們就會說:‘馬未都這人好,總能讓我賺錢,有古董了,我要先給他看。’若是你讓人說:‘馬未都這人一分錢也不讓我賺,我賣誰也不賣給他。’那你就完了。誰堅持讓人家有錢賺,人家就會想著誰,這就是雙贏的好處,可贏得持續發展的機會。”因此,在銷售中,只有讓客戶獲得他應得的利益,你才會將產品順利地銷售出去。
當一個人心中只想到自己的利益,而無視他人的利益時,他的路會越走越窄,最終甚至會到無路可走的地步。而一個不僅為自己,也為他人著想的人,他的路一定會越走越寬廣。銷售也是一樣,當秉持著雙贏的銷售策略時,大家會皆大歡喜,銷售的路也會越來越廣。
華人首富李嘉誠之所以能夠在多年的商戰中一路高歌,與他雙贏的觀念是分不開的。他曾經說過:“我覺得,顧及對方的利益是最重要的,不能把目光僅僅局限在自己的利益上,兩者是相輔相成的,自己舍得讓利,讓對方得利,最終還是會給自己帶來較大的利益。占小便宜的人不會有朋友,這是我小的時候母親告訴給我的道理,經商也是這樣。”
在銷售中,利益的博弈始終貫穿于銷售的整個過程中,銷售人員和客戶構成了博弈的雙方。對銷售人員來說,利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產品賣不出去,沒有業績,自己就拿不到提成,企業更是難以運轉。但是,優秀的銷售人員都懂得,想要爭取自己的利益,就需要運用雙贏的思想,通過為客戶創造價值,讓客戶看到自己可以得到的利益。比如,在進行產品展示時,告訴客戶產品能給客戶帶去什么核心價值,在客戶有異議時,用產品可能會給客戶帶來的好處來消除其異議,這樣就可以爭取到客戶并維護好客戶。
喬·吉拉德剛開始賣車時,老板僅給了他一個月的試用時間,如果在一個月內沒有銷售業績,那么他就必須走人。眼看29天很快過去了,他依然一輛車也沒賣出去。
最后一天,他起了個大早,希望通過自己的勤奮贏來一張訂單。他到各處去推銷,嘴都磨破了,但是到下班時間,依然沒有人愿意從他這里訂車。
此時老板向他發出了“最后通牒”:“我準備收回你的車鑰匙,你明天不用來公司了。”但是喬·吉拉德堅持說:“現在雖然下班了,但還沒有到晚上12點,一天還沒有結束,我還有機會拿到訂單。”
老板見他還挺執著的,于是便給了他一整晚的時間。
12點很快要過去了,喬·吉拉德就這樣在車上坐等他的第一位顧客。突然,車窗外傳來了敲車玻璃的聲音。是一個賣鍋的人,他身上掛滿了鍋,但他已經凍得渾身發抖,看到車內有燈,他就想問問車主是不是需要一口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