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有當心非常安靜時
- 馬超
- 2905字
- 2019-01-03 07:00:10
4.冥想為你提供的只是契機
你可曾留意過道路兩旁那一排排、向著遠方延伸去的樹木嗎?
不論春夏秋冬,它們就那樣站立成一個永恒。在時間之水的澆灌下,它們長得如此挺拔而堅強。春天,細嫩的黃綠色閃現在枝丫間,它們日漸濃密起來,繼而層層疊疊地遮擋住炎炎夏季里的陽光。三四個月之后,一陣風起,枯葉飄零,樹木只是靜靜地矗立著,路人聽不到它的嘆息,事實上呢,它只是在自然規律的“指導”下,上演著一幕關于生命榮枯輪回的劇目而已。樹們知道,捱過漫長寒冷的冬三月,馬上又會迎來下一次新生。
在大自然中每一期的新生命,總能讓世人對自己的生命反思更多——如果我們真的留心過,必然能夠聆聽到大自然的生命詠嘆調,但很可惜的是,我們在大自然中扮演的不過是那行色匆匆的路人,而不是它的傾聽者。
在適當的時候,讓心停下來
在我們的自心之外,是一片浮華、喧噪,充滿了騷動和誘惑的世界。
這個世界常令人覺得身心疲累,只要看一看熱銷書排行榜上那些以“出離”、“慢生活”、“靜止、停息”為主題的書,我們便不難想象,我們身邊的同類該是多么渴望著從身體到心靈都稍稍地停下來,或者,慢下來。
大家的目的只有一個,想要更從容地去看看這個世界,更妥善地與自己相處、與世界相處,然后,讓自己的生命變得更加豐富。
誠然,這是一個相當美好而善良的心愿,我們沒有理由去反對。只是,在冥想的世界中,是不需要期待、渴望、希求等諸如此類的行為。
冥想為我們提供的只是一個關乎生命朝向更多方向成長的契機,它提醒我們在面對世界、面對生命的時候,應當保持著如初生嬰兒一般的好奇而開放的姿態。
想想看,小孩子們看到樹枝上抽出新芽,幾個月后金黃的葉子在風中靜默地落下,他們會說什么?他們一定在想,那樣嫩黃鮮綠的顏色真好看,那般金黃的落葉飄飛在風中真有趣。而一個成年人呢,他們想的卻是又是一年將要過去,于是,他們便把這自然的脈搏同短暫的人生聯系在一起,諸如人生苦短而成功難得、青春匆匆而愛情不可再得……結果,他們又開始了那趕著奔著的生活,整日里像騾馬一樣,雖然跑得極快,但其實走的路卻算不得長遠。
慢,是人生的一種禪法
冥想需要的不是時間,而是耐性。
對于沒有耐性的人來說,要他們每天抽出十分鐘的時間進行冥想訓練,他們都會覺得此舉真乃多余!只會跑起來,而不懂靜下來的人,其實是最可憐的,也是最可悲的。有人渴盼著玫瑰一夜綻放,有人便愿意用十年的時間去等待蘋果花開,正如日本的一位農業博士,他用了整整十年時間靜靜地等著七朵蘋果花開放。他說,耐心是一種禪。
古時候曾經有個禪者,他在某位禪師門下修行。一日他問:“弟子如此這般地努力修行,用三十年時間,應該能夠覺悟了吧?”禪師苦著臉,搖搖頭。這個禪者便雙眉一皺,說道:“那么我再加倍地努力修行,這下總可以了吧?”
“唉,如果真是如你所說的那樣,我估計你這輩子都難以覺悟了。”禪師搖搖頭便走開了,徑自去菜園子里勞作。
顯然,這個弟子不懂得“耐心也是一種禪”。太追求快速,對目標太執著,這是一種病,而現代人則不僅人人皆患此病且許多人都已然病入膏肓。
禪,可以治這種病癥。當然,冥想也可以。從某個層面來說,禪與冥想其實是相通的。只是,人們總覺得“禪修”是一種宗教意義上的修持,太過不食人間煙火,而“冥想”則顯然比它更接地氣。
不過,不論你選擇哪一種,其實它們在理論上都是相通的,更重要的一點則是,在進行冥想時,永遠不要帶著功利心和得失心去修習。真正的冥想是無欲無求,不帶任何目的且只是為了要觀察這生命、體驗這生命。
冥想:一種純然的人生態度
冥想帶給我們一種內在的和諧,一顆充實、平和、安寧的心。在冥想中,我們與世界拉開了距離,因而我們對它觀察得更為仔細,或許白天在公司里遇到的問題在當時還使我們手足無措,但是在冥想的世界中,似乎一切問題都不再成為問題了。其實,冥想從來沒有“賦予”我們什么神奇的力量,而是因為我們的心靜下來了,從執著的事物中跳脫出來了,所以看待問題自然會從另一個角度出發。
這就是“與世界拉開距離”的好處,我們不必在問題中繼續糾纏,你放過了自己,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相信大家在看風景時都有過這樣的感受:與風景拉開點兒距離,才會有更多的美景映入眼底。這又與那井底的青蛙有點類似,只有當它從井底跳出來,與那口井保持距離,才能發現曾經的狹隘、眼下的開闊。
當我們沉浸在冥想之中,當我們完全地安靜下來,只是自然而然地變得專注,而不是強制我們變得專注,我們便總能聽到一些聲音。這聲音,有些來自于我們內在,有些則源自于外部環境。克里希那穆提說,只有當我們把身邊所有的聲音都聽進去,我們的心才不再是一條狹窄的管道。保持著這樣專注而不強求的冥想狀態,比如,每天都保持那么幾分鐘,僅僅是幾分鐘就好,那么我們總會發現,自己的心正在產生一種驚人的轉變。這種轉變最明顯的表現便是,我們在一些比較嘈雜的環境下或者面對復雜棘手的問題時,也能保持著平靜、安詳,而不是再如以往那樣,心煩意亂乃至怒火叢生。
你覺得不可思議:什么時候,自己對情緒的控制力這樣好了?但如果,你愿意繼續進行冥想修習,你就會發現自己身上會有更多驚人的變化。
但是,別忘記那個前提:在冥想中是不能有強求、強制、渴望、希求等諸如此類的念頭的。在冥想中,我們只是個觀察者、聆聽者、覺知者,我們要做的只是通過冥想去理解現實并接受現實。我們要接受的現實,應當是如其所然的那個樣子,而不是我們臆想中的樣子。
或許你會生出這樣的疑問:我們進行冥想,難道不是要創造自己理想中的生活嗎?當然,冥想確實是創造生活的一種途徑,但是在創造之前,必須先去接受,這不是嘗試,而是必須!對于那些出現在我們生命中的狀況、經歷、感受、事件……我們先不要去評斷它們是好是壞、是否符合自己的心意,而是承認它們的存在,既然存在著,那就應該任由它們存在。我們要學的是接納它們,然后與之相處。
當然,進入到我們生命中的人事物總有些并不那么完善,甚至還會帶給我們巨大的痛苦和無盡的煩惱。但我們不要因此而懊惱,而應該將我們的心懷敞開到無限大。是的,我知道,這有一定的難度,尤其是面臨一些諸如生死離別的場合時,要去接納生命中的這種巨大變化,那確實是有相當難度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妨冥想以下內容:每一個生命,就好比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在適因適緣的情狀下,生命的浪花相互碰撞、激蕩,就好比是人與人之間的相遇;可每一次相遇、重逢之后,必然迎來兩個生命相互分離,就仿佛大海中的浪花,它們不可能永遠保持著激蕩、碰撞的姿態。
想象著自己就是大海中的浪花一朵,我們被風吹動著,被其他浪花撞擊著。隨即,一切又恢復了平靜。大海無比寬廣,但我們的內在世界,卻比這大海、比那天空更寬廣。沒有什么是我們的內在世界無法容納的,也沒有什么,是我們的內在世界不能接受的。然而,接受和容納,也只是一個契機,我們對自己說:“我接受一切并容納一切!”這很好,因為這是自我豐富的開端。
冥想為我們所提供的只是改變生命、豐富生命的契機,而只有我們真正將冥想這種精神修行、心智上的訓練融入到生活中的任意時刻,這種契機才能真的到來。到了那時,我們將不會再輕易地迷失在現實生活的諸種誘惑中,不去妄想未來也不會追悔過去;我們將活在塵世的旅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