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灸消百病 速查輕圖典
- 健康養生堂編委會
- 615字
- 2019-01-03 06:07:02
艾灸的注意事項
艾灸的用量和順序
所謂灸量就是施灸時向體內導入的熱量,這主要取決于施灸時間長短、施灸的面積大小及施灸時所達到的熱度。施灸的時間長短主要由疾病種類、病情輕重、患者體質等多方面因素決定;施灸的面積大小和施灸時所達到的熱度,主要由施灸時所用艾炷的大小,壯數的多少決定。
施灸的一般順序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頭身,后灸四肢,先灸陽經,后灸陰經;施灸壯數先少后多,施受艾炷先小后大。如不按順序施灸,先灸下部,后灸頭面,患者可能會出現頭面烘熱,口干咽燥等不適感覺。在施灸時還需結合病情,因病制宜,不可拘泥于施灸順序不變。
艾灸的標準
艾灸應以無損傷灸為標準。無損傷灸是以溫度及灸材的化學物質、光線等給皮膚一定量的刺激,以起到治療效果的一種治療方法。這種方法其實對于皮膚的角質層和透明層有一定的破壞作用,但是這種破壞程度比較弱,肉眼也不易看清,所以稱為無損傷灸法。

無損傷灸法的優點是沒有明顯的灼痛感,灸后也不起皰、不留瘢痕,患者比較容易接受。那么怎樣觀察無損傷灸的度呢?一般以皮膚潮紅為準。皮膚潮紅與皮膚的敏感性及部位關系較大。
艾灸后的護理
使用艾炷直接灸后可能會損傷皮膚組織,產生化膿、水皰現象。此時,應當注意瘡面護理。局部出現水皰時,若水皰小,切記可不必挑破,5~8天即可自然吸收。如水皰較大,可用注射器或消毒針將皰內液體抽出,涂上龍膽紫藥水或消炎膏、燙火膏,然后用消毒紗布覆蓋固定加以保護,直至水皰吸收愈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