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社區組織管理實務(1)

社區組織是社區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它掌握著社區的主要紐帶,以及各個環節間的相互關系。社區黨組織是黨在城市的基層組織,是居民區各類組織和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也是做好街道、社區黨建工作的基礎。居民委員會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業主委員會是物業管理區域內代表全體業主對物業實施自治管理的組織。另外,社區中還存在很多其他組織。

一、社區黨組織建設

在社區管理中,黨組織是各類組織和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社區基層黨建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承擔起引導、幫助群眾提高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質的責任。貫徹“以群眾為主體、以社區為載體、以文化為媒體”的工作原則,加強基層文化建設和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以社區黨建促進社區文化建設,它既努力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同時也發揮著潤物細無聲的文化引領作用。

1.社區黨組織的職責

社區黨組織(包括黨支部、黨總支、黨委)是黨在城市的基層組織,是居民區各類組織和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也是做好街道、社區黨建工作的基礎。社區黨支部宣傳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的法律、法規,執行上級黨組織的決議、決定,支持和保證居委會依法履行職責。社區黨組織是社區工作的領導核心,在街道(鎮)黨組織的領導下開展工作。其主要職責是:

社區黨組織的主要職責是:

(1)宣傳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的法律、法規,執行上級黨組織和本組織的決議,團結和帶領黨員、群眾完成黨和政府在轄區的各項任務;

(2)領導社區居委會和共青團、婦聯等群眾組織,支持和保證其按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履行職責,開展工作;

(3)組織開展社區服務,抓好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維護社會穩定;

(4)組織、協調轄區單位黨組織和黨員參與社區建設;

(5)加強黨組織自身建設,搞好黨員的教育、管理和監督,做好發展黨員工作;

(6)做好社區工作者的教育管理工作;

(7)密切聯系群眾,反映群眾的意見和要求,維護群眾的正當權利和利益。

2.社區黨組織建立的程序

社區組織具有不同的類型,社區黨組織即是其中之一。在我國,社區黨組織是指按照《中國共產黨章程》的規定,在社區之中成立的、以全體社區黨員為組織對象的中國共產黨的基層組織。根據黨章規定,社區黨組織依據所在社區黨員人數多少,分別成立社區黨總支或社區黨支部。在社區黨(總)支部之下可根據規定設若干黨小組。社區黨組織在街道黨工委領導下開展工作,負責組織和管理本轄區內各種服務機構、物業管理機構、小型非公有制企業和社會中介組織中的黨員、退休人員中的黨員、下崗超過6個月的黨員、尚未安置工作的退伍和復員軍人中的黨員、尚未就業的大中專畢業生中的黨員以及社區中的入黨積極分子,同時協管在轄區內的流動人口中的黨員和黨的關系不在本轄區的在職居民黨員。

社區黨組織的建立一般按如下程序進行:

(1)按照“一社區一支部”的原則,同時結合黨章規定,成立社區黨建工作領導小組,制訂建立黨組織的工作方案;

(2)調查摸底,按照組織關系歸屬,對社區黨員分類登記造冊,為制定直管、協管、共管的組織體系打下基礎;

(3)根據黨章規定,按照社區黨員人數的多少決定建立社區黨總支或社區黨支部,并做好社區黨組織負責人的人選推薦工作。可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由上級黨組織(街道黨工委)推薦提名;另一種是由社區黨員或黨小組推薦提名并報上級黨組織批準;

(4)按照黨章規定,選舉黨員代表(社區黨員人數較少時,可不執行該程序,直接召開社區黨員大會即可);

(5)召開全體社區黨員大會或黨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社區黨組織成員,并形成決議,決定成立社區黨組織;

(6)將社區黨員代表大會決議上報上級黨組織批復;

(7)按照黨員人數多少,劃分黨小組,確定黨小組組長;

(8)按有關規定掛牌、制作黨組織印章,開始履行職責。

3.社區黨組織怎樣協調社區黨建工作

在實際工作中,社區黨建是一個大概念,其內涵包括有機聯系的三個方面:

第一,街道黨工委及其所屬的機關黨組織、企業事業單位黨組織的建設工作;

第二,社區(居民區)黨的建設工作;

第三,以街道黨工委為核心、社區(居民區)黨支部為基礎、社區全體黨員為主體,以做好地區性、社會性、群眾性、公益性工作,強化城市基層管理、推進社區建設、服務社區居民為目標,以共同目標、共同需求、共同利益為紐帶,社區各類基層黨組織共同參與的區域性黨建工作。

條塊結合、以塊為主、優勢互補、共駐共建,是這個概念下社區黨建工作的最大特點。然而,就單個社區層面來說,社區黨建是第二個意義上的概念,即社區(居民區)的黨建工作。社區黨組織作為黨的基層組織之一,對上要接受街道黨工委的領導和管理,對下則直接聯系著社區居民,橫向還要與其他黨組織發生關聯。

為了發揮社區黨組織協調社區黨建工作的職能,首先要建立社區黨建工作聯席會,由社區黨支部書記作主持,組成人員可包括街道派駐的社區黨建工作指導員、駐地單位離退休黨支部書記、駐地單位黨組織分管組織工作的副書記等人組成。其主要職責是通過與各駐地單位協調,開展各種形式的社區性、公益性活動,凝聚社區各方面力量。具體做法如下:

(1)成立街道“社區黨建基金會”,為社區黨建協調機制運行提供物質保障。由各社區黨建工作聯席會設立“社區黨建基金會”,制定“基金會章程”。本著上級黨組織撥一點,駐地單位拿一點,相關單位及各界人士捐一點的原則,多方籌措資金,主要用于社區黨建的硬件建設,開展各項活動及表彰獎勵?;饡O立賬戶,專人負責,??顚S?,財務定期公開,賬目受地方審計部門監督。

(2)開展“結對共建”和“聯手共建”活動,建立社區黨建的互動機制。在各街道黨工委、社區黨組織和區級機關部門黨組織、區屬企事業單位黨組織、駐地單位黨組織和轄區部隊黨組織之間廣泛開展“一幫一”的“結對共建”活動和“多幫一”的“聯手共建”活動。該區直屬機關黨工委、教育局黨委結合試點工作,在區級機關、教育系統各黨支部與各社區黨支部之間開展了“結對共建”和“聯手共建”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發揮黨員在社區的先鋒模范作用,建立社區黨建的引擎機制。建立在職黨員在社區發揮作用登記制度,把在職黨員在社區的表現與個人的業績掛鉤,同時加強駐地單位離退休黨員的雙向聯系、雙向反饋和屬地化管理工作。該區決定在提拔任用區管干部過程中,須由社區黨支部出具擬提拔任用干部在社區的表現鑒定材料,把干部在社區的表現優劣作為使用干部的依據之一,極大地調動了區管干部參與社區黨建工作的積極性。駐地單位黨員在社區的先鋒模范作用,像一個巨大的引擎帶動著其他社區居民參與到了社區黨建工作中來。

(4)開展文化體育、精神文明建設等區域性活動,不斷拓寬社區黨建的工作范圍,增強社區黨建協調機制的影響力、凝聚力。力爭每年舉行一次大型社區文藝會演,各街道組織也要開展多種文藝活動,繁榮社區居民的文化生活。同時,開展“五好家庭”“文明小區”“文明樓棟”“安全文明小區”等創建活動,把社區黨建工作深入到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的具體活動中。

4.社區黨組織如何管理社區內黨員

隨著改革不斷深入發展,一些國有、集體企業職工黨員或提前退休、下崗,或與企業解除勞動關系,同時還有一些等待分配工作的復員軍人黨員、大中專畢業生黨員等進入社區,傳統的“單位人”向“社會人”轉變,社區已成為開放性很大的“小社會”。社區黨員教育管理也面臨著老黨員多,下崗黨員多,流動黨員多;時間難統一,活動難開展,作用難發揮等“三多三難”問題。為了破解這些難題,加強社區黨員的教育管理,全國各地積極探索,勇于創新。

山東省青島市建立的“32111”(即“三卡、兩簿、一菜單、一網格、一證書”)社區黨員教育管理新模式值得借鑒。通過此舉進一步規范社區黨員的教育管理,保證黨員的教育管理有抓手,實現權利有渠道,發揮作用有平臺,服務群眾有載體,保持先進性有機制。

(1)“三卡”,即溫馨關愛卡、政治生日溫馨卡、溫馨叮嚀卡。為體現組織關愛,在黨員轉入組織關系時,由街道送上一張充滿問候、感謝、期望、告知事項和包含組織服務承諾的街道社區簡介等內容的“溫馨關愛卡”;為激發自豪感,在黨員每年入黨紀念日當月,由社區黨組織登門給黨員送上一張包含問候、感謝、鼓勵等內容的“政治生日溫馨卡”;在黨員轉出組織關系時,社區黨組織送給黨員一張包括祝福、感謝、希望、組織關系辦理等內容的“溫馨叮嚀卡”。通過“溫馨三卡”,消除社區黨員對社區普遍存在的陌生感、距離感和失落感,使黨員進入社區有歸屬感,生活在社區有親切感,離開社區有思念感。

(2)“兩簿”,即黨員需求建議簿、黨員活動服務承諾簿。通過“黨員需求建議簿”,使黨員群眾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能夠及時反饋給街道社區黨組織,便于街道社區黨組織了解和掌握社情民意,并為決策提供依據。“黨員活動服務承諾簿”,由社區黨組織詳細記錄每一位黨員在社區學習教育、參與活動、服務群眾、表彰獎勵等情況,以及黨員承諾服務的項目和具體內容等。通過“兩簿”,將黨員的權利和義務進行具體的規范和約束,構建社區黨員兌現權利和義務的平臺,讓每一名黨員在有序地參與社區黨組織的管理教育中發揮黨員的作用,實現黨員的價值。

(3)“一菜單”,即對黨員經常性的學習、活動、生活、服務編成規范化的管理清單。主要包括:學習培訓類、樓門文化類(包括鄰里文化、節日文化、特色樓門文化等內容)、生活關愛類、服務群眾類。通過“一菜單”式管理,使社區黨員教育管理形成了學習內容具體化、活動形式程序化、生活關愛人性化、服務群眾項目化,便于社區黨組織和黨員實際操作,促進社區黨建工作的規范化建設。

(4)“一網格”,即以社區為一大網格,在網格內以500戶50名左右黨員為標準,建立樓院黨支部責任區,協助社區黨委負責本區域黨員隊伍的教育管理;在責任區網格內以1個樓座、2~4個單元、10名左右黨員為標準,建立樓門黨小組,以設立樓門黨小組長為負責人的“文化宣傳、生活服務、衛生管理、治安調解、計生信息和未成年人輔導員”的“一長六員”責任崗,搭建黨員發揮作用的平臺,促進黨員發揮作用由少數黨員向多數黨員的廣泛延伸。為有效保證網格的運行,成立街道資源調配管理中心,由街道黨工委整合轄區內的企事業單位、部隊、學校和社會中介組織等資源,為各社區網格進行資源調配;成立社區資源調配管理中心,統一調配、管理社區服務隊伍,負責將社區資源向樓院黨支部責任區進行調配。

(5)“一證書”,即獎勵證書。對黨組織和黨員履行職責情況進行評定表彰獎勵。其中,對社區黨組織的表彰分為黨支部、黨小組兩個層面;對黨員的表彰分為綜合、單項、技能三個層面。對表彰的單位、個人和先進事跡,利用“社區溫馨報”、黨務公開欄、張貼光榮榜、舉辦事跡報告會等形式進行宣傳表彰。

5.社區黨組織怎樣管理社區內流動黨員

流動黨員是社區黨員隊伍的一個特殊的有機組成部分,他們通常具有如下特點:

第一,個體差異較大。他們在受教育程度、從業結構及收入水平等方面表現出明顯的個體差異。

第二,價值取向復雜。受各種思想文化觀念的沖擊,他們心態比較復雜,價值追求多樣,難以形成共同的取向。

第三,穩定性較差。他們所從事的工作一般流動性較強,因而其居住地也經常處于變動之中。

社區流動黨員的這些特點,決定了社區黨組織要創新工作方法,對他們進行教育管理和提供服務。

(1)建立與完善流動黨員教育管理服務網絡。具體措施包括:

①建立流動黨員信息庫。在了解掌握流動黨員流出地點、就業單位、技術特長、聯系方式等情況的基礎上,建立流動黨員檔案,按季度調整信息庫,充實內容,實行動態管理。同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量在社區內確定一名專職委員,負責流動黨員聯系和動態管理。

②構建流動黨員網絡化教育管理渠道。作為基層黨組織,要疏通教育管理渠道,使上級黨委和基層黨組織,流出地黨組織與流入地黨組織之間,縱向相通,橫向相連,從不同角度和層次分別抓好流動黨員的教育管理工作,消除流動黨員教育管理中的“盲點”和“死角”。

③創新流動黨員教育管理組織設置。社區黨組織要積極創造條件,打破社區內行業和所有制的界限,使之與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等相適應,要進一步探索流動黨員支部的設置與調整。

④建立完善流動黨員服務站點。建立健全社區活動場所共享機制,將流動黨員就近編入黨員活動站點,依托社區、企業活動資源,為流動黨員參加學習和開展活動提供平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宁县| 龙游县| 彰化县| 江孜县| 都江堰市| 改则县| 花垣县| 临泉县| 洛扎县| 枣庄市| 巴林右旗| 赫章县| 浦东新区| 轮台县| 确山县| 广南县| 边坝县| 葫芦岛市| 凤山县| 和平区| 陆川县| 镇雄县| 宁陵县| 滦南县| 阿拉善右旗| 安徽省| 蛟河市| 伊金霍洛旗| 阿拉善左旗| 抚州市| 常熟市| 溧阳市| 乐亭县| 银川市| 四会市| 菏泽市| 厦门市| 阳原县| 南召县| 铁岭市| 天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