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淞滬大會戰
- 二戰風云
- 楊少丹
- 1511字
- 2016-06-12 14:27:58
盧溝橋事變之后,日本將侵略的魔爪伸向了上海,妄圖在最短時間內占領中國的工業、經濟中心,進而向南京推進,迫使中國政府屈服。淞滬大會戰中,中日雙方投入總兵力近100萬,激烈廝殺3個多月,最終中國軍隊由于腹背受敵不得不放棄上海。
戰云密布
日本人覬覦中國的淞滬地區由來已久,“九一八事變”之后頻頻在這里制造摩擦,企圖尋找開戰的借口。淞滬地區位于長江三角洲的東部,交通便利,城鎮密集,其中上海是中國最重要的工業、經濟、金融中心和最大的國際貿易港口,還是軍事戰略要地。所以,上海對于日本來說是“一塊希望盡早吞下去的肥肉”。
早在1932年1月18日,日本公使館就唆使5名日本和尚在上海馬玉山路三友實業社門前,向正在操練的中國守軍投擲石塊尋釁滋事。雙方隨即爆發沖突,一個日本和尚被打死。
日本以此為借口向中國守軍發動了進攻。駐守上海的中國第19路軍奮起抵抗,終因孤立無援,被迫撤離上海。3月3日,在英、美、法、意等國調停下,中方被迫與日方簽訂了屈辱的《淞滬停戰協定》。至此,日本已經實際控制了上海的大片區域。但這還遠遠不能滿足日本人的胃口,他們希望把包括上海在內的整個淞滬地區都吞下去。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狂妄地發出了“在三個月內滅亡中國”的叫囂。在順利攻占北平、天津之后,日軍自然將目光轉向了上海。
淞滬戰火
1937年8月9日下午,日軍派遣海軍陸戰隊中隊長大山勇夫中尉和一等水兵齋藤要藏駕車前往虹橋軍用機場進行偵查,當他們企圖硬闖機場入口時,被中國士兵擊斃。日方無理指責中方正當的自衛行動,中方據理力爭,絲毫不妥協,戰爭的氣氛越來越濃。
8月13日上午9時15分,日本海軍陸戰隊一部越過租界,到寶山路、北四川路等地布防,與在八字橋一帶修筑工事的中國軍隊遭遇,雙方發生武裝沖突,打響了淞滬大會戰的第一槍。下午4時,日軍大舉進攻駐防八字橋、江灣的淞滬警備區保安隊,戰斗的規模越打越大。
當日深夜,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將京滬警備部隊改編為第9集團軍,張治中任總司令;蘇浙邊區部隊改編為第8集團軍,張發奎任總司令。
8月14日上午,中國空軍出動20多架戰機對上海市區日軍陣地以及吳淞口、黃浦江上的第3艦隊進行了轟炸,由此打響了反擊攻勢。此后幾天內,第9集團軍對日軍發起了數次進攻,但因日軍多年經營的防御工事非常堅固,中國軍隊付出了巨大傷亡。
為了保衛第9集團軍側翼的安全,中國軍隊立即向上海投入了第15集團軍。中日兩軍數度激戰,至9月7日,羅店、寶山落入日軍之手,上海岌岌可危。面對上海危局,蔣介石于9月12日宣布親自兼任淞滬戰區司令長官,并再次向淞滬戰區增兵至5個集團軍,總兵力近60萬人。此時,日軍也將進攻重點由華北轉向了上海,通過源源不斷地增兵,其總兵力已達9個師團約20萬人。9月30日,日軍對守軍發動了全面進攻,不斷壓縮中國軍隊的防線。
上海失守
從1937年10月5日開始,日軍第9、第13師團在優勢空軍支援下,配合坦克向蘊藻浜地區發起猛烈攻擊,企圖越過蘊藻浜由大場以西南侵,切斷滬寧鐵路,孤立由大場至江灣的中國守軍。10月8日,日軍主力強渡蘊藻浜,快速向大場和南翔方向突擊,中國守軍在日軍的猛烈攻擊之下不得不向后撤退。10月25日,大場失守,中國守軍則在第二天退守蘇州河南岸。
11月5日拂曉,日軍3個師團利用大霧大潮天氣在杭州灣登陸,對上海的中國守軍進行了迂回包圍。11月6日,日軍占領金山,企圖對上海形成合圍之勢,戰局急轉直下。兩天后,蔣介石被迫下令中國守軍全線撤退。11月12日,上海全境淪陷,淞滬大會戰宣告結束。此戰日軍雖最終占領了上海,但傷亡卻達5萬余人,更重要的是“在三個月內滅亡中國”的叫囂在上海徹底破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