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國際政治蹺蹺板,中國有態度(中國篇)(4)
- 金一南講:世界大格局,中國有態度
- 金一南
- 4984字
- 2016-06-03 10:46:57
我們以前的主要威脅是外敵入侵,在做分區防御的時候,各大戰區劃分開,做自己的獨立戰區防御,對機動能力的要求并不是那么高,只是在本戰區之內機動,依靠鐵路、公路輸送基本能夠完成。
這種跨越戰區的大范圍機動,帶來的問題是,鐵路、公路機動的速度畢竟有限,對空中投送能力要求就提出來了。
實際上,我們軍隊執行海外一些維和任務時,這個問題就已經提出來了。海外搶險救災、人道主義援助,不僅僅依托公路機動、鐵路機動,必須能夠依托空中機動。這是提高軍隊機動能力,增強軍隊核心軍事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加“跨越-2009”演習的部隊,在機動過程當中,部隊官兵除了乘坐空軍運輸機以外,還征用了一部分民航客機和貨機,這在我軍演習歷史上也是第一次。
軍隊在機動中,征用民航飛機是不可避免的。比如美軍在伊拉克、海灣地區作戰,遂行任務,重型裝備都是用輪船運過去的;部隊帶著少部分輕武器和輕裝,是通過空中的機動進行運輸的,除了空軍飛機,還有征用美國民航的飛機。
我軍總體來看,空中運輸能力相對薄弱,所以我們要征用一部分民航飛機完成空中機動。當然在未來作戰時,民航機可以使用,但比例肯定受限,不能過高。
美軍使用民航飛機,都壓在一定比例以內,因為要機動到的地域,不是旅游的地域,是一個發生沖突的地域。這樣的地域往往機場條件設備比較惡劣,可能只有若干導航設備,設備不一定齊全;機場不一定有規定厚度的混凝土跑道,也可能是土機場。
在這種情況之下,民航飛機會失效,只有軍用運輸機才能在簡陋的機場,甚至土機場著陸。所以我們在機動過程中,征用一部分民航飛機,軍用運輸機也盡其所能用上了。
未來軍事行動中,空中機動軍用運輸機必須達到一定比例。在惡劣條件下飛行、在惡劣條件下起降,這是民航飛機不可能做到的。
這次跨區演習,鐵路的機動也有很大變化。以前主要是平板車裝裝備、悶罐車裝部隊;后來有些改進,坐客車了,條件改善了很多,但機動速度還是受限制。
這次有個非常大的跨越,就是坐動車組了,時速能夠達到200多公里。地面機動有了很大的改進。從這兒可以看出,國家經濟建設的高速發展,空中航線的開辟、陸上鐵路線路的開辟、動車組的開辟、高速鐵路的開辟,對于軍隊的機動有非常大的幫助。
輕裝部隊如果能夠依托高鐵機動,達到每小時350公里的速度,那就相當可以了。
硬件設施上來之后,包括大量民航飛機的征用,也可以改善空中機動。比如汶川地震,也征用了很多民航飛機,濟南戰區的部隊主要乘民航飛機到達救災第一線。
當然,抗震救災是可以的。但在一些應急條件下,飛機需要降落到一些比較簡陋、條件很差的機場,離沖突地點近,民航飛機還是扮演不了這樣的角色。
6.朝鮮戰爭的影響
如果把抗美援朝作為新中國面臨的國家安全事務的一次大考的話,那么可以說,這個考試是猝不及防的——新中國并沒有準備在朝鮮半島打這樣一場戰爭。
不管美國人或各個方面準備得如何,當時新中國剛剛建立,以恢復國民經濟為重點,中國入朝部隊——包括主力部隊38軍、39軍,實際上軍隊正在大量復員,軍隊的很多職能正在發生轉換。突然面臨這么一場戰爭,對中國國家安全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這是一場準備并不是很充分的戰爭——部隊準備不是很充分,指揮員準備不是很充分,領導層準備不是很充分。在這種情況下,這種考試對中國是非常嚴峻的,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戰爭機器。它對中國的國家安全形成威脅以后怎么辦?
從這個意義上講,就中國的反應來說,我們交出了一份不僅是合格的,而且是相當優秀的答卷。
當然,中國也為這場戰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根據統計資料,中國人民志愿軍參戰人數290萬人次,目前已經確認有183108名官兵在戰爭期間為國捐軀,受傷人數38萬人次。
付出這么大的代價,有的學者質疑是不是值得,我們也討論過這個問題。比如有些學者講,歐洲戰爭不是這樣的,巴黎從來不設防,你打進來,我的城市不設防,占就占了。比利時歷來就是投降,只要強敵一來我就投降,所以把國家的所有東西都保護下來了,沒有遭到大的破壞。
但這種邏輯拿到東方來看,我覺得是非常荒謬的。對我們來說,這種妥協、這種忍讓從1840年以來比比皆是,那么得到了什么呢?大量喪權辱國的條約,割地、賠款,使中華民族跌入命運的低谷。
為什么說抗美援朝我們交出了一份相當優秀的答卷,最主要就是這一仗打出了中華民族的國際地位,連《劍橋中國史》都毫不否認這一點??姑涝鲬鹬?,全世界認識到:新中國作為一個軍事強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當然這個軍事強國指的不是國防投入如何巨大、裝備如何精良。從這兩方面看,我們的國防投入、我們的裝備與美軍是完全不能比的。
抗美援朝打出了中國一種全新的精神面貌。在過去,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都已經看透了中國東亞病夫般的孱弱。只要別人一瞪眼,腿肚子就哆嗦;別人一揮拳頭,脖子就往后一縮,趕緊往后藏。這是中國人傳統的形象,被國際社會所熟知的。
中國人忍讓,中國人難以和強權對抗,在安全和生存發生沖突的問題上,中國人基本上是保生存,對自己安全的考慮、安全的要求都是很低的,這是舊中國給世界的印象。
新中國完全不一樣。新中國成立時,毛澤東同志說,中國必須獨立,中國必須解放,中國的事情必須由中國人民自己來解決,絕不容許任何帝國主義再有一絲一毫的干涉。這作為一個政治宣言是容易的,但是為了這個宣言的實現,我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任何成功的代價都是難以避免的。一個民族從這樣一個衰弱不堪的地位,從這樣一個東亞病夫的形象,從人家在你的國土上掛“華人與狗不許入內”的牌子,你還沒有辦法,變成一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強大民族,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這樣的代價。
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給中華民族的精神素養注入了全新的要素,精神面貌為之一新,使中華民族從此以后在世界,不管東方、西方都被刮目相看。
中國人跟過去是不一樣的,跟過去想象的也是不一樣的。明證就是在美軍大舉越過三八線向中朝邊境挺進的時候,我們敢于出兵,而且敢于把美國人從北面壓到南面去。這就是用行動證明了毛澤東的那句話——“中國必須獨立,中國必須解放,中國的事情必須由中國人自己來做主張,自己來處理”。
我們就是用這樣一個巨大的代價,用這樣一個堅決的行動,奠定了我們的國家地位。從另一個角度說,這是對我們民族精神的再造。
所以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說:“中國人走向民族復興是從跨過鴨綠江那一刻開始的,敢于和世界上最強的國家較量,還能戰而勝之,對于新中國和近代中國人來講,都是極為了不起的事情,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重要心理支撐點。”
抗美援朝戰爭打出了我們的國際地位,另外開拓了我們的國際視野。在紀念這場戰爭時,其實很多文章并沒有提到這一點。
美國人在入朝作戰以前追求的是什么?要把對手徹底擊倒。“一戰”,讓德國無條件投降;“二戰”,讓日本無條件投降。朝鮮戰爭開始的時候,麥克阿瑟追求的也是這一點,就是讓對手徹底地失敗。但是他面對中國根本不可能做到這一點。
當然對我們來說也有一種轉換。
當美國提出要對手無條件投降的時候,我們的解放軍作戰也有一個傳統,就是完全、徹底、干凈、全部地把敵人消滅光。
中美雙方在朝鮮經過較量,達成一種勢均力敵的狀態,出現了有限戰爭的狀態。我覺得這對新中國的領導人建立這種國際視野有很大的幫助。
從朝鮮戰爭來看,它有個非常大的啟示:今天世界,你壓倒我,我壓倒你;你戰勝我,我戰勝你;你把我消滅,我把你消滅,實際上都不可能了。我們怎樣營造一個不同的社會制度、不同的意識形態、不同的價值理念、不同的國家利益世界觀,使大家共存、發展、互贏。
所以,朝鮮戰爭是美國歷史上第一次接觸有限戰爭的概念,它第一次知道軍事手段是有限的。
中國從朝鮮戰爭這場仗里獲得了很大進步,這場仗是一場政治仗,打到最后是邊界談判,通過談判的形式確定了朝鮮的軍事停火線,確定了各方利益的劃分。我覺得這對我們來說,也是對我們過去傳統觀念的一種轉換。我們今天采取融入世界的這種方略,加入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包括改革開放等,都能從其中看到朝鮮戰爭帶來的視野觀念上的改變和影響。
當然,朝鮮戰爭還給我們一個很大的提示,就是如何建立一支現代化的軍隊,如何由革命戰爭的革命軍隊向新中國現代化軍隊邁進。
但我們絕不單單是學到了軍事,實際上它還給了我們更大的啟示:就是怎樣在一個日益復雜的國際環境中,和各大國打交道。
我們從朝鮮戰爭中,第一次學到了在各大力量的較量之中縱橫捭闔的能力。
7.中國首次在境內成立國際組織
上海合作組織,簡稱上合組織,是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六國組成的一個國際組織。另有五個觀察員國: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蒙古和印度。工作語言為漢語和俄語。成員國總面積3018.9萬平方公里,即歐亞大陸總面積的五分之三,人口約16億,為世界總人口的四分之一。
這是中國首次在境內成立國際性組織,并以中國城市命名,宣稱以“上海精神”解決各成員國間的邊境問題。
上合組織10多年來取得的成果是很明顯的。因為包括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俄羅斯、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在內的上合組織成員國都面臨著一個共同問題,在非傳統安全領域各國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比如吉爾吉斯斯坦出現的社會動蕩,因社會經濟發展形成的不平衡帶來的動蕩。這些是很多國家共同面臨的安全問題。
實際上,上合組織成立后,首先提出來的問題是安全合作問題,而且是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合作,在這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當然,10多年來上合組織的功能也在不斷擴大,經濟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在和平時期,經濟安全實際上是國際安全的重頭戲。經濟能不能搞好,對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上合組織如果僅僅局限于非傳統安全領域,只在反恐領域進行有效合作的話,還不足以解決各國面臨的根本安全問題。
因此,上合組織除了在安全領域展開合作外,正在逐步向地區經濟合作過渡,上合組織成員國之間在開展經濟合作方面有很大的空間。
上合組織成立10多年來,在安全合作方面的進展是比較大的,包括連續的上合組織的軍演、反恐演練。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
當然,我們不能拿上合組織和北約進行類比。
雖然美歐日本始終把上合組織看作一個準軍事同盟組織,甚至認為上合組織就是軍事同盟的組織,但上合組織與北約完全不是一回事。
北約是冷戰的產物,上合組織是在新時期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維護地區安全的產物,它不是一個軍事組織。所以,上合組織進行的軍事演練集中在反恐,但在這些反恐演練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
北約的軍事合作非常徹底,各成員國的責任和義務都非常明確,上合組織在這方面還有所欠缺。
比如,上合組織在2005年、2007年進行和平使命系列軍演的時候,在上合組織國家之間,包括飛機在內的武裝力量的穿越還存在著比較大的麻煩。哈薩克斯坦就援引國內法,認為其他國家的武裝力量不能從本國國土穿越。那么,在演習過程當中,包括中國參演的反恐力量的調動、空軍力量的調動,只好舍近求遠,繞很遠的路從滿洲里方向過去。
從這個里面,我們可以看出上合組織在防務領域還有進一步合作的空間,使上合組織達成安全一體化,在安全合作領域建構起自己的合作框架,使將來的反恐聯合演練和實際行動變得更加有效。
上合組織在建立內部的法規、形成成員國之間具有法律效力的約定等方面,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8.從完全禁飛,到低空開放
長期以來,我國的低空空域資源利用率是相當低的,到2008年年底,全國的通用飛機只有898架,還不到1000架。而美國的通用飛機大約有22.2萬架,即便是巴西,也有1.1萬多架通用飛機。
這是一個相當大的空間,前蘇聯時,德國青年魯斯特駕駛一架小型飛機,一下飛到紅場上空,像這些情況都能看出來一個國家有效控制低空空域的必要。
以前的控制是完全禁飛,除了民航飛機,或者空軍的飛機,別的飛行器都不能使用,這點極大地限制了我國小型飛機的發展。同時對一些滑翔運動、跳傘運動也都有限制。
在20世紀50年代、60年代,哪怕到20世紀70年代、80年代,開放空域也沒有用,因為當時經濟落后,沒有技術,沒有錢就買不起飛機,沒有技術,開發不了這種型號的飛機,今天這個政策的放寬,是一種全面的成熟。
首先是維護安全的能力提高了,我們邊境的中、高空雷達,低空雷達,對我國全面防范的效能比以前提高得多,包括對奧運會、世博會等組織的空中防御,可以說比較嚴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