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國際政治蹺蹺板,中國有態度(中國篇)(3)
- 金一南講:世界大格局,中國有態度
- 金一南
- 4989字
- 2016-06-03 10:46:57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成立,到今天發展壯大,基本是與我們的軍事走的同一條路子,就是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然后從裝備非常簡陋走向尖端。海軍從成立開始,用簡陋的裝備打了很多仗,基本上海軍在維護國家權益的戰斗中沒有停止過。
像解放初期的萬山海戰,到1955年解放一江山島,海陸空聯合作戰,海軍發揮了非常好的作用。到八六海戰、崇武海戰、西沙海戰、南沙的3·14海戰等,全是海軍維護祖國權益的一系列行動,而這些作戰行動中絕大部分戰斗我們都是以弱小的力量,抗擊強大的力量。
我們海軍處于相對弱小的環境,因為海軍這個軍種與陸軍、空軍都不太一樣。比如陸軍,你給一個戰士一桿槍,他就是一個戰斗力;空軍一個飛行員有一架飛機,這飛機載彈,不管是空投或者空射,一個飛行員駕駛一架飛機,也能形成一個戰斗力,當然它的戰斗力比陸軍就昂貴多了。
但最貴的是海軍,海軍需要一條艦船,這一條艦船的鋼鐵含量、上面有多少人員的組建,才能擰成一股繩,才能形成完整的戰斗力。
所以當我們講聯合作戰的時候,很大程度上是針對陸軍講的。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針對空軍講的。而海軍,早就是一支聯合力量了。
海軍出航,本艦包括輪機、槍炮、航海,包括各種各樣的指揮、各種各樣的武器,各個甲板上邊的、甲板下邊的,如果海軍沒有這樣的總體配合,就形不成一個完整的戰斗力。就是說海軍軍艦往往要數百人動作整齊一致,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戰斗力。潛艇要有數十人動作整齊一致,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戰斗力。
海軍的這種要求,它的技術含量、多人和大的代價形成的戰斗力,是與陸軍、空軍都不一樣的特點。
當然這也帶來一個問題,就是海軍建設需要的投入比較大,所以比較小的國家,或者經濟力量比較弱的國家,搞海軍往往捉襟見肘。
比如新中國成立很長時間,我們其實并不太富裕,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當時的主要任務是國土防御,防備美國從東部對我們入侵,反登陸;防備蘇聯從西北、華北、東北三個方向對我們入侵,主要考慮陸上作戰。所以說新中國成立相當長的一個階段內,對海軍的投入實際上并不是很多。
1974年西沙之戰,我們對陣南越——我們稱之為南越偽軍,南越派來海軍強占我們的西沙群島,它的軍艦排水量1500噸,比我們大得多,我們出動了獵潛艇和幾艘掃雷艦,都在1000噸以內,五六百噸,噸位比它小得多。
中國雖然很大,南越很小,但當時它的軍艦很大,我們比它小得多。但是我覺得在這次的戰爭中,我們能看得出來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的面貌,一掃過去北洋水師那種不敢戰、不會戰、不能戰、戰之不勝的狀態。
西沙之戰,我們的軍隊靠著簡陋的裝備,用機關炮掃射,投手榴彈。手榴彈是陸上的武器,西沙之戰都扔上手榴彈了。兩個艦離得非常近,完全是海上刺刀見紅。當時給南越海軍造成重創,擊沉了它的軍艦,完成西沙之戰的勝利,保衛了領海。
這是我們海軍保衛國家利益非常著名的一戰,當時的裝備多么簡陋,海軍長期建設投入不足,而且又經過“文化大革命”,但是中國海軍官兵有這種戰斗精神,實際上在西沙之戰中,完全是用精神把對方壓垮了。
西沙之戰后,國際媒體對此戰報道了很多。南越的軍艦被擊沉了,覺得很丟臉,它們說我們使用了冥河式的導彈,是冥河式的反艦導彈把它打沉了,實際上我們當時用的是機關炮、手榴彈。
當然,這種局面一方面可以說體現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的戰斗精神,另一方面我們今后也絕不會讓這種局面再出現。
我們一定要加強海軍裝備建設,現在已經有了非常大的發展。
通過這次海軍建軍60周年海上閱兵,能看到60年來我們海軍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近10年來,發展速度最快。而近七八年、八九年的發展速度,超過了新中國成立以來50多年的發展速度。而最核心的一條原因是,國家的綜合國力增強了。我們的經濟產出、財政收入、國民總收入,發展非常快,上升很多。有錢了,就有了建設強大海軍比較好的物質基礎,沒有這樣的物質基礎是不行的。
海軍司令員吳勝利表示,人民海軍建設的當務之急是大力推進整體轉型、提升海上核心軍事能力。這種轉型主要是根據國家利益、國家發展和安全的需求。
我們的海軍長期是一支近岸作戰力量,防備敵人的登陸,防備美蔣竄犯大陸,防備敵人從渤海灣、膠東半島、遼東半島、江蘇這一帶登陸,這是我們長期防御的重點。長期以來,海軍處于近岸防御的態勢,防止敵人打進來。
但是從今天看,中國的安全環境發生了非常大的改變,隨著我們國力的增強,今天敢于入侵我們的力量已經不復存在。我們今天的問題是,維護祖國統一的任務,維護海洋權益的任務,維護我們海上航道安全的任務,一系列全新的安全訴求提出來了。
如果海軍還按照過去近岸防御建設思路,等待別人打進來,防止別人登陸,防止別人從海上接近我們,已經無法完成我們今天所要完成的任務。我們今天的任務要求我們海軍具有更大的活動范圍、更大的監控范圍、更大的火力控制范圍。
之前我們內部也發生過爭論,如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要不要去亞丁灣護航的問題,要不要去,有沒有必要去。很多人說我們連家門口的事還沒有完全管好,我們還有一些海洋權益存在爭端,東海、南海都有這個問題。
還有同志講,我們國家還沒有完成統一,跑到亞丁灣干什么。實際上我們今天感到,當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編隊在亞丁灣成功完成護航任務返回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海軍擔負的角色,它是中國在新的環境中、新世紀條件下履行大國責任,同時也是對我們國家利益的有效維護。
這種決策和責任,我們一方面要做好思想準備,另一方面要做好能力的準備。
思想準備要齊頭并進,實際上完成一種思維模式的轉型,從過去單一近岸防御的思想轉化成在一個更大的范圍維護中國海洋權益、維護中國的國家利益。
我們講海軍轉型,當然有很多很專業的話,如果不是搞海軍的話,可能不一定聽得懂,但是我們從這個角度一講,就能明白,就是如何維護我們變化發展的國家利益。我們的軍事力量,尤其海上力量,如何在維護國家利益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這是新世紀中國海軍既光榮又艱巨的任務。
參加中國海軍成立60周年慶祝活動的,有美國海軍拉夫黑德上將。拉夫黑德是美國海軍作戰部長,實際上是美國海軍一號人物,這是美國海軍方面所做的一個非常友好的表示。
還有俄羅斯等十幾個國家海軍各個層面的領導,都到中國來訪問,實際上這也是一種友好的表示。
當然這種友好的表示,也隱含著對我們力量的注重。如果單單是友好的話,美國沒有必要派海軍的第一號人物來。從美國海軍來說,這是對于發展迅速的中國海軍和海上力量,表示出一種中國海軍應當得到的尊重。
像中國海軍司令吳勝利2007年4月訪美的時候,他就得到過這種尊重。美國國防部副部長在五角大樓外歡迎他,美國國防部長、美軍參聯會主席、海軍作戰部長都在五角大樓里邊等他。
這絕不是五角大樓或者美國三軍系統對吳勝利司令個人的尊重,這是美國最高軍事當局,對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力量的尊重。這種軍人之間的尊重,絕不單單是一個禮節的問題,它第一是對你力量的認識,第二是對你力量的承認,這點認識和承認都是很重要的。有這種充分認識和承認才真正能讓一個國家維護自己的安全。
中國作為內陸國家,有2萬公里的陸疆,但是我們還有1.8萬公里的海疆。我們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對陸疆的宣傳是足夠的,每一個中國人都知道,我們有960萬平方公里領土,這指的是我們的陸疆。但是從小學到大學,相當多的人不知道我們有300萬平方公里的海洋權益,這是我們的海疆。
12海里領海,然后毗連經濟區,然后200海里專屬經濟區,這個范圍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所認定的,我們有300萬平方公里海洋權益。
這是我們教育中確實存在的一個問題,實際上對于一個民族事業是有影響的。我們的一寸土觀念,好像守住每一寸土地就可以了,實際上聯合國也劃歸了我們管轄的海洋權益范圍。這300萬平方公里海洋權益,包括海底的油氣構造、海底錳結核礦、海水潮汐的利用等,至于漁業資源就不用說了。
實際上,海洋是人類發展的大自然寶庫,對這一部分我們的認識是不夠的。根據中華民族長期以來的歷史經驗,我們的主要危險來自海上。1840年,帝國主義國家從海上過來入侵,八國聯軍、英法力量迫使我們簽訂屈辱條約,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南京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北京條約》等。所以我們習慣把海上看成威脅的方向。
我們在今天看,海洋不是威脅的方向,海洋是發展的方向。這是一個民族思維做出的很大的轉變。當然也有安全的威脅,但是總體來看,有沒有克服威脅的能力?我們海軍建設就是本著這一點的。中國人民有能力保護自己的海洋權益,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能把海洋真正作為一個發展的方向。
這種觀念的變化,當然不僅僅是軍隊,還包括地方。
海軍節就是非常好的契機,通過海軍節,從小范圍來說,讓國民、讓世界認識新中國海軍建設;從大范圍來說,實際上讓我們國民從一個更大的范圍認識中國的海洋權益,也是從一個更大的范圍讓世界看到,中國人對自己海洋權益的認識和對自己海洋權益捍衛的決心。
5.大軍區設置,已不能滿足我們的安全需求
“跨越-2009”跨區實兵檢驗性演習于2009年8月11日開始。按照預案,分別隸屬于沈陽、蘭州、濟南和廣州4個軍區的4個陸軍師,在總參謀部的統一部署下,拉到本戰區以外的合同戰術訓練基地,在陌生地區展開演練。
參加演習的4個軍區,出動兵力達到5萬人,各種車輛和大型武器裝備6萬多臺,機動的總里程達到了5萬多公里。
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后進行的規模最大的戰役演習,活動區域、范圍最大,涉及多個軍區。它的核心就是演練遠程機動。
從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國家面臨嚴重的安全態勢。毛澤東同志講,我們要準備蘇聯從北面打進來,美國從東面打進來,老蔣從東南竄犯大陸,印度從南面打進來。在這種情況下設置各大軍區,每一個大軍區就是一個獨立的戰區,在自己戰區之內,遂行作戰指揮行動。
現在我們的安全態勢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入侵中國、肢解中國的力量基本上不存在了。過去這種大軍區設置,守土戍邊的任務,已經不能滿足我們今天的安全需求了。就應對非傳統安全和傳統安全這兩個領域來看,原有的大軍區設置和原有的賦予大軍區的使命,已經不能適應今天的要求了。
按照分布來看,北京軍區和沈陽軍區重兵云集,主要是為了防備蘇聯可能對我們的入侵,和美國從東部對我們的威脅。在今天看,這個兵力的分配是不太平衡的,因為相對來說,西部、西南部和南部兵力就單薄了一些。
但實現了跨越式調動,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當一個戰區有了問題,其他戰區的力量能迅速增援。
跨區調動、跨區兵力運用,是我們應對未來安全的一種重要手段和重要方式。
當然,目前還存在一些問題和缺陷:比如各個戰區主要根據自身戰區作戰地域和作戰對象,進行具有本戰區特點的適應性訓練。西南地區主要是山岳叢林地區作戰;在西北、華北、東北主要是平原作戰、高原作戰。
平原作戰、高原作戰、山地作戰、叢林作戰、水網作戰,對部隊的訓練要求、裝備要求是完全不一樣的。
今天實際上提出一個要求,軍隊必須既能在平原作戰,也能在高原作戰,要具有適應性和多樣性。
適應多地區作戰,要有一個過程,沈陽軍區和蘭州軍區具有共同的特點,是廣袤平原作戰和高原作戰,平原和高原地形都相對比較平坦,在這種情況之下的跨越差異不是很大。而從北部到南部,從平原到山地跨越差異要大一些,對部隊適應性提出的要求更高。比如北部軍區的重型裝甲機械化部隊,拉到南部戰區水網地帶確實有問題,道路、交通都成了問題。但是并不能因為裝備的限制,部隊就不能遠距離行動。
當然,我們第一步從具有相同特質的地形、作戰任務和作戰區域開始,完成這種跨越。今后還要完成其他跨越,即使完全不同特質的地形也要完成跨越,比如平原作戰部隊,進入叢林地區遂行軍事行動。
這是黨的十七大報告對軍隊提出的要求,以便在未來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跨越-2009”是一個開端,之后要繼續加強。
中國有一句古話,叫作“兵貴神速”,美軍也有一句名言“在24小時之內運來一個營,比10天之后運來十個師更重要”。
今天世界各國的軍隊都面臨這樣一個問題,作戰能力作為核心軍事能力,有一個非常大的依托,就是投送能力。如果你在一個固定區域擁兵200萬,在遠離這個區域的地方發生了沖突,在2個月之內只機動了20萬兵力到這個區域,那么實際有效兵力只是20萬,不能機動到這個區域的部隊,就不能發揮作用。
隨著信息化的進程,軍隊裝備日益更新,各種現代化的裝備進入軍隊,軍隊提高機動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