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王朝更替(3)

政治制度

世族與政治 春秋時各國的統治集團由國君的宗親或少數異姓貴族所組成。《左傳》說:“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從天子到卿大夫都是實行嫡長子即承制,次子則分封。各諸侯國之中,長子即位后,次子或庶子為公子,公子之子為公孫,公子、公孫的家族稱公族。由于其貴族身份世代相傳,又稱之為世族。同姓或異姓貴族都有自己的氏名(見姓氏),并享有封邑和田地。邑或田地的多少、大小,各國不盡相同。如衛國的卿可以擁有百邑,大夫為六十,而晉人以為大國之卿有一旅之田,上大夫有一卒之田。當時官祿與土地是相應的,有官則有土,亦享有祿。擁有大片的田地,是卿大夫在政治上具有強大實力的物質基礎。

卿大夫在其封邑上建立起一套較為完整的統治機構。卿在封邑上修建起號稱為都的城堡,有的規模甚至可和國都相埒還設置有治事的內朝和官屬。治理都邑的有邑宰。分管其他具體事務的有馬正、司馬、工師、賈師等官職。貴族還有權誅戮或懲罰有罪的族眾或臣僚,為了封邑的安全,一都設有私人武裝的甲卒(或稱私屬),國君出征時,貴族往往以其甲卒相從??梢娫谇浯蠓蚨家刂校粌H有農民為貴族提供租稅和力役,而且還有軍隊、法庭和官屬。因而這類都邑實際上是侯國的一個縮影。

當時稱這種實力強大的卿大夫家族為強家。各國都有若干在侯國統治集團中占據舉足輕重地位的強家(公族)。君主如得不到公族的支持,其統治就很難維持下去。但公族勢力過于強大,又會削弱公室的力量。特別到春秋晚期,同姓或異姓的強家,其實力越來越大,如晉的郤氏“其富半公室,家半三軍”,魯國的季氏“富于周公”,君主已有名無實。這種“末大必折,尾大不掉”的現象在當時非常普遍,造成權去公室,政在家門的結局。所以不久之后,便出現了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

官制和兵制 王室或侯國中職位最重要者為卿士,是君主之輔佐,當時簡稱為卿。一般高級官吏皆由大夫充任,而大夫中能秉國政者則號為卿。在卿位者多為公子、公孫。晉國情況略異,卿常由異姓大夫擔任。

卿除主政外,作戰時或充當將帥。春秋早期,周王室之左、右卿士及齊之、國、高二氏,分別擔任左、右軍之軍帥。以后卿人數漸漸增多,如鄭、宋有六卿,晉最多時可達十二卿以區別于其他的卿。在卿位者仍有具體官職,如魯的三桓,分別擔任司徒、司馬和司空宋正卿任右師、大司馬、左師、太宰等職楚之二卿為令尹、司馬。卿的官位常是世襲的,當時稱之為“世卿”。

各國管具體事務的官職有司徒、司馬、司空、司寇等,這四種官職名稱之前有加上一“大”者。宰也是常見的官名,或稱太宰,有的國家其地位頗為重要。屬于師傅之官有太師、少師、太傅。以上幾種官職常由卿來擔任。此外還有祝、宗、卜、史之類的官職。再有是掌管來往貴賓的行人,管理刑獄的理或大士和尉氏,管理市場和手工業的褚師、工正和工師,管理山林川澤的衡、麓和虞人,管理地方的封人、縣師或隧正。楚的官名較特殊,最高執政官的卿為令尹,其他管理各種具體事務者也多以尹為名,如有箴尹、沈尹、連尹、清尹等十幾種名稱。秦國也有庶長、不更等他國所不見的官名。

作戰時以車戰為主,故各國都有數量甚多的兵車。春秋晚期,晉有兵車四五千乘,其他如楚、齊也有幾千乘。出師作戰時,軍隊分為中、左、右三軍。中軍一般由君主統率,左、右軍則歸卿率領。晉于春秋早期即由卿主三軍,中軍帥稱元帥或將軍,同時又是晉之執政。軍隊士兵主要由小貴族士所組成,庶人或牧、圉也有隨軍出征者,但非軍中主要力量。中軍是王卒或公卒,即君主之族眾,當時稱之為國士,是三軍中精銳部分。左、右軍由卿大夫的族眾所組成。晉在軍師之下,有軍大夫、軍尉、司馬、侯等官職。

除兵車外,也有步卒。如晉國為了和戎、狄作戰,曾經“毀車為行”,“行”就是步兵,鄭國稱步兵為徒兵。但終春秋之世,車戰仍比步戰更重要。吳、越兩國設有舟師,是一支重要的水上攻戰力量。

刑法制度 春秋時的刑罰以五刑為主,即墨、劓、宮、刖、殺五種。殺為死刑,其余皆為毀傷犯人身體某部的肉刑。特別是刖刑,是當時經常使用的一種懲罰手段。《左傳》說齊國于春秋末曾經“履賤踴貴”,表明被刖足者之多。有些貴族因犯罪也受此刑,齊的鮑牽即被刖足。較輕的刑罰有鞭刑,官吏有過者即遭鞭打。犯人也可用甲、盾或銅塊來贖罪。還有將犯人或其家屬罰做奴隸者,《周禮》說:“丈夫入于罪隸,婦人入于舂藁?!?

到春秋晚期,由于社會經濟發生了變化,在刑法方面也要求作相應的變革。公元前536年,鄭國“鑄刑書”,即把刑法條文鑄于鼎上。公元前513年,晉國鑄刑鼎,以公布范鞅所作的刑書。公元前501年,鄭國殺鄧析而用其竹刑。在此以前,所謂“議事以制”,就是判決者往往臨事作出懲罰標準,缺乏成文性材料的依據。而在刑法條文公布之后,官吏或貴族的專橫獨斷受到抑制,這在歷史上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并對以后戰國時期刑法條文的完善具有深遠的影響。

各國君主權力更替和卿大夫的兼并斗爭

春秋時從周王室到各個侯國,君權不強者占大多數。魯、宋、鄭、齊、晉等國的君權日益衰弱,而主宰國家命運的卿大夫為了爭權奪利,又不斷地展開激烈的兼并斗爭。

魯國在僖公時,由桓公之子季友秉政,其后代稱季孫氏。季友之兄慶父、叔牙之后為孟孫氏、叔孫氏。這三家皆為桓公之后,故稱三桓。僖公以后到春秋末,魯的政權基本上由三家所把持。襄公時,季孫宿執政,三分公室,魯君實力被削弱。到昭公時,昭公被逐出魯國,流浪在外七年而卒。《左傳》說:“魯君世從其失,季氏世修其勤?!庇捎诩臼项H得民心,故魯國出現“民不知君”的現象。但隨著三桓勢力的過于強大,三桓的家臣也非同一般。在春秋晚期,南蒯、陽虎、侯犯等先后起來反對季氏和叔孫氏,像陽虎就一度執掌魯的大權,即所謂的“陪臣執國命”。由此又反映出三家也在走向衰微。

宋國的卿大夫和魯一樣,以公族子孫為主,如有戴公之后的華、樂、老、皇四家,后來有桓公之后的魚、蕩、鱗、向四家。整個春秋時期,宋國的執政不出于戴、桓兩族,其中尤以戴族為多。各大族的傾軋很激烈,到春秋晚期,桓氏勢力被鏟除,剩下戴族的樂、皇幾家。

鄭國的執政以穆公后人為主。穆公有十三子,其中罕、駟、豐、游、印、國、良七家為強族,即所謂的七穆。從春秋中期到晚期,任鄭執政者不出這七家。

齊國在春秋早期由國、高二氏掌握大權,以后又有崔、慶二氏,這四家都是齊的公族。屬于異姓貴族者有姬姓的鮑氏和媯姓的田氏。田完本為陳國的公子,后逃到齊,桓公使其為工正。齊莊公時,田氏漸漸得勢。景公時,田乞為大夫。田氏為了擴張自己的勢力,“其收賦稅于民,以小斗受其粟,予民以大斗”,以此來籠絡人心,抬高田氏在齊國的聲望。景公死后,田氏滅國、高二氏,田乞專齊政。到其子田常時,鮑氏、晏氏也為田氏所除,田氏占有的土地比齊君的封邑還大。到田盤時,田氏的宗族“盡為齊都邑大夫”。田氏在外則和晉通使,成為齊國的實際統治者,齊宣公則有名無實。后田氏廢康公(宣公子),代替姜氏而統治齊國。

晉國從獻公時起,不許立公子、公孫為貴族,公子、公孫只好離晉而仕于他國。這就是所謂的“晉無公族”,為春秋時他國所無的現象。排斥公族,導致異姓或國姓中疏遠的卿大夫得勢。文公、襄公時,狐、趙、先、郤、胥等氏頗有權勢,以后又有韓、魏、欒、范、荀氏等強大宗族。春秋中期以后,卿大夫之間兼并激烈。從厲公時起,郤氏、胥氏、欒氏被剪除,到春秋晚期只剩下最強的趙、魏、韓、范、中行氏。后來趙又滅范、中行氏。春秋末年,智氏最強,趙聯合韓、魏而消滅智氏。晉長期的卿大夫兼并斗爭到此告一段落,晉國也被這勢均力敵的三家所瓜分。到戰國初年,三家得到周天子的認可,晉國乃分成趙、魏、韓三國。

以上幾個國家都因為存在強大的同姓或異姓貴族勢力,致使君權削弱,“權去公室,政在家門”。卿大夫為了爭權奪利,引起內亂頻繁發生。但并非諸侯國皆如此,如楚王的宗族雖強盛,卻未形成像魯、晉那樣實力很大并能控制君主的強家,故楚的君權較許多中原國家為強。秦的情況和楚也有某些相像之處。

戰國

公元前475年到前221年秦統一以前的中國歷史時期。這一時期各國混戰不休,故前人稱之為戰國。但前人也把春秋、戰國合稱東周,還有稱戰國為列國或六國者。戰國始于何年,過去有不同的劃分法?!妒酚洝返摹读鶉怼范ㄔ谥茉踉辏ㄇ?75),而《資治通鑒》則以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作為戰國開端。前403年似失之稍晚,故現在已很少有人采用這一劃分標準。

戰國和春秋一樣,全國仍處于分裂割據狀態,但趨勢是通過兼并戰爭而逐步走向統一。春秋時全國共有一百多國,經過不斷兼并,到戰國初年,只剩下十幾國。大國有秦、楚、韓、趙、魏、齊、燕七國,即有名的“戰國七雄”。除七雄外,越在戰國初也稱雄一時,但不久即走向衰亡。小國有周、宋、衛、中山、魯、滕、鄒、費等,后來都先后被七國所吞并。與七雄相毗鄰的還有不少少數民族,北面和西北有林胡、樓煩、東胡、匈奴、儀渠,南面有巴蜀和閩、越,至秦統一,已多與漢民族融合。

七國的兼并戰爭

戰爭規模的擴大 戰國時期兼并戰爭比春秋時更為激烈和頻繁,規模也更大。各大國都擁有雄厚的武裝力量,三晉、齊、燕各有帶甲之士數十萬人,秦、楚兩國各有“奮擊百萬”。在作戰時更是大量出動,秦、趙長平一役,趙出兵四十多萬人秦為了滅楚,動員兵力達六十萬人之多。春秋時的大戰,有時數日即告結束,戰國時則短者數月,長者可以“曠日持久數歲”。作戰雙方都要求消滅對方實力,因此一次戰役中被殺的士兵多達數萬人乃至數十萬人?!盃幊且詰?,殺人盈城,爭野以戰,殺人盈野”,已成為常見的現象。戰爭中消耗的物力也十分驚人?!秾O子兵法》說“興師十萬,日費千金”?!稇饑摺氛f一次大戰,僅以損失的兵甲、車馬而言,“十年之田不能償也”。

各國為了克敵制勝,還競相改進武器裝備。韓、楚兩國都以武器制作精良而著稱于當時。兵器方面的最大變化是鐵兵器開始出現。如《史記》有“楚之鐵劍利”的話,《荀子》也說楚的宛(今河南南陽)地所出的戟和鐵矛極為鋒利。河北易縣出土有戰國末年燕國的鋼戟和鋼劍。另外,當時還有鐵甲和鐵盔。武器中的新品種有弩,弩是在弓上安裝木臂和銅制的郭,即利用簡單的機械將箭從弓上射出,使箭具有很強的穿透力,像韓國所造的勁弩,可把箭射到六百步以外。作戰用的器械也多種多樣,如有攻城用的云梯、沖車,水戰用的鉤拒。有關的情況,在《墨子》的《備城門》等篇中都有記述。

作戰方法和兵種,也隨著戰爭規模擴大而發生變化。長期以來以車戰為主的作戰方法,漸退居于不太受地形條件限制的步戰之下。在北方民族的影響下,騎兵作為新兵種開始推廣。《戰國策》說七國各有騎數千匹或萬匹。為了便于,騎戰,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命令“將軍”、“大夫”、“戍吏”都要穿胡服,即歷史上有名的“胡服騎射”。在《孫臏兵法》中,曾提出“用騎有十利”的看法。騎兵的許多長處,非其他兵種所能及,當時兵家對此已深有認識。

為了加強防御,各國不惜動用大量人力來修建長城。齊的長城西起于平陰防門(今山東平陰),南面到海邊的瑯琊。魏為了保護其河西,曾在今陜西洛水以東筑長城。趙國在漳水、滏水流域修造過長城,趙武靈王又在陰山下修長城。燕國在大破東胡以后修造長城,西起造陽(今河北懷來),東止于襄平(今遼寧遼陽)。燕、趙修筑北邊長城,目的在于防御北方各族入侵,后來秦、漢長城即在其舊基址上加固而成。

魏的盛衰 魏是戰國初年中原的一個強國。文侯、武侯兩世,魏因經過政治改革而國力強盛,東面屢敗齊人,又滅中山國,西面則派李悝、吳起守西河,一再挫敗秦人的進攻。

到惠王時,魏更加強大,從此更加緊侵伐宋、衛、韓、趙等國。公元前354年,魏攻趙,次年,魏攻陷趙的邯鄲,齊救趙敗魏于桂陵(今山東曹縣),后魏將邯鄲歸還給趙。公元前344年,惠王在逢澤(今河南開封南)開會,“率十二諸侯,朝天子于孟津”,并于是年開始稱王,成為七國君主中最先稱王者。他在禮制方面處處模仿天子,企圖使中原各國都能聽從魏的號令。

主站蜘蛛池模板: 漳平市| 贵州省| 贵南县| 怀柔区| 定陶县| 镇原县| 乌拉特后旗| 浮山县| 梁山县| 西和县| 元江| 山西省| 高碑店市| 柳林县| 东台市| 仙游县| 双城市| 中方县| 西青区| 襄城县| 招远市| 辉县市| 溆浦县| 东兴市| 漳浦县| 阿巴嘎旗| 澜沧| 青铜峡市| 镇沅| 拉孜县| 上蔡县| 铜陵市| 安义县| 东光县| 嘉峪关市| 衡阳县| 龙泉市| 札达县| 沁源县| 邹城市| 洪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