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老子文化
- 雄關要塞:函谷關(文化之美)
- 鄭明武 李妮編著
- 3715字
- 2016-07-05 16:58:52
因為老子在函谷關撰寫道家經典著作《道德經》,所以后來函谷關被視為道家之源。
也正因為此,在函谷關的文化里,深深地蘊涵了老子的思想。函谷關的這種文化傾向,也被后人稱為老子文化。
(一)老子其人
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傳他一生下來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稱為老子。
據說,老子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誕生,漢族,姓李名耳,字摐,安徽渦陽人。
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曾在周國都洛邑任藏室史。藏室史相當于國家圖書館館長。老子博學多才,孔子周游列國時,曾到洛邑向老子問禮。
老子晚年經過函谷關時,被函谷關令尹喜盛情挽留,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寫完此書后,老子離開函谷關,此后就不知所終了。
(二)老子著書函谷關
當初,函谷關令尹喜因看到紫氣而發現打算過關的老子后,便把老子留了下來。
老子在關里做客,尹喜對他安排照顧得非常周到,除了晚上安歇以外,尹喜幾乎天天不離老子的身邊,那敬慕之情,真是難以用語言表達。
就這樣,一天、兩天、三天、五天,老子幾次提出要走,尹喜總是不讓。眼看著整整九天過去了,尹喜仍然不肯讓老子走,依舊很熱情地招待,誠心服侍他。
此時,老子心中十分過意不去,再三提出要過關西去,態度非常堅決。
尹喜問:“不知您老人家執意要走,都有哪些事要做呢?”
“我要到秦國去講學,還要西行流河,到很遠的地方去,過真正的隱居生活。”老子認真地說。
尹喜說:“您老人家說的這些事也都不是急著要辦的,況且您老此去隱居,這輩子晚輩怕再也見不到您老了。您不能走,晚輩這里就是您最好的隱居地方,你可以在這里著書立說,把你的主張和想法留給后人。”
老子聽尹喜要他留下來寫書,不免心中一震,想起原在家鄉時寫成的大書被火焚燒,心里馬上難受起來,他不愿再寫書了。但是看到尹喜一片真情,不免心動,感到盛情難卻,于是就答應了。
尹喜親自動手,給老子取來很長一串一字沒寫的木簡,又準備了其它書寫用具,還準備了麻繩、刀子。刀子是專門用來將木片上寫錯的字刮去的。
老子坐在東間窗下的桌案旁邊,手里握筆,面對桌上展開的木札,望著窗外青碧的竹林,開始構思要寫的文章。想了好大一陣子,也沒能夠想出個眉目來,心里倒感到茫然起來。
老子放下筆,走出房子,來到關樓上。他四處眺望,一下子心胸開闊起來。高爽秋空,一碧萬頃;莽莽沃野,一展蒼黃;千山萬壑,一張圖畫;浩浩宇宙,無限包容;老驥登城,志在千里;眺望家鄉,天邊好像在身邊。這時,老子豪情頓至,靈感在他胸中又一次升起……
“有了,有了,我何不就將那大書用濃縮的語言概括地一寫呢?對!就這樣辦!就這樣辦!”老子自言自語地說著。決心一定,他快步走下關樓,興沖沖地回到房里。
老子重新坐到窗底下桌案旁邊,他提起筆來,先將在路上想好的開頭幾句話寫在木札之上:“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寫,就這樣寫。要用極少的話將那太多的內容表達出來,這樣也就不枉我多年的辛苦攻讀了。”
老子就這樣廢寢忘食,不停地寫著。終于,81章奇文寫成了。他用極為精練濃縮的5000字,以一當百,把他的巨型大著全部概括出來了。一部上至高天、下至大地、中至人間的奇書,就這樣在老子的筆下誕生了。
函谷關太初宮的正殿,就是當年老子著書的地方。他寫的書就是《道德經》,分“道經”與“德經”上下篇,共5000字,向來被奉為道教的經典。
(三)函谷關成為“道家之源”
老子在函谷關寫下的《道德經》對后世影響深遠。《道德經》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老子哲學與古希臘哲學一起,構成了人類哲學的兩座高峰。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學思想而被尊為“中國哲學之父”。
《道德經》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是指宇宙、自然、社會、生命中本來存在的規律。這些規律的存在是先驗的,不以個體認知的程度而轉移。道就好比道路,本來就存在的。即使所有人都沒有去行走,但是道仍然存在于自己本來的位置。
“德”即得,是指生命個體對道的感知、理解、體驗、探索的過程。德就是求道的過程,不同個體對道的認知層次是不同的。一種道,被個體認知越多,這種道的實踐影響就越大,德對道的發展也越大。即老子所言:“非道宏人,人能宏道。”就好像大家都走這條路,這條路就會從崎嶇小路變成了康莊大道一樣。
老子認為,求道的過程就是德,可以是對前人經驗的繼承,也需要生命個體自己去實踐、體驗、思考、探索。如果不繼承前人已知的道也就是經驗,凡事都要親歷,那么,因為生命的長短和強弱,就只能夠在低層次上對道進行探索和體驗。自然界的飛禽走獸大體如此。而一味的只啃故紙堆、做書蟲,沒有自己的親歷親為,這樣的道不過是紙上談兵。古人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即求道的過程,也就是知行合一的過程。
《道德經》書中包括了大量樸素辯證法的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并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此外,書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等。
《道德經》中的學說對我國哲學的發展具有深刻影響。老子的思想被莊子所傳承,并與儒家和后來的佛家思想一起構成了我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內核。道教出現后,老子被尊為“太上老君”。從《列仙傳》開始,老子就被尊為神仙。
在當今社會,研究老子思想已成為一種國際性的文化現象。為此,英、法、美、日等四十多個國家都在研究《道德經》,翻譯《道德經》的版本達六百余種,其中日本人著述達三百三十余種。
因《道德經》成書于函谷關,函谷關名副其實成為道家文化的發祥地。
2002年10月20日,中國道教協會會長、玉溪道人閔智亭為函谷關旅游區題寫了“道家之源”四個字。
(四)老子文化的發揚
函谷關作為旅游景點被開發后,老子文化作為一個重要的資源,受到了函谷關景點管理部門的高度重視。景區曾多次舉辦各種活動來紀念老子。
在函谷關景區的大門上就刻有“道家之源”四個大字。四個大字的下面,是一個大大的太極陰陽魚圖,圖的左邊寫有“上善若水”,圖案的右邊是“厚德載物”。
同時,函谷關景區經常還會在“道家之源”四字的前面舉辦各種演出節目,而其中道家文化的節目更占有很大一部分。
在函谷關的道家文化里,《祭道教始祖老子文》更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文化元素。從2001年開始,已經有多篇祭奠道教始祖老子的文章問世。
2001年的《辛巳祭道教始祖老子文》這樣寫道:
維公元二〇〇一年三月九日,歲在辛巳,節近春分,太平盛世,天下歸心。百業俱臻之瑞年,春和景明之吉日,謹以芳花清醴,雅樂正聲,恭祀于道教始祖老子寶座之前,曰:
泱泱華夏,燦燦星辰。文明亙古,寰宇絕倫。
河漢之下,弘農古郡。秦嶺蒼茫,黃河雄渾。
函谷天險,星野平分。一夫當關,萬夫莫奔。
千年要塞,龍盤虎踞。七雄爭霸,烽火紛紛。
終軍棄繻,孟嘗夜遁。白馬西風,六合蕭森。
神龍辭周,騎牛西隱。紫氣盈關,太初著文。
老子思想,博大精深。五千珠璣,素樸淵蘊。
道法自然,眾妙之門。洞觀宇宙,詮釋古今。
明察哲理,返樸歸真。啟蒙諸子,教化黎民。
商貿醫典,治國經綸。百川歸海,從者如云。
并駕儒釋,創立道門。歷經千年,不枯之泉。
九垓景仰,五洲同欽。十八世紀,歐美傳聞。
當今世界,廣為禮尊。無為而冶,富國安民。
有無相生,建筑寶箴。玄元巨制,道開混沌。
2006年的《丙戍公祭先哲老子文》這樣寫道:
維公元二〇〇六年三月十四日,歲在丙戍二月望日。驚蟄季節,暖氣融通,春意萌動,欣欣向榮。時值中華民族先哲老子誕辰2577周年,靈寶社會各界及七十四萬人民,謹以鮮花束帛、雅樂典章之儀,恭祭于老子著《道德經》殿堂之前,而致詞曰:
秦嶺逶迤,大河浩蕩,弘農綿延,澗水歡唱。
桃林大地,千年靈寶,人杰地靈,物華天寶。
函谷雄關,挺拔偉岸,軍事要塞,道家之源。
上溯周代,大賢蒞關,紫氣東來,道德問世。
箴言五千,博大精深,曠世傳唱,五洲敬慕。
微言大義,哲理深邃,厚德載物,惠及后人。
上善若水,格物致志,修養道德,涵蓄正氣。
大道周行,天長地久,與時俱進,為之未有。
道法自然,構建和諧,損余補欠,持續發展。
少私寡欲,修心養性,強身健體,平安無虞。
禍自欲起,咎由貪生,至理警言,醍醐灌頂。
華夏文明,源遠流長,繼承弘揚,吾儕擔當。
靈寶兒女,七十萬眾,勤勞智慧,皆為英雄。
弘揚道德,傳承文明,堅持先進,志在鼎興。
改革開放,解放思想,三個代表,指引航向。
立足市情,發揮優勢,突出特色,整體推進。
工業強市,農業富民,旅游名城,奮發有為。
科學決策,和諧發展,求真務實,強市富民。
回首“十五”,凱歌高唱,桃林生輝,人民安康。
展望“十一五”,豪情萬丈,建設家園,再鑄輝煌。
唯祈庥佑,裕賜泰康,祭禮告成,伏維尚饗。
如今,作為道家之源的函谷關,更加注重利用老子元素,全力打造函谷關的老子文化。因此,老子文化在函谷關今后不但不會隨著商業開發而消失,相反,函谷關的老子文化還會進一步被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