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七夕的演變與起源
- 銀河相會:七夕節(文化之美)
- 陳秀伶 董勝編著
- 3824字
- 2016-07-07 10:09:02
農歷七月初七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七夕節。七夕節是我國農耕社會傳承下來的重要節日之一,除漢族外,滿、壯、侗、苗、畬、朝鮮等少數民族也過七夕節。有些少數民族對這個節日還有其自稱,如滿族稱之為“祭星節”,鄂倫春族稱之為“祭月亮”等。
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女子最為重視的日子。在七夕的晚上,女子穿針乞巧,陳列花果、女紅,制作的各式家具、用具等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人們在七夕之夜,還舉辦各種祈禱福祿壽喜的活動,祭拜七仙女中的七姐,祈禱儀式虔誠而又隆重。
七夕節又稱乞巧節、女兒節、少女節、七娘會、雙七節、香橋會、巧節會等。七夕節這一天還是魁星節、曬書節、神仙節、盤古王節,以及耕牛生日等節日,讓人產生無盡的遐想,具有濃厚的文化意味。
總之,七夕節從產生到發展,經過了不斷豐富的過程,在民間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一)七夕的起源
在我國的遠古時期,七月初七只是有一些與農事相關的活動,而非后代形成的七夕節。那么,七夕最早起源于什么呢?
1.源于自然崇拜 七夕最早來源于人們對自然的崇拜。據歷史文獻記載,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就有了有關牽牛星和織女星的記載。
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后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七夕最早來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跡。
2.源于時間崇拜 七夕除了來源于人們對自然的崇拜之外,也來源于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很強的時間感。
我國古代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在民間,七數表現在時間上的階段性,即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
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
在我國的臺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為“喜壽”。
此外,因“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
3.源于數字崇拜 在我國古代民間,把正月初一、三月初三、五月初五、七月初七、九月初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初二和初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的日子。
在算盤上,“七”又是每列的珠數。“七”,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而“七”與“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七夕還別稱“星期”。這是因為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很特殊,一年才能相遇一次,因此故稱這一日為“星期”。
王勃的《七夕賦》說“佇靈匹于星期,眷神姿于月夕”,就把星期與月夕相提并論,點出了一年四季中與親情、愛情相關的最美好、最凄楚動人的兩個夜晚。因此,后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
七夕源于人們對自然、星辰、時間、數字等的崇拜,而在其不斷發展演變的過程中,男女愛情的內容也融入其中,體現出人們追求幸福和美好情感的愿望。
(二)七夕的演變
農歷七月七這天,在夏商周時代就有人注意到了。古人認為“七月黍熟,七日為陽數”。當時在民間,這一天只有些與農事相關的活動。
《詩經·小雅·大東》這首詩描述說:銀河兩岸的織女星、牽牛星,盡管有其名,卻不會織布,不能拉車。當時的統治者也是如此,雖身居高位,卻沒有體恤百姓的行動,不過徒有其名而已。
詩中對織女、牽牛兩星僅是作為自然星辰形象,引出一種隱喻式的聯想,并無任何故事情節。這時人們對兩星的認識,雖然很可能與當時農耕信仰中的谷物神(牽牛)和帝女之桑女神(織女)有關,但還只是有關日月星辰簡單的神話形象,同對愛情的認識和想象尚處在兩個完全不同的系統之中,自然它還不能成為傳說的前身或胚胎。
然而,這不是說同傳說絕無關系。因為,此時的牽牛與織女,已不再是純粹自然現象的星座而并無其它含義,牛郎織女星作為一種文化的因素,開始進入文學的大系統之中。正是這種因素,為這個古老而浪漫傳說的生成,準備了潛在的文化條件。
牛郎織女傳說主要人物牛郎、織女的原型,是周人的祖先叔均和秦人的先祖女修。周秦文化的交融造就了這一流傳千古、膾炙人口的民間傳說。經過原始社會和奴隸制社會長時間的孕育。戰國時代初具雛形,至漢末形成基本情節,奠定悲劇基調。
到了秦漢以后,對相隔銀河的織女星和牽牛星,就附會了不少神話傳說,產生了許多與之有關的民間故事,給這節日的風俗增添了很多新的內容。
七夕風俗除繼承遠古的一些習俗外,在漢代以后,還產生了與牛郎、織女相關的文學故事。
在西漢時期,織女、牽牛已經被傳為兩位神人,而且有了塑像,面面相對。漢武帝劉徹命人于京都長安開鑿昆明池,并于池的兩側擺放牽牛、織女石像。如班固《西都賦》載:“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張衡《西京賦》曰:“乃有昆明靈沼……牽牛立其左,織女處其右。”
牽牛和織女已經從天上來到了人間。原來被遠遠地隔離在銀河兩邊,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愛情因素同牽牛、織女傳說的結合日漸明顯。
牽牛、織女兩星已經具備了人物形象,弄機織布,思念流淚,并且開始被編織為一幕恩愛夫妻因受銀河之隔的愛情悲劇。
到了漢代,在司馬遷的筆下,織女的家庭出身才有了一些眉目。在《史記·天官書》中說:“織女,天女孫也。”意思是說織女是天帝孫女,亦稱天孫,是個仙女。
仙女長年織造云錦,自從嫁與河西牛郎后,織造就中斷了。天帝大怒,責令她與牛郎分離,只準每年七夕相會一次。而牛郎則未能脫俗,始終是個凡夫俗子。因此七夕相會,也就是仙凡相會。
在《漢書·天文志》中,也有牽牛、織女雙星的記載。到了南北朝時,任昉在《述異記》中記載:
大河之東,有美女麗人,乃天帝之子,機杼女工,年年勞役,織成云霧絹縑之衣,辛苦殊無歡悅,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憐其獨處,嫁與河西牽牛為妻,自此即廢織纴之功,貪歡不歸。帝怒,責歸河東,一年一度相會。
在漢末《古詩十九首》中,也有這樣的描寫: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這首詩比起《詩經·小雅·大東》中說的更加凄凄切切,道出了一對有情人,兩地相思,飽受隔絕之苦的愛情悲劇。詩中雖然沒有直言牽牛、織女是夫妻,但織女終日思念牽牛,渴望相見,“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的情節則是十分清楚的。
在東漢應邵編撰的《風俗通義》中有一段記載:
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日鵲首無故皆髡,因為梁以渡織女也。
這表明,在當時,不僅牽牛、織女為夫妻之說已被普遍認可,而且他們每年以喜鵲為橋、七夕相會的情節,也在民間廣為流傳,并融入了風俗之中。
在七夕之夜,婦女們不僅爭出家門觀賞“烏鵲填河成橋而渡織女”的“鵲橋之會”,而且還要祭拜牛郎織女星,乞愿七巧。
對于這一點,可以從漢代的一些畫像中體現出來。據吳曾德著《漢代畫像石》一書記載:山東省歷城縣孝里鋪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中,有一幅石刻天象圖。圖中有牽牛星、織女星遙遙相對,在織女星下有一女子正坐在織機上操作,旁邊還有一只飛鳥,就是傳說中牛郎、織女以鵲為橋、七夕相會的表現。
此外,在河南省南陽漢畫館中,也有一幅表現牛郎織女的畫像。這幅畫像右上角有一牽牛星,星下畫一牛,牛前有一人做揚鞭牽牛狀;左下角有一織女星,里面跪坐著一位頭挽高髻的女子。這顯然也是對牛郎、織女傳說的一種藝術表現。
在三國時期,更有不少詩文反映了這一內容。如曹植的《九詠注》說:
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一旁,七月七日得一會同矣。
由此可見,牽牛、織女已經成為詩人表現愛戀和思念之苦的一種突出和常用的意象。
至魏晉南北朝時,牛郎織女傳說已與七夕緊緊到聯系在一起。人們都以牛郎為勤勞能干的代表,織女是心靈手巧的代表,七夕節的所有習俗都與牛郎織女有關。
與此同時,還涌現出許多描寫七夕風俗的詩歌。其中最多的是描寫七夕穿針的詩。如梁簡文帝蕭綱的《七夕穿針詩》:
憐從帳里出,想見夜窗開。
針欹疑月暗,縷散恨風來。
劉遵的《七夕穿針詩》:
步月如有意,情來不自禁。
向光抽一縷,舉袖弄雙針。
穿針乞巧的習俗在此時已出現,并被后世之人不斷地延續了下來。
明代是牛郎織女傳說演變的重要時期。由于特殊的社會、文化背景,牛郎織女傳說在明代進入了文人和民間藝人的視野,被加以重述。明代產生了以牛女為題材的小說、戲曲,短篇小說有《鑒湖夜泛記》及依據其改編的《靈光閣織女表誣詞》,中篇小說有《新刻全像牛郎織女傳》,雜劇有《渡天河織女會牽牛》,傳奇有《相思硯》《鵲橋》。
《鑒湖夜泛記》是明初文學家瞿佑《剪燈新話》中的一篇短篇文言小說,記述元代處士成令言一日忽至天河,遇到織女,織女訴說神界并無牛郎、織女結為夫婦的事。
小說雖繼承了民間牛女傳說中一些因素,如織女具有高貴的身份,但將織女塑造成一個高貴且與牽牛無關的神仙,從根源上否定民間流傳的牛女傳說,這是以反封建為主題的民間傳說,在理學思想占統治地位的時代的必然遭遇。
明末白話小說《靈光閣織女表誣詞》,內容由《鑒湖夜泛記》增益而成。由這篇白話小說可以看出,瞿佑的《鑒湖夜泛記》在文人階層中的影響。作品反映了在理學思想禁錮下文人思想的僵化,及其對古代神話、民間傳說的曲解。
明代后期,商業經濟迅猛發展,新經濟因素萌發,市民階層形成,民主思想萌芽,涌現出了以羅欽舜、王廷相和李贄為代表的反理學的新思潮。民主思想的萌芽對牛女傳說的傳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