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端午節飲食文化
- 粽葉飄香:端午節(文化之美)
- 陳秀伶 董勝編著
- 6551字
- 2016-07-07 16:14:34
粽子是端午節的主要節日食品之一。粽子,古稱“角黍”,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開始流傳的。端午節這一天,民間便互相送粽子作為紀念。粽子是我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有吃“五黃”、煨蛋等傳統習俗。
(一)粽子的演變
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粽子,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發明的。這只是一個傳說而已。
真正有文字記載的粽子,見于晉周處的《風土記》。而流傳有序,歷史最悠久的粽子則是西安的蜂蜜涼粽子,載于唐代雍州萬年人韋巨源的《食譜》。其中,寫有粽子的特點是:只用糯米,無餡,煮熟后晾涼。吃時用絲線勒成薄片,澆以蜂蜜與黃桂醬。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堿水粽。
為什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粽子呢?在《初學記》中,曾有這樣的記載:在漢代建武年間,有一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三閭大夫就是屈原。
夢中屈原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后可用艾葉包住,用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這樣就不用擔心再被蛟龍破壞了!”人們知道這個夢后,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并世代相傳。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了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在南北朝時期,出現了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為交往的禮品,相互饋贈。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了錐形和菱形。日本文獻中就有“大唐粽子”的記載。在唐代,粽子已成為尋常百姓的美味食品,連皇上都愛吃。當時,長安人常吃一種“百索粽”,這種粽子因外面纏有許多絲線或草索而得名。
此外,還有一種叫“九子粽”。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種,即為九只粽連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狀各異,非常的好看。九子粽是用九種顏色的絲線扎成,形成五彩繽紛的視覺感受。
九子粽大多是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如母親送給出嫁的女兒,婆婆送給新婚的禮物等,因為粽子諧音“中子”,民間有吃了粽子能得兒子的風俗。
據說,唐玄宗李隆基最愛吃九子粽。有一次,唐玄宗品嘗九子粽后,禁不住大加贊美,當即吟詩說道:“回時花竟巧,九子粽爭新?!痹娋涞故鞘值墓ふ滋?。
唐代大詩人溫庭筠,對九子粽也留下了贊美的詩句:“盤斗九子粽,甌擎五云漿?!痹娋涔し€妥帖,簡潔明快,似在玄宗之上。
唐代另一位詩人鄭谷,在一首詠端午節的詩中吟曰:“渚鬧漁歌響,風和解粽香。”描寫小島上漁家歡度端陽的熱鬧場面,詩中一鬧一香,有聲有色,躍然紙上。讀之,使人感覺仿佛身臨其境,如聞其味。
到了宋代,端午節已成為傳統佳節,文人墨客詩句中寫到端午節情景、端午節習俗的就更多了。在宋代眾多的端午節詩中,不乏直接提到粽子的詩句。
歐陽修寫過一組“十二月詞”,寄漁家傲調,其一寫“五月”的詞寫道:
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
五色新絲纏角粽,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
葉里黃鸝時一弄,等閑驚破紗窗夢。
從元稹的“彩縷碧筠粽”,到歐陽修的“五色新絲纏角粽”,足可佐證,從唐至宋,我國民間就有用彩色絲線纏捆粽子的習俗,且一直沿傳至今。
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于粽里見楊梅”的詩句。此時,還出現了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成為一種時尚。
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后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品種更加的豐富多彩。到了清代,還出現了“火腿粽子”。
如今,粽子更是千品百種,璀璨紛呈。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涵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產和風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品種繁多,味道極美。
(二)吃粽子習俗
農歷五月初五的早晨,我國各地的家家戶戶都吃粽子,以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
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
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有些地方的人們在孩子參加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為了取個吉利而已。
煮粽子的鍋里一定要煮雞蛋,有條件的還要再煮些鴨蛋、鵝蛋。吃過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鹽的雞蛋“壓頂”。據說,吃五月端粽鍋里的煮雞蛋,夏天不生瘡。把粽子鍋里煮的鴨蛋、鵝蛋放在正午時的陽光下曬一會再吃,整個夏天不頭痛。
端午節包粽子、吃粽子、互贈粽子,一直是浙江寧波人最有代表性的端午習俗。
寧波人包的粽子與別處不同,寧波箬殼粽用的是老黃箬殼或用青竹殼,不像別處用蘆葦葉、菰葉、芭蕉葉等裹扎;寧波粽子是稠粘適口的堿水糯米粽,不同于其它地方的白粽子;寧波粽子包扎成棱角分明的四角枕頭形,不同于別處的三角形、五角形、六角形;寧波粽子以糯米粽為主,不同于別處以高粱米、黃黏米、粘玉米等裹的。
寧波粽子品種花樣繁多,有堿水粽、赤豆粽、綠豆粽、豇豆粽、紅棗粽等素粽,也有火腿等葷餡料。粽子煮熟后,剝去箬殼后的四角糯米粽,因堿水浸泡的緣故,晶瑩剔透猶如田黃石,清香撲鼻,蘸上少許白糖,吃起來又糯又稠。
過去,寧波有關端午吃粽子的繞口令是這樣唱的:
一只粽子四只角,解縛脫殼,抲筷割角,白糖一沰,直噠咽落;兩只粽子八只角,解縛脫殼,抲筷割角,白糖一沰,直噠咽落;三只粽子十二只角……
雖說是計數的童謠,卻道出了寧波粽子滑溜爽口的特點。
舊時,端午粽子是主婦們自家裹的。舊時,寧波城中曾舉辦過端午粽子賽會。寧波的巧婦們將在家中預先做好的粽子集聚一堂,供賓客們觀賞品評。
粽子的式樣有鴛鴦枕、鳳頭、蓮船、石榴,爭奇斗艷,令人目不暇接。粽子餡有葷有素,味道有甜有咸,五味雜陳。
最終,評定蓮船式樣為最佳,該粽長約0.3米,粗如玉臂,內摻白糯米、栗子肉、火腿、雞絲,外裹箬殼,扎以彩繩,編成“請嘗”、“端陽”字樣,有棱有角,悅目動人。入水煮熟,去箬切片,盛于瓷盆,遍嘗親友,味極鮮美。有人賦詩贊:“未曾剝殼香盈溢,便經入腹齒猶芳?!?
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我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三)南北方的名粽
由于我國各地的風味不同,粽子主要有甜和咸兩種。
甜味粽子有白水粽、赤豆粽、蠶豆粽、棗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豬油粽、棗泥豬油粽等。咸味有豬肉粽、火腿粽、香腸粽、蝦仁粽、肉丁粽等,但以豬肉粽較多。
此外,還有南國風味的什錦粽、豆蓉粽、冬菇粽等,還有一頭甜一頭咸,一粽兩味的“雙拼粽”。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各異,使得粽子家族異彩紛呈。
廣東粽子個頭大,外形別致,除鮮肉粽、豆沙粽外,還有用雞肉丁、鴨肉丁、叉燒肉、蛋黃、冬菇、綠豆蓉等調配為餡料的什錦粽。
廈門、泉州的燒肉粽、堿水粽,皆馳名海內外。燒肉粽的粽米必選上乘,豬肉則選擇五花肉,并先鹵得又香又爛,再加上香菇、蝦米、蓮子及鹵肉湯、白糖等。吃時,蘸調蒜泥、芥辣、紅辣醬、蘿卜酸等多樣佐料,香甜嫩滑,油潤而不膩。
閩南的粽子分堿粽、肉粽和豆粽。豆粽盛行于泉州一帶,用九月豆混合少許鹽,配上糯米裹成,蒸熟后,豆香撲鼻,也有人蘸白糖來吃。
浙江嘉興粽子為三角形,有鮮肉、豆沙、八寶等品種。如鮮肉粽,常在瘦肉內夾進一塊肥肉。粽子煮熟后,肥肉的油滲入米內,入口肥而不膩。
在浙江的多數地方,尤其是浙西山區居民的祖祖輩輩,從古至今都有用甜茶煮粽子、煮茶飯、煮茶粥的傳統習慣。
甜茶粽子,是取真武山優質甜茶葉,經煎熬取汁,用來制作粽子。其粽子色澤金黃油亮,入口潤滑細嫩,柔軟粘稠,齒頰留香,回味甘甜,去膩消食,營養豐富,又適合糖尿病人食用。
北京粽子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其個頭較小,為斜四角形。北郊農村,習慣吃大黃米粽,粘韌而清香,多以紅棗和豆沙為餡。
桂中地區喜包形態酷似枕頭的大枕頭粽。桂中地區的大枕頭粽,一個用上250克至500克米。而桂林地區喜包500克米可做六七個粽子的小枕頭粽。
桂林以北,則喜包形態恰似狗頭的狗頭粽。在粽子包制過程中的配料方面,又各有特色。如桂林人包粽子喜加點堿粉,以煮熟的粽子產生堿香味。
泉州人包粽子喜歡用稻草灰水浸泡糯米,用這種方法包制出來的粽子既有適中的堿香味,亦有誘人食欲的色彩。
上海的粽子種類多。以杏花樓、新雅為代表的廣式粽子,松軟而味道濃烈。其外形為底平,呈正方形、五角形,一角向上,其余伸向四方。
其它較為著名的粽子還有四川、兩湖的辣粽、貴州的酸菜粽、蘇北的咸蛋粽。
各式各樣美味的粽子,既承載了我國的傳統食文化,又承載了濃郁深厚的端午節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歷史內涵。
(四)吃五黃習俗
在端午節,除了吃粽子,民間還有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是指黃瓜、黃鱔、黃魚、黃酒、咸蛋。
中醫理論認為,端午節在農歷的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候,中午又是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可用五黃的力量,健脾健身,提升自己的精力。
黃鱔在端午時節,圓肥豐滿、肉質鮮嫩,不但味道特別好,而且具有滋補功能。因此,民間有“端午黃鱔賽人參”之說。
在端午節,民間還有吃蛋的習俗。在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除吃粽子外,還要吃茶蛋和鹽水蛋。蛋分雞蛋、鴨蛋、鵝蛋等。蛋殼涂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謂祝福孩子“逢兇化吉,平安無事”。
在河南、浙江等省農村,每逢端午節這天,家里的主婦都起得特別早,將事先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還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放幾片艾葉,早餐食大蒜、雞蛋、烙油饃。這種食法據說是避五毒,有益健康。
而在寧波地區,寧波人興吃“五黃六白”。在寧海、余姚及寧波市區,不少家庭依然保留著吃五黃六白的食俗。五黃是指黃瓜、黃魚、黃鱔、黃蛤、黃梅。各地稍異,水鄉吃黃鱔,海濱吃黃蛤,山區吃黃梅,有的用咸鴨蛋、黃豆瓣、枇杷等替代,因地制宜,反正是五樣黃字頭食物即可。
六白,則是指豆腐、茭白、小白菜、白條魚、白斬雞、白切肉,或白酒、白蒜頭等。民間認為,吃五黃六白能辟邪解毒。
五黃六白是“上市頭”菜肴、瓜果,主打菜是黃魚,寧波民諺有“五月五,買條黃魚過端午”之說。在寧波人的心目中,千魚萬魚的滋味都比不上金燦燦的黃魚,它是魚中的王子。
端午的黃魚個頭肥大,不論清燉、紅燒、油炸、做羹,味道都鮮美無比。咸齏大湯黃魚、苔菜拖黃魚、糖醋黃魚,都是寧波人的家常菜。像苔菜炸黃魚,用面粉拌成糊,將黃魚肉條蘸裹面糊,入油鍋一炸。翡翠般綠的苔菜,黃澄澄的油炸黃魚,外酥內軟,香味濃郁,味道好極了。
端午是黃魚旺發的季節。從前,寧波的黃魚多得吃不完。從黃魚背部入刀,剖開成扇形,灑上鹽曬干就成了黃魚鲞。寧波老歌謠《十二月魚名》有“四月黃魚曬白鲞”之句,黃魚鲞送給上海親戚,是美味的下飯菜。
清代王蒔蕙《黃花魚》詩寫道:“瑣碎金鱗軟玉膏,冰缸滿載入關舫。”此詩是對寧波沿海大黃魚豐收景象的描繪。只見海面上,大黃魚鱗光燦爛,騰挪閃耀,似金箔璀璨。
寧波的黃鱔產于家門口的田塍邊,容易捕釣。黃鱔圓肥味美、肉質鮮嫩,佐以韭芽,炒成鱔絲糊辣、爆鱔等,色澤黃亮,清香爽口,為寧波百姓端午宴客時所必備。
黃瓜也是“當令頭”蔬果,與蝦仁同炒,也可單獨冷拌,鮮嫩清脆。飯后細嚼枇杷,不但應節令,而且有助于消化。
(五)吃煨蛋習俗
從馮夢龍的《山歌》中,可知在明代,浙北一帶的端午節有給小孩子吃煨蛋的習俗。
人們把干燥的蠶豆殼、蚊子草、蛤蟆草點燃,使火盆生煙。當火盆煙火旺盛之時,人們便取出事先準備好的青殼鴨蛋,在蛋殼的一端敲出一個小孔,向孔內塞進一只小蜘蛛,將孔封閉后放進盆里煨燒。
鴨蛋煨熟后,將蛋內蜘蛛取出,即可給孩子們吃。據說孩子吃了這種煨蛋后,可以驅毒,盛夏就不會生痱子。
(六)飲酒習俗
在端午節,民間有飲蒲酒、雄黃、朱砂酒的習俗,以酒灑噴。
據《荊楚歲時記》記載:“以菖蒲或鏤或屑,以冷酒?!陛牌咽嵌嗄晟荼局参?,生在水邊,地下有淡紅色根莖,葉子形狀像劍,肉穗花序。根莖可做香料,也可入藥。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朱砂等。
明代謝肇淛的《五雜咀》中記述:“飲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黃入酒飲之?!?
謝肇淛,字在杭,號武林、小草齋主人,晚號山水勞人。明萬歷二十年進士。其歷任湖州、東昌推官,南京刑部主事、兵部郎中、工部屯田司員外郎。曾上疏指責宦官遇旱仍大肆搜括民財,受到神宗嘉獎。
入仕后,謝肇淛歷游川、陜、兩湖、兩廣、江、浙各地所有名山大川,所至皆有吟詠,雄邁蒼涼,寫實抒情,為當時閩派詩人的代表。謝肇淛曾與徐火勃重刻淳熙《三山志》,所著《五雜俎》為明代一部有影響的博物學著作,《太姥山志》亦為其所撰。
雄黃酒是端午節的美酒。在汪曾祺的《端午節的鴨蛋》中提到過雄黃酒,文中說:
喝雄黃酒。用酒和的雄黃在孩子的額頭上畫一個“王”字,比作猛虎,以威邪魅。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舊時幾乎家家釀雄黃酒,但多為男人飲,有些會喝酒的女人也飲些,小孩不能喝,大人就用手指蘸酒在小孩面龐耳鼻手心足心涂抹一番。至今,我國不少地方都有喝雄黃酒的習慣。
《清嘉錄》記載:“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飲之,謂之雄黃酒?!闭f的就是端午節時,民間百姓于此日將蒲根切細、曬干,拌上少許雄黃,浸白酒做成雄黃酒,亦有單獨用雄黃浸酒的。
雄黃又名雄精、石黃、薰黃、黃金石,主要產于湖南、甘肅、云南、四川等地。作為一種中藥藥材,中醫認為,雄黃性溫、微辛、有毒,主要用做解毒、殺蟲藥。既可以外搽又可以內服。外用治療惡瘡、蛇蟲咬傷等,效果較好。雄黃少量飲用,可治驚癇、瘡毒。
由于雄黃毒性太大,極少用于直接內服,一般內服多入丸、散劑。
傳統飲雄黃酒的習俗是一種惡俗。雄黃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砷是提煉砒霜的主要原料,喝雄黃酒等于吃砒霜。雄黃還含有較強的致癌物質,即使小劑量服用,也會對肝臟造成傷害。且雄黃具有腐蝕作用。
因此,服用雄黃極易使人中毒,輕者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等癥狀,甚至出現中樞神經系統麻痹、意識模糊、昏迷等,重者則會致人死亡。
古時的老百姓為了驅邪、解毒,將中醫學上針對實證采用雄黃的攻下療法,誤解為雄黃有驅邪作用,還把中醫學上的解瘡毒誤解為雄黃,可以解除或排出體內的毒物。
可見,人們不僅不能自制雄黃酒,就是含有雄黃的藥品,也應當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但是,如過在雄黃里加入艾葉、熏草等原料制成香包,供婦女和兒童佩戴,可起到殺除病菌、消除汗臭、清爽神志的作用。同時,雄黃、艾葉、熏草都能散發出一種奇異的香味,可使蛇蟲嗅之遠遁。
我國著名文學家、嘉興人豐子愷,在散文《端陽憶舊》中,就回憶了他幼時在桐鄉石門鎮上過端午的情景。
豐子愷在文章中寫道:那時鄉鎮衛生條件差,夏天蚊蟲多,容易傳染疾病。端午正是春夏交替的換季時節,容易得病。端午的有些習俗,如噴灑雄黃酒,就有消毒功效。
在廣西賓陽,逢端午時便有一包包的藥料出售,包括雄黃、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葉等。人們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灑墻壁角落、門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兒耳鼻、肚臍,以驅毒蟲,求小兒平安。
關于在端午節飲朱砂酒的習俗,明代馮應京《月令廣義》記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蛇之患。又以灑墻壁門窗,以避毒蟲?!贝怂琢鱾鬏^廣。
(七)吃龍舟飯習俗
在廣州,端午節有吃龍舟飯的習俗。據說吃過龍舟飯,便會“龍精虎猛、順風順水”。所以,每年到端午節,廣州一些村落的村民們就會聚集起來,一齊吃龍舟飯。
講究的龍舟飯里有道主菜稱為“龍舟菜”,用料是辣椒、黃豆、豆角、芹菜、大頭菜和豬肉絲。由于扒龍舟會被水花濺濕身體,因此龍舟菜可以驅濕氣。其它菜式包括寓意“紅皮赤壯”的燒肉以及雞、鵝、粉絲等,共有10個菜。
講到粉絲,從五月初一開始,每次吃龍舟飯之前,村里的長輩都會把一些粉絲、蝦米及一些瓜菜分給小孩,寓意他們長高長大。
此外,龍舟菜還包括粉葛扣豬肉、冬瓜粉絲蝦米、酸姜炒鴨腎、茄子蒸家魚、蠔油炒菜心、冬菇紅棗蒸雞、白菜薏米冬瓜香鴨湯等,都是美味的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