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古代祈福納吉的軼聞
- 無華企盼:福祿壽喜(文化之美)
- 董勝 陳秀伶編著
- 2234字
- 2016-07-21 14:11:14
祈福納吉,目的是求祈和希望對生活和經營有利的環境,這環境包括人的環境和自然的環境。
祈福的方式很多,其表現形式融合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祭祀、祝福、拜壽的活動當中。祈福納吉,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無不心而往之。
(一)康熙寫福祈福
1673年,清朝康熙皇帝為祖母孝莊太后“請福續壽”,寫下了震爍古今的“長壽之福”。
康熙皇帝一生酷愛書法,但卻很少題字,所以康熙御筆是歷代皇帝的筆墨中流傳最少的,于是這就有了“康熙一字值千金”的說法。
傳說,康熙一生流傳下來的就剩三個字:“無為”“福”。無為現存于北京故宮博物院,而“天下第一福”,則存于北京恭王府中的福字碑上。
康熙帝年幼喪母,由孝莊皇太后一手把他撫養長大的。1673年,孝莊太后60歲大壽將至,卻不料突染沉疴。康熙查知上古有“承帝事”請福續壽之說,遂決定為祖母請福。
在沐浴齋戒三日之后,康熙精選了一只上鐫“賜福蒼生”正楷四金字的毛筆,在絲絹制作的紙箋上,一氣呵成,寫就了傾注對祖母摯愛的“福”字,并決定破例加蓋“康熙御筆之寶”印璽。
印璽是皇帝權力的象征,一般只能蓋在圣旨和重要的公務文件上,絕對不可能蓋在一般的書法作品上。而且,印璽既沒有蓋在福字的左下方,也沒有蓋在福字的右上方,而是鄭重地蓋在福字的正上方,寓意“鴻運當頭,福星高照”。孝莊太后自得到了這福字,百病全消,以75歲高齡得以善終。
康熙傾注愛心所寫的這個福字,有意無意間還創造了許多空前的紀錄。
其一,由于福、壽兩字字形差異太大。因此,自古以來,從未有哪個書法家把福、壽合為一字來書寫。
康熙御書的右半部,正好是王羲之《蘭亭序》中壽字的寫法,由此成為現存歷代墨寶中唯一的將福、壽寫在同一個字里的福字,堪稱福中有壽,福壽雙全之福。
其二,這一福字中暗含“多子、多才、財、多田、多壽、多福”數個漢字,是古往今來,獨一無二的五福合一之福。
其三,此福的書寫,不同于民間常用的飽滿方正,其字形窄而狹長,為瘦,音諧壽,世稱長瘦福,即長壽之福。
也就是從這個福字起,清朝有了每年新年御賜福字的定例。
孝莊太后于臨終前,為了永久保存孫子玄燁送給自己的這個彌為珍貴的福字,親命將其刻在石碑上,佇立于宮內。
乾隆繼位后,將“天下第一福”賜給自己的寵臣和珅。和珅命人運來幾千塊太湖石,在自己的府邸后花園砌成一條巨龍,這條龍的位置正好在京城的龍脈上,他將“天下第一福”藏在龍穴之中悉心供奉。
更為珍貴的是,碑的正上方刻有康熙的御璽之印以鎮福,這更是其它歷史傳碑無法相比的。因此,這個福字也就不能倒貼。
這通福字碑是康熙御筆的再現,其給人以莊重、典雅、返璞歸真的視覺,且富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二)皇室賜福軼事
在民間,還流傳著一些清朝皇室賜福的故事。據說,清朝的慈禧太后愛看京戲,常賞賜藝人一點兒東西。
一次,慈禧看完著名演員楊小樓的戲后,便把他召到眼前,指著滿桌子的糕點說:“這一些賜給你,帶回去吧!”
楊小樓叩頭謝恩,但他心里不想要糕點,于是便壯著膽子說:“叩謝老佛爺,這些貴重之物,奴才不敢領,請另外恩賜點。”
“要什么?”慈禧此時的心情很不錯,并未發怒。
楊小樓又叩頭說:“老佛爺洪福齊天,不知可否賜個字給奴才。”
慈禧聽了,一時高興,便讓太監捧來了筆墨紙硯。慈禧舉筆一揮,就寫了一個“福”字。
站在一旁的小王爺,看了慈禧寫的字,悄悄地說:“福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的呢!”
楊小樓一看,這字寫錯了,若拿回去必遭人議論,豈非是欺君之罪?不拿回去也不好,慈禧太后一怒就會要了自己的命。這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急得他直冒冷汗。
此時,氣氛一下子緊張起來了。慈禧太后也覺得挺不好意思,既不想讓楊小樓拿去錯字,又不好意思再要過來。
還是旁邊的李蓮英腦子反應快,他笑呵呵地說:“老佛爺之福,比世上任何人都要多出一點呀!”
楊小樓一聽,腦筋一下子就轉過彎來了,于是他連忙叩首道:“老佛爺福多,這萬人之上之福,奴才怎么敢領呢!”
慈禧太后正為下不了臺而發愁呢!聽這么一說,她也急忙順水推舟,笑著說:“好吧,隔天再賜你吧。”就這樣,李蓮英為兩人解脫了窘境。
關于賜福之習,在清代光緒年間,還有一個天龍賜福樂壞道臺的故事。
話說清光緒三十三年臘月,濱江關道道員杜學瀛受黑龍江巡撫程德全指派,護送鰉魚、鹿筋、熊掌等貢品進京。杜學瀛臘月二十到達皇宮大內,正趕上光緒帝在乾清宮舉行御筆賜福儀式。皇帝寫的第一個“福”字要懸掛于乾清宮正殿,其余張貼宮廷內苑各處,及賞賜王公寵臣和各省將軍督撫。杜學瀛運氣好,有幸得到了皇帝御筆“福”字,這讓他實在是受寵若驚。
從京城回到道臺府,杜學瀛逢人便講,給別人看皇帝御賜的福字。杜學瀛還說,能在賜福儀式上得到皇帝御筆福字的,每年只有10余人。杜學瀛把御賜的福字掛在了會客廳內,謂之“福字廳”。
膳房膳長鄭興文想趁著道臺的高興勁兒,為他做一道以福為主題的菜肴。鄭興文心想,都說皇帝是真龍天子,是天龍,天龍御賜的福,不就是“天龍賜福”嗎?想到這兒,他決定用天龍賜福為菜名,琢磨一道吉祥菜。
鄭興文選擇一條松花江鰲花魚,把魚頭修飾成龍頭狀,魚身去骨改刀成龍身,用清蒸的方法制成一條雪白的銀龍圍于盤內,又取4塊豬方肉,稱為福肉,在肉皮上刻上萬福圖案,然后紅燒成菜。
鄭興文親手把這道菜端到杜學瀛的面前。杜道臺看著眼前色彩鮮明的菜肴,顯得有些吃驚。這哪是菜呀,分明是一件藝術品。
于是,杜學瀛問一旁的鄭興文:“這道菜叫什么名呀?”
鄭興文回答:“天龍賜福”。
杜學瀛一聽這個名字,禁不住連連稱好,這道菜也就因此流傳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