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福字起源及福神崇拜
- 無華企盼:福祿壽喜(文化之美)
- 董勝 陳秀伶編著
- 3622字
- 2016-07-21 14:11:14
福文化,是我國的一種文化現象。我國的福文化,內容非常豐富。以我國傳統文化來概括,幾無外乎“福、祿、壽、喜、財”。在這5個字中,又以福為首。
我國的福文化,已經形成一種文化景觀,十分宏大。它滲透于社會的諸多領域,并且源遠流長。
(一)福字的起源
福字是我國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福,從示部。從示部的漢字,多與祭祀、神明、祈禱、企盼有關。關于這一點,可從甲骨文中的福字得到印證。
在甲骨文中,福字是“兩手捧酒澆于祭臺之上”的會意字,是古代祭祀的形象寫照。由此可見,福的最原始含義是“向上天祈求”。后來,福又成為特指祭祀用的酒肉。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福的含義被逐漸延伸、擴展。如《左傳·莊公十年》記載:“小信未孚,神弗福也。”這里的福,就是護佑的意思。
我國最早的字書《說文解字》,對福的解釋基本采用的是《左傳》上的說法,即:“福,佑也。”意為神靈保佑,逢兇化吉為福。
現在的福字,由示、一、口和田組成。示,指神祗;田,指耕地、打獵。一字,按《說文》解釋說,“一”是一切開始之初,道立于一,一分天地,化成萬物。口字,《說文》說,“口”是人們為什么言食的原因。在這個福字上,寄托了老百姓祈求得到田地,以滿足溫飽需求的愿望。
總之,不管是《左傳》、《說文》對福的詮釋,還是今人對福的理解,福是幾千年來中國人孜孜追求、時時向往的境界。
(二)福的內涵
古時的福,有求神保祐的意思。所求之神,就是傳說中天地萬物的創造者和主宰者,所佑之人便是子孫后代。
古代人認為,富貴壽考等齊備是為福。考,就是老人高壽而無疾而終,這是大福。《書·洪范》說的五福:一為壽,二為富,三為康寧,四為修好德,五為考終命。
五福是多層面的福觀念,以貫穿一生的幸福為目標,講求長壽、富裕、安康、有德行,老年無疾而終,人們認為這樣的人生才是完美的。
韓非子曰:“全壽富貴之謂福。”這是長壽加富貴的福觀念。宋朝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歐陽修,在《紀德陳情上致政太傅杜相公》一詩中,表達了他對福的看法。
歐陽修認為,五福的核心是長壽、健康。盛行于明清時期的“五福捧壽”,圖案為5只蝙蝠環繞壽字飛舞,彰顯的是以長壽為中心的五福觀念。
在封建社會中,不同階層、地位的人,對福的理解也不盡相同。對于農民來說,有自己的土地,春種秋收,風調雨順,豐衣足食就是福。而平民百姓常年遭遇苛政、戰爭或災荒的境地,能合家平安,生存下來就是福。
商人卻往往算盤黃金萬兩、財源茂盛達三江,才是福。文人學士的福又有不同,十年寒窗苦,一朝人上人,金榜題名就是他們最大的福。老年人把健康、長壽,有子孫膝下承歡,看作是最大的福。
古人對福的認識,是現實的也是辯證的。老子以辯證的思想,對福與禍進行了闡述。在《老子》第五十八章,則有“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之語。就是說,這禍是相對于福而來的,而福有時可以招致禍害。
賽翁失馬焉知非福,賽翁丟了馬,是不好的事,可是那丟的馬又跑回來了,而且還帶回了幾匹馬。這是因禍得福。而相對于那個撿拾了賽翁馬的人,一下子反卻丟了幾匹馬,這是因福得禍了。
事實上,“福”的含義十分廣泛,包容了世俗生活中一切美好的愿望與目標。
中國人所謂吉祥,多指福而言。因此,吉祥又可以釋為福。《字林》說:“禎祥也,福也。”《風角占》說:“福先見曰祥。”如此看來,福是我國吉祥文化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
隨著社會的發展,祈福的觀念潛移默化地融入各種民俗活動與神靈崇拜之中。
(三)民間的福神崇拜
古往今來,福是華夏子孫共同的追求與向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愿。正因為福有如此大的魅力,福神便成了備受人們崇拜的吉祥神。
最早的福神是天上的歲星。早在上古時,我們的祖先就奉日月星辰為神。木星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中,最大又最明亮的一顆。
古代歷法,以周天30度為一宮,木星每繞太陽轉動一宮的時間,相當于地球上的一年,因此被稱作“歲星”。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五星占》中,就有關于木星的記載。
古人經過觀察發現,在木星活動的12年周期當中,氣候也呈現周期性變化,因為木星與太陽的活動周期規律相似。在《史記》、《漢書》等史書中,都明確記載歲星是主管農業的星官,地位崇高。
據《史記·天官書》記載,秦漢時期,各地就建有祭祀歲星的專用廟宇。清朝的先農壇就有歲星大殿,由萬乘之主的皇帝,率文武大臣在此舉行盛大祭典。
一代傳一代,歲星木星成了人們心目中降福下界、賜予人們好運幸福的福星,與壽星、祿星并稱為“三星”,年畫中就有《福祿壽三星圖》。造房子時,也要用紅紙大書“福星高照”貼于正梁上。
每逢歲星來臨之際,正是人間辭舊迎新時,家家戶戶遙拜祭祀歲星,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幸福,人壽年豐,五谷豐登,六畜興旺。
(四)福星曾是怪獸模樣
現存最古老的星官畫像,叫《五星二十八宿圖》,繪制于1300多年前唐朝開元時期。圖中描繪了金、木、水、火、土5星和28位星神形象。
排在眾星之首的福星,卻有著一副怪獸模樣:他的頭部似虎非虎,一雙豹目圓睜,身著簡樸長衫盤膝而坐,又酷似一位讀書人。他的代步工具居然是一匹碩大的野豬。
這幅畫像的作者梁令瓚,是我國古代天文技術史上的著名人物。梁令瓚,唐代天文儀器制造家、畫家,蜀人。唐玄宗開元時任集賢院待詔、率府兵曹參軍。開元九年,李隆基命僧一行改造新歷,即《大衍歷》,而無黃道游儀測候。
梁令瓚精天文、數學,創制游儀木樣。后又與一行共同創制渾天銅儀。
《五星二十八宿圖》原分為上下兩卷,前畫五星,后畫二十八宿。五星,亦稱五緯,謂金木水火土五行星;二十八宿,我國古時天文學家將周天的恒星分為三垣二十八宿,而附以諸星座。
梁令瓚創造的黃道游儀,為唐代先進歷法《大衍歷》的編修提供了先決條件;他同高僧張遂,即一行合制的“水運渾天”儀,是當時我國獨有的天文鐘,在世界天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梁令瓚是中唐時期著名的天文儀器制造家和卓越的人物畫家。他描繪的這幅畫像,必定是當時大多數人所認可的星官形象。
(五)唐朝福星變清官
在古代民間傳說中的福神,又是被神化了的人,他就是唐代清官陽城。陽城,唐陜州夏縣人,祖籍定州北平。陽城一生與世無爭,好學樂施,以忠義卓行而著稱。
陽城自幼天性好學,至唐后期京道衰敗,生活貧困,以致無錢買書。因而,他請求為集賢院屬吏,借此機會攻讀,晝夜閉門,堅持6年之久。進士及第后,陽城由于不貪圖功名利祿,便隱居中條山,與弟陽智、陽域相依為命,過著清貧的生活。
陽城由于樂施,在鄉里稱著,為人所敬仰。山東節度使聞其忠義,派人送來縑500匹,陽城固辭不收,使者扔下便走。陽城把縑封存起來,從不打開。逢里人鄭俶無錢葬父,就全部送去。鄭俶感激不盡,請求做陽城的家奴以示報答。陽城批評了他這種行為,收鄭俶為學生,傳授他知識。
陽城謙恭簡素,舍施行義,在鄉里有很高的威望,村閭中發生爭論之事,不是去找官府解決,而是找陽城進行調解。
陽城的卓行,聞名遐邇,陜虢觀察使李泌多次聘其為府僚,陽城始終不應。李泌又把他推薦給唐德宗,命為著作佐郎。李泌派參軍韓杰奉詔書謁見,陽城謝稱體弱多病,不堪奔走,謝絕詔命。
李泌任宰相后,再次向唐德宗薦舉,又命陽城為諫議大夫,派長安尉楊寧帶詔書絹帛聘請。陽城無奈,只好衣粗布前往京城謝恩辭絕。唐德宗派宦官取來朝服緋衣下令更衣召見,并賜帛50匹,促使陽城從隱居生活步入政治生涯。
陽城在任道州,即今湖南道縣刺史時,因道州多生侏儒,多年慣例,州里每年都要把侏儒貢獻朝廷,供宮中玩樂。每逢強征侏儒送往京都那天,生離死別,哭聲震天,慘不忍睹!
陽城是個以人民痛苦為懷的好官,就在來任道州刺史的當年,便下令不再征召民間侏儒,當然也就不再進貢了。朝廷派人前來,令陽城進貢侏儒。陽城置安危于度外,寫了一道奏章,托來使呈交唐德宗。
唐德宗皇帝看了奏章后,終于省悟,于是下詔:自后免除道州進貢侏儒。道州罷侏儒,父子免離散。消息已經傳出,道州百姓奔走相告。為使子孫萬代永記陽城的恩德,生了兒子均以“陽”名之,又把道州城里的一條街改名為“陽城街”。
道州百姓感恩戴德陽城為民解災降福,紛紛捐資為陽城建造祠堂,眾多人家還都供奉陽城的畫像。久而久之,陽城被奉作了福神。
道教傳揚的福神天官舊時演戲,常在正劇前加演《天官賜福》。這賜福的天官,是道教樹立的福神。東漢順帝漢安元年,張道陵創立天師道,做三官書為人治病,即天官、地官、水官。
隨著道教的興盛,南北朝時以三官配三元,成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稱作三元大帝。他們各司職責,其中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由于道教的著力尊奉宣揚,信奉福神天官的人與時俱增,明朝以后成了神州大地共認的福神。
福神的形象也逐漸趨于統一,濰縣、朱仙鎮、武強、鳳翔等地年畫中,均是一品大臣服飾,腰纏玉帶,手執“天官賜福”條幅,生得天庭飽滿、下頜方圓,五綹長須,慈眉善目,一副大富大貴福相。
隨著社會文明進程的發展和民俗文化的豐厚,福的內容也愈加豐富。福寄托著民間百姓所有的美好憧憬,作為吉祥文化的主要內容,多角度、多層次地反映了人們的理想與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