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考古發掘

河姆渡遺址的南面是連綿逶迤的四明山麓,北面是一片平原,西南就是碧波蕩漾的姚江。7000年前的河姆渡人就在這樣一個依山傍水的地方居住、生息、繁衍,并創造了燦爛的農業文明。

河姆渡遺址曾先后兩次進行過較大規模的發掘,揭露了干欄式建筑和水井等遺跡,出土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夾炭黑陶器皿、骨耜等一批重要遺物以及大量的動植物遺存,特別是栽培稻谷的大批量發現為同時期其它遺址所不見。

(一)考古發現的過程

1973年,河姆渡村所在的羅江公社地勢低洼,洪澇災害頻頻發生。為了使境內地勢低洼的稻田旱澇保收,獲得穩定高產,村里決定對姚江邊上一座舊排澇站進行改造。

排澇站需要安裝大功率的水泵,所以地基一定要挖到生土層。這項工程從6月下旬開工,計劃在9月投入使用。

開工沒幾天,挖土的工人就遇到了困難,因為泥土中混有很多石頭、瓦片甚至骨頭。時任羅江公社負責人羅春華到工地檢查工程進展情況時,工人就把情況向他作了匯報。

羅春華曾經在浙江大學進修過,對文物有一定了解。他認真地查看了挖出來的破罐、碎盤,意識到這些很可能是古代的器物,很快把情況報告給了縣文化站。為了避免文物流失,羅春華還把流散到工人手中的器物集中保管起來。

經過調查,工作人員認定這里是一處含量非常豐富、年代相當古老的文化遺址,立即要求暫停施工,保護現場。

第三天,浙江省文管會工作人員王士倫來到工地,立刻就被出土的精美器物驚呆了。王士倫認為這是浙江省境內最為古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當即攜帶許多實物標本和動物骨骼,返回杭州作匯報。

第四天,浙江省博物館派出一支專家小分隊到河姆渡進行搶救發掘。一個舉世矚目的遺址就這樣被發現了。

1973年11月至1974年1月,河姆渡遺址的正式發掘拉開帷幕,重大發現陸續面世。

首先,工作人員在探挖中發現了一些木頭,上面有人為加工過的痕跡,專家推斷這是一口水井的井架。經過進一步發掘,驗證了推斷的正確性,并確定水井深為1.4米。

在商周時期的金文中,井字中間有一點,與井的構造十分相似,四排木頭相交搭成井架,中間的一點為汲水之處。由于這口水井的出現,考古人員推測,這一帶很可能是古人類居住的村落。

緊接著,考古人員在探挖中挖掘出11座墓葬和灰坑,還有大量的陶片、石器。這個文化層出土的陶器大部分是灰黑色夾砂和夾碳的陶器,這些陶器的質地比較粗糙,從表面留下的痕跡,專家判斷它們應該是在距今6000年左右加工出來的。

當考古人員挖掘到距地面3米深的地方時,在黑褐色的土層中閃出一些金黃色小顆粒,但很快就變成泥土的顏色。考古人員驚訝的發現,這些東西居然是炭化了的稻谷。這些稻谷在與空氣接觸之前,還保持著原來黃燦燦的顏色。

工作人員把河姆渡出土的稻谷和人工栽培稻谷、野生稻谷放在一起進行了比較。結果是野生稻谷顆粒瘦而長,人工栽培稻谷要比野生稻谷的顆粒寬將近一倍,而河姆渡出土的稻谷顆粒更接近人工栽培稻。

不斷有稻谷被發掘出來,如此大量的囤積,為考古人員提供了重要證據,6000年前居住在這里的古人類已熟練掌握水稻種植技術。

考古人員在泥土中發現了許多骨制的東西,這正是河姆渡人的生產工具骨耜。大量骨耜的出土,向今天的人們呈現出6000多年前的河姆渡人,已經脫離了刀耕火種的耕作方法,進入了耜耕農業階段。

接下來的發現更讓人費解。考古人員除了挖掘出大量的石器、骨器、木器和陶器外,還發現了很多的木板和木樁。

據當地人傳說,這里以前是海灣,所以這些木板和木樁很可能是當年的木船。地質探測的結果也證明,遠古時代,這里果真是海灣。

考古人員繼續向下挖掘,在這些木樁和木板的兩端,居然出現了榫卯的痕跡。考古學家斷定,這些木板、木樁和木船沒有關系。

以往的考古發掘證據表明,人類發展到了青銅時代,出現了金屬工具,才會出現榫卯。而河姆渡人生活的那個年代比青銅時代早了2000多年,根本不可能有金屬工具,這些木頭的榫卯是如何加工出來的?

考古人員在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石器工具,河姆渡人正是用這些石制的鋒利工具去加工木材,至今這些工具仍舊十分鋒利。

在遺址中出土的蘆葦編織的席子也引起了考古人員的極大關注,這些葦編與今天當地葦編的圖案及編制方法幾乎完全一樣。專家推斷,這些葦編在當時很可能是鋪在屋頂上用來遮風擋雨的,也可以作為席子鋪在房屋地面上,還能作為房屋之間的隔斷。

于是,考古人員將這些木板、木樁及木構件、蘆葦席子進行復原,一件震驚世界的發現展現在人們面前,那就是凝聚了河姆渡人智慧結晶的干欄式建筑。

經過考古人員的考古鑒定,河姆渡遺址是浙江境內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碳實驗室的測定也證實了考古學家的推斷,河姆渡遺址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歷史。

河姆渡遺址發掘的報批手續之快,發掘面積之廣,參加人數之多,到現場專家之多,都是史無前例的。

發掘工作于1977年10月8日至次年1月28日進行的,地點選在河姆渡村東北隅水渠兩側。為了做好發掘工作,寧波市成立了河姆渡遺址發掘領導小組,我國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嚴文明親臨現場指導,古建筑專家楊鴻勛等在現場分析木結構房屋遺跡和地質情況。

這次發掘歷時112天,共布探方20個,揭露面積2000平方米,出土木、石、骨、陶質等各類文物達4700多件,其中墓中隨葬品42件,大片的木結構干欄式建筑遺跡和大面積的稻谷堆積層,以及大量的動植物遺存。

墓葬中還出土了數十具河姆渡人遺骸,他們或仰身,直肢或側身屈肢,少數保存完好。據出土骨骼分析,這些河姆渡人曾患嚴重脊椎骨變形、增生等疾病,應該是長期從事繁重體力勞動所致。

河姆渡猶如一座藏品極為豐富的地下博物館,形象地展示了南方遠古先民生產和生活的真實情景。河姆渡遺址的發現,令長江史前文明得到了海內外考生學界的重視,我國古文明的另一個源頭從此進入了研究者的視線。

(二)發掘出土的物品

1973年,河姆渡文明重現世間,立即震驚了華夏,震驚了世界。河姆渡先民的智慧與成就,為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添上了最輝煌的一筆。

1.出土的原始陶器 河姆渡遺址是我國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中陶器出土最多、復原率最高的遺址之一。兩次考古發掘,出土陶片40萬件之多,完整的和可復原的陶器占總出土器物的近20%,已獲得完整器和復原器1221件。

河姆渡出土的陶器以夾炭黑陶為主,這是河姆渡先民有意識地在陶土中摻和了炭末,主要是為了減少陶土粘性,提高成品率。還有少量泥質灰陶,均為手制。

陶器的種類很多,器型有釜、罐、杯、盤、缽、豆、盉、甑、鼎等。按使用功能可以分為炊煮器、飲食器、儲存器、汲水器。較為特殊的有灶和盉兩種。陶灶形似簸箕,為安放釜而設置。

陶灶發明后,解決了木構建筑內煮炊防火問題,是后世南方居民一直使用的缸灶的前身。

陶器表面常有繩紋、刻劃紋。陶器上刻畫的圖案寫實性強,手法夸張,想象豐富,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例如雙燕比翼齊飛,小狗飽食后小息等。

出土陶器的經典之作是著名的豬紋陶。豬紋陶出土于1973年,通體由炭黑色的陶制成。陶體呈長方形,但四角都具有一定的弧度,底是平的,兩個長的邊壁上各刻有一條豬紋,雖然線條較為簡單,但形態卻非常逼真。

這件陶器的胎質較疏松,器壁較厚,還處于陶器制作的原始階段。豬的頭部向前伸而且稍微有點低垂,豬的嘴很長,雙目圓睜著,好似在尋覓食物。豬的身上還刻有簡單的圓圈和葉子似的花紋,脊背上的鬃毛簇立著。

從整體上看這頭豬形狀更像野豬,只是比野豬要溫順些,介于野豬和家豬之間。從這件豬紋陶來看,河姆渡時期的豬偏瘦、偏小,可能是因為那個時候食物不足,人們不等豬長大就宰殺造成的。

從這件豬紋黑陶缽我們可以了解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人已經開始進入了定居生活,也反映了當時河姆渡的畜牧業水平,對研究豬的進化具有極高的價值。

河姆渡遺址還出土了一件漆碗,說明我們的祖先已經掌握了髹漆工藝。這件漆碗,胎為木質,器呈橢圓瓜棱狀,斂口,底有圈足。

器壁外表有薄薄一層紅色涂料,微有光澤。這種紅色涂料經裂解后,涂氯化納鹽片,用紅外光譜分析,其光譜圖和馬王堆漢墓出土漆皮的裂解光譜圖相似。

河姆渡出土的陶盉形似酒壺,前有沖天管狀嘴,后為喇吹口,中間以扁平半耳環連結。器壁內外打磨光滑,制作精細,今天看仍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2.最早的木制物品 河姆渡的木器共300多件,大多出土于第四文化層,說明距今7000年前,木器已被廣泛用于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木器制作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河姆渡地處江南濱海平原,氣候溫暖,降水充沛。遺址周圍湖泊沼澤遍布,河流縱橫交錯,有著遼闊的水域,因此河姆渡人與水結下了不解之緣。

已有的考古發現及研究證實,河姆渡文化與馬家浜文化是長江下游南岸兩個不同地區、不同類型而又平行發展的原始文化。

滔滔錢塘江水和波濤洶涌的杭州灣并沒有阻礙這兩支近鄰文化間的交流,而舟楫等水上交通工具的發明就成了他們交流的前提。

在河姆渡遺址共出土了6支木質船槳和1只陶舟。槳柄和槳葉用同一塊原木削制而成,木柄上刻著各種斜線組成的圖案,精細美觀,采用整塊木料加工制作而成,柄部為圓形,槳葉呈柳葉狀,阻力很小,大小和形狀跟現代游船的劃槳很接近。

7000年前的木槳,不但在我國是首次發現,而且在世界上也屬首例。

同一遺址還出土了一只陶舟。陶舟兩端有小孔,可以系纜,全舟下半部的弧形,輪廓自然流暢,可以減少水的阻力。

木槳和陶舟的出土,否定了國外一些學者關于中國古代沒有獨木舟的觀點。雖然河姆渡尚未發現完整的獨木舟,但從遺址出土的獨木舟的遺骸、木槳,可推知河姆渡先民能夠制造出較為先進的獨木舟。可知早在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就劃槳行舟,用于捕撈和鄰近氏族之間的交通往來。

河姆渡木制物品工藝十分突出,除木耜、小鏟、杵、矛、槳、槌、紡輪、木刀等工具外,還發現了不少安裝骨耜、石斧、石錛等工具的把柄。

紡織工具有木紡輪、齒狀器、木機刀、卷布棍、圓木棒、尖頭小棒、木骨匕等。紡織專家認為是踞織機的零件。有了紡織,說明河姆渡先民已脫離茹毛飲血的野蠻生活,進入初具文明的歷史階段。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許多建筑木構件上鑿卯帶榫,尤其是發明使用了燕尾榫、帶銷釘孔的榫和企口板,標志著當時木制物品技術的突出成就。

在河姆渡第三層出土一件瓜棱狀斂口圈足木碗,外表有薄層的朱紅色涂料,剝落較甚,微顯光澤,經鑒定是生漆,這是我國迄今最早的漆器。

3.最早栽培的稻谷 河姆渡遺址兩次考古發掘中,在第四文化層上部發現大面積的稻谷、稻稈、稻葉和木屑、葦編構成的稻谷堆積層,平均堆積厚度0.2米至0.5米,最厚處超過1米。

剛出土時稻谷外形完好,色澤金黃,少數稻谷連外殼的隆脈、稃毛及蕓尖仍清晰可辨。經農史學家多次抽樣鑒定認為是人工栽培水稻,是一個類粳、類秈及中間型等各種粒型的亞洲栽培稻屬雜合群體。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谷數量之多和保存之完好,在世界考古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它不僅為研究我國稻作農業的起源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而且糾正了我國栽培水稻是從印度阿薩姆傳遞過來的傳統說法,有力地證明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國家。

4.木制的建筑遺跡 河姆渡遺址兩次考古發掘,在第二三四文化層都發現了木建筑遺跡,尤其以第四文化層最為密集和壯觀,總數在1000件以上。主要木構件有木樁、圓木、長方形木材、帶丫叉的柱子和地板。

考古學家和古建筑專家對遺跡和木構件分析后認為,河姆渡的房屋是以一排排樁木為支架,上面架設大小梁承托地板,構成高于地面的架空基座,再于其上立柱、架梁、蓋頂的干欄式建筑。

在垂直相交的構件接點上,使用榫卯結構技術。把我國出現榫卯木作技術的時間從金屬時代向前推了3000多年。

河姆渡遺址發掘共發現29排木樁,分析至少有6棟以上建筑。根據木樁的排列與走向分析,當時的房屋呈西北至東南走向。

從單體看,當時普遍采用連間長房子形式,其中最長一棟房屋面寬達23米以上,進深7米,房屋后檐還有寬1米左右的走廊過道。

這棟房子可能是一個家族的住宅,房子的門開在山墻上,朝向為南偏東5至10度。它在冬天能夠最大限度利用陽光取暖,夏季則起到遮陽避光的作用,因而被現代人所繼承。

河姆渡時期的房屋建筑布局合理、設計科學、充分利用自然地理條件,使之有利人類的生活和居住。

5.墓里的人體遺骸 河姆渡遺址考古發掘沒有發現氏族公共墓地,只發現了27座零星墓葬。較完整的骨架僅13具。

在河姆渡第四層的居住區,發現以陶釜、陶罐為葬具的嬰兒甕棺葬兩座。

第一至三層有20多座墓,均不見墓坑和葬具,僅有一座以木板墊底。成人和嬰兒多為單人葬。有三座是兩人合葬墓,其中一座是兩個兒童。

第二和三層內的墓流行單人側身屈肢葬,個別的是俯身葬,頭向東或東北,大多數無隨葬品。

第一層內的墓流行單人仰身直肢葬,也有個別仰身屈肢葬,頭向不一,以西北的居多,普遍有隨葬品但并不豐富,最多的兩座墓各有6件,一般放置釜、豆,少見生產工具。

總的看,不同時期的葬式、頭向和隨葬品是有所變化的。

6.發現石器和骨器 河姆渡遺址石器的數量和種類都不算豐富,共出土874件。按功能分,主要是生產工具和裝飾品兩大類。

生產工具有斧、錛、鑿三種,器形較小,磨制不精,尚留有不少打擊和琢制的痕跡。大多屬于砍伐樹木和加工木構件的工具,有的可作為農具和加工骨、木的工具。

其它的石器還有礪石和馬鞍形石塊、石球,后兩種可能是谷物和硬殼果實的脫殼工具。

河姆渡還出土了3000多件的骨器,這些骨器是河姆渡先民的重要生產工具,按使用功能分為骨耜、骨箭頭、骨鑿、骨錐、骨針、骨哨、骨鐮、骨魚鏢、管狀針等,以骨耜最具特色。

骨耜取材于大、中型哺乳類動物的肩胛骨。耜的外形基本保持原骨的自然形狀,上端厚而窄,下端刃部薄而寬。骨面正中有一道豎向淺槽,下端呈圓舌形,其兩側有兩個平行的長方孔,上端有一橫穿方銎。是為綁扎豎向木柄而設計的。這種制作方法為河姆渡文化遺址所特有。

骨耜通體光滑,有的刃部因長久與土壤磨擦而殘缺或形成雙叉、三叉式。這已是一種很具特色的農業生產工具。遺址出土骨耜有170多件,與數量巨大的稻谷堆積物相對應,說明河姆渡農業已從采集進入到耜耕生產階段。

早在7000年前,河姆渡人已經學會了縫紉,出土的縫紉工具主要有骨針、細小的骨錐、管狀針及小石錛等。縫紉、紡織、編織,河姆渡人的技術已經比較嫻熟,類似機件在太平洋沿岸也曾發現,而在時間上則要晚2000年至3000年。

7.早期藝術裝飾品 河姆渡人有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其原始藝術已達到一定水平。在河姆渡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石、玉制作的裝飾品,而玦、璜、管、珠、環等飾品大多用玉和瑩石制成,開創了用玉之風的先河。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原始藝術品不僅數量大,而且題材廣,造型獨特,內容豐富多彩。

主要表現在象牙雕刻、陶器紋飾上面,尤其是一些象牙雕刻器,線條流暢,造型美觀,令人嘆為觀止。這些雕刻用料有象牙、骨、木等,設計奇巧,寓意更是十分深奧。

最為神秘的就是一件神秘的雙鳥朝陽紋象牙蝶形器,它是經過加工的象牙,部分已殘缺,外形像一只展翅的蝴蝶。牙雕長0.16米,寬0.059米,厚0.011米,上半部殘缺,底端也稍殘。

牙雕體的正面刻有精美圖象,正中為光芒四射的太陽,用五個同心圓表示日面,園心附近有一個圓點,位置在日中稍微偏左。這件象牙雕刻的時間,據推算大約距今6000年至6700年。

不少學者認為這是太陽崇拜的圖形。太陽外側為一對昂首相望的鳥,鳥羽下垂,與太陽下方水面波浪相接。這幅圖象表示,旭日從海上噴薄而出,群鳥飛而相迎,代表古越族人民歡欣鼓舞,迎接初升太陽的情景。這是一件象征著古越族興旺發達美好前景的圣物。

也有少數學者認為是對生殖崇拜的象征。雖然很難判斷這個圖案的含意,但無論如何這是出現在荒蠻時期的一件精美藝術品。

另外,還出土了4件鳥形圓雕。其中,有一件完整器長0.15米,寬0.034米,厚0.008米,柄端雕出俯首的鳥頭,圓目勾喙,似鷹類猛禽。

中間為鳥身和翅膀,背面平整,陰刻短直線和斜線組成的圖案,兩側也有斜線和彎月形短線,羽毛感強烈。

腹部較厚,有橫向突脊,其上有透孔,做穿繩佩掛之用。尾部扁長,略成圓弧。這些精致的藝術品雖是氏族的共同財產,但只有氏族首領才有權利使用。

河姆渡還出土了一些陶器刻畫作品。這些刻畫大多刻劃于陶器口沿和腹部,內容包括太陽、月亮、花草樹木、魚鳥蟲獸等。

畫面簡潔舒展,風格樸實而又生機盎然,既反映了河姆渡先民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也折射出先民期望風調雨順、農業豐收的內心世界。

代表作品有魚藻紋陶盆、稻穗紋陶盆、豬紋陶缽、五葉紋陶塊等。這些帶有刻畫藝術的陶器,出土時基本完整,即使是碎片,也是原地壓碎,可以拼復完整,說明河姆渡先民對它們特別珍重,應是祭祀用品,推測原始宗教意識已在先民中萌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宣汉县| 旅游| 高台县| 二连浩特市| 道孚县| 宣汉县| 全南县| 汕头市| 阜城县| 随州市| 逊克县| 巴林左旗| 拉萨市| 阿拉尔市| 株洲市| 巩留县| 福鼎市| 阿瓦提县| 岢岚县| 靖西县| 龙门县| 邹城市| 凤阳县| 岐山县| 青州市| 酉阳| 洞口县| 盘锦市| 张家川| 涪陵区| 樟树市| 进贤县| 通山县| 水富县| 成安县| 平武县| 兴海县| 枣强县| 澄迈县| 新巴尔虎左旗| 康马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