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歷史沿革

說起玉門關,人們馬上就會想到王之渙的那句詩:“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詩中那悲壯蒼涼的情緒引發人們對這座古老關塞的向往。

玉門關俗稱小方盤城,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境內。關于玉門關的關名由來,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一)關名的傳說

古時候,在甘肅小方城西面,有個驛站叫馬迷兔,又叫馬迷途。絲綢之路上的商隊從邊陲和田運石到中原都要經過此地。

據說,馬迷途的地形十分復雜,沼澤遍布、溝壑縱橫、森林蔽日、雜草叢生。每當運玉石的商隊趕上酷熱天氣上路時,為避免白天人、畜中暑,總是喜歡晚上涼涼快快地趕路。

因此,每當馬隊走到這里,總是被一片黑暗籠罩,辨不清方向,就連經常往返于此路的年老馬匹也會暈頭轉向,難以識途,馬迷途的名字就是這樣叫起來的。

有一支專販玉石和絲綢的商隊,常年奔波于這條路上,也常常在馬迷途這里迷失方向。

有一次,商隊剛進入馬迷途就迷了路。正在人們焦急萬分之際,忽然不遠處落下一只孤雁。商隊中一個小伙子悄悄地把大雁抓住,心地善良的他,把大雁抱在懷里,準備出了馬迷途后再放掉它。

不一會兒,只見大雁流著眼淚對小伙子“咕嚕咕嚕”地叫著說:“咕嚕咕嚕,給我食。咕嚕咕嚕,能出迷途。”

小伙子聽后恍然大悟,知道大雁是因為餓得飛不動才掉隊的,便立即拿出自己的干糧和水讓大雁吃個飽。大雁吃飽以后,就飛上天空,不斷盤旋,領著商隊走出了馬迷途,順利地到達了目的地小方盤城。

過了一段時間,這支商隊又在馬迷途迷失了方向,那只大雁又飛來,在空中叫著:“咕嚕咕嚕,商隊迷路。咕嚕咕嚕,方盤鑲玉。”邊叫邊飛,又一次引著商隊走出了馬迷途。

大雁飛走時所說的話,只有救那只大雁的小伙子能聽得懂。這個小伙子把大雁的意思轉告領隊的老板:“大雁叫我們在小方盤城上鑲上一塊夜光墨綠玉的玉石,以后商隊有了目標,就再也不會迷路了。”

老板聽后,心里一盤算,一塊夜光墨綠玉要值幾千兩銀子,實在舍不得,就沒有答應。

沒想到下一次商隊又在馬迷途迷了路,數天找不到水源,駱駝干渴得喘著粗氣,人人嘴干舌燥,口渴得寸步難行,生命危在旦夕。正在此時,那只大雁又飛來了,并在上空叫道:“商隊迷路,方盤鑲玉,不舍墨玉,絕不引路。”

小伙子聽罷急忙轉告老板,老板慌了手腳,忙問小伙子到底應該怎么辦才好?

小伙子說:“你趕快跪下向大雁起誓‘一定鑲玉,絕不食言’。”

老板馬上照小伙子說的,跪著向大雁起誓,大雁聽后,在空中旋轉片刻,把商隊又一次引出了馬迷途,商隊得救了。

到達小方盤城后,商隊的老板再也不敢愛財了,立刻挑了一塊最大最好的夜光墨綠玉,鑲在關樓的頂端。每當夜幕降臨之際,這塊玉便發出耀眼的光芒,方圓數十里之外看得清清楚楚。以后,有了夜光墨綠玉作為路標,過往商隊再也不迷路了。

小方盤城上有了一塊玉,從此就改名為玉門關。這就是大雁引路的傳說。當然,大雁不可能會說話,這個傳說并不可信,但這個傳說能反映出玉門關附近環境的惡劣和人們對善良之人的美好祝愿。

玉門關是漢武帝時所建,這里是古代我國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要道,從西域輸入的和田玉石就從此入關,故名玉門關。

(二)關址的變遷

玉門關位于甘肅省敦煌市西北約九十公里處,它最早建于漢武帝時期,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玉門關經歷了多次損壞,就連關址也發生了一些變化。

1.漢代的玉門關 提起漢代的玉門關,首先要講到張騫出使西域的一段歷史。絲綢之路開通后,東西方文化、貿易交流日漸繁榮。為確保絲綢之路安全的與暢通,公元前121年至107年間,漢武帝下令修建了兩關,即陽關和玉門關。在修筑酒泉至玉門間的長城時,玉門關隨之建立。

關于漢代玉門關的情況,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漢代的玉門關與另一重要關隘陽關,均位于敦煌郡龍勒縣境,皆為都尉治所,為重要的屯兵之地。當時,玉門關與陽關戰略位置十分重要,中原與西域交通必須取道兩關。

王莽末年,中原與西域斷絕來往,玉門關也隨之關閉。東漢初,西域大道北移,玉門關關城再未復建。

對于漢玉門關的關址,也有不一致的看法。唐宋時期的一些古籍,如《括地志》《元和郡縣圖志》等,均認為漢代玉門關的關址在唐壽昌縣西北59公里。唐代的壽昌縣,就是現在敦煌市南湖鄉壽昌故城址。

敦煌遺書《沙州圖經》《沙州城土鏡》《壽昌縣地境》等則均認為,漢玉門關的關址在唐壽昌縣北80公里。

20世紀以后,依據敦煌西北90公里的小方盤城所出土的“玉門都尉”等漢簡,許多學者認為,這個小方盤城即是漢玉門關關址。

還有人認為,最早的漢玉門關在敦煌之東,或即漢玉門縣,即今玉門市赤金鎮附近。公元前103年,漢將李廣利伐大宛后才遷到敦煌西北。

后來,甘肅省博物館、敦煌市博物館依據敦煌馬圈灣等地烽燧遺址所出的漢簡,以及對當地地形、驛道相關位置等考證得出結論認為,玉門關應位于臨要燧東側,玉門候官燧西側,似在小方盤城西11公里的馬圈灣遺址西南0.6公里處,通往西域的古驛道就從此高地中間穿過。但關城遺址尚未找到,或已毀壞無存。

盡管以上看法不一,但均認為漢玉門關位于敦煌西北,整個漢代期間玉門關關址都沒有改變。

2.隋唐的玉門關 在隋唐時,玉門關關址由敦煌西北遷至敦煌以東的瓜州晉昌縣境內。

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當年玄奘法師西行求經,于貞觀三年秋天抵達瓜州晉昌城,也就是現在的甘肅安西縣鎖陽城。

玄奘渡過葫蘆河,通過了河上的玉門關。據此,學界普遍認為,隋唐時期的玉門關位于鎖陽城北30公里處,即安西縣城東50公里處的疏勒河岸雙塔堡附近。

這個位置已移至漢玉門關東240公里之處。這里正處交通的樞紐地位,東通酒泉,西抵敦煌,南接瓜州,西北與伊州相鄰。且傍山帶河,地勢險要。其四周有山頂、路口、河口要隘,還保存有古烽燧11座,如苜蓿烽、亂山子七烽等。

3.五代及宋代的玉門關 到五代宋初,玉門關址又有了新的變動。據敦煌遺書《西天路竟》記載,靈州西行20天至甘州,又西行5天至肅州,又西行一天至玉門關。

《西天路竟》是北宋乾德四年大宋派遣行勤等人赴西域求法使團中一位僧人的行記。行勤等人由肅州,即今甘肅酒泉市出發,一天可抵玉門關。

一日行程一般在50公里以內,這表明此時的玉門關已東移至今酒泉城西不出50公里的地方,當位于嘉峪關市界內,安西縣雙塔堡東200公里處。五代宋初的玉門關已移至唐玉門關之東200公里左右的地方。

五代宋初,嘉峪關市石關峽設置玉門關后,在雙塔堡隋唐時期的玉門關被廢棄,其功能被新關所取代。

古代在干旱戈壁地區行進,沿途人畜水源補給為最重要的問題之一。五代宋初玉門關的關址附近還有一股名為紅柳溝的泉水由西向東流去,泉水自南北兩山崖間滲出,匯為水流,為穿越過玉門關的沿途行旅提供了良好的補給水源。

北宋仁宗景時期,自西夏占領整個河西走廊后,玉門關就從史籍上銷聲匿跡了。

玉門關自西漢元鼎或元封中設置以來,伴隨著中西交通的發展,歷時一千一百四十余年,關址也經歷了幾次大的變遷。在漫長的一千多年間,玉門關是防御外族的軍事要塞,是絲綢之路的關口,也是中原與西域的分界,這些功能使玉門關在我國歷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陆河县| 平原县| 柯坪县| 襄樊市| 台江县| 宽城| 三都| 隆尧县| 靖安县| 旺苍县| 邻水| 雅安市| 偃师市| 蒙阴县| 芦溪县| 舞钢市| 锡林郭勒盟| 宁国市| 绥德县| 雷山县| 乌拉特前旗| 三河市| 陕西省| 铜川市| 武宁县| 肃北| 海南省| 门头沟区| 东莞市| 建昌县| 乐山市| 乌兰浩特市| 南丹县| 丹棱县| 镇赉县| 龙山县| 和静县| 霸州市| 青冈县| 嘉鱼县| 峨眉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