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歷史沿革
- 東方神韻:長白山(文化之美)
- 周麗霞 胡元斌編著
- 3768字
- 2016-07-07 15:58:53
長白山,有“關東第一山”之稱。其形成早在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之前,大約是在更新世紀與上新世紀之間,距今,至少有1200萬年的歷史。
歷史上的長白山一直是關東人民生息勞作的場所,周秦之前稱其為不咸山,漢朝時稱其為單單大嶺,魏朝時稱其為蓋馬大山,后魏時則稱其為太白山,直至宋朝以后才稱其為長白山。自古以來,人們一直喜愛它的美麗和富饒,敬仰它的潔白與崇高。
(一)史書記載
長白山有語言和文字留傳下來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在我國最早的一部地理學著作《山海經》中,就曾經有其記載。
這部書傳說是大禹之子伯益所著,成文在戰國以前,它詳細地記載了其父大禹王治水時所經過的地方。據此書記載:
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在肅慎之國。
書中的“不咸”即指現在的長白山。不咸,在蒙古語中是神仙之意,在東北居住的各少數民族,如肅慎、沃沮、扶余、鮮卑、高句麗、蒙古、契丹等,都有對東北境內這座最大高山的景仰和神話,許多有關天女不孕而生的神話都寄托在這里,因此,他們將長白山稱為不咸山,就是神仙山或者仙山的意思。
在此之后,魏晉時期所著的《后漢書?東夷列傳》中也記載:
公元前82年,玄菟徙居勾麗,自單單大嶺以東,沃沮貊悉屬樂浪。
這句話是說,在漢武帝出征朝鮮之后,漢武帝之子漢昭帝于始元五年,即公元前82年便將玄菟人遷居于高句麗之地,自單單大嶺以東的沃沮族、穢貊族皆歸屬于樂浪。這里的“單單”兩字,與滿語中的珊延相近。珊延,即白色的意思,珊延大嶺,即白色的大山。
后魏,即北朝時期的魏朝稱長白山為蓋馬大山。據《魏書?勿吉》記載:“東沃沮在蓋馬大山之東”。《吉林通志?卷十八》按:“長白山為漢西蓋馬縣境之山,則魏志之蓋馬大山為長白山無疑。”
因為據《后漢東夷列傳》稱:東沃沮在單單大嶺以東,單單大嶺即長白山。所以,認為在東沃沮之西的蓋馬大山為長白山是可信的。
后魏又稱長白山為縱太山、太白山。據《奉天通志六十七卷長白山系上》中寫道:“魏書勿吉國南有縱太山,魏言太白。有虎豹羆狼不害人,人不得山上溲污,行逕山者皆以物盛去”。
南北朝稱長白山為縱太山。據《北史列傳卷八十二·勿吉》記載:“靺鞨國南有縱太山者,華言太皇,俗甚敬畏之,人不得山上溲污,行經山者以物盛去,上有熊羆豹狼皆不害人,人亦不敢殺。”
唐朝稱長白山為太白山。據《新唐書列傳黑水靺鞨百四十四·粟末部》記載:“靺鞨居肅慎地,粟末(部落名)部居最南抵太白山,亦曰縱太山,與高麗接。”
直至東北的契丹族和女真族定鼎中原,建立起遼王朝和金王朝之后,對于東北的第一座高山,人們總算對它制定了規范化的稱呼,即長白山。
在《契丹國志》中有記載:“長白山在冷山東南千余里……禽獸皆白。”后來,在《金史·本紀三十五》中也有記載:“女真地有長白山。”
特別要指出的是,在中原建立起金朝的女真族,一直把長白山作為他們的發祥地,經常要對長白山頂禮膜拜,以求保佑其國運昌隆,帝祚永延。
金世宗完顏雍剛剛登基不久,1172年冊封長白山為興國靈應王,并命當時著名文人、翰林院黨懷英修撰《封長白山為靈應王冊文》,文中極力把長白山神化起來。《封長白山為靈應王冊文》寫道:
自兩儀剖析,山岳神秀各鐘于其分野。國將興者,天實作之。對越神休,必以祀事。故肇基王跡,有若歧陽,望秩山川,于稽虞典。厥唯長白,載我金德,仰止其高,實唯我舊邦之鎮……
文中把長白山稱之為神山秀岳,用“載我金德”“仰止其高”等最高的贊語來形容它,可見對這座名山的崇仰恭敬。
因此皇帝又于1175在長白山北建立靈應王神廟,命大臣持節備禮并帶著這份《封長白山為靈應王冊文》前去祭奠。
自金朝起,長白山的名稱一直沿襲下來,直至現在。
(二)清代封禁
清王朝稱長白山為祖宗發祥之圣地,所以將長白山封禁起來,不僅聘延文人為其編造了仙女吞朱果而生愛新覺羅氏之先人的神話,而且禁止人們進山放牧、狩獵和采參。
據記載,1677年,清帝康熙曾派遣宮廷內務大臣武木納等四人,首次前往長白山考察,以便豐富他們愚弄和統治人民的理論。5月從北京出發去長白山,同年6月由西南側登山,6月17日到達山頂。第二天下山,8月返回北京,歷時四個月。
武木納在給康熙帝的秦折中,曾對長白山頂部美麗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自然資源作了如下描述:
自林盡處有白樺木,宛如栽植,香木叢生,黃花燦爛。
步出林處,遠望云霧迷山,毫無所見。近觀地勢頗圓,所見片片白光,皆冰雪也。
山頂有池,五峰圍繞,臨水而立。碧水澄清,波紋蕩漾,池畔無草木。
文中的白樺木即岳樺,黃花就是牛皮杜鵑。武木納等的記述與白頭山頂部的情況相符,這是對長白山真實面目的第一個報道者。
康熙皇帝一面獎賞了武穆納等人,一面給長白山進一步涂上了一層封建迷信的色彩,給長白山以“山靈”“長白山神”的封號,不準人民享用長白山區豐富的自然資源,而他們封建朝廷卻獨享和大肆掠奪長白山區珍貴的毛皮和山珍野味。
1711年,烏喇總管穆克登再次由臨江沿鴨綠江而上,登上了長白山頂,對長白山天池作了實地考察。
他記述道:
山頂有潭,曰龍譚,周圍七十里有奇,深不可測,泉鳴似鼓,石觸如雷,常蒙蒙有云霧氣,因又名之曰天池。池多石而浮,輕如粉,狀如肺。
《長白征存錄》里還記述了長白山天池的情況:
山上有潭,曰闥門。時常云霧溟蒙,水鳴如鼓,故名龍潭,一曰天池。東北西南系橢圓形。斜長二十九里,分三段計寬,北段寬十二里,周圍七十余里。冬有冰,夏無萍,水面有浮石,形如肺,名海肺石。
穆克等人還測制了白頭山火山口,這是我國最早考察白頭山火山地形的記載。
1909年,安圖縣知事劉建封,帶領松江、安圖兩地的林政人員、勘測人員,并配以軍隊,攜帶攝影器材登山,登上長白山頂后,拍攝下天池、白頭峰、瀑布等名勝照片41張,寫出了具體說明,對長白山的面目作了比較全面的記載。
統治者們登山的次數雖多,但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了搜集材料,愚弄人民,獨享長白山的自然資源和風景名勝。
(三)危難時期
鴉片戰爭以后,帝國主義列強侵入了我國。帝國主義者為了掠奪長白山富饒的自然資源,為了科學、文化、政治和軍事上的各種目的,曾派遣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先后數十次前往長白山考察,對長白山火山活動,噴發順序、巖石類型等都作了比較詳細的調查,并有專著。其中主要的有:
1886年,英人印度郵局總理、英國駐牛莊領事和英駐印度武官等人,6月經西南側的漫江上山,7月13日到達山頂,沿途采集了大量的動、植物標本,并對長白山的氣候、物產、風土人情和政治經濟情況等都作了考察。回去后出了專書,為他們進一步掠奪長白山的自然資源提供依據。
1894年至1899年,沙俄乘中日甲午戰爭之機,為滿足其政治、軍事上的需要,把魔爪伸進了他們垂涎的長白山自然資源,多次對長白山的動物、植物、水文、地質和礦藏進行了考察。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后,日本帝國主義取代了沙皇俄國在東北的勢力,對長白山進行了更為頻繁的考察。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侵占我國東北之后,對長白山垂涎窺視之心更加明目張膽,暴露無遺了。
從1940年起,滿鐵吉林鐵道局、滿州科學技術委員會,組織了各種各樣的綜合調查隊,在大批日偽軍警的保護下,多次對長白山進行考察,并野心勃勃地將長白山的許多風景名勝改為日本名,企圖在長白山建立他們的所謂“國立公園”,鋪設參觀通路和修建療養院。
由于我國人民在我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了前赴后繼,英勇卓絕的斗爭,才使日本帝國主義的這一美夢未能實觀。
(四)重新保護
新我國成立以后,長白山徹底結束了任人蹂躪的歷史,回到了人民的懷抱。我國科學工作者在長白山從各個方面作了大量科學考察工作,詳細搜集了長白山的森林、鳥類和獸類、自然景觀、植物地理、生態以及氣象、水文、地貌、第四紀冰川等多方面的豐富資料,進一步揭開了千古長白山的真正面目。
到現在為止,神秘的長白山和長白山天池,不僅是風景優美的游覽勝地,而且還是一座具有重大科學研究價值的寶山。
黨和國家為了盡快恢復和發展已經遭到嚴重破壞的長白山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保護長白山珍貴的動、植物資源,根據《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第九十二號提案》和國家林業部有關規定,于1960年建立了長白山自然保護區,這是我國至今為止較大的綜合性的自然保護區。
早在建立長白山自然保護區以前,我國科學院有關研究所和吉林省一些科研、教學單位就曾先后在這里進行科學考察工作。
1961年成立自然保護區以來,到這里進行工作的人員逐漸增多,研究范圍愈趨廣泛。
1978年我國科學院在長白山建立“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站”之后,又吸收我國科學院及其它有關單位的科學工作者,開展多學科綜合性的定位研究工作。長白山生態系統定位站的研究工作對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1980年1月,長白山自然保護區被聯合國接納參加了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更進一步促進長白山的科研工作向縱深發展,為生態系統的組成、結構、功能和采伐更新等問題的研究提供了有利條件。
像長白山這樣完整的生態系統,在溫帶地區是極為罕見的,它對于研究整個生態系統的發生、發展及其演替規律,發掘和培育更多的生物資源,都具備優越的條件,堪稱溫帶地區生態系統中最有代表性的典范。
可以預見,長白山自然保護區這個我國北方地區的典型自然綜合體,東北大平原上的明珠,有了長白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精心裝飾和打扮,一定會變得更加美麗動人,更加光華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