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地理位置
- 東方神韻:長白山(文化之美)
- 周麗霞 胡元斌編著
- 2095字
- 2016-07-07 15:58:53
長白山亦稱白頭山,我國十大名山之一,位于吉林省和朝鮮兩江道三池淵郡之間,是圖們江、鴨綠江、松花江的三江發源地,也是中、朝兩國的界山。
長白山因其主峰多白色浮石與積雪而得名,素有“千年積雪為年松,直上人間第一峰”的美譽。
長白山是一座休眠火山,歷史上有過數次噴發。因此形成的獨特的地貌景觀神奇秀麗、巍峨壯觀,風光無限。1980年長白山被列入聯合國國際生物圈保護區。
(一)形成過程
長白山是一座歷史悠久,氣勢雄偉,景色秀美的高大火山體,在億萬年以來的地質歷史上,它經歷了滄海桑田的巨大變遷。最初,這里被海水淹沒,到處是一片汪洋大海。后來由于地殼的上升,海水退出,地表重新露出水面,在陽光、雨水和氣候變化等外力作用下,地面巖石遭受風化和破壞,再加上火山爆發和冰川的雕塑,才形成今天的地貌景觀。
長白山像無形的化石記錄了人類活動的腳印和歷史變遷的痕跡。
在火山噴發之前,長白山的地表大體上還是比較平坦的。距今277萬年前,以長白山為中心,地殼出現了巨大的縫隙,導致最早的火山噴發,形成了玄武熔巖臺地,這就是現在的長白山熔巖臺地和白茂熔巖臺地,熔巖的厚度為50米至300米,面積達1.5萬平方公里。
當時,長白山因為有熔巖噴口,所以,高度高于其它地方的盾狀臺地的頂端,后來,火山活動一度中斷,直至58萬年前又出現第二次火山噴發,以致黏度較強的堿性粗面巖在長白山的中心附近堆積起來,巖層的總厚度達896.78米以上。
距今約44萬年前,第三次火山噴發依然是黏度較強的堿性粗面巖,因此難以遠移,只能在原有粗面巖堆積起來,巖層的厚度達到111米。
距今21萬年前,發生了第四次火山噴發,堿性粗面巖又一次堆積,厚度達196米,在那次火山噴發活動的末期,由于火山口沉陷而形成了天池。
當長白山主體形成后,該區進入了火山爆發的間歇期,地殼運動相對穩定。但是,在地質歷史的長河中,長白山的地質演化只是短短的一瞬間,其火山爆發的歷史就更加短暫了,但至今還沒有死去,只是處于休眠狀態,所以,稱為休眠火山。
據史料記載,自1597年以來,長白山火山曾有過三次小規模的間歇式活動。第一次噴發是1597年6月20日,第二次噴發是1688年4月,而最近一次噴發是在1702年4月14日。
后來,長白山火山仍處于休眠期。但在海拔兩千多米的山上,有多處溫泉不斷從地下溢出。這說明,地下仍孕育著巨大的能量。根據考察,長白山短期內還沒有火山噴發的征兆。
(二)地理環境
長白山位于吉林省東南部,主峰海拔2691米,海拔2500米以上的山峰有16座,在我國眾多的名山中,長白山的緯度最高,是歐亞大陸東部最高的山峰。
長白山的總面積為8000平方公里,涉及范圍較廣,跨延邊、白山和通化三個地區。其范圍大致北起吉林省安圖縣的松江鎮,西始于撫松縣松江河旅游開發區,東止于和龍縣境內的南崗嶺,南部一直伸到朝鮮境內。
長白山自然保護區位于亞歐大陸邊緣,瀕臨太平洋的強烈褶皺帶。經過幾次地質運動以后,噴出的熔巖和各種碎屑物堆積在火山口四周的熔巖高原和臺地上,形成了以天池為主要火山通道的龐大的火山堆。
長白山自然保護區地貌為典型的火山地貌區域。縱觀長白山,可按高度和地貌部位將其分為三大部分,即火山錐體、山前熔巖高原和山前熔巖臺地三個環狀地帶。
火山錐體是長白山的最上部分,范圍為海拔2000米至2691米,分上下兩部分。上部坡度很陡,河流溝谷呈放射狀分布,流速湍急。下部為山麓斜坡,如裙狀圍繞錐體,上覆較厚的火山灰、火山砂,坡度較陡,沖溝發育較多,河流以侵蝕為主,多“V”型谷。
該帶氣候較為寒冷,為溫帶山地苔原氣候型。年平均氣溫在零下5度以下,最高氣溫亦不超過10度,無霜期為60天,一年內約250天被冰雪所覆蓋。
山前熔巖高原是長白山高峰火山錐體和玄武巖臺地相聯的緩斜地帶,海拔1000米至2000米,呈環狀圍繞著山體,為熔巖高原區。
二道白河、三道白河、錦江、漫江、鴨綠江、圖們江等河流發源在高原面上,將地表切割成波狀起伏、嶺谷相間的狀態。該帶氣候為溫帶山地針葉林氣候型,年平均氣溫在3度以下,夏季涼爽,溫潤多雨。7月氣溫在20度左右,無霜期為90天。
山前熔巖臺地在海拔1000米以下,是長白山火山體的最下部分,多為起伏的丘陵地帶,但大體上地勢還是較為平坦的,主要由玄武巖組成。該帶氣候為溫帶山地針闊葉混交林氣候型,年平均氣溫在3度以上,7月平均氣溫在22度以上,無霜期為100天。
鑲嵌在長白山主峰,即白云峰之顛的火山口湖天池,名圖們,又名龍潭,也是我國最大的火山口湖。
天池湖面海拔高度為2189米,是我國境內最高的高山湖泊,比我國新疆阜康縣天山上的高山湖泊天山天池高出209.1米。
長白山天池湖面面積9.2平方公里,是天山天池的3倍,平均水深204米,最深處達373米,也是天山天池的3倍。長白山天池湖總蓄水量20.4億立方米,是天山天池的15倍。清沏甘冽的湖水,是松花江、鴨綠江、圖們江的三江之源。天池水源以大氣降水補給為主,地下泉水補給為輔。
長白山是古代我國東北地區各族人民世代繁衍生息的搖籃、東三省地區的生態屏障、中華民族的圣山、滿族的發祥地,清朝時期曾將長白山定為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