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小肚雞腸”難有功成之名(2)
- 寬容:氣度決定人生的高度(書立方·心享悅讀)
- 李紅編著
- 3552字
- 2016-06-02 15:00:49
換位思考缺失癥
越戰結束后,一個士兵回到國內。到家之前,他先給舊金山的父母打了一個電話:“爸爸、媽媽,我馬上就到家了,想請你們幫我一個忙。一個朋友也跟我一塊回來,你們覺得怎樣?”“沒問題!”父母爽快地答應,“我們看到他會很高興。”兒子又說:“有件事我必須提前告訴你們,我這位朋友在一次戰斗中踩了地雷,失去了一條胳膊和一條腿。他現在無處可去,我希望他能跟我們一起生活。”“真遺憾,我的孩子,也許我們可以幫他找一個不錯的地方住下。”父母這樣回答道。“如果我堅持他與我們住一起呢?”兒子問道。父親想了一會兒,說:“孩子,我不明白你為什么要這樣做,要知道,一個殘疾人會給我們的家庭帶來巨大的負擔,我不想讓他干擾我們的生活。你還是一個人回來吧!我相信你這位朋友能找到自己的生活。”兒子聽到這里,掛了電話。
幾天后,父母才重新得到兒子的消息,卻是警察局打來的,說他們的兒子跳樓自殺了。傷心欲絕的父母到了陳尸間才發現,他們的兒子只有一條胳膊和一條腿。原來電話中的“朋友”,其實就是兒子自己。
如果父母一開始就知道兒子失去了一條胳膊和一條腿,還會拒絕嗎?“拳拳父母心,切切親子情”,即使不容易接受,至少不會如此決絕,至少會照顧兒子的尊嚴,不稱其為“殘疾人”,說他是“巨大的負擔”,或者認為他會“干擾我們的生活”。悲劇的產生,與其說是不知情,不如說是缺少了一份博愛與包容,如孟子所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愛子之心愛別人,兒子也不會走上這條不歸路。
有些事情的“不寬容”,其本質是換位思考的缺失——凡事只想到自己,只知道從自己的立場出發,忽略了別人的感受,因而矛盾重生。
牧場里有一頭豬、一只綿羊和一頭奶牛。一天,牧場主將豬捉出來,豬大聲哀嚎,反抗非常強烈,甚至想要向主人發起進攻。綿羊和奶牛聽到豬撕心裂肺的嚎聲,非常反感,就呵斥它說:“我們經常被主人捉出來,也沒有像你這樣喊叫得刺耳,你竟敢對主人不敬,真是不知好歹!”豬生氣地大叫:“把你們捉出去和把我捉出去,完全是兩回事。捉你們,只是要你們的毛和乳汁;捉我出去,可是要我的命啊!”
通常來說,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我們很難了解別人的感受。因此對別人的失意、挫折和傷痛也就不能有客觀的認識,誤會就這樣產生了。實際上,如果凡事只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思考,不在乎別人的利益,很多事都會變得糟糕至極。
一群小動物要渡河,河面很寬,流水很急,大家商量渡河之策。小鳥說:“我認為飛過去是個不錯的辦法,大家快飛吧!”烏龜說:“我覺得游過去是個不錯的辦法,咱快點下水吧!”小馬說:“我覺得過去是個不錯的辦法,咱穿好鞋子,這就下水吧!”小猴子左顧右盼,注意到河兩岸的大樹,道:“咱抓著這邊的樹枝,一定能蕩到對岸去,快跟我一起上樹吧!”大家都覺得自己的方法好,爭吵不休。太陽落山了,仍然沒想到渡河的好辦法。
同樣一件事,立場不同,出發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也不同。人際交往的和諧程度,很多時候取決于換位思考的程度。如果每個人都以一己之心衡量事態的發展,最終能得出什么結論呢?爭吵與分歧隨之而生,事情沒有辦法得到根本的解決。
學會換位思考,就能更好的理解別人。那么即使對方有錯,你的寬容之心也能感染對方,將心比心,最終做出大家都滿意的選擇。
山間有一座禪院,晚上經常有僧人溜出去玩兒。一天晚上,仙崖禪師正在禪院里散步,發現墻角有一個凳子,一看便知是僧人違規出去了。他沒有聲張,而是挪開凳子,自己站在剛才放凳子的地方。僧人回來后,從墻上翻越過來,才發現自己踩的不是凳子,而是仙崖禪師的肩膀,頓時滿臉通紅,不知如何是好。出乎意料的是,仙崖禪師并沒有責怪他,反而溫和地對他說:“晚上寒氣重,你要愛惜自己的身體,趕緊回房間加一件衣服吧!”此后,夜里再也沒有人出去玩耍了。
寬容是一種無聲的教育,看到別人的為難,以寬恕代替責備,以關懷代替處罰,這是化解矛盾的最高境界。
寬容點睛
生活像一團麻,總有解不開的小疙瘩。凡事只考慮自己,看不到別人的難處,這些“小疙瘩”便會越來越大。換位思考,就是要站在別人的角度重新思考問題,考慮解決問題的可行性方案。將心比心,互相理解,互相包容。
自私是寬容的大敵
沙漠兩邊有兩個村莊,如果有人想到對面的村莊,有兩條路可選擇:第一條繞過沙漠,但要走二十多天;第二條橫穿沙漠,只需三天,但有生命危險。很多人都試圖橫穿過去,但沒有人成功,最終都葬身沙堆。有一天,一個智者經過這里,幫兩村的人想了一個辦法:每隔一段距離,在沙漠里種一棵胡楊,一直種到對面的村子里。如果胡楊活了下來,他們就可以沿著沙漠來往;如果胡楊沒有活下來,大家還可以沿著枯樹苗走。只要每經過枯樹苗的人都把它往上拔一下,避免被風沙淹沒。兩村的人就按這個辦法做了,只是胡楊沒有成活,全變成了路標。最后,他們就靠這些路標來往了十幾年。
這一天,一個僧人來到一村莊,想到沙漠對面的村莊化緣。村民們都告訴他,沿著胡楊走,記得將要快倒下的胡楊插好,將快淹沒的胡楊拔一拔。僧人不以為然,便上路了。在路上,他看到胡楊路標的時候,心想:“反正我就走這一次,胡楊淹沒跟我也沒什么關系。”對很多即將淹沒的胡楊不管不問。不料,當他走到沙漠深處的時候,突然遭遇大風暴,很多胡楊都被淹沒了。沒有了這些路標,僧人像個無頭蒼蠅一樣亂走,再也走不出來,最后被活活渴死。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這是一些人的處世方式。看似“明哲保身”,其實暗藏了兇險。人生在世,誰也不能做到“萬事不求人”,遇事自我保護本是天性,在關愛自己的同時,如果能想想別人,互相關愛,這不也是一種皆大歡喜?
心胸狹窄的人往往私心泛濫,總將“得到”視為理所當然,事事總為自己打算。一時間,他也許能得到些許好處,但從長遠來看,他“后路”不足,比如故事中的僧人。就人際關系來說,他也難以與人和諧相處,除了一些利益場的朋友,只能游離于人際交往之外。小趙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
小趙初進公司時,同事們都很喜歡他,因為他為人熱情,并且樂于助人——今天幫小張修修電腦,明天幫小王買買午餐,后天幫小李做一個表格。總之,在大家眼里,小趙是一個值得結交的朋友。在小趙進公司的第一個月,他擁有了很多朋友。可漸漸的,大家發現老板總能“洞察”員工的動向——誰在上班期間接了電話,誰用公司的打印機打印了一份個人文件,誰說了領導什么不是,老板總是一清二楚。是誰在背后打小報告?看看誰獲利最大就知道了——入職才3個月,小趙已經成為老板最信任的人,其收入與待遇,更是不可同日而語。人前一套,人后又一套,小趙憑借這個方法達到了向上爬的目的。從此,大家一看到小趙就躲得遠遠的——大家正談論什么話題,看到他過來,立刻終止談話。小趙的朋友越來越少,乃至最后在辦公室被孤立起來。因為利用價值的喪失,最后連老板都“拋棄”了小趙。他自感“孤家寡人”,不久無奈離職了。
心胸狹隘的人,只容得下自己的得失,容不下他人的過錯。心寬的人,心中有自己,還有別人和集體。最經典的對比莫過于《將相和》中的廉頗和藺相如。自私與無私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處世方式卻大相徑庭。如果說自私是一種丑陋的德行,那么心胸寬廣便是一種美麗的情感,一種崇高的境界。
安徽桐城市的西南一隅有一個“六尺巷”。巷南為宰相府,巷北為吳氏宅,這條長僅100米、寬僅2米的六尺巷,竟然是桐城古城的旅游景點、國家3A級旅游景區。凡去安徽的游客,必參觀六尺巷。這與康熙年間的一段佳話有關。
桐城人張英當時已貴為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在京為官。張家要蓋房子,地界緊靠同朝供職的葉侍郎家。老管家便依照地契,沿著葉家的墻根砌墻。葉家卻想在兩家中間留條道,讓張家退后幾尺。雙方為此發生了爭執。老管家一紙狀文,告到了縣衙。老管家急忙修書張英,幾天后,見到張英的回信:“千里家書只為墻,讓人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老管家拿著書信找到葉家,告知自家會在第二天拆墻,后退三尺讓路。葉家人很感動,連稱“宰相肚里好撐船,張宰相真是好肚量”。也命自家人將院墻后移三尺。自此,兩家人之間便多出了一條“六尺巷”。
“六尺巷”的故事,彰顯了包容、忍讓的美德。心胸開闊的張英不以權壓人,而以恭謙禮讓的作風贏得了后世的敬仰。狹窄的“六尺巷”,體現的卻是“寬”的境界,成為中華民族和睦謙讓美德的見證。
當今社會,物欲橫流,錢權當頭,吃虧、被誤解、受委屈的事不可避免。面對這些,如果我們都像張英那樣寬以待人、恭謙禮讓,每人少一點私心,多一點寬心,很多事都能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且當事人也能贏得品質高貴、境界崇高的美譽。寬容的本質,其實是生存智慧。
寬容點睛
謀取個人利益,為自己打算,實乃人之常情,無可厚非。但凡事只顧自己的利益,置別人或集體的利益于不顧,甚至損人利己,這就不僅是道德的問題,還牽涉個人的“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