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小肚雞腸”難有功成之名(3)
- 寬容:氣度決定人生的高度(書立方·心享悅讀)
- 李紅編著
- 3629字
- 2016-06-02 15:00:49
吃什么都行,就不吃虧
中午時分,同事們都出去吃飯了,王麗英還在辦公室忙著。她只是一個打字員。這時候,一個董事過來,急用一份簡單文件,想找人做出來。可負責文件的工作人員已經出去了——這不是王麗英的工作,但董事實在著急,就讓她趕出來一份。王麗英道:“好,雖然我并不太清楚,但我會盡量努力。文件做好后我就給您送去,如果不夠好的話,讓負責人再修正也行。”眼下只能如此,董事無奈答應了。
雖然是第一次制作文件,王麗英仍舊查詢了盡可能多的資料,認真將該文件制作好。這個文件原本就不復雜,王麗英做得又認真,所以沒出什么差錯。董事及時得到了所需的資料,非常高興。一個月后,王麗英被提升到另一個部門,薪水大幅度上漲。而向人事部推薦她的,正是當初那位董事。
午飯時間,難道我們不能自由活動嗎?為何要留下來幫老板?這又不是我分內的事,無論怎樣緊急也不該來辛苦我呀?遇到王麗英這樣的事,估計很多人會這么想,犧牲個人時間承擔別人的責任,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很吃虧。萬一沒做好,還要承擔更多責任。吃什么都行,就是不吃虧。老板賺的錢又不會多給你一分。也許有人還會這樣想。
準時上下班,認真完成領導交代的工作,這就可以心安理得地領薪水了,這是大多數人的想法。如果考慮做一些本職工作以外又對公司有益的事情呢?很多人會將這當作傻帽行為。但俗話說:“傻人有傻福。”王麗英的辛苦不是得到回報了嗎?
不僅是職場、家庭、社交生活、發展事業等,若沒有一點吃虧和奉獻的精神,只盯著利益,那么我們最終收獲,很難高出預期。
一個雨夜,一對老夫婦走進一家旅館。夜班服務生是個年輕人,他告訴他們現在客房已滿。兩位老人從外地來,一路風塵。現在風雨交加,卻沒有住的地方,他們很難過。服務生看兩位老人可憐,就對他們說:“今天我值班,可以在辦公室休息,你們若不嫌棄的話,可以到我的房間休息一晚。它雖然不是豪華的套房,但還算干凈整潔。”除了感激,這對老夫婦還能說什么呢?他們對服務生的善舉非常感動。第二天,兩位老人去結賬,服務生卻以他們居住的并非客房為由拒絕了。對于他的寬厚,老夫婦連連稱贊:“小伙子,你是每個旅店老板夢寐以求的員工,我會幫你蓋棟旅館。”服務生以為這只是老人的客氣話,沒放在心上。幾年后,服務生收到一封邀請信,信中講了那個雨夜的故事,還附了邀請函和機票,請他到紐約來。服務生來到紐約,見到了當初的那位老先生。他指著遠處一棟華麗的大廈對服務生說:“那就是我為你蓋的旅館,我希望你能來經營。”服務生誠惶誠恐,不知他為何選中自己,老先生道:“那天你完全可以打發我們去找別的旅館,但你不忍心客人被雨淋,所以辛苦自己住辦公室,讓我們住你的房間。你這么高貴的人品正是我夢寐以求的,我希望你來經營它。”
一百多年過去了,老先生蓋的旅館仍然存在。而且在服務生的經營下,成了各國政要造訪紐約下榻的首選飯店——華爾道夫飯店。那個服務生便是后來奠定華爾道夫飯店世界地位的總經理喬治·波特。
能吃虧,舍小方能博大;能寬人,寬人才能自寬。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但我們可以為別人制造“免費午餐”——惠人者能自惠,廣結善緣道路暢。
馬和驢子馱著一樣重的東西去集市送貨。剛開始,它們并頭前進。可是沒過多久,驢子就體力不支,遠遠落在了馬后邊。驢子在后面喘著粗氣請求馬說:“小馬哥,能不能幫我馱點東西啊?我實在支撐不住了。”“那可不行,咱們現在馱著一樣的東西,很公平。如果我幫你馱了,那我不就吃虧了?誰讓你自己那么沒用!”馬頭也頭沒回地回答說,并加快了腳步。驢子很失望,但還是哀求馬說:“我真的是支持不住了,不然我也不會求你的。”馬絲毫不顧同伴的感受,堅決地說:“你死了這條心吧,我是不會幫你的!”然后仰起高傲的頭向前走去。一會兒,驢子累死了,主人就把驢子身上的東西全放在了馬的身上。這下馬的負擔更重了,它累得氣喘吁吁,心想:要是當初我幫幫驢子的話,現在也不會這么累了。
吃虧不僅是一種胸懷,更是一種人生謀略,能吃別人不敢吃的虧,才能贏別人贏不了的利,成就大事的人吃得起虧。
寬容點睛
生活不是加減法,并非做一件事就能得到一件事的回報。也許你吃虧一次就是真的永遠吃虧了,也許你吃虧一次卻盈利一生。但吃得起虧的人,一定能經得起等待,上天會在合適的時機賜予你“厚禮”。
不舍,也就不得
寺院里來了一個客商。此人衣著光鮮、氣宇不凡,是一個成功的客商。他問法師:“怎樣才能克服自己的煩惱呢?”法師微微一笑,將客商帶到寺院后面的山坡上。這里有滿山的灌木。灌木有的呈原生態生長,看上去雜亂無章;有的看起來像被人修剪過的樣子,或呈球狀,或呈長龍狀,或呈松狀,看起來很別致。法師遞給客商一把剪子,告訴他說:“現在你找一棵肆意生長的樹,修剪成你喜歡的樣子,你的煩惱就會消失。”客商將信將疑地接過剪子,對著一叢灌木咔嚓咔嚓地修剪起來。一杯茶的工夫,他就將那叢灌木修剪成了一個葫蘆形狀。看著自己的杰作,客商顯然很興奮。當法師問他感想的時候,客商說:“感覺身體舒展了不少,但日常堵塞在心頭的那些煩心事好像并沒有放下。”法師頷首道:“你十天之后再來。”于是,十天后,客商來了,又修剪了一會兒灌木叢,心情又好了許多;半個月后,客商又來了,又修剪了灌木叢……三個月之后,那叢灌木已經被客商修剪成一個小型莊園。法師問客商,現在是否還覺得煩惱呢?客商慚愧地說:“每次修剪的時候,能心平氣和,心無掛礙。但一離開這個地方,回到自己的生活圈子之后,慢慢又會有煩惱冒出來。”當客商把“莊園”修剪完之后,法師對客商說:“施主知道我為什么建議你來修剪這些樹木嗎?我只是希望你發現,每次修剪的時候,原來修剪過的地方又會重新長出來。這就好像你的煩惱,永遠不能完全消除。紅塵之中的名與利就像這滿山的灌木,若聽之任之、不加約束,煩惱就會像瘋長的灌木,多而丑陋;若懂得取舍克制,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利己惠人,它們就不會成為心靈的枷鎖,煩惱自然不生。”客商恍然大悟。
佛家有云:“生死根本,欲為第一。”欲是人的本能,是人在本能的驅使下想要達到某種目的和要求。在欲望的驅使下,人們的得失心就嚴重起來,想要得到名欲、利欲、食欲、情欲、占有欲、權力欲,等等。得到了一個還想另一個,不舍得放下任何一件看似光鮮的東西。但欲望是寬容的障礙,更是幸福的敵人。
一名男子遭遇了中年危機,他總覺得自己過得不幸福。在職場,混得沒有老趙好——大家是同班同學,學歷和專業是一樣的;同時入職,起點相同。可老趙硬是人緣好、待遇高,這讓他很不服氣,每次他跟老趙在一起,心中總有一份憤憤,話里話外都忍不住刺兒對方幾句。在家里,他沒妻子受歡迎——孩子進家先叫“媽”,連自己的父母也疼著兒媳,嫌他這個當兒子的不顧家;他在一家老小面前總是沒妻子重要,這讓他覺得很悲哀:憑什么我賺錢養家,好人都讓你當了?他也怨妻子。在朋友圈,看看大家都混得人五人六的,唯獨自己不上不下,還拖家帶口一堆負擔。因此每次同學聚會,他能不去就不去,朋友也越來越少。無事業,無溫情,無朋友,“三無人員”的身份,讓他終日悶悶不樂,得不到釋然。
想要的得不到,人們會有煩惱,有怨恨,有所發泄。“得失心”絕非得到和失去,更不是一對一交換那么簡單,它往往讓我們失去了更多。很多人的不寬容,其實是一種不平衡,對別人得到的不平衡,對自己失去的不平衡。一旦讓這種不平衡左右了你的心境,人就會變得斤斤計較、錙銖必較,對人對己都不是什么好事。
有一種天生喜歡背東西的昆蟲——蝜蝂。它在爬行的時候,無論遇到什么,都喜歡抓到背上。于是它的背上就背滿了食物、沙粒、草葉等雜物。背上的東西越來越多、越來越重,它越來越痛苦。但它始終不想放棄。最后它因背負過重,在爬高的時候掉下來摔死了。
人有時候就像蝜蝂,得失心就是蝜蝂背上的食物、沙粒和草葉,終將壓得我們不堪重負。客商之所以不能消除自己的煩惱,是因為生活中有太多的誘惑。受欲望的驅使,總想得到一些看似美好的東西。因而心靈終日背負著沉重的負擔,無法釋懷,煩惱叢生。
更糟糕的是,得失心不僅僅影響自己的快樂,也會妨礙他人的幸福。叔本華說,過于強烈和劇烈的欲望會否定和取消別人生存的空間。以職場為例,當你做了各種努力仍然得不到升職加薪時,你會忍不住將自己的努力與同事橫向比較給上司看,質問:“為何某某才做了什么就怎樣怎樣,我做了什么卻沒有怎樣怎樣。”將自己求而不得的不快轉移到他人頭上,這就成了“紅眼病”。你不快樂,別人也不高興。
盲目攀比,競爭激烈,這是當今社會的特點。我們若隨波逐流,任由得失之心驅使,盲目追求看似奢華燦爛的東西,不僅會活得累,也會不自覺地“否定和取消別人生存的空間”,在利益的驅使下做出違背自己意愿的事——既不能理智駕馭生活,又遠離了幸福和歡樂,終日渾渾噩噩又煩惱不斷,得不償失,何苦哀哉?
寬容點睛
“橫看成嶺側成峰”,凡事看到它的多面性,不要只盯著利益得失,否則便只能局限于眼前的困境無法自拔。跳出得與失,看到生活的多面性,你的視野將會更加廣闊,你的人生也會更加五彩繽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