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能說會道,別小看說話這件事(1)

說話的藝術:你該遵守的說話原則

說話是一門藝術,很多人都以為自己掌握了這門藝術,但事到臨頭往往會發現自己只是會講話,根本不算會說話。會說話的人可以讓人如沐春風,也可以給人當頭棒喝,不會說話的人卻會將好意說成了歹意,讓真誠變成了刻薄。掌握說話的技巧和原則,需要人生歷練,也需要繼承前人所總結的經驗。

如何成為一個會說話的人,對于每一個年輕人來說都是急需解決的大問題。當我們告別了家庭的寵溺和學校的純真,進入到復雜的社會,張嘴說話的每一個瞬間都可能會給自己帶來機會,也可以會讓你與機遇擦肩而過。

現在有很多教人說話的教材、老師,紛紛指導人們在什么場景之下如何說話、如何使用敬語、如何選擇恰當的言辭,讓人眼花繚亂,不知道究竟應該聽誰的。但其實,說話這件事并不困難,而且幾千年前的孔子便已經在《論語》之中指出了說話的基本原則“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只要掌握了這三條,便可成為一個會說話的人。

成事不說

孔子在《論語》之中提出的說話三原則之中,將“成事不說”放在了第一條,意思是對于那些已經成為定局的事情,最好不要多說,否則只能惹來煩惱。作為古圣先賢,孔子的思想已經深刻地影響了中國乃至全世界的華人,他將這一條作為說話原則最關鍵的一個要求,是希望說話者都能分清局勢,不要貿然開口。

著名作家劉墉對于孔子所說的“成事不說”這一原則深有感觸,在一次演講之中,他曾經盛贊孔子的智慧超越了千年,讓今天的人們依舊受益。劉墉不僅是一個作家,還是一個非常出色的畫家,因此,他有很多朋友在收購名畫的時候都喜歡找他鑒定,但是劉墉卻說:“朋友們讓我來鑒定,是因為信任我,卻往往給我帶來難題。因為如果畫作是真品,固然皆大歡喜;如果是贗品,從我嘴里說出來難免會惹人傷心,甚至不滿,最后導致別人埋怨?!?

鑒于這種情況,劉墉便依照孔子的教導,“成事不說”!當朋友找他鑒定的時候,他會首先問:這幅畫你已經買下來了嗎?如果你希望用我的意見作為依據來決定是否購買,我就鑒定,如果你已經付款購買了,就不用找我鑒定了。因為已經成交的買賣,定局已經明確,如果因為我妄加評斷,只會讓大家都不開心。

“成事不說”的原則蘊含著深刻的社會感悟,要求說話的人注意自己的話所帶來的影響,當你明白自己說話會有什么后果的時候,自然會謹慎開口。

遂事不諫

對于已成定局的事情,不輕易發表意見,這是一種謹慎。而對于那些無可挽回的事情,不再進行勸誡,則是一種明智。

“遂事不諫”的意思是:如果一件事情帶來的損失已經不能彌補了,那么當事人一定懊悔莫及,不管他滿臉沮喪還是故作鎮定。一個會說話的人都會盡量不去勸誡,因為你每一次勸誡都會在他的心上重新割一刀,讓他更加悔恨,進而怨恨那些說話的人。

孔子將“遂事不諫”作為說話的第二條原則,是因為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分不清說話的場合,在錯誤的場合表達真誠,反而讓你的真誠變成了嘲諷,溫暖的陽光也變成了凜冽的寒風,自然不會換得別人的感激。劉墉對于這一條原則的感悟也極其深刻,他認為孔子深刻地了解了人性的特點,所以要求每一個人都做到“遂事不諫”,這不僅保全了那些做錯事的人的顏面,也讓那些想要勸誡的人做到了言談得宜。

既往不咎

在孔子倡導的三條說話原則之中,“既往不咎”是難度最大的一條,因為它要求我們有寬廣的胸懷,懂得去寬容別人,對于過去的錯誤不再責備。

劉墉在年輕時代曾經擔任過某電視臺的制片人,而他當時的上司是一個非常刻薄的領導,經常因為一點小事訓斥工作人員。有一次,劉墉向電視臺提交了一個新節目的策劃案,卻被這位領導批駁得一無是處。原本以為沒有希望開辦新節目,但是沒過多久,劉墉發現自己的策劃已經被制作成節目播出,而制片人卻不是自己。

這件事過去很多年后,劉墉已經成了一個著名的作家,在某一次聚會上,他碰到了那位電視臺領導。已經今非昔比的劉墉起初也想要上前奚落對方一番,質問一下當年為什么要盜用自己的策劃,但孔子提出的“既往不咎”說話原則卻忽然浮現在他的腦海,于是他壓制住自己情緒的波瀾,只是客氣地向對方打了招呼,便轉身離去。誰料到事情在這個時刻發生了變化,那位電視臺領導經過多年的打拼,已經成為行業權威人物,當他上臺發表演講的時候,主動提及了當年的事情,并當眾向劉墉致歉,他說:“當年,我對于劉先生只有愧疚之心;而今天,我與他相遇,他卻絲毫沒有因為當年的事而責備我,讓我對他頓時感到非常敬佩!”

想到剛才自己差點因為逞一時口舌之快而惹惱對方,劉墉感到非常慶幸,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孔子所提出的“既往不咎”是多么的有智慧。

做一個會說話的人,其實并不是很難,花哨的詞匯、豐富的敬語以及明辨每一個場合的機靈勁兒其實都不是關鍵。真正讓我們說出得體語言的是仁慈、寬廣的內心,明智、有遠見的大腦,只要你讓自己成為這樣的一個人,讓自己的口遵守“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的原則,就算你言辭笨拙,也一定是一個大家眼中會說話的人!

提升你的親和力:稱呼的禮儀

人際交往之中,禮貌是我們要遵守的第一規則;而使用恰當的稱呼則又是禮貌的第一要求。當我們與人相遇、開口交談的時候,稱謂是第一個送到對方耳中的詞語。稱謂可以讓我們表達尊敬,讓人心生親切之感,也可以讓我們在瞬間拉近彼此的距離。

在交談之前稱呼他人有兩個基本作用:第一是表明我們說話和動作的指向對象,讓聽到稱呼的人明確自己便是接受者,使說話的目的更加明確。第二,稱呼也可以表現出說話之人的態度,這一條相對于第一條所蘊含的社會意義更加深刻。使用不同的稱呼可以表達不同的含義,同一個人也可以更換不同的稱謂方式,而微妙的變化可以帶來大相徑庭的結果。

稱呼之中有禮儀,當我們開口稱呼別人的時候,本身便已經構成了簡單的禮儀。懂禮貌的人總會在第一時間喊出對方的身份,譬如“老師”、“師傅”,以及“叔叔”、“阿姨”等。而在使用第二人稱的時候,也可以通過“您”和“你”表達出對長輩的尊敬和對平輩的親近。讓你的稱呼恰如其分,可以為人際交往的深入奠定良好的基礎。

敬稱禮儀

敬稱是指與人交談的過程中使用的表示尊敬的稱呼,這種稱呼方式一般針對長輩、社會地位較高者。尊敬他人的理由有千百種,而表現這種尊重的方式卻很單一,一個簡單的稱謂就可以傳達復雜的情緒,尊稱一聲“老師”遠比絮絮叨叨解釋很多來得更加直接。敬稱是人際交往中常用的稱呼方式,也是表現我們謙虛、誠懇態度的最佳方式之一。

敬稱有六種不同的情況,根據對象、環境的不同而產生了不同的稱謂:

1.人稱之中的敬稱。和別人交談的時候,難免要出現“你、我、他”的人稱指代關系,雖然這種人稱關系很簡單,卻依然可以用敬稱的方式表現我們的素養,使用“您”就遠比直接說“你”更易讓人接受。

2.親屬之間的敬稱。由于年齡和輩分的差別,親屬之間必然會有敬稱的需求,這種敬稱一般以雙方的關系作為基礎,父親的兄弟一般用叔伯稱謂,母親的姐妹也必須要稱姨,這不僅是表明彼此的關系,更是表達一份源于血緣的尊敬。

3.家屬之間的敬稱。談話中遇到其他人的親屬的時候,應該基于對方與親屬之間的關系采取恰當的敬稱,譬如對方的父母可稱為令堂、令慈,對方的兄弟可稱為賢弟,將“令、尊、賢、臺”等詞匯加諸于親屬關系之前,表達尊重。

4.職業的敬稱。在正式的工作場合中,一般要用對方的職務進行稱呼,譬如張工、李老師、陳科長等,這種稱呼并不是簡單地表明對方的身份,其中蘊含的尊敬之意更具有社會意義。

5.姓名的敬稱。日常生活中,與同事和朋友相處會比較隨意,但這并不代表我們不需要使用敬稱,對于年紀較長者,稱之為老張,是表示尊敬;對于年紀較輕者,稱之為小陳,可以拉近彼此的情感距離。對于具備一定社會身份的人,稱之為楊老,則更可以凸顯出這種敬意。

6.通用的敬稱。生活中除了親人、長輩和朋友之外,我們還會遇到很多陌生的人,對于這種身份無法確定的相遇者,也需要使用敬稱,“先生”、“小姐”、“女士”等稱呼便可以表現出我們彬彬有禮的態度。

謙稱禮儀

中國是一個崇尚禮儀的國度,人們熱衷于贊美別人,但對于自己卻總是表示謙虛。和敬稱相對的,生活之中我們也時常需要使用謙稱。謙稱是對自己和與自己有關的人表示謙卑的稱呼,它可以讓我們以低調的姿態贏得別人的尊重。

1.對自己的謙稱:中國古人針對自己制造了很多的謙稱,基本上“我”和“我們”是最常用的自我謙稱,而有一定文化素養者還喜歡使用“鄙人”、“愚”等詞匯來指代自己。

2.對家屬的謙稱:在那些比自己輩分或者年紀更長的人面前,在稱謂面前加上一個“家”字也是一種謙卑的表現,譬如“家父”、“家母”。對于那些和自己平輩的人,則可以加一個“愚”字,譬如“愚弟”既可以在兄長面前指自己,也可以在他人面前指自己的弟弟。而對于晚輩,只需要冠一個“小”字,就可以表現謙稱,如“小侄”、“小女”。

3.從兒輩謙稱:當我們與前輩進行交談的時候,以對方的子女輩甚至孫輩的角度來稱呼,又是謙稱之中的一大類別,譬如“兒”、“孫”等。

稱呼禮儀禁忌

除了謙稱和敬稱之外,生活中還有很多稱呼他人和自己的方式,譬如美稱和婉稱。對于某些關系比較特殊的人,人們使用敬稱已經無法滿足需求,便產生了美稱。美稱是一種稱贊對方的稱呼方式,它可以表現出贊美之意,讓人們的關系更加親密,例如稱呼他人可使用“賢弟”、“賢侄”、“賢婿”,稱呼對方的子女可使用“令千金”、“令公子”。婉稱則是在美稱的基礎上更進一步,表達出對別人更重的敬意,譬如稱呼對方為“閣下”,稱呼男性長者為“威顏”、“尊顏”,稱呼女性長者為“慈顏”。

無論是美稱、婉稱還是敬稱,都需要使用在恰當的對象和場合之中,如果亂用,則很可能觸犯稱呼禮儀之中的禁忌,反而鑄成大錯。因此,在稱呼他人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避免使用錯誤的、不當的、庸俗的稱呼。

1.避免錯誤的稱呼。造成稱呼錯誤的原因有很多,有些是因為誤讀而喊錯,有些則是因為誤會而叫錯。讀錯別人的姓名,或者看錯了別人的輩分、年齡以及職務等,都會導致錯誤的稱呼,這也是稱呼禮儀之中的大忌。

2.地域性稱呼。中國幅員遼闊,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稱謂,而且不同地域對同一個稱謂的認識也各有差別,因此在職場或生活中一定要仔細謹慎,避免因為地域差異而造成錯誤稱呼。

3.庸俗的稱呼。在正式場合之中,使用一些私人交往中的稱呼是極其不明智的行為。給別人起綽號,并且用綽號來稱呼別人,不僅很不禮貌,而且也是稱呼之中的大忌。

稱呼就像是一個信號,用正確的方式投射到正確的方向才能為我們帶來期望的結果,一旦投錯便只能讓人追悔莫及。選擇恰當的稱謂,注意稱呼禁忌,多使用敬稱、美稱,一定會幫助你成為人際交往中的高手。

介紹的禮儀:你會介紹嗎

介紹是交際之橋,一個得體適當的介紹,能迅速地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社交或正式的商務場合,正確地利用介紹,不僅可以迅速擴大自己的交際圈,廣交朋友,還有助于進行自我展示、自我宣傳,讓對方建立起良好印象。那么在正式的社交場合又該怎么介紹?介紹他人的時候又該先介紹誰?后介紹誰?這都有大學問。

自我介紹不可免

金正昆先生在《百家講壇》上說禮儀的時候講過這么一個故事,說的是他上大學的時候,在學校有那么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在學校內非常有地位,有名望,也是全國知名的教授。那位老先生當時已經七八十歲了,因為曾經生過病,所以記性不太好。有一次老先生在學校內遇到一個本專業的本科生,因為老先生在學校是帶碩士和博士的,所以那位本科生認識他,他卻不認識那位學生。這也不能怪老先生,當時學校內本科生太多,加上那時候又是剛剛改革開放,學生年齡參差不齊,三十幾歲的有,十八九歲的也有,而這個和他打招呼的本科生年齡和博士生也相差無幾。而本科生在跟老先生打招呼時也沒做自我介紹,更沒說自己是本科生,結果老先生就誤會了,以為他是其他學校的同行,老先生非常謙遜地問:“請問您在哪兒高就?。孔鍪裁囱芯堪??”那個學生也沒反應過來,以為老先生問自己讀什么專業,就很謙虛地告訴老先生我研究什么什么,最后把專業報了一下。那老先生聽了是同專業的更以為是同行了,就寒暄以后多多交流,保持聯系,保重諸如此類。恰巧這時又來了另一位老師,看到老先生和這位學生談得很不錯,就介紹了一下說這是老先生專業的本科生,氣氛忽然就冷了下來,老先生和本科生都很尷尬。

由這個小故事我們也可以看到自我介紹的重要性。在日常工作和交往中,自我介紹是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我們經常需要做自我介紹,那么什么情況下需要做自我介紹呢?

簡單概括,在下面兩種情況下,需要主動自我介紹。

第一種情況就是你有意愿想要認識對方,想要了解對方的時候,你必須先自我介紹。中國自古都講究禮尚往來,“將欲取之,必先予之”,這介紹也是一樣,你想要認識對方,那么最好還是先將自己擺出來給對方認識。

在這里舉個例子方便大家理解。相信讀者們自小到大都經歷過不少的聚會、宴會什么的,那么打個比方,比如你在某次同學聚會或者商業聚會中發現一位美女或者一位對你商業上有幫助的人,這時你想要認識對方,用現在比較流行的一個詞來說,就是想“搭訕”,但是如果你傻頭傻腦地跑上去問人家“你是誰?我想認識你,你認識我嗎”諸如此類的問題,你的搭訕有90%的概率是不可能成功的,因為這樣顯得很唐突,會給對方一個很不禮貌的印象。如果你是聰明人,那么就應該上去先自我介紹,比如“你好,很高興認識你,我是×××,在哪哪哪工作,冒昧問一下您在哪里高就?”先把自己的情況擺出來說清楚,然后再詢問對方,在大多數情況下,對方如果有意向和你認識,那么也會禮貌地做出自我介紹,就算對方沒有相交的意愿也不會很尷尬。

我們再來說說第二種情況,第二種需要介紹自己的情況和第一種情況相反,上面說的是你想要了解別人應主動自我介紹,這里則是你想要別人了解你,因此你也必須主動自我介紹。和第一種情況大同小異,就不多費筆墨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尔夫| 莆田市| 勃利县| 东乌| 海丰县| 舞钢市| 丁青县| 内江市| 吴旗县| 安远县| 含山县| 七台河市| 长沙县| 七台河市| 蒙阴县| 张掖市| 阳信县| 宁化县| 如皋市| 屏南县| 安康市| 高陵县| 福贡县| 大厂| 焉耆| 武安市| 遵义县| 五峰| 哈尔滨市| 大埔县| 南丹县| 临颍县| 梅州市| 高平市| 浮山县| 玉溪市| 武陟县| 汾西县| 祥云县| 涟水县| 麻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