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大踏步發展的過程中,人們出現了腐敗,而且這種腐敗越來越嚴重:官員中飽私囊;科學家為圖名利改變宇宙元素,顛倒氣候;老百姓只圖享樂,不思進取……終于有一天,由于地殼變動,超強的地震、巨大的海嘯接踵而至,火山大量爆發,太陽宮內的能源也被釋放出來,并發生爆炸,巨大的大陸板塊向海底沉沒,擁有超文明的強大帝國在一夜之間消失,永遠地消失在世人的視線中。
有人認為,這是柏拉圖虛構的一個故事。如果說亞特蘭蒂斯真的是柏拉圖虛構的,那么我們也沒有必要再說下去了,理應到此為止,可是偏偏有人在海底發現了端倪。
尋找大西國
當柏拉圖寫完這個故事的時候,就注定了要引起后世的爭論。關于亞特蘭蒂斯的地理位置之爭,百年來幾乎沒有中斷過。讓我們暫且撇開各種說法,從柏拉圖的故事出發,那么這個帝國應該在大西洋的直布羅陀海峽。假設那一帶在一萬多年前是陸地,從地理位置上說,它本身就與這個強大的帝國相符。
直布羅陀海峽位于西班牙最南部和非洲西北部之間,是連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重要門戶,也是地中海與大西洋唯一的通道,是為咽喉,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由于這個絕佳的地理位置,亞特蘭蒂斯帝國才能順利地將勢力觸及歐洲、非洲和美洲等地。有科學家認為,大西國可能就在這個海峽。法國普羅旺斯大學地理學教授雅克和探險家保羅領頭組建了一支名叫“深地中海一號”的探險隊,深入海底1000米進行考察。可惜的是,考察隊沒有任何發現。
不過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很多人在波濤滾滾的大西洋下面發現了奇跡。
大西洋底下到底埋藏著多少秘密,我們現在還不是很清楚,但是從目前已經發現的跡象來看,可以肯定的是,眾多的文明遺跡被海水覆蓋著。1967年,美國一位飛行員低空飛行時,發現一個長方形的黑色物體,即后來著名的比米尼大墻,雖還沒有人推測出它源自哪個文明時代,但是有人認為它可能是亞特蘭蒂斯的遺跡;1968年,美國的一支考察隊在安德羅斯島附近的海底發現了一座寺廟遺址。此外,還有一些科學家在同一地區發現了道路、大型的石頭建筑、碼頭等,跟亞特蘭蒂斯十分相近。可惜的是,雖發現眾多,卻無人可以斷定其確切的年代,雖懷疑那可能是消失的大西國文明,但苦于沒有翔實的科學依據,因此,大西國是否存在,依然成謎。
還有人提出,亞特蘭蒂斯其實在現今的南極或北極。
在土耳其君士坦丁堡的亞歷山大圖書館里,藏著一張古代世界地圖,上面繪制了整個美洲和南極洲。這本身不稀奇,所有世界地圖上都有,稀奇的是地圖上面標注的一行字,上面是這樣寫的:參照古代地圖原本,繪制于14世紀。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是在1492年,在此之前,世人不知道美洲,而美洲人也不知道歐亞大陸和非洲大陸,14世紀的人居然把世界大陸和海洋畫出來了,不是咄咄怪事嗎?最奇特的是它是“參照古代地圖”所作,也就是說是有人在14世紀發現了一張古代地圖,然后才仿制了它。由此看來,哥倫布并不是第一個發現新大陸的人,毫無疑問,在我們這個文明之前,還有另外一個文明存在。
細細看這張古地圖,又發現了神奇的地方。其繪制的美洲大陸跟現在的地圖基本一致,沒多大的差別,但是南極洲的地理位置區別很大。難道當時的人知道美洲卻不知道南極洲嗎?人們百思不得其解,一直到衛星拍攝到南極冰層下面的景象時,才真相大白,原來這地圖上的南極洲與南極冰川下的大陸是一致的!難道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最初是適合人類居住的嗎?
是的,在幾百萬年以前,南極是一片溫暖的土地,這里也曾鳥語花香,有森林和良田,還有大量的人和動物在這里生存。
難道在南極生存的人類就是亞特蘭蒂斯人?從已知的史前人類文明來看,那時候也的確只能是大西國的人了,但是住在大西洋彼岸的人怎么到南極去了呢?要想說明這個問題,還得從地球地質的演變說起。
在南極發現人類生存的遺跡之后,北極也發現了類似的情景。19世紀初期,在接近北極圈的西伯利亞和跨越北極圈的新西伯利亞半島上,發現了大量哺乳動物的遺骸,而且越靠近北極圈數量越多,這些遺骸就像被存放在大型冰庫里一樣,保存完好,科學家切開它們的胃之后,還發現了沒來得及消化的草。按常識推斷,一般吃下去的食物半小時后基本就消化了,這些動物還沒消化食物就被集體冰封,只能說明當時溫度是疾速下降的,而且是毫無征兆的。那么為什么突然之間氣候會有這種極端的變化?這個時候有個人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說法,叫作“地殼滑轉”,他就是美國人哈普古德。
現在很多人認為哈普古德是地質學家,其實他既非地質學專家,也不是考古學家,他生前是在美國一所學校教西方科學史的教授,但是他提出的理論十分大膽,他將地球比作一個橘子,橘皮相當于地殼,橘瓤是地球內部,橘皮和橘瓤分開后,橘皮就可以獨立轉動。如果把這個比喻套到地球上之后,可怕而神奇的事就發生了。
當南北兩極不對稱的時候,隨著冰山越來越大,離心力也會越來越不平衡,這種不均衡的離心力就會拉動地球外殼,而且是離心力越大,外殼移動就會越快。大約在一萬多年前,離心力拉動了巖漿上的地殼,把原來的南北兩極甩出了極地圈,而歐亞大陸的北端,即西伯利亞和新西伯利亞半島沖入了北極圈,原本溫濕之地的溫度在瞬間下降了60℃,猛犸、犀牛等動物當時可能正在美美地吃著草,突然被帶入零下40℃的酷寒之中,迅速冰封。與此同時,地球的另一端——南極,也遭遇了相同的情況。原來位于南半球溫暖地帶的亞特蘭蒂斯,一下被推入了南極圈,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瞬間被冰雪覆蓋。
另外,原來位于兩極的冰山則移動到了溫熱地帶,冰雪迅速融化,造成海平面大幅上升,大片陸地被淹沒,人類文明也在這場浩劫中毀于一旦。
這個說法聽起來比好萊塢的《2012》還要大膽,但是哈普古德的這一學說并非純粹的科學幻想,而且還得到了愛因斯坦的支持,他親自寫信給哈普古德,表示贊賞,并說“我覺得你是對的”。
當然,截至目前,這一學說還僅止于理論,要想證實這種觀點,除非刨開南極冰山去一探究竟。或許真的有那么一天能夠解開南極文明之謎,抑或當我們打開南極冰山后會發現,那不是亞特蘭蒂斯帝國,而是另外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畢竟我們對幾萬年前的事情所知甚少。
數千年前的謎團——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代表,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不朽之作。其結構之精巧、外觀之宏偉、測繪之精確超出了現代人類的想象,因種種神秘的現象無法用常理去解釋,所以有人說它不是地球人造的,而是外星人的杰作。一時間越來越多的猜測鋪天蓋地而來,使那片本就高深莫測的吉薩沙漠越發神秘了。
神奇的胡夫金字塔
說起埃及,人們自然而然就會想到金字塔,它是法老的陵墓,是他們死后上天成神的始發地,同時也是神圣和莊嚴的代名詞。一直到今天,金字塔依然是神圣而神秘的,不斷吸引著世界各國的人去參觀膜拜。
在埃及有93座金字塔,分布在尼羅河西岸的沙漠邊緣,它們大小不一,結構也不盡相同,其中以吉薩的胡夫金字塔最為著名。它大約建造在公元前2690年,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其高達146.5米,相當于現在40層樓的高度,底座邊長230米,塔底面積5.39萬平方米,塔身由230萬塊石頭砌成,每塊石頭平均重2.5噸,歷時30年而成,此后屹立幾千年而不倒,如同一個結構宏偉的神話,令人驚嘆,亦叫人迷醉。
然而,金字塔的神奇并不止表現在是一座摩天大廈上,它對力學原理的應用也淋漓盡致,比如胡夫金字塔北側的一個離地面13米的出入口,表面上看去不過是一個三角形的口子而已,實際上它同樣融入了古人超高的智慧,因為如果這個口子是四方形的,肯定承受不住塔身的重量,早晚要塌方,設計成三角形后,壓力就會被分散,即便經受了幾千年的風吹雨打,也絲毫不會變形。可是這僅僅是古埃及人在物理學上的小試牛刀而已,更神奇的還在后面。
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現在已經知道,地球公轉軌道是橢圓形的,地球到太陽的距離在14624萬千米到15136萬千米之間。這是我們后來才得出的數字,當我們正在炫耀科技進步如何神速,對宇宙的探索又進了一步時,古埃及人突然給人類一記當頭棒喝:把胡夫金字塔的高度146.59米乘以10億,得出的值是14659萬千米,正好在太陽到地球的距離范圍中,原來他們早就知道!
如果說一次巧合只是湊巧,那么多次巧合加在一起應該就是真相了。把胡夫金字塔的底部周長除以其高度的兩倍,就是3.14159,與圓周率的近似值幾乎一致;其內部的直角三角形各邊的比為3:4:5,體現了勾股定理的數值……
此外,法國人還做了一個實驗:從金字塔頂端引出一條正北方向的延長線,這條線與北極的極點只偏差6.5千米。需要說明的是,北極的極點是在不斷變化的,很有可能在建造的時候,這條延長線與北極的極點是重合的。
凡此種種,足以說明當時的埃及人已經掌握了天文學、物理學、地理學、數學等方面的先進知識。怪不得有人說金字塔是外星人的產物,如此高超的技術在4000多年前的人類身上體現出來,的確叫人難以置信。然而,不管你信不信,反正金字塔都在那里,不移不動。其實我們也不應去懷疑人類的智慧,畢竟如今沒弄明白的事情繁若星辰,現代人類能做到的,古代人類為什么就做不到呢?關鍵的問題是,是誰建造了金字塔,怎么做到的?
誰建造了金字塔
為了徹底弄清楚金字塔的所有謎團,在2002年的時候,科學家們組織了一次舉世矚目的科學研究,全世界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電視臺對此進行了實況轉播,這其中包括中國的中央電視臺。當時全球各個國家的人都守在電視機前觀看直播,期待著胡夫金字塔的各種秘密被揭開。
那次科研活動是由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和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共同組織的,科學家們讓一個叫“金字塔漫游者”的機器人進入金字塔內,去探測人類從未涉及的領域,試圖揭開各種謎團。在研究活動正式開始之前,不論是科學家還是普通的電視觀眾,都認定了一個理兒——不管這塔是外星人建的還是地球人建的,總會留下蛛絲馬跡,不可能把現場打掃得干干凈凈。
然而金字塔內部結構的復雜性遠遠超出了科學家的意料,“金字塔漫游者”進行了近兩小時的探測后,被南通道的一道石門阻擋了,轟轟烈烈的活動就此告終,全球觀眾大失所望。需要指出的是,活動并非一無所獲,至少它打破了胡夫金字塔是外星人建造的神話。
證明了金字塔是人類文明的產物之后,更大的疑團也產生了,古埃及人民是如何建造這么神奇的建筑的?如果使用了現代化機器,肯定會留下廢鐵之類的殘留物,可是幾千年來從來沒有發現類似的東西,也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金字塔是由現代技術打造的。如果真的是靠人力完成的,可能很多人會問,中國建長城時死了那么多人,建金字塔得死多少人?因此,金字塔是用白骨堆就之說愈演愈烈。
金字塔真的是用白骨堆成的嗎?歷史再次給了我們一個意外的驚喜,建金字塔并沒有死多少人。
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秘書長扎希·哈瓦斯說,埃及考古隊在開羅郊區的吉薩金字塔區域發現了金字塔建造工人的墳墓群,從這些墓地的分布情況來看,不可能是奴隸。原因很簡單,因為奴隸的墓不會被設在金字塔附近,他們不會享受這么高的待遇。那么是誰有這么高的待遇,死后可以葬在法老的旁邊?
答案是工人。要說清楚這其中的淵源,必須先了解一下古埃及當時的社會環境。
我們都知道,尼羅河是一條季節河,每年的6月至10月河水就會泛濫,淹沒河岸的農田,10月之后,洪水消退,留下大片淤泥,這些淤泥使河岸的土地變得肥沃,于是埃及人民就利用這肥沃的土地種植棉花、小麥、水稻等農作物,在次年的洪水來臨之前收割。如此輪回,埃及人豐衣足食,衣食無憂。
莊稼收割完了,沒事干怎么辦呢?去給政府打工建金字塔,不僅可以填補空閑,賺點外快,還能吃上皇糧,何樂而不為呢?更重要的是,建造一座金字塔不是一年兩年時間可以完成的,如胡夫金字塔,一建就是30年,因此這項工作是個“鐵飯碗”,丟不了,只要肯吃苦,就有銀子賺。所以,建金字塔是一項自由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