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穿越歷史,見證奇跡(3)

  • 北緯30°未解之謎
  • 蕭盛編著
  • 4793字
  • 2016-06-02 14:34:43

可能是政府為了鼓勵有空閑的人都來建金字塔,民工的待遇是十分不錯的,相當于公務員級別。他們有固定的休息日可以休息,工作期間的伙食也不錯,除了一般的魚肉和面包之外,還能吃到牛肉等高級食物,如果有興致,在工地上還能來幾口酒,就算哥兒幾個興致高喝醉了也沒事兒,可以請假回家休息。此外,如果受傷了,還有專門的醫(yī)療場所,可帶薪休病假。可是福利再好,人們再情愿,沒有相當高的技術、智慧,也是無法完成的。那么古埃及人又是憑借什么樣的智慧,完成了這樣一座高難度的金字塔呢?

金字塔是如何煉成的

古埃及人民很早就掌握了石頭的開鑿技巧,在沒有鋼釬、火藥的情況下,他們使用一種銅制的鑿刀,在石頭上鑿出一個小孔,然后在孔里釘木楔,灌上水,讓木楔膨脹,石頭就會在木楔的擠壓之下產生裂縫。這種方法雖然原始,效率也不高,但是有效。

石頭采下來后,太大了人抬不動,又沒有卡車,實在是件麻煩事,幸虧吉薩有一種奇特的土,灑上水后黏得很,古埃及人就是用它來運送石頭的。在沒有黏土的路面,則用滾木。石頭運到工地后,有專門的石匠進行打磨,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給每塊石頭編上號,哪塊石頭要用在哪個位置,都是事先安排好的,絕不會把石頭抬上去后到處亂湊,這樣就很容易引發(fā)事故。

隨著工程的順利進展,金字塔越來越高,難度自然也就越來越大。這時候往上運送石料被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會建一個坡道,據(jù)考古學家估計,這個坡道長和高的比例大概是10:1,勞工們就利用這坡道把石頭往上拉。但是這種方法在前期還行,到后期就不實用了,按照金字塔高度計算,如果繼續(xù)用斜坡,長度得達到4800英尺,所需的材料比建金字塔本身還多,這自然是行不通的。因此在第二階段,工程師就設計了一個螺旋型的坡道。不過,關于金字塔建筑工程的實施過程,還有人持不同意見。

有一位法國的化學家,他從考古人員那里拿了五塊胡夫金字塔的石頭去化驗,得出的結論是金字塔的石料不是天然的。用這位化學家的話說就是,這些石頭不是從山上采下來的,而是后期用混凝土加工而成的,由于澆筑的原材料是貝殼石灰石,所以我們很難用肉眼將其與花崗巖區(qū)分開來。

如果這種說法成立,那么修建金字塔就更加簡單了,工人們完全可以把混凝土一擔一擔挑上去,然后在上面現(xiàn)場澆筑,省時省力得多。但是,不管使用了哪一種方法,古埃人憑借他們的智慧,成功修建了金字塔,并使其屹立千年而不倒,是偉大到值得后人仰慕的。而且我們雖能猜測其建造的方法和過程,可金字塔與天文學、物理學、地理學、數(shù)學等各學科的結合,古埃及工程師到底掌握了多少我們無法想象的知識,當時的文明程度究竟到了何種境地等,我們依然無從得知。

這就是金字塔的神秘魅力所在,也許金字塔之謎還要延續(xù)千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解開,它依然會像一個迷幻而美麗的光環(huán),吸引著我們不斷進入它的光圈內,繼續(xù)沉迷于它散發(fā)出來的魅力之中。

迷霧重重的神秘王國——三星堆探秘

三星堆文明是北緯30°線的一個奇觀,把古蜀國的歷史推到了5000年前,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然而,其出土的文化卻屬于異類,與中國文化大相徑庭。出土的青銅器基本都是用來祭祀的,沒有一件生活用品,且還能從中看到瑪雅文化、古埃及文化的影子。三星堆人高鼻深目、顴面突出,耳朵上還打了孔,這是遠古土著還是外來人口?究竟是什么人創(chuàng)造了三星堆的文明,一直是個謎。

古蜀國之謎

三星堆遺址位于四川廣漢的南興鎮(zhèn),因三座突起的黃土堆而得名。三星堆文化上承古蜀的寶墩文化,下啟金沙文化,前后歷經1500年,其形成的時代大約在商代的早期,但是,它與商朝不是藩屬關系,而是一個獨立的強大王國。據(jù)出土的文物來看,古蜀國應該與商朝有過戰(zhàn)爭。

一個強大的時代,必會留下其作為盛世的特征,像秦時的長城、明時的紫禁城,都作為盛世的印記永載史冊。古蜀的文化雖然剛剛被我們發(fā)現(xiàn),但從其無可替代、獨一無二的青銅冶煉技術,以及神秘的祭祀文化已可窺見其繁榮和強大。當時,它不僅是朝圣的中心,更是貿易的中心,相比之下,在史書上有詳細記載的商朝,不管是在文化上還是經濟上,都要稍遜一籌,無法與古蜀比肩。在三星堆出土的最為著名的文物是一杖一樹一人像。

這根杖是金杖,被譽為稀世珍寶。因其珍貴、引人矚目,所以爭議也較大。金杖全長1.42米,直徑2.3厘米,凈重500克,是將金條打造成金皮后,包裹在木頭上的,整體看上去金光閃閃,熠熠生輝,在其頂端部分有一個頭戴五齒巫冠、耳垂三角墜子的頭像,這頭像雖小,卻十分精致,笑容可掬,栩栩如生。在頭像的下面有對稱的鳥和魚的雕飾紋,鳥的脖子和魚的頭部壓著一支像箭一樣的東西。做工之精美、技術之高超,令人嘆為觀止。

從金杖的制作工藝和制作的材料來說,毫無疑問,這是一根象征著權威的權杖。讓人費解的是,在中國古代象征權力的是玉璽,從來沒有金杖一說,關于它的功用,學術界認為金杖上的魚和鳥分別代表了兩個部落,其交合在一起,說明這兩個部落合二為一結成了聯(lián)盟,成立了魚鳧王朝。

魚鳧是蜀人的祖先,是古蜀國五代蜀王中繼蠶叢、柏灌之后的第三個氏族。當然這只是一種猜測。還有一種說法是,鳥和魚象征了一種上天入地的神圣本領,是蜀王借以通神的法器。

金杖究竟代表什么,這是考古學家和史學家的事了,作為旁觀者的我們,倒是從他們的辯論中得出了一種結論,即它是王權和神權的結合體,是政教合一的產物。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在同一時期的夏商王朝在以九鼎作為國家最高權力的時候,古蜀國卻用金杖作為最高法器。這種巨大的文化差異,說明了古蜀國在不斷與外界交往之中,借鑒了外來的文化。

一樹指的是青銅神樹,與金杖一樣,神樹也是三星堆出土的最寶貴的文物之一。不過神樹并非一棵,總共出土了8棵,分大中小三個類型,其中最大的一棵殘高3.95米,其頂部有點兒缺損,如果完好無損,估計得有5米左右。之所以稱其為神樹,是因為它跟我們見過的樹不太一樣,其樹的主干呈一條直線,樹枝部分有3層,每層3根枝條,共9根。所有的樹枝都呈下垂狀,一片樹葉也沒有,都是鏤空的花蕾,每朵花蕾上面都停了一只昂首翹尾的小鳥,在枝頭還掛了一個類似桃子的果子。

這樣的樹在現(xiàn)實生活中肯定是沒有的,那么它所蘊含的寓意也必然是超現(xiàn)實的東西。英國有一個叫羅森的人,在他的《古中國的秘密》一書中這樣寫道:三星堆的青銅樹使用了貴重材料,即用青銅來鑄造,也許是暗示了它所表現(xiàn)的是人世以外的一個非物質的世界。三星堆大銅樹以樹的軀干、鳥、花和神樹,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通天的主題。如此一來,這是一種用來祭祀的神樹是無疑的。

一人像是指青銅縱目像。在三星堆出土的眾多青銅面具中,要說造型最奇特、形象最威嚴的就是這青銅縱目像了。它的耳朵很大很長,夸張地往兩邊張開,眼睛呈柱形,往前突出16厘米,鼻梁短,但鼻端很尖,嘴巴很大,嘴角微微向上揚起,一副似笑非笑的神秘樣子。很顯然,它同樣是一件超現(xiàn)實的藝術品,而且有可能它同樣是一件祭祀用的器具,可如此夸張的面具,讓人感覺神秘詭異的同時,也讓人感到陌生,因為在中國歷史或神話故事當中似乎沒有類似的人物形象。但是,如果拋開漫無邊際的想象,也拋開西方文化滲入的因素,倒是可以在古蜀的地方文獻記載中找到類似的人物。

據(jù)文獻記載,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那時候的四川還是蠻荒之地,在茂密的原始森林里面住著兩個部落,一個叫苗蠻族,另一個叫羌族。據(jù)說羌族來自西部平原,屬于外來人口,他們進入川地后,當?shù)氐拿缧U人就不干了,于是雙方展開了一場爭奪地盤的戰(zhàn)爭。

起先苗蠻族仗著熟悉地形之便,與對方周旋,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稍谶@時,羌人中出現(xiàn)了一位神一般的人物,名叫蠶叢,力大無窮,他帶領著羌人,將苗蠻征服了,成功在蜀地稱王。

在上古時期,厲害的人都有點兒怪,比如蚩尤,被描繪成銅頭鐵臂,頭生雙角,活脫脫的一個怪物,也怪不得有人猜測他是外星人。到了蠶叢這里,他也沒例外,怪得很,他的眼球是往外突出的,十分詭異?!度A陽國志·蜀志》是這樣描寫蠶叢的:“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死,作石棺石槨,國人從之,故俗以石棺槨為縱目人冢也?!?

《華陽國志》是一本專門記錄中國西南地區(qū)的地方志,是東晉的時候一個叫常璩的人寫的,不能算是正史,卻是研究中國西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史的重要文獻。關于其對蠶叢的樣貌描寫,之前很多人是不信的,哪有眼珠子往外突出的人?。靠墒侨嵌殉鐾恋那嚆~縱目人印證了這是真實存在的。

那么蠶叢的眼睛為什么是往外突出的呢?這里也有個故事。據(jù)史料記載,蜀王蠶叢居住在岷山上游的汶山郡,那個地方到處都是堿石,這些石頭用水一煎,煎出來的全是鹽(有堿石,煎之得鹽。土地剛鹵,不宜五谷)。但是這種鹽不含碘,吃多了容易得甲亢。甲亢這種病到后期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眼球會往外突出,有些人脖子也會隨之粗腫,異于常人。所以有人推斷,蠶叢可能是一位嚴重的甲亢患者,因其神勇無比,長相奇異,后人在塑造他的神像時,就抓住了這一特點并附以藝術加工,便有了縱目人。

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專家的支持,不過也有人認為,縱目人可能是一種圖騰。其理論依據(jù)是,在上古時期,人們崇拜的不僅僅是祖先,還有動物。在三星堆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魚鷹造型的器具,這是因為魚鷹在被馴化之前,是一種能上天入水的動物,因此古人很崇拜它。所以,縱目人可能是先祖形象與動物的結合體。

從三星堆挖掘出來的文物當然不只三件,特別提出一杖一樹一人像是因為這三件東西具有代表性,其他出土的文物基本上與這三件一樣,帶有濃濃的外來文化特征和圖騰崇拜印記。因此,我們基本可以從這三件文物中看出文化特征,即古蜀文化深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在不斷的發(fā)展過程中,古蜀的先民們將中西文化糅合改進,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古蜀文明。

追蹤三星堆文明之謎

在三星堆被發(fā)現(xiàn)之前,人們普遍認為青銅時代是從商朝算起的,河南安陽出土的后母戊銅方鼎便是典型的代表。因此,外國人對我們也有個偏見,認為中國只能制造后母戊銅方鼎、四羊方尊那樣的禮器,畢竟雕像藝術太難了,對工藝技術要求太高,中國的商朝之前,還處于石器時代晚期,是做不出來的,雕像藝術一直到漢代佛教傳入中土后才產生。三星堆的出現(xiàn)徹底打破了國內外的常識和偏見,更重要的是三星堆的青銅制作工藝與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相比也毫不遜色,甚至要高于他們。如此高度的文明在“四塞之國”的古蜀國出現(xiàn),如地震一般,震撼了中國,同時也震撼了整個世界!我們不得不說,這是北緯30°線上的又一個奇跡,但是,必須正視的是,它也是北緯30°線上的另一個難解的謎團。

當然,關于古蜀國文化的源起,以及其當時的經濟情況,我們還是可以從出土的眾多文物當中找到一些蛛絲馬跡,比如海貝和象牙。象牙在古代一般產于南亞地區(qū),如今也是在緬甸、印度或者越南等國家才有,在四川是不可能有這種東西的。還有海貝,四川是個盆地,離海很遠,別說在沒有交通工具的古代,即便是現(xiàn)在,偏遠山區(qū)也很難見到海產品,最為奇怪的是,經專家鑒定,這種海貝來自印度洋。印度洋距四川十分遙遠,為什么這種海貝會在古蜀國出現(xiàn)呢?唯一的可能性就是,海貝和象牙是通過貿易涌入四川的。這種說法在考古和學術界都被認可。據(jù)研究證實,在3000多年前,古蜀人已經走出了一條“南方的絲綢之路”,打通了向沿海地區(qū)及緬甸、印度等國家和地區(qū)的商貿之路,把本地產品帶出去,也將外面的文化和產品引進來。海貝和象牙實際上可能是一種“外匯”,是西方人用于交換古蜀商品用的。

如果這種說法成立,我們不得不對古蜀人肅然起敬。我們都知道,一個國家經濟和文化繁榮的前提,必須是國家強大,只有國家強大了,才能與外界建立良好的貿易關系。從這個觀點看古蜀國,它是一個經濟、文化、軍事等十分強大的國家。

可是,這么強盛的一個國家,且持續(xù)了1500多年,為什么突然間消失了,而且沒有任何文字記載呢?也許,我們尚未觸摸到古蜀國博大精深的文化,我們如今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而已,關于它的突然消失,并在中間多了2000多年歷史空白的原因,人們一直在猜測。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饶市| 双桥区| 宁蒗| 楚雄市| 昌乐县| 武胜县| 门头沟区| 河南省| 北辰区| 大港区| 乌兰察布市| 南投市| 富裕县| 敦化市| 嘉祥县| 来宾市| 美姑县| 吴堡县| 揭阳市| 黔西| 台南县| 黑河市| 巴里| 旌德县| 翁源县| 贞丰县| 嘉祥县| 武清区| 昌乐县| 通辽市| 寻甸| 冷水江市| 荣成市| 横山县| 桃园县| 岑溪市| 三门县| 开阳县| 四子王旗| 永德县| 昌平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