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堅忍彰顯氣度(5)

一次,美國一個著名的營銷大師應邀在某市最大的體育館做一場關于其營銷生涯成功秘訣的演講。當天,會場內座無虛席,聽眾既興奮又焦急地等待這位大師的精彩演講。不久,演講臺上的大幕緩緩拉開,舞臺正中央吊著一個巨大的鐵球。對此人們疑惑不解,不知道這位大師要進行一場怎樣的演講。大師上臺后,讓兩個工作人員抬上一個大鐵錘。接著大師問道:“有誰愿意上臺,用這個大鐵錘去敲大鐵球?”很快,走上來兩名身體強壯的人,按照大師所講的規則,其中一個人搶著拿起鐵錘,拉開架勢,掄起大錘,竭盡全力地向鐵球砸去。響聲很震耳,但鐵球卻紋絲不動。有點不服氣似的,他又用鐵錘接二連三地砸向鐵球。很快,這個人就氣喘吁吁,可鐵球依然沒動。看到這種情況,另一個人也躍躍欲試,接過大鐵錘,把鐵球敲得叮當響。可鐵球還是沒動。在困惑中,臺下的人慢慢沒了吶喊聲,安靜下來。這時候,大師從容地從口袋中掏出了一個小錘,然后“咚”地敲了一下鐵球,停頓一下,接著又用小錘敲了一下鐵球,就這樣一直地敲著。半個小時過去了,人們開始有些不耐煩了,不知道這位大師葫蘆里賣的到底是什么藥。會場中開始出現騷動,各種質疑聲、不滿聲隨之而來。而大師好像沒有聽見一樣,依舊專心致志地敲打著鐵球。慢慢的,一些人憤然離去,而那些留下的人似乎也喊累了,漸漸變得安靜下來,想看看這個大師到底要干什么。50分鐘后,坐在講臺前面的一位婦女突然叫了起來:“那個球動了。”頓時,所有人的注意力全部被吸引到鐵球上,都靜靜地看著鐵球。它的確以很小的擺幅動了起來。大師依舊不動聲色地一錘一錘地敲著,而鐵球越蕩越高,會場爆發出了一陣陣熱烈的掌聲。

在掌聲中,大師把小錘揣進口袋,對著臺下的觀眾說:“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你沒有一錘一錘的不懈努力,沒有足夠的耐心,沒有堅持下去的氣度,你將無法看到成功的到來。那時候,你只能用一生去面對失敗。”

持之以恒,耐心等待成功的到來

人人都渴望成功,成功后的輝煌總是很誘人。現實生活中,你看到身邊的同學,個個事業有成,同事個個受到老板的重視,你內心是否很著急?如果你很著急,說明你還有上進心,沒有放棄自己,但著急之后呢?有沒有嘗試著一點點地去做,一步步地去追?很多時候,你也像那兩個強壯的人一樣,賣力地去敲擊,甚至用比別人更好的大鐵錘,但在成功即將到來的時候失去了耐心,放棄了獲得成功的機會。其實,成功離你僅有一步之遙,只要你能堅持一下,成功同樣會屬于你。

人生旅途中,無論做任何事,一旦樹立了目標之后,就要拿出氣度,堅持下去。不要過于著急,穩扎穩打地夯實基礎,把該做的事情做好,持之以恒,耐心等待,成功自然會到來。

從前,有一個年輕人,很希望能夠取得事業上的成功,也為此做出了很多努力,但卻都以失敗告終。于是,他拜訪了一位智者,希望智者能給他一些幫助或啟示。他沮喪地問智者:“請問,我已經這么努力了,為什么還是不能成功呢?”聽后,智者微笑著說:“我這里有兩袋芝麻,黑白混在一起,如果你今晚能把黑白芝麻全部分開,那么,明天我就告訴你怎樣才能成功。”年輕人接過兩袋芝麻,回到了家中。芝麻又小又多,要怎樣才能分開呢?真能分開的話,要用多長時間呢?他覺得很無奈,但還是嘗試著去把黑白芝麻分開。但揀了一會兒,年輕人就失去了耐心,憤然地丟下手中的芝麻,睡覺去了。

第二天,年輕人就去找智者。智者問:“這么快你就把黑白芝麻分開了嗎?”年輕人很不好意思又很無奈地說:“沒有,芝麻又小又多,我要什么時候才能分完呢,就是十天半個月也分不完。你還是先告訴我答案吧。”

聽完,智者笑了,他平和地對年輕人說:“其實答案就在那些黑白芝麻當中。成功光靠努力是不行的,更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氣度,分開全部的芝麻也是成功的一種。只要你堅持下去,總能把芝麻分開的。你不是沒有獲得成功的能力,而你缺少的是等待成功的耐心和氣度。”頓時,年輕人恍然大悟。終于在10年后,他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耐心是一個人意志力的試金石,氣度是成功的助推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和理想,都可能為了成功而做出各種努力,但在實現理想的途中,常常會遇到一些困難和挫折。只要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有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堅持,成功就只是時間問題。

成大事者,必有持恒之氣度

人貴有志,志貴持恒。大多數人都知道這個道理,要想成就事業,必須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努力。然而真正能這樣做的人并不太多。有的人因為覺得前途渺茫而半途而廢,有的人因為受到一點阻礙就氣餒而前功盡棄。做事不能一曝十寒,那樣只能一事無成。只有持之以恒者,才能邁著堅定不移的步伐義無反顧,才能最終沐浴到勝利的光輝。

有一則關于曾國藩的軼事,故事中曾國藩不急不躁、持之以恒的氣度及非凡“恒勁”被充分地表現了出來。

考取功名后,曾國藩作為一個小官員到北京去上任。按照慣例,剛上任的官員都要到同鄉前輩的府上去拜訪,以示敬意。沒想到,曾國藩剛走到半路,就下起大雨來,出門時他也沒帶雨具,等他冒雨來到前輩家時,渾身上下都濕透了。

敲開前輩家的門后,曾國藩說道:“我是新赴任的官員,特來拜訪同鄉前輩。”開門的丫鬟很客氣地說:“對不起,我們家主人出門了。外面下著雨,你到屋里來等一會兒吧。”就這樣,曾國藩便來到大廳在椅子上坐了下來……結果,一個時辰過去,兩個時辰過去,三個時辰也過去了,眼看天色已晚,同鄉前輩也沒有回來,曾國藩只好起身告辭,說改日再來拜訪。

不料,曾國藩前腳剛走,同鄉前輩就回來了。丫鬟就把曾國藩來訪的事告訴了他,且指著那把椅子說:“他就在那兒等了三個時辰。”同鄉前輩走向前仔細地看了看那把椅子后說:“快快快,你快去把他追回來,咱們鄉要出大人物了,這個人將來必成大事呀。”

可這位前輩連曾國藩的面都沒見,何以能斷定曾國藩將來能成大事呢?

原來是曾國藩所坐的椅子前留下的鞋印露出了端倪。由于曾國藩進來時全身被淋濕了,他在椅子上坐了三個時辰,地上留下了兩只清晰而干的鞋印,鞋印兩邊卻濕了一大圈。只有一動不動地堅持了很長時間,才有可能留下這樣的腳印。那絕非一般人所能夠做到的。這樣一個有耐心、不急不躁、有持之以恒氣度的人,肯定會成就一番大事業。

很多時候,人生的成就靠的不是力量,而是氣度——堅持到底、不懈追求的氣度。

成功就是這樣一個奇怪的東西,你不去追求,生活不會因此而輕松;你去耐心追求了,生活就會變得越來越好。而有氣度的人往往能很好地把握住成功這個奇怪的東西。

先苦后甜,人生真理

吾弟但在積勞二字上著力,成名二字,則不必問及,享福二字,則更不必問矣。

——《曾國藩家書之致九弟·只問積勞不問成名篇》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有氣度的人吃得了苦,也懂得苦的意義。

曾國藩就是這樣一個有氣度的人。

道光十六年(1836),曾國藩會試落第,但他沒有失去信心,只是覺得自己的知識不夠,需要更加努力地學習才行。于是他振作精神,收拾好行裝,繼續他的求學之路。這次的會試雖然沒有取得好的成績,卻讓久居湖南的曾國藩大開眼界,他下定決心要進行一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旅行。可事情往往總是不能盡如人意,他身上所帶的路費已經不多了。好在路過睢寧的時候,他遇到了一位叫易作梅的老鄉,而且與他父親的關系比較好。他從曾國藩的言談舉止能看出曾國藩是一個非凡之人,將來必有大的作為。于是,易作梅慷慨地借給他一百兩銀子,還多給了些碎銀兩讓曾國藩以備不時之需。

告別易作梅之后,曾國藩又開始了他的返鄉游學之旅。在路過南京的時候,南京城中的書肆內種類繁多的書籍,讓曾國藩流連不已。有一天,他在書肆中看到一部精刻的《二十三史》十分喜歡,愛不釋手。但一問書價,一百兩整,與他身上所帶的銀兩相當,雖然知道自己身上只有那么多的錢了,但他還是下定決心要買下來。書商似乎也看出來曾國藩真的想要買這部書,一點也不肯讓價。

曾國藩暗中盤算:從南京到湖南老家全是水路,自己已經買好了船,沿途不再到處游玩,省吃儉用點,也花不了多少,而且現在已經是夏天了,再把冬天穿的皮襖當了,換些銀兩,勉強還夠回家的路費。就這樣,曾國藩把暫時不穿的衣服全當了,開心地把那部心愛的《二十三史》買了回來。曾國藩用了一年的時間讀完了這部《二十三史》,感覺受益良多,這也為他以后的仕途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正是曾國藩這種吃得了苦的品質,成就了他后來的輝煌。因此也就很容易理解曾國藩在這封給弟弟的家書中所寫的“吾弟但在積勞二字上著力,成名二字,則不必問及,享福二字,則更不必問矣”了。要努力學習,積累自己的知識,而不要把注意力放在成名或享福上。

所以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絕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是無數成功者親身經歷并總結出來的經驗。這里的“人上人”并不是一般功利的想法那樣的人,而是說,在生活上比一般人眼光遠大,心胸豁達,做起事來更有氣度的人。

先苦后甜,這是一種生活方式;先苦后甜,體現一個人的氣度。

腳踏實地,走出自己的氣度人生

人的成功是很少有快捷方式的。或許有人真能“坐電梯”幸運地飛黃騰達,但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有這樣的好運。要成功,還是腳踏實地地“走樓梯”比較穩妥。

曾有人問李嘉誠成功的秘訣是什么。李嘉誠說,我還是先給你講個故事吧。

在一次演講會上,69歲的日本“推銷之神”原一平被問到他推銷的秘訣是什么,他當場脫掉鞋襪,說:“請你摸摸我的腳板。”在摸到他腳板的一瞬間,提問者十分驚訝地說道:“您腳底的老繭好厚呀!”

原一平說:“是的,那是因為我走的路比別人多,跑得比別人勤。”

講完后,李嘉誠笑著說:“我沒有資格讓你來摸我的腳板,但可以告訴你,我腳底的老繭也很厚。”

不管是李嘉誠講的故事,還是李嘉誠自己的故事,都給我們同樣的啟示:成功不是唾手可得的,吃得了苦、肯吃苦,才有成功的可能。

在人生的旅途中,成功者,大都是先吃苦,然后才會收獲甜。能吃苦就是一種資本,一種氣度,一種保證今后能夠得到甜的保障。

有一個普通的大學生,他的專業也不是所謂的熱門專業。在應聘時,人事主管本打算不錄用他,但在面試結束時,他真誠地對人事主管說:“我能吃苦!”就因為這一句話,改變了人事主管的主意,讓該大學生回去等消息。

第二天,人事主管去了該大學生所在的學校,了解到他的家境很貧寒,在學校期間一直吃苦耐勞,于是人事主管錄用了他,因為這種能吃苦的人在任何公司都會受歡迎的。

現代企業普遍有這樣一個用人標準,就是“只要能吃苦的,堅決不要懶人”!如果你是學機械的卻不愿意下車間,如果你是學建筑的卻不愿意跑工地,如果你是學管理的卻不愿意跑市場,如果你是學新聞的卻不肯跑現場,那么無論你畢業的大學名氣有多大,學習成績有多優秀,也不會有企業愿意聘用你。

成功需要辛勤和汗水的澆灌,關鍵就是靠平時的準備與辛勤開墾。有的人手捧著金飯碗,卻只會向別人乞討。而有的人雖然出身平凡,卻憑著吃苦耐勞的精神,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

生活中充滿了各種壓力,房價、物價、工作、學習、醫療、教育、交通……壓力那么大,要是沒有點吃苦耐勞的精神,非得被壓彎了背不可。

沒有人會為你的懶惰埋單,沒有人會替你實現夢想,路都是自己走出來的。想永遠只能是想,行動才能讓夢想實現。任何人的成功,都需要勤奮、實干和學習才能獲得。

泥濘的路上才能留下痕跡

鋼鐵大王卡內基說:“身處逆境中,吃點苦又何妨?面對困境就崩潰的人,永遠不會知道苦盡甘來的美好。”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次旅行的話,辛勞和苦難就是我們所不能不花的旅費。當遭受痛苦時,把它當作旅途中的涉水跋山、走狹路、過險橋,在你歷盡了千山萬水之后,回頭看看,正是一路走來的艱辛讓旅途變得更充實,讓看到的風景更加美麗。

對于天才來說,苦難是一塊墊腳石;對于能干的人來說,苦難是一筆財富;對于弱者來說苦難則是萬丈深淵。偉大的人格需要經歷磨煉才能完美,輝煌的事業需要經歷熔煉和磨難才能堅實。只有通過努力獲得的成功,才會讓人懂得珍惜,才會讓人感到成功后的喜悅,才能讓人領悟人生的意義。

史料記載,鑒真大師從小就聰明伶俐,悟性極高,在14歲時被智滿和尚收為沙彌。面對這個天資聰穎的孩子,智滿大師覺得是塊“好材料”,于是有意鍛煉他,讓他做了寺里最苦的行腳僧,不管風吹雨打,還是烈日炎炎,每天都必須外出化緣,吃盡各種苦頭,還要無端地遭人諷刺和白眼。對此少年鑒真既感到委屈,又憤憤不平。

一天夜里,雨下得很大,鑒真知道道路肯定泥濘難走,再加上連日來的委屈,索性賴在床上睡懶覺。智滿大師看到他床前放滿了穿破的草鞋,覺得時機成熟,就拉起睡夢中的鑒真來到寺前的一條小路上。由于下雨,整條路泥濘不堪。智滿大師問鑒真:“你想做什么樣的和尚?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還是做一個光大佛法的名僧?”鑒真答:“當然要做名僧了。”智滿大師欣慰地對鑒真說:“泥濘的路上才能留下痕跡,只有在困境中不停跋涉的人,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自己的足跡。”聽完,鑒真感到了師父的良苦用心,此后不再偷懶,最終成為了一位佛學大師。后來鑒真大師六次東渡,途中經歷各種磨難,終于到達了日本九州,為中日友好和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人生總有起起落落,誰也無法預料,但是有一點我們可以自己把握:苦中作樂,永不絕望。無論發生什么事情,無論你有多么痛苦,都不要沉溺其中,不要讓痛苦占據你的心靈,而要讓它成為前進的動力。困難來臨時,要有勇氣直面困難、打倒困難,以頑強的意志戰勝困難。成就大業的人,總是能盯緊自己的奮斗目標,以堅定的意志和頑強的毅力,排除一個又一個困難。

要讓腳印深刻地留在走過的路上,你就要拿出自己的氣度,在逆境中不停地行走,把磨難當成人生的一筆財富,當成人生的墊腳石,這樣才能讓自己留下的腳印變得有價值。

不忍禍至,能忍福至

處茲大亂未平之際,惟當藏身匿變,不可稍露圭角于外,至要至要!吾年一飽閱世態,實畏宦途風波之險,常思及早抽身,以免咎戾,家中一切,有關系衙門者,以不興聞為妙。

——《曾國藩家書之致四弟·不宜圭頭角于外篇》

曾國藩隱忍的處世哲學

清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后一個朝代,也是中央集權制度的頂峰朝代。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做人也好,為官也罷,都要萬分地謹慎小心,做到能忍則忍,否則一不小心就會給自己招來災難。

主站蜘蛛池模板: 榕江县| 巫山县| 保山市| 浠水县| 鄯善县| 萝北县| 原平市| 肥乡县| 海淀区| 时尚| 定西市| 江油市| 淄博市| 赤峰市| 庄浪县| 连州市| 万宁市| 山阳县| 昌宁县| 霍州市| 卢氏县| 湘西| 沂源县| 康定县| 沙雅县| 肃北| 怀集县| 桓仁| 邓州市| 合山市| 炉霍县| 旺苍县| 惠水县| 双城市| 秦皇岛市| 合阳县| 奉化市| 璧山县| 民乐县| 舒兰市| 岳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