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頭是谷穗,昂頭是谷秧”,無論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職場中,放低姿態都是一種看似平淡,實則高深的處世謀略。它是一種姿態,也是一種風度,一種修養,一種智慧。只有懂得放低姿態的人,才能贏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與其打架,不如放下
一輛電動車斜沖過來,公交車司機緊急剎車。司機罵了一句,電動車上的人回瞪了一眼。由于公交車剎車太猛,后面的乘客沒抓緊,一下撲倒在前面乘客的身上。若非車上人多的話,恐怕要倒了一片,所以外面還沒鬧起來,里面先吵起來。有人不耐煩地喊:“你就不會抓緊點兒?”“剎車太快,你沒看大家都站不穩啊?體諒點兒就行了。”后面的乘客這樣說。前面的乘客惱了:“你這是什么態度?明明是你壓著我了,我還不能提醒一下?沒見過你這么不知廉恥的。”“你說誰不知廉恥!你再說一句!”后面那位咄咄逼人。前面那位更加氣憤地說:“我就說你了!怎么了?怎么了?”雙方身體靠得很近,不知誰先碰了誰一下,就打了起來,公交車內亂成一鍋粥。此時,司機也顧不上那輛電動車了。
公交車里很容易發生“強烈”的肢體接觸——你撞了我一下,我踩了你一腳,各種各樣的碰撞在所難免。乘客之間多是陌生人,也許你說一句“對不起”,我微笑著說一句“沒關系”,爭執就沒了。可事實并非如此,總有個別心胸狹窄者將這樣瑣碎的小事變成大事,罵架、打架發生在公交車里實在不新鮮。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只要有一個人肯放下指責或抱怨,鬧劇也許就不會發生。
“宰相肚里能撐船”,平凡生活中的你我也許修煉不到“宰相”的度量,但對生活中的小小沖突適當大度一些,肯定能避免打架、吵架的發生。其實我們都知道,這些芝麻綠豆般的瑣事對我們沒有什么嚴重損害,但“不蒸饅頭爭口氣”,這是人們一貫的思維,結果就發生了更多的不快。與其說是自尊心作祟,不如說是自己的心胸不夠寬廣。
北宋有個叫王旦的宰相,從來沒有生過氣。夫人想知道他的脾氣有多好,就悄悄命丫鬟端一杯熱羹給他,然后故意將羹灑在他的朝服上——他剛穿好朝服,就被丫鬟用熱羹弄濕了。只見王旦馬上站了起來,關切地問丫鬟:“沒有燙到手吧?”夫人看后沒有什么說的了。
在朝為官,王旦的胸懷更是令人佩服。朝臣寇 脾氣耿直,批評王旦更是不留情面。后來連皇帝都看不過去了,悄悄對王旦講:“寇 經常說你的壞話。”換作旁人,也許也會奏寇 一本,將他的壞事說一說。王旦卻說:“皇上,臣當丞相這么久,一定有很多做得不周到的地方,寇 為了國家批評我,我要虛心接受。”皇帝聽了,連稱他大度。
后來王旦病重,臨終前推薦寇 為丞相,更令皇帝驚訝。因為經常被寇 諫言的緣故,皇帝不想任用寇 ,王旦卻堅持說:“除了寇 以外,臣不知道還有誰合適。”皇帝無奈,只好任寇為相。
很多人都喜歡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別人,所以不和諧的事情時有發生。我們沒辦法改變這樣的交際環境,只能試著改變自己。從培養自己的度量開始,該放手的放手,該退讓的退讓,不要用力去跟人爭個高下。否則你爭我也爭,“硝煙”又起,會造成更大的傷害。
周朝大將賀敦因不滿朝廷的賞賜,口出怨言,遭到權臣宇文護的迫害,被逼自殺。臨死前,賀敦將兒子賀若弼叫來說:“我因不能容忍不公待遇而亂說話,遭人陷害,你一定要記住這個教訓。”說完,賀敦拿錐子將賀若弼的舌頭刺出血來,以示警告。
賀若弼最初還能牢記父親的教誨,告誡自己凡事退一步,學會忍耐,不要亂說話。后來,他因幫助楊堅奪取北周政權受到封賞,成為隋初一名要將。隨著地位的顯赫,賀若弼便將父親的臨終警言拋在腦后,開始對朝廷封官不滿而牢騷滿腹。很快,賀若弼便被朝廷免去了官職,但他依舊不接受教訓,反而怨言更多,于是他又被逮捕入獄。公卿認為賀若弼怨憤過重,奏請隋文帝處以死刑,但隋文帝念其功勞,不忍心處死他,只將他削職為民。雖然隋文帝一年后恢復了他的官爵,但忌其為人,罵他有三大缺點:忌妒心,自以為是,目無君上。從此不再重用他。即便如此,賀若弼依舊不改牢騷滿腹的毛病,又得罪了太子楊廣。隋煬帝大怒,將他處死。賀若弼最終落得與父親一樣的下場。
“誹謗朝政,禍從口出”,這是賀家父子悲劇命運的共同原因。如果他們也像王旦那樣大度,還會口無遮攔嗎?
管住自己的嘴,不如管住自己的心。嘴只是心的代言人,心胸寬廣,有些問題便不再是問題。
改變自己,首先從改變自己的心開始,心大了,事兒就小了。與其忍住牢騷和抱怨,不如心中本沒有抱怨。
智慧點睛
氣量小者會將小事鬧成大事,制造種種不和諧;氣量大者能舍棄個人顏面和利益,化干戈為玉帛。前者為保面子,恰恰失了面子,甚至失去更多;后者不計得失,反而贏得尊重。
尊重差異,善待異己
上官婉兒是唐初重臣上官儀的孫女,出身顯貴,生平卻很坎坷。她1歲時,上官儀因為替唐高宗李治寫廢后詔書被武則天發現,治以大逆之罪,慘死獄中。同時被抄家滅籍,上官婉兒和母親成為宮婢。上官婉兒14歲那年,太子李賢與大臣裴炎、駱賓王等策劃倒武,上官婉兒為報家仇,也參與其中。后來事情敗露,太子被廢,裴炎被斬,駱賓王九死一生,上官婉兒以為自己肯定會被處死,結果她的命運反而轉好。
武則天是個愛才之人,上官婉兒曾作詩《彩書怨》,被武則天看中。她不相信這么好的詩作出自年幼的上官婉兒,便令她以剪彩花為題,即興作詩一首。上官婉兒略加思索,便寫出:密葉因裁吐,新花逐剪舒。攀條雖不謬,摘蕊詎知虛。春至由來發,秋還未肯疏。借問桃將李,相亂欲何如?武則天有心試試她的膽略,便指著“借問桃將李,相亂欲何如”一句,問她是否含沙射影罵自己。上官婉兒道:“陛下,我聽說詩歌是沒有固定解釋的,要看解詩者的心境,陛下說我在含沙射影,奴婢也不敢狡辯。”
武則天聽后,不但沒有生氣,反而贊道:“答得好!我殺了你祖父,也殺了你父親,你與我不共戴天,你恨我嗎?”上官婉兒平靜地回答:“如果陛下認為是,奴婢也不敢說不是。”武則天認為這個回答很好,然后贊揚上官婉兒的祖父上官儀文采好,指出當初的廢后詔書是犯法的,期望上官婉兒能理解,以后能效忠自己。就這樣,上官婉兒留在了武則天身邊。
上官婉兒理應被處以絞刑的,武則天認為她是個人才,以黥刑的方式了結了此事。武則天還說:“我要用自己的力量來感化她。如果我連一個十幾歲的孩子都不能感化,還怎能感化天下呢?”最后,武則天做到了這兩點,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正統的女皇帝。
武則天的待人風格表現了一種非凡的氣度。敢把敵人留在身邊,古往今來又有幾人呢?對于那些反對我們的人,心胸小的人會與之針鋒相對;稍有氣量者,最多不予理會。若要我們“愛敵人”甚至尊重他們,這對大多數人來說,是想也不要想的事情。“不與他們一般見識就夠了,為什么還要肯定他們呢?”一般人也許會這樣想。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東西不是得到了多少財富,也不是得到了多少朋友,而是得到什么評價。這是傳統儒家所提倡的,所以歷朝歷代都重視史書的編著。漢武帝雖然痛恨史官司馬遷把自己寫得不完美,但仍舊給予一定程度的寬恕。皇帝經常被那些諫言的大臣弄得很煩,但不會因為他們好意的批評而龍顏大怒。因為這一切都會留在歷史上,他們不想被后代惡評。平凡如你我,雖沒有史官記錄和評說,但人言可畏。每個人都不是獨立存在于社會中,我們的一舉一動總有眼睛看到,也總會有人說長道短。既然如此,我們不該留一個好名聲嗎?尊重差異,善待異己,這是贏得人心的重要方法。
有一個畢業生到一家著名的廣告公司應聘。首輪測試他順利通過,成為10名入圍者中的一員。第二輪測試很簡單:每位入圍者根據要求設計一件作品,然后當眾展示,請另外9個人打分,并寫出評語。這位畢業生在這輪測試中,對其中3個人的作品很欽佩,盡管心中有躊躇,但仍然給他們打了高分,并真誠地寫下自己的評價。第二輪測試結束,他入選了,而作品比較優秀的那3個人,只有一人入選。
進入公司之后,總裁的一番話才讓畢業生明白為什么自己入選了。總裁說:“入圍的這10人都非常優秀,是專業中的佼佼者,但公司更關注的是大家能否欣賞彼此。庸才看不到別人的長處,這情有可原,因為他能力有限;像你們這樣專業水平很高的人,如果仍然看不到別人的長處,那就是心胸狹隘,會為我們的團隊建設帶來很大的阻礙。落選的幾位,我很遺憾,他們缺少欣賞彼此的胸懷,而這點恰恰比專業水平更重要。”
競爭是這個時代的特點,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職場,我們都無法回避競爭。適當的競爭能促進我們的成長。既然無法避免,我們就應寬容競爭對手,抱著欣賞的眼光向他學習。如果能以對手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短處,這是最好不過的了。
善待異己,就是善待自己。如果你的心胸足夠寬廣,那么這個世界上就沒有什么是不能包容的。
智慧點睛
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路障,如果能感化它,阻力無形中會減小很多。請放開胸懷,扭轉對異己的態度。
正確對待別人的錯誤
相傳森林里有兩個強者:獅子和老虎。森林里的其他動物也分成兩派:一派追隨獅子,另一派跟隨老虎。獅子和老虎互不相讓,都想稱霸森林,但雙方勢均力敵,爭不出結果。老虎看大王的身份遲遲不能敲定,就派貓頭鷹下戰書,約定雙方在河邊的空地上決斗,輸的那一方要永遠離開森林。獅子答應了老虎的挑戰。
決斗的日子來了,雙方早早擺好了陣勢。第一局,老虎派遣黑狼出戰,獅子則派出了黃狗。交戰開始了,黑狼和黃狗撕咬在一起。黑狼越戰越勇,黃狗漸漸招架不住,輸了戰斗。老虎順利拿下第一局,它得意揚揚,吹了個口哨,便趾高氣揚地回去為黑狼慶功了。黃狗遍體鱗傷,狼狽不堪。它羞愧地來到獅子身邊,等待處罰。獅子卻對它說:“勝敗乃兵家常事,這才是第一局。沒關系,你受傷了,趕緊回去養傷吧!”黃狗感動得熱淚盈眶。
第二局開始了,老虎依然派黑狼出戰,獅子準備派金錢豹應戰。此時,黃狗突然怒吼一聲沖向黑狼,一口咬住了黑狼的脖子。黑狼掙扎半天,無法掙脫,只好告饒認輸。老虎見黑狼輸了,氣呼呼地率眾回營了。回到營地后,老虎不等黑狼開口,便撲過去咬死了它,在場的動物都嚇呆了。老虎惡狠狠地說:“明天誰要再敢輸,黑狼就是榜樣!”
第二天,當老虎一覺醒來,發現身邊一個手下也沒有了。原來,大家看它如此殘暴,連夜投奔獅子去了。老虎見大勢已去,無奈地離開了森林。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誰都會不可避免地犯錯誤。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怎樣對待錯誤。一味地牢騷埋怨是一種辦法,批評指責是一種辦法,嚴懲是一種辦法,既往不咎也是一種辦法,哪種辦法最好呢?卡耐基說:“不必為打翻的牛奶哭泣。”事情既然已經發生,浪費時間和精力去責怪也于事無補,反遭他人情緒抵觸。既然如此,何不寬以待人,說一句“有過能改,善莫大焉”。給別人改正的機會,別人才能將功補過,事態才有緩和的余地。寬容是一種正能量,來自犯錯者的感激。
1963年的一天,杰克·韋爾奇正坐在辦公室里辦公,對面的工廠里突然傳來一陣巨響。工廠爆炸了,幸運的是沒有人員傷亡。原來那里正在進行化學實驗,經調查是一個火花引起的這場爆炸。杰克·韋爾奇是這個工廠的負責人,他不得不去集團執行官查理·里德那里報告。
當杰克·韋爾奇忐忑不安地報告完畢,查理·里德并無異常表現,以平常的語氣說:“我想知道你在這件事中學到了什么,你還能修改反應器的程序嗎?”杰克·韋爾奇沒想到會被問這個問題,查理·里德竟沒有一絲埋怨和憤怒。查理·里德又說:“是否還要再繼續這個項目呢?我們現在最好弄清這個問題,總不能到最后大批量生產的時候仍然沒有解決這個問題吧?”沒有受到任何指責,杰克·韋爾奇有驚無險地過了這一關。從此他工作更細心,后來成為通用電氣的董事長。
“人們犯了錯誤時,最不想接受的就是懲罰,而是需要鼓勵,重建信心。”回想起這件事,杰克·韋爾奇說查理·里德的寬容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很多時候,錯誤并不在于錯誤本身,而在于人們對待錯誤的態度。用消極的方式對待錯誤,將是錯上加錯,損失更大,積極教人改過才是明智之舉。錯誤并不意味著失敗,只要心放寬,正確對待錯誤,錯誤同樣能產生生產力。
智慧點睛
錯誤已經形成,與其浪費時間加重犯錯者的壓力,不如退一步,給人改過的機會,也給自己留下當好人的機會。施恩于人,便是施恩于己。
遺忘有時也是一種美德
老公將沒洗的衣服放在柜子里忘了拿出來,孫靜發現后牢騷不已:“你看你,脫掉的衣服放柜子里藏起來,我看不見也就沒法洗,時間久了就不容易洗了,而且還會弄臟柜子里其他的衣服。”老公說:“你現在拿出來洗不就完了。”孫靜有些不高興,說:“我這是在提醒你。就跟上次那樣,你把臭襪子放在柜子里好幾天,弄得里面一股臭味兒,這次還不吸取教訓。”老公原本嬉皮笑臉的,這會兒有點兒生氣,道:“好!好!好!我知道錯了,這次一定牢記,可以了吧?”孫靜看老公態度有應付的痕跡,就忍不住多說了一句:“你可別老是說說而已,已經錯了不止一次了!”老公有些不滿:“那你說我該怎么辦?”這下孫靜可有的說了:“你還不承認!你忘了,上次馬桶漏水那個問題,要不是我天天催你修理,那個月還不知道漏了多少水呢!還有臥室的門壞了……”“你還有完沒完?不就柜子里的衣服忘了拿出來給你洗嗎?屁大點兒事兒還弄得我罪大惡極了!”老公不耐煩地說。孫靜一聽,又叫了起來:“嗬!說你兩句還不愛聽,什么事都做不好!”“我就是這樣的人,你又不是第一天認識我,看不上的話你別嫁啊!”此話一出,可以想象孫靜接下來的反應了。夫妻倆唇槍舌劍了一番,將對方一件件的不堪事都揭了出來,最后兩人不歡而散。
夫妻吵架是很正常的事,不正常的是有些人每次吵架都要把以前的東西倒出來,把曾經的舊賬再翻一遍。本來大家都已沒有好心情,這樣矛盾就一步步升級了。原本雞毛蒜皮的小事,到最后成了雙方毫不留情、互揭瘡疤的戰爭。
歲月是一個很神奇的東西,它能改變一些事情的本來面貌。所以在離別的時候,人們總喜歡說“請記住我好的地方,忘記我帶給你的不愉快”,因為人們知道,好的地方經過歲月的洗禮會變得更溫馨,不快的地方會經過時間的沉淀而變得面目全非。
由此可見,在人們的眼里,遺忘不是記憶的被動消失過程,而是主動選擇忽略的過程。也許記憶仍然存在,只是豁達的人愿意忽略,不能釋懷的人愿意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