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間繁雜俗物太多,人們常常在互相攀比、競爭中迷失自我,到頭來連最初擁有的東西也會失去。保持一顆平常心,走自己的路,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生活就會平靜下來,充實起來,變得幸福。
沉得住氣,才能壓得住事兒
因為“烏臺詩案”的緣故,蘇軾在官場屢遭奸人排擠。他為此常常煩躁郁悶,埋怨世道不平,抱怨官場黑暗。當時文人流行禪定,為了排解心中煩悶,蘇軾也開始練習禪定,還為自己取了一個別號:東坡居士。東坡居士堅持鍛煉了一段后,禪定功力大增,一次能靜坐一個多小時。他便以為自己已經達到了一定的境界,非常得意,于是大筆一揮,作詩曰:“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寫好之后,他命書童將此詩送給江對岸金山寺的好友佛印禪師。佛印看后,在詩上批注“放屁”,然后讓書童帶回去復命。
一心等待好消息的蘇軾看到“放屁”二字之后大怒,連夜渡江,打算找佛印理論。來到金山寺之后,蘇軾看到佛印的禪門緊閉,門上貼著一張紙條,寫道:“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蘇軾猛然醒悟,為自己的沉不住氣羞愧不已,承認自己的火候不到,回去繼續修煉了。
“八風”是人們容易動搖內心的八種態度: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一般人遇到“八風”中任意一“風”,都會或喜或悲,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更不能心平氣和做事。蘇軾自以為已經淡泊到一定境界,但受到譏諷便氣得連夜過江找人理論。這就是典型的沉不住氣,他的修行離淡泊還遠得很。
能否沉得住氣,這是最考驗人性情的東西。《西游記》中,唐僧與虎力大仙比賽定力,很多外行人會覺得不以為意,不就是比賽打坐嗎?烈日炎炎,也許你能忍得住,但若有小蟲子去咬你呢?你能忍住癢痛不去抓撓嗎?誰能沉住氣熬到最后,誰便是贏家。
寒山問拾得:“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我當如何處之?” 拾得說:“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這便是我們為人處世的重要原則。
人生在世,誰也無法做到被所有人喜愛,總有一些人不認同你的做法,總有一些事充滿波折。是像蘇軾那樣受到刺激便怒氣沖沖地反駁,還是像虎力大仙一樣遇到切膚的癢痛就再也無法克制自己呢?都不是!否則到了最后,吃虧的還是我們自己。
美國一位大學校長參加了州議員競選。若無意外發生的話,憑他的資歷、學識以及精明能干的條件,他很有可能競選成功。但在選舉期間,競爭對手放出謠言,說他與一位年輕女教師有不正當關系。校長對這種惡意中傷的行為非常氣憤。為了澄清事實,每次演講他都努力為自己辯解,清清楚楚地講述自己跟這位女教師所有的關系往來。他的演講重心都放在澄清上面,反而將自己精心準備的精彩部分給削弱了。最糟糕的是,很多選民原本并不知道他與女教師的事兒,聽了他的演講之后,反而誤認為他們果真有曖昧。事情越描越黑,他最終因此落選。
沉得住氣,才能壓得住事兒。任何事情的完美解決,一定是在大家都心平氣和的狀態下完成的。一聽到別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便忍不住爭個臉紅脖子粗,不但不利于事情的解決,還會暴露自己的不足。
一位年輕人工作積極努力,為人正直善良,但評先進年年落選。眼看又到年底了,他是提名對象,但結果好像已經提前出來——據說某某已經被內定了。他聽到這個消息,過去幾年積攢的怨氣似乎要爆發。在連續一周做了落選的噩夢之后,他終于忍無可忍,便沖到領導辦公室去理論。
聽完他的牢騷后,領導驚訝地說:“你從哪里聽到這種小道消息的?前幾年別人中選都有各自的原因,但今年我最看好的就是你!我一直為有你這樣任勞任怨的同事而自豪,只是沒料到你也有抱怨……”聽到這里,年輕人懊惱萬分。
努力而平穩地去做事是每個成功人士的必經之路。一遇到不稱心、不如意的事就做出反應,除了能讓別人看見你的不滿,還會有什么好處呢?也許你的本意就是讓別人知道你不高興了,讓別人知道你不是好欺負的。可是別人“不敢欺負”你的同時,也會對你敬而遠之,你連收到反饋信息的機會也沒有了,更何況有些人根本不理你,絲毫不介意與你針鋒相對。白白樹敵,這又何苦呢?
佛法說:眾緣所成,等到一切條件具備,則能功到自然成。而歡喜、成就常在沉不住氣的情況之下有所閃失,吾人可不慎乎?
時間可以改變很多東西,古往今來那些成就大事的人均有一個特點:能屈能伸。勾踐的臥薪嘗膽之苦,劉邦的容人之量,雍親王的戒急用忍,等等。只有沉下心來,才能有效積蓄力量,最終厚積薄發,一舉獲得勝利。這就要求我們,越是遇到著急的事兒,越不能急于下定論。沉住氣,或許能尋求到更好的解決方案。
智慧點睛
為人處世要沉住氣,無論別人怎樣評價你、刺激你,也要做到一切由他,超脫于世外,這樣方能避免不必要的爭端,也避免落得一個小氣的名聲。
切忌爭一時之快
鄭莊公出生時難產,母親武姜因受到驚嚇,所以不喜歡他。武姜對小兒子卻百般寵愛,想讓他成為王位繼承人,但鄭武公沒有答應。鄭武公死后,鄭莊公繼位。武姜請求鄭莊公同意共叔段到分封地制邑,鄭莊公無法反駁母親,就分給弟弟城池,封他為京城太叔。京城太叔不守規矩,封地的城墻長度超出了先王規定的范圍,大夫祭仲因此建議鄭莊公注意此事。鄭莊公無奈地說:“這是我母親的主意,我有什么辦法呢?”祭仲毫不留情地說:“大王的母親從來都不滿足京城太叔的權力,大王您應該及早遏制,避免他越來越猖狂。”鄭莊公說:“多行不義必自斃。先不管他,將來他肯定會自己垮臺。”
不久,京城太叔將鄭國西邊和北邊的土地劃為己有。大臣公子呂認為,京城太叔的所作所為已經與國君一樣了,不能任由他這么胡鬧,否則百姓會困惑誰才是國君。鄭莊公仍然不予理會,說:“你不用在意他,他在自掘墳墓。”京城太叔更囂張了,又將鄭國另外兩處劃為自己的封地。子封向鄭莊公獻策:“現在應該是時機消滅他了,他的領土如果進一步擴大,百姓會擁護他,這樣就不利于大王的地位了。”鄭莊公卻說:“他對國君不義,對兄長不親,即使他的領土再大,最終也會垮臺的。”鄭莊公仍然不予理會。京城太叔愈發膽大,他修整了自己的城池,備好了軍隊和武器,準備向鄭莊公發起進攻,母親武姜也做好了內應的準備。鄭莊公得知他們的陰謀之后,對大臣們說:“現在我們終于可以還擊了!”
戰事開始之后,一切如鄭莊公所料,京邑的百姓都起來反對京城太叔。鄭莊公一舉取得了戰役的勝利。
我們不得不承認,鄭莊公是一個老謀深算的人。看到弟弟的越軌,他不加理會,而是一味地縱容,讓弟弟一步步走向天怒人怨的境地,然后再抓住時機,一舉討伐。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更能忍小節。不爭一時之快,是因為時機還未到,時機一到,一定會將對手打得落花流水。這是為人處世的一種策略,更是一種生存智慧。
劉邦有“流氓皇帝”之稱,臉皮厚,比任何人都能忍。相傳他進咸陽宮之后,面對大秦的金銀珠寶他忍住沖動,拱手送給了項羽。因為此時他的力量還遠遠不及項羽。韓信破齊后討封“假王”,劉邦雖然生氣,也忍下這個不安分的手下,還大度地封他做了齊王,因為劉邦欣賞他的軍事才華。楚漢之爭初期,劉邦被項羽打得無處可逃,連父親和妻子都不要了,退守成皋,據險堅守。項羽為了誘劉邦迎戰,將劉邦的父親綁在鼎上,對劉邦說:“你趕快出來投降,否則我就煮了你父親!”劉邦不急,反而笑著說:“我跟你曾經結拜兄弟,我父親也是你父親,你若煮了我們的父親,就分我一碗肉羹吧!”項羽無奈,對劉邦說:“天下動亂多年,只因我們的緣故,現在天下不是你的,便是我的。我愿意與你一決雌雄,不必連累天下的百姓。”劉邦耍賴道:“我跟你斗智不斗勇!”依舊堅守不出。最終,劉邦逼得“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西楚霸王無路可走,與他草草議和。
劉邦的“忍功”雖然是懦夫行為,卻笑到了最后。他活生生拖垮了項羽,如愿以償地獲得了天下。反觀項羽,就有些急功近利,沉不住氣。
人生在世,很多東西是不能硬爭的。時機不到,即使再勇武、再不服氣,又能如何?不如掩蓋鋒芒,積蓄力量,等待最佳時機。
康熙末年的“九子奪嫡”可謂精彩:蠢蠢欲動的大阿哥胤,兩度廢立的太子胤 ,不甘寂寞的老三胤祉,一身才華和好名聲的老八胤 ,后起之秀胤 ,這五股勢力,雖然有強有弱,但除了無人支持的胤祉,哪一股勢力都不比老四胤 差。即便老三胤祉,比他還多了一個年長的優勢。可這些人鋒芒暴露太早,都無緣皇帝寶座。胤 第一次被廢,大阿哥胤 首先跳出來建議殺掉胤 ,被康熙帝當眾指責“秉性躁急愚頑,豈可立為皇太子”。大阿哥倒臺之后,三阿哥胤祉成了優秀的長子,他比較有自知之明,看康熙帝沒有將天下托付給自己的意思,鑒于胤 和胤 的前車之鑒,退出皇位之爭。最倒霉的要算老八胤 ,他在朝野的呼聲最高,是胤 第一次被廢后儲君的熱門人選,但因為太急于獲得首肯,支持者太多,反被康熙帝誤認為結黨營私,以“胤 柔奸成性,妄蓄大志”為由,拘禁了他。此后多年一直打壓不斷,直至他失去爭儲的任何機會。最后剩下的只有四阿哥胤 和十四阿哥胤 ,至于康熙帝最終選擇誰,當時眾臣無從得知。可以肯定的是,前面那么多有機會成為儲君的“出頭的椽子先爛”,過早被打壓了,而那些暗藏韜略的人得到了有效保護,成為笑到最后的人。
智慧點睛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很多時候,你的忍讓、等待、隱藏,都是獲得勝利的有力武器。因為隱忍也是一種實力,為人處世忌爭一時之快。
多一分忍耐,少一分煩心
勾踐是越國的國君,在他指揮的戰斗中,吳王闔閭被斬落腳趾,傷重而死。闔閭之子夫差背負著家仇國恨,俘虜了勾踐。勾踐買通了夫差的大臣,以割地、賠款、進獻美女的條件保住了自己的命。夫差為了以防萬一不肯放勾踐,將他扣押在吳國為奴,時不時地給頓羞辱。在這樣艱難的日子里,勾踐沒有任何怨言,為夫差牽馬,被吳國百姓推搡打罵,受盡屈辱。
有一天,夫差病了,在宮中養病。勾踐知道后,一臉焦急地來探病。當他得知夫差剛剛大便完畢,竟然聞聞夫差的大便,又用手指蘸了一點兒嘗嘗,然后對夫差說:“恭喜大王已經痊愈。因為糞便是黑色的,聞之有奇臭,嘗后又有苦味,說明肚子中的毒物已經通過糞便排出。毒物既除,大王的病也就好了。”夫差聽后,既感動又震撼,便準許勾踐回國。
勾踐回國后,勵精圖治,使越國重新變得強大起來,并趁夫差與中原大國爭霸的時候攻打吳國,逼死夫差,成為一方霸主。
勾踐看著像是毫無還手之力的小白兔,誰能想到他會像狼一樣瘋狂地反撲?這就是忍耐的威力。成大事者,必能容忍命運賜予的一切不平,忍不了那么多事,也就成就不了偉業。
容忍是成功的必備要素,正如好事多磨,不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怎能取得真經呢?人心的向背,通常與人們的胸懷有關。
蜀國的南部有個叫孟獲的部落首領發動叛亂,諸葛亮打算親征。有人說,只要派一個大將就可收復那里,不必勞駕丞相。諸葛亮認為那里民族多而雜,不恩威并施,僅靠武力征服是不行的,堅持親征。第一次攻打孟獲,諸葛亮輕輕松松就贏得了戰斗。當孟獲被押過來時,諸葛亮沒有責罰這個叛軍首領,而是好酒好飯地招待他。孟獲卻不識抬舉,揚言:“以前我只是不知道你們的虛實,現在我看到了你們的部署,只要你們敢放我回去,我一定能戰勝你們。”諸葛亮微笑著搖了搖鵝毛扇,放了孟獲。孟獲果然又帶兵來挑戰,結果仍敗于諸葛亮。諸葛亮照舊好飯好菜地招待孟獲,孟獲仍舊不服,于是諸葛亮又放他回去。孟獲很快又卷土重來,如此再三,雙方總共戰斗了七次,孟獲七次被生擒。直到最后一次,孟獲才心服口服地說:“七擒七縱,這是從來沒有過的事,丞相給了我這么大的面子,我雖然不懂得什么大道理,但也知道如何做人,我怎能不給丞相面子呢?”說罷長跪不起。諸葛亮趕緊將他攙扶起來,依舊設宴款待。從此,孟獲死心塌地地歸順了蜀國。
小不忍則亂大謀。打敗孟獲很簡單,征服他卻是一件難事,征服西南邊陲的少數民族則更難。諸葛亮之所以一次次釋放孟獲,是因為他考慮得更長遠,一定要保證西南邊陲這個大后方不出問題,蜀國才能放心出兵中原。打敗人容易征服人難,容忍是征服人心的最柔軟武器。
如果說諸葛亮的胸懷比海洋還寬廣,那么司馬懿的心胸也絕不小于海洋。
司馬懿兵敗之后,不敢再與諸葛亮交戰,堅守不出。任憑蜀軍怎么叫陣,司馬懿只是按兵不動。諸葛亮沒辦法,就派人給他送去一套白色的女裝和頭巾,并附書信一封,諷刺他與女人沒什么兩樣,如果再不敢出來迎戰,就穿上這套女人衣服,否則就不是男人。諸葛亮那么有風度的人都說出這么刻薄的話了,換作旁人,早就氣呼呼地出來應戰了。司馬懿看完信,卻阻止了將領,笑呵呵地將那套女人衣服穿在身上,然后客客氣氣地對待蜀國的使者,繼續按兵不動。軍中將領氣得抓狂,司馬懿卻優哉游哉地陪使者吃飯。
司馬懿真的是懦弱膽怯嗎?當然不是。諸葛亮千里迢迢北伐,遠離后方,大軍的補給必定成問題,魏軍卻補給便利。因此無須依靠武力,只要堅守不出,就可以逸待勞。個人受辱事小,魏軍的傷亡事大,因此司馬懿厚著臉皮當了一回女人。相反,這次諸葛亮卻急了,終日勞心勞力,累得不行。當得知諸葛亮每天食物“不過數升”后,司馬懿欣喜若狂,因為這意味著諸葛亮活不長了。他只需再等待些時日,一切便可大功告成。果然,不久諸葛亮就去世了。蜀軍不得不退卻,司馬懿兵不血刃,取得了勝利。
司馬懿要忍的人很多,不僅忍耐諸葛亮,另一方面還要容忍著魏國同僚的忌妒。所以司馬懿要適度退讓,以免鋒芒過露。就這樣忍耐著,司馬懿最終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
自己主動的忍耐,這是心懷寬廣的一個境界。屢受敵人的刺激,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不為屈辱所怒,不爭強,不上當,最終渡過危機,這是心懷更寬廣的境界。從這個角度上看,司馬懿比諸葛亮還厲害,所以他比諸葛亮活得更久,成就了代魏建晉的偉業。
智慧點睛
自古成就一番偉業者,無不具有韌性。無外力逼迫的自發容忍,這是一種天生的美德;在外力的強烈刺激下仍堅守自己的初衷,這是一種令人敬佩的雅量。忍耐力越強,氣量越大,煩惱和麻煩就越少,成績也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