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FBI說:一切從心開始(4)
- 誰都不敢騙你:FBI教你一分鐘識破謊言
- 移然
- 4607字
- 2016-05-25 14:30:01
“由于這次會議是由資方和勞工代表組成,所以承蒙你們的好意,我得以坐在這里。雖然我不是股東,也不是勞工,但是我覺得我和大家關系密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代表了資方和勞工……”
一番充滿真情的話完全化解了雙方的矛盾,把本來對立的兩方勢力用朋友關系拉在了一起,雖然這個時候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但是敵對的氣氛已經緩和多了,接下來的談判也就好進行了。
贏得友情牌
博克是《婦女家庭》雜志的創辦人,雜志創辦之初,后來當選為美國總統的拉瑟福德·海斯在雜志的頭版發表了一篇文章,使得雜志名聲大噪。借著名人的勢頭走捷徑的好運氣每個人都想有,但那也只是想想而已,為何真正幸運的只有博克呢?
其實,他從13歲時就開始著手為今生的事業做準備了。當時他還只是西聯電報公司的一個送報小孩而已,但是經常給大人物寫信。為了加大信件的針對性,他總是事先琢磨名人的性格,然后根據他們的性格來安排信件的內容。有時候他會追問對方做某件事情的理由,有時候他又會問起對方童年時候的經歷。在信中,他總是會提到對方生平最重要的事情或日期,這些問題甚至是好朋友也會忽略的。通過這種方式,他認識不少社會名流,并且和其中很多人成了好朋友。
小洛克菲勒和博克,他們為自己贏得友情、贏得尊重的方法都是一樣的——合理地打出友情牌。人生在世需要朋友,我們應該試著在適當的時候打出一張友情牌,哪怕對實際情況沒有什么幫助,至少能讓別人從心靈上感到溫暖和力量。
就對方感興趣的話題展開交談
人人都有自己感興趣和為之驕傲的事情,這些事情就像藏在人內心深處的小天使,不管這個人是多么豁達,多么不在乎名利,多么淡定,一旦觸碰到他心中的小天使,他也會眉飛色舞、神采飛揚起來。
申請建校資金
耶魯大學建于1701年,初名“大學學院”,位于美國紐黑文市,是美國歷史上的第三所大學。
1718年,大學學院名聲在外,急需大筆資金來修建校舍,以便更多的學生能在這里學習。
第一任校長亞伯拉罕·皮爾遜為了籌到修建校舍的資金,他循規蹈矩地寫報告層層往上請示,但所有上交的報告都石沉大海,沒有得到半點兒回應。不得已,他只得向當時在紐黑文的英國東印度公司高層官員伊萊休·耶魯求援。
亞伯拉罕之所以選中這位高官,是因為伊萊休非常熱心教育,經常救助貧困兒童,據說他在英國還贊助了一所學校。這樣的人,應該不會對大學教育面臨的困難坐視不理吧。
遺憾的是,亞伯拉罕只是聽說過伊萊休,并沒有見過面,而對于東印度公司的名氣,他是早有耳聞的。伊萊休能不能幫助自己,亞伯拉罕完全沒有把握,可是想到全校師生沒有統一的校舍,生活和學習都非常不方便,他覺得自己責任重大,無論如何也要硬著頭皮去試試。
于是亞伯拉罕敲開了伊萊休家的大門。
“尊敬的伊萊休·耶魯先生,您好。久聞大名,我近日到州教會的時候再一次聽到各界朋友對您的稱贊,深感欽佩,今天途經貴府,特來拜訪您。”亞伯拉罕的語氣充滿了謙遜。
“您真是太客氣了,亞伯拉罕先生。”伊萊休的語氣平淡且有距離感。
“在全紐黑文,誰不知道伊萊休先生具有遠見卓識,熱心慈善,并且創立了慈善基金會。您幫助窮人,支持教育,這樣不只是影響了那些受到您幫助的人,更重要的是以您為榜樣,很多上流社會的紳士都開始關注窮人,熱心公益和慈善了。還有您創立的基金會,如今已經幫助了數以百計的孩子,他們將來不管走到哪里,都會記得您,伊萊休·耶魯先生。”
亞伯拉罕一席話既講到了伊萊休所做的慈善事業的方方面面,又對他的行為給予了充分肯定,這一番贊揚說得伊萊休心花怒放。
接下來,亞伯拉罕話鋒一轉,開始訴說起自己的“無能”和悔恨。“身為校方的負責人,我明明知道學校無校舍,師生們無處休息,每天要花費大量時間在路上,耽誤了學習,卻毫無辦法。向上面申請,總也得不到回應,我個人又毫無能力。唉,要是能多幾個像伊萊休先生這樣的人,真心實意地關心窮人、支持教育那該多好啊。只要能申請到一些物資,孩子們就能在學校里住宿,多些時間學習和做研究了。”說完,亞伯拉罕的情緒明顯低落下去。
聽到這里,伊萊休立刻站起身拍著胸口,慷慨地說:“我了解您作為學校負責人的苦衷,難得我們為孩子著想的心都是一樣的。您不必再往上面打報告了,這些物資我想辦法給你們,希望能夠真正幫到那些肯勤奮學習的孩子。”
亞伯拉罕激動地握住伊萊休的手,向他表示由衷的感謝。
后來,伊萊休先生果然向學校捐贈了九捆總價值五百多英鎊的貨物,還有四百多本書,以及英王喬治一世的肖像和紋章。這些現在看起來極其普通的物品,對于當時的耶魯大學來說無異于雪中送炭。為了感謝伊萊休·耶魯的慷慨捐贈,學校正式更名為“耶魯學院”,它就是今日耶魯大學的前身。
要是當年亞伯拉罕沒有敲開伊萊休家的大門,或者在交談的時候絮絮叨叨,抑或是一開始就將目的表現得非常明顯,那么結果未必會這樣了。亞伯拉罕所做的就是從伊萊休感興趣的話題說起,也就掌握了談話的方向。
與人交往時,如果能預先知道對方的喜好,或者在言談當中多注意對方說話的重點,然后在有意無意間自然地談到對方感興趣的事情上來,只要對方不是心情極其糟糕,或者對你非常不滿意的話,他一定會非常高興認識你。
這位亞伯拉罕先生是聰明的,首先,他了解伊萊休的情況,知道對方對慈善事業抱有興趣和責任感。然后對其業績給予肯定和贊揚,這對伊萊休產生了極大的激勵作用。最后,他訴說了自己的無能與悔恨,也贏得了伊萊休極大的同情,從而打動了對方,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和胡佛聊天
保爾·里奇是美國《芝加哥報》的著名記者,這一次,他的任務是采訪總統胡佛,而此時此刻,他正和胡佛坐在同一節火車車廂里。
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的保爾卻苦惱不已,因為盡管表面上他已經擁有了采訪這位著名人物的絕佳機會,可是不管他說什么,胡佛仿佛都不想開口,只是用他智慧的、暗藍色的眼睛瞥了保爾幾眼。
難道就讓機會白白流逝?保爾十分不甘心。他看著窗外飛逝而過的景色,腦子飛快地轉動著。這時候,火車正經過內華達州。他看著窗外那些荒地和白霧彌漫的群山,突然說道:“上帝啊,沒想到內華達州還在用鋤頭和鏟子人工墾殖呢!”
胡佛竟然馬上接話,說道:“近代以來,那些老舊的甚至毫無目的的開墾早就被先進的機械方法替代了……”
在接下來的將近一小時的時間里,胡佛都在興高采烈地對保爾講述有關墾殖的事情,而且越說越興奮,就像停不下來似的,后來還將話題引申到了航空、石油等行業。
盡管從未謀面,但是胡佛竟然和保爾相聊甚歡。而且通過這次經歷,保爾給胡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保爾為何最終讓胡佛開口說話呢?很簡單,他找到了胡佛最感興趣的話題,當人們內心所保存的對某件事情的興趣和激情被調動起來的時候,他們通常會滔滔不絕。
怎樣了解對方的興趣
想要贏得對方的好感,從對方感興趣的話題入手無疑是最快的途徑。不過,關于對方感興趣的事,又該從何處去了解呢?
首先,看看你的朋友中有沒有與對方認識的人或者有工作聯系的人,如果有的話,向他們探聽當然是最容易的。如果你需要了解的是公眾人物,那么留心報紙或刊物,平日多關注對方的興趣愛好,需要的時候就可以運用。
另外,隨時留心交際場中的談話,有些陌生人透露的信息可能正是你需要的。但是必須注意時效性,有些事情也許對方先前感興趣但現在已經不再感興趣,如果有這種情形,切忌貿然再提起,以免引起尷尬,甚至使對方不悅,那樣反而對你不利。
與人相處或有求于人,學會喜人之所喜,好人之所好,這并非是沒有骨氣。在適當的時候說出對方感興趣的話,他人必會將你當成知己。
所謂“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每個人都想聽感興趣的和愛聽的話,每個人都傾向于對自己了解的東西發表深刻的見解。
當然,說話的時候要特別注意技巧:表示敬佩,但不要過分夸張地贊賞,否則他會認為你是阿諛奉承;把握住事情的關鍵,弄懂他的想法,說到對方心坎兒上去,他會認為你是真正的知己。你一面聽他的言談,了解更多他感興趣的事,一面再說幾句贊同的話,如此一來,即使他是個冷漠的人,也會變得和藹可親,容易接近。如果你有求于人,那么就利用這個機會,稍稍表達你的意思,也許成功會向你招手。
揀對方最在行的問題提問
有一名報社記者奉命采訪一位著名銀行家,向他請教金融學中關于國際匯率方面的非常復雜的問題。大約談了15分鐘后,記者站起來準備告辭,他說:“非常感謝,我已經十分了解這個問題了。”銀行家笑道:“年輕人,你很了不起啊,我在銀行工作了40年,到現在都還不是很了解這個問題呢。”
問問別人在行的
上面這個笑話諷刺了一些年輕人,在淺薄地認識了事物的表面之后,就自以為很了解了。這導致他們不喜歡向別人提問,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知識已經足夠豐富了,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事實證明,要想取信于人,贏得別人的好感,表示自己對對方所擅長領域的知識的好奇和尊重是更有效的辦法。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就是這樣一個打破砂鍋問到底的人。羅斯福在任時,白宮的大門永遠敞開著,歡迎各界人士的到來。在面談時,無論對方是專家還是訪客,他總能找到一個雙方都感興趣的話題。在為人處世方面,羅斯福是很成功的。
他的博學多才當然也會引起別人的誤解,人們會說他在炫耀自己,可羅斯福知道,很多知識都是從各界訪客那里學到的,要說自己真的有什么才能,不過是比別人更好奇罷了。
無論什么人,羅斯福都能看到對方的長處,都能問及對方最擅長的領域,這些領域羅斯福未必能觸及,所以他愿意孜孜不倦地學習,他這種好學和謙遜的態度總是讓人感到驚訝。
提問須知
怎樣的提問方式才是巧妙的,才能贏得對方的好感呢?
第一,提出的問題一定要能顯示自己對對方知識的敬佩,這種滿含崇敬的、謙卑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
麥克蘭是世界知名鍛鑄技師,在獲得這樣的成就之前,他至少失去過20份工作。失去這些工作的原因并不是他的能力有問題,而是他忽略了謙卑的重要性。
年輕時候的麥克蘭有本事且很自負,他不是不愛提問,只是他提出的問題太高深而常常使上司下不來臺。在上司的眼中,他顯然“懂得太多”了,于是他不斷地失業。
當麥克蘭發現了自己的問題之后,馬上調整了思路。后來,他試著提出了一個上司十分精通的問題。他看到上司在回答時輕松愉悅的表情,他知道自己不會再失業了。
第二,確定你對這個問題是真的感興趣。
有一次,一位少婦對普斯林頓大學校長邁克博士提出了一個關于道德哲學的問題。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寬泛且沒有誠意,邁克博士立即反問道:“夫人,關于這個問題,你只是想了解一點兒知識呢,還是想重點談一下這個話題呢?”
少婦自討沒趣地走開了,事實上,她提問的時候確實沒什么誠意。
第三,應該確定對方樂于回答這個問題。
問一下你自己,是不是也很討厭別人來追根究底地問一些涉及隱私的問題?比如:你拿到的某個產品的內部價是多少?你半年發了多少獎金?那個俱樂部的會費怎么樣,你得付多少?某某的生日你送了什么禮物,價值多少?
這些問題是不是讓你不想回答而且心煩意亂呢?雖然沒有比你更清楚的人了,但這不屬于擅長的領域。這樣的事情放在別人身上也是一樣,挖人隱私的提問會讓人反感。
有人會問,當我們面對陌生人的時候,怎么知道別人對什么在行呢?
很簡單,可以問問他閑暇的時候干什么,問問他經歷的最驚險的事情……要知道每個人都喜歡談論和自己有關的事情,并且都喜歡發表自己的看法,就算你一時找不到他在行的事情,也可以問問他對近來的某一新聞熱點事件有何看法。
無論你面對的是領袖式的大人物,還是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有一個策略能讓你快速贏得好感,那就是提出一個對方在行的問題,請他談談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