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FBI說:一切從心開始(2)
- 誰都不敢騙你:FBI教你一分鐘識破謊言
- 移然
- 5728字
- 2016-05-25 14:30:01
沒多久,這匹馬就由于吃得太好、缺乏運動而得肥胖癥死了。楚莊王非常傷心,為了表達對這匹馬的寵愛,他決定以大夫之禮厚葬這匹馬。
這實在是一件荒唐的事情!群臣聽說后無不痛心疾首,對待一匹馬的禮遇竟然高過了人!這對大家來說是尊嚴掃地的事情,于是群臣紛紛反對,一些忠直之士甚至以死相諫。可是楚莊王所有心思都在死去的寶馬身上,臣子們越是反對,他越是固執己見。
這時從大殿門口傳來號啕大哭的聲音。嚇了眾人一跳,楚莊王問左右:“是誰在外面大哭啊?”
左右出去一看,回話說:“是侍臣優孟。”
于是楚莊王將優孟傳進殿內,問優孟:“你怎么了?在外面哭得那么傷心。”
優孟哽咽不止,邊擦眼淚邊說道:“大王心愛的馬死了,我比大王還要傷心。我們楚國是一個很大的國家,沒有什么事情是辦不到的,也沒有什么是得不到的。大王要將心愛的馬風風光光地下葬,并且要以大夫之禮厚葬,這沒什么過分的。照我看,這樣的規格還是低了一些,那可是大王最愛的汗血寶馬呀。”
優孟停頓了一下,接著說:“臣請大王把這匹寶馬以國君之禮厚葬,賜給它玉雕棺材,還要讓全國的老百姓都來這里為寶馬負土筑墳。此外,還要通知鄰國前來吊唁,也好讓全天下的人知道大王您愛馬比愛人還要情深,這不是最好的辦法嗎?”
優孟的話音剛落,群臣一片嘩然,楚莊王已經夠荒唐的了,這優孟還來瞎摻和。一時間,大家指責起優孟來。
只有楚莊王默不作聲,優孟話里有話,他聽得很明白。過了一會兒,他輕聲說:“我要以大夫之禮葬馬確實有些不合適,但是作為一國之君,我的話既然已經說出了,怎能反悔呢?”
優孟不失時機地答道:“臣請大王將馬交給廚師,用大鼎烹飪,分給群臣飽餐,讓大家永遠記得大王的寶馬。然后把馬骨頭以六畜之禮下葬,這樣它在九泉之下也會安心的。”
就這樣,優孟先發制人阻止了楚莊王的荒唐行為。可是為什么在群臣之中,只有優孟能夠勸服楚莊王呢?
優孟服侍楚莊王多年,了解楚莊王的脾氣秉性,他知道楚莊王是個愛面子且剛愎自用的人,當楚莊王已經做出決定的時候,根本聽不進任何反對的聲音,所以這件事情就不能用“大王,這樣使不得”之類的話來阻止。不如先順著他的意思來,不但要順著他,還要將這個事情抬到一定的高度,讓楚莊王自己都覺得這么做簡直太荒謬了,于是自己改變了主意。
優孟太了解楚莊王的弱點了,這就是他成功的原因。
聯合抗曹
三國時候,劉備兵敗逃亡,曹操在后面窮追不舍。劉備知道僅憑自己的實力,就算拼死殺敵,也未必能留個全尸,更不用說反敗為勝了。想要扭轉這個敗局,只能和東吳孫權聯合抗曹。
當時的局面是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都在等著另外兩方打起來,自己好坐收漁人之利;同時也都在防著另外兩方聯合起來,以免自己慘遭兼并。
于是諸葛亮毛遂自薦,去東吳勸說孫權。
諸葛亮很清楚孫權這個人,他年少氣盛,自尊心強,而且很有抱負,一心要振興東吳。這是他的優點,也是他的弱點,諸葛亮決定從這里下手。
諸葛亮到了東吳,拜見孫權,并對他說:“眼下曹軍勢如破竹,所向披靡,您光有英雄氣概,想來是不夠的,再加上我軍已經敗退,現在就剩您和曹操對壘了。曹軍人多勢眾,要是沒有足夠兵力與之對抗,我想您還是干脆投降算了。”
這些話戳到了孫權的痛處,孫權反問道:“既然如此,那么你們為何不投降曹操呢?”
諸葛亮回答說:“我主劉備乃漢室后裔,具英雄之姿,就算目前境況這般困難,仍有壯士慕名而來。對抗曹操,那是天命所歸,豈有降于他的道理?”
孫權一聽,心里暗想:“你主是大英雄,誓死不降曹,難道我就是個貪生怕死的人?”
諸葛亮早已看穿孫權的心思,他接著說:“曹操這次追擊我們,一夜跑了三百里,已經沒有力氣了。我們若是被曹操剿滅,他都不用回去,轉個身就會來針對你們。到那個時候,您真的有必勝的把握嗎?可能您會想,您和曹操一直井水不犯河水,他打劉備,不關您的事情。但您了解曹操嗎?他那雄霸天下的野心您真的絲毫沒有看出來嗎?我們死了,您的活路有多少?”
這些話撲滅了孫權心中最后的希望。事實上,對于這件事情,他的確是抱有僥幸心理的。曹操害怕他和劉備聯合而差遣過使者來告訴他,請他不要幫助劉備去對抗自己,劉備一滅,天下就是他們兩個的了。到時候,南北分水而治,互不侵犯,豈不美哉。可惜諸葛亮一語道破事實,的確,曹操在消滅劉備之后,真的會跟自己和平共處嗎?其實孫權并不相信。
諸葛亮看著孫權面部表情的細微變化,知道時機已到,于是接著說:“曹軍雖然人多,但他們是北方人,不善水戰。如果您愿意和我們聯合起來對抗曹操,我們就算以不及曹軍十分之一的兵力也能取勝。”諸葛亮又巧妙地恭維孫權,說他是當世英雄,他的哥哥孫策是驍勇善戰的大將軍,孫權半點不比孫策差,而且比孫策更聰慧,更有國君之氣勢。劉備也是亂世之英雄,如今英雄與英雄的聯合,才是眾望所歸啊。
對于這番勸說與恭維,孫權很受用,雖然心里有些忐忑,但他答應了與劉備聯合抗曹。等到諸葛亮走后,孫權手下的謀臣都勸說孫權不要趟這個渾水,如今劉備已是強弩之末,就讓曹操和他斗到底,東吳在一旁看著就好了,為什么要損失兵力去幫劉備呢?
可是孫權想到自己既然已經答應了諸葛亮,就沒有反悔的余地了,出爾反爾,不是大丈夫所為。
這一點是諸葛亮早就料到的,他知道孫權手下的人會極力反對,他也知道孫權是個明事理而且說一不二的人,所以從孫權那里離開后,就放心地去喝茶了。
正是兩家聯合,最終將曹操擊敗,阻止了他席卷南方、統一天下的步伐。
諸葛亮抓住了孫權的弱點,先發制人,才使得孫劉聯盟得以結成。
那么弱點究竟是什么?
弱點其實很廣泛,我們可以理解為觸動人內心深處的東西,比如一個人的喜好、怨憤、創傷等,這些都是人可以突破的軟肋。當我們看到自己喜歡的人時,眼神會變得柔和起來;當我們的對手看見我們眼中出現這種柔和的眼神時,就會窺到我們的內心,那么我們對那個人的喜愛,就是我們的弱點。
真誠度,決定交往的尺度
與人交往的時候,應該先考察對方是個什么樣的人,再確定與這個人交往的尺度。一個人的行為如果違反常理,就是矯情,矯情則必假,這樣的人往往另有圖謀。
疏遠這些人
春秋時期,管仲是齊國國君齊桓公最仰仗,也是最信任的人,齊桓公尊管仲為仲父。齊桓公的霸業最終得成,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管仲。
桓公四十一年(前645),這個被稱為“春秋第一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的人病重,快要死了,齊桓公懷著無比悲痛的心情去和他告別。
病榻前,齊桓公問管仲:“仲父,在你之后,大臣中誰可以做國相?”
管仲虛弱地對齊桓公說:“大王,知臣莫若君,不過我現在命在旦夕,有些話要向您交代。我死之后,朝中的易牙、豎刁、常之巫以及衛公子開方您一定要疏遠開來。”
這四個人都頗受齊桓公寵愛,管仲此話,讓齊桓公大惑不解。
管仲繼續說:“這幾個人都是奸佞之人,恐怕在我死后,他們會對大王不利。”
齊桓公問:“不會吧,易牙為了讓我知道嬰兒肉是什么滋味,把他自己的親生兒子殺了煮熟給我吃,這樣的人難道不忠心嗎?”
管仲答:“但凡是人,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這個易牙連自己最親的孩子都能不愛,怎么會愛大王呢?”
齊桓公又問:“那豎刁呢?為了能近身侍奉我,他把自己給閹割了,這樣的人難道不忠心嗎?”
管仲答:“但凡是人,沒有不愛惜自己身體的,因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這個豎刁連自己的身體都不愛,又怎么會愛大王呢?”
齊桓公接著再問:“常之巫能夠卜算生死,祛病除災,我留著他總不是壞事吧?”
管仲答:“生死有命,這是天定,不是常之巫能說了算的。如果大王不固守常道,偏偏相信邪說,那么他肯定會因此而驕縱,最后變得無所不為。”
齊桓公最后又問:“那衛公子開方呢,他跟隨我15年,就連他父親死了都不回去奔喪,這樣的人該算忠誠了吧?”
管仲答:“人沒有不愛惜、不尊重自己父親的,這是人之常情,他連自己的父親都不愛,又怎么會愛大王呢?”
齊桓公嘆了口氣,說:“好吧,寡人聽仲父的就是了。”
后悔莫及
管仲死后,齊桓公果然把這四個人趕走了。可是,沒有了管仲扶持的齊桓公在政事上顯得吃力,再加上這四個能讓他開心、能給他安慰的人又不在身邊,齊桓公感到很孤獨。不久他又把這四個人召了回來。這些人受到重用,逐漸專權。
沒過多久開心日子,桓公四十三年(前643),齊桓公病了。據說能祛病除災的常之巫放出謠言,說自己卜算到齊桓公死的日子。之后,易牙、豎刁和衛公子開方一同作亂,關上宮門,筑起高墻,任何人不得入內,就這樣斷絕了宮中和外面的聯系。可憐的齊桓公躺在病榻上,連口水都沒有人端給他。臨死之前,齊桓公討要水喝,只有一宮女冒死爬進去送水。
齊桓公多寵姬,兒子也很多,這為齊國內亂埋下了隱患。在齊桓公病重的日子里,他的五個兒子公子無詭、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黨羽爭奪國君之位。
這一年的冬天,齊桓公在疾病與饑餓的雙重折磨下死去。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悔恨交加,長嘆了一聲,說道:“仲父真的是見識深遠哪!”
齊桓公一死,他的五個兒子就開始興兵互相攻伐,齊國國內一片混亂。齊桓公的尸體在床上放了67天,尸蟲都從窗子里爬了出來。直到十二月十四日,新立的齊國國君無詭才將齊桓公收殮。
可憐齊桓公一世英名,到了晚年卻落得如此下場。坑害他的這四個人偏偏是他晚年最依賴的四個人,管仲明明提醒他這四個人的忠心有假,可他還是沒有保持一定的距離,和他們走得那么近,導致最后的慘劇。
作為一國之君,齊桓公手下聚集了很多人,這些人當中也有真正忠誠的,也有矯情偽裝的,辨明他們的真誠度,然后親賢臣、遠小人是必需的。因為小人就算不禍國殃民,也可能蠱惑人心。
齊桓公為什么最初照管仲的意思做了,之后卻把這幾個人召回來了呢?因為當他擁有了權勢和地位,并且擁有的時間長了之后,就很容易失去警覺,覺得那些恭維的話越來越順耳,而別人的逢迎也就越來越理所當然,離開了這些逢迎和恭維,就渾身不舒服,最終被奸人所害。
我們與人交往,也需要識人。辨別哪些人可以多親近一些,以誠相待;哪些人是那種唯恐天下不亂,凡事恨人有笑人無的,這種人就應該與之保持一定距離。因為后一種人就算他不會來坑害你,他的行為和作風也可能影響到你。
不要低估對方的智慧
以為自己很聰明,自視甚高是我們常常犯的錯誤。聰明本身是沒有錯的,但很多聰明的人卻在競爭中失敗,原因是我們只看到了自己的聰明,卻忽略了對方的智慧。以為自己無所不能,抬著驕傲的頭,根本不去觀察對方的能耐,這樣導致的慘敗的確無話可說。
得寸進尺的東胡人
秦朝末年,中原北方的游牧民族政權——匈奴發生內亂,頭曼單于被自己的兒子冒頓射殺,冒頓當上了匈奴的單于。
與匈奴鄰近的東胡非常強大,東胡人見匈奴內部已經亂了陣腳,便借機挑釁勒索。東胡王派遣使者來到匈奴,向冒頓索求頭曼單于在世時騎的千里馬。冒頓征求大臣們的意見,大臣們紛紛指責東胡,說:“千里馬是匈奴的寶馬,不能白白給他們。”然而冒頓似乎并不生氣,他把千里馬送給了東胡人,還安慰大臣們說:“不能因為一匹馬傷了與鄰國的和氣吧。”
東胡人覺得冒頓很怕他們,不久,他們又派使者對冒頓說,想得到單于的一個閼氏。冒頓就此征求大臣們的意見,大臣們氣憤不已,都說:“東胡太無禮了,竟然要求娶閼氏!我們應該去攻打他們。”冒頓說:“怎么能為一個婦人得罪了鄰國呢?”于是把自己喜歡的一個閼氏送給了東胡。
東胡人先是要千里馬,后來又要寵姬,冒頓都滿足了。這下子,所有人都覺得冒頓軟弱可欺,甚至有些癡傻,否則常人怎么可能如此受氣,還能夠忍氣吞聲呢?從此,東胡人根本不把匈奴人放在眼里。東胡王更加肆無忌憚,乘機向匈奴的邊境進軍。
匈奴并不懦弱
東胡和匈奴之間有一塊方圓一千多里的荒廢土地,沒有人居住,兩國在這塊地的兩邊修建哨所。東胡王派人到匈奴去,要求冒頓以此地相贈。冒頓召集群臣,征求大家的意見。群臣對冒頓已經沒有多少信心,之前那些無理的要求冒頓都答應了,這次要一片荒原,他肯定會為了求和不肯拒絕吧。于是有大臣說:“反正這是一塊空地,給不給他們都行。”冒頓大怒說:“土地是一個國家的根本,這塊地就算是片荒原,也是我匈奴的領土,怎么能隨便將領地讓給別人呢?”他處死了那些主張給東胡土地的大臣,隨后暗地里調兵遣將,準備發兵攻打東胡。
匈奴將士都受夠了東胡的氣,這次看冒頓單于終于不再退讓,人人奮勇當先,大軍氣勢銳不可當。由于冒頓之前表現出的“妥協退讓”使東胡人一開始很輕視他,沒有對他加以防備。結果冒頓帶領匈奴軍隊大敗東胡,將東胡的土地、百姓和牲畜財產都收歸己有,而東胡王也死在了戰亂之中。
起初,東胡的勢力強于匈奴,冒頓也知道這個局面,所以他假意蒙蔽東胡,讓自己顯得軟弱無用,更沒有統領一個部族的能力,讓東胡人放松警惕,直至東胡人完全不把他放在眼里。然后,在東胡人最放松、最得意的時候,冒頓再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最終擊敗了強勢的東胡。
東胡之所以會慘敗,不在于他們國力不強盛,也不在于他們兵不多、將不夠,相反,他們實力強大。被滅族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們太過低估匈奴人的智慧,將冒頓的韜光養晦當成軟弱無能,最后敗在匈奴手里。
冒頓征服東胡回來以后,又攻打月氏國并獲勝,之后向南兼并了樓煩、白羊河南王,并收復了秦朝時蒙恬鎮守的匈奴土地。匈奴的勢力范圍迅速擴大,力量也逐漸增強。當時中原地區正是劉邦和項羽對壘之時,無暇顧及匈奴,于是在冒頓帶領下的匈奴在這段時間變得非常強大。
到吳國當人質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舉兵討伐越國,越王勾踐派一幫死士向吳軍挑戰,他們排成三行沖進吳軍陣地,大呼著自刎身亡。這情景把吳軍都震住了,越王勾踐趁著吳軍沒有緩過神的時候發動了襲擊,吳軍大敗,闔閭重傷。
闔閭臨死的時候,讓伍子胥推薦繼承人。伍子胥認為夫差堪當大任,于是吳國的大權在闔閭死后就交到了夫差手上。闔閭咽氣之前,對夫差說的最后一句話是“勿忘越國”,意思是讓夫差雪恥。
公元前493年,勾踐聽說夫差在勤加練兵,要報復自己,于是他打算先發制人,在吳國沒有準備好的時候就去進攻。謀臣范蠡阻止勾踐說:“兵器是兇器,攻戰是背德,爭先打是事情中最下等的。陰謀去做背德的事情,使用兇器,親身參與最下等的事情,必定會失敗的。”
勾踐主意已定,不聽范蠡勸告,執意舉兵攻吳。
夫差聽到消息后,動用了全國最精銳的部隊阻擊越軍,最后在夫椒大敗勾踐。勾踐最終只剩下不到5000人,退守會稽山。夫差乘勝追擊,包圍了會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