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持之以恒,終有所成

辨既明矣,思既慎矣,問既審矣,學既能矣,又從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謂篤行。

——王陽明

一只沉于水中的河蚌,堅持不懈地用沙粒磨礪自己,最終孕育出了絕美的珍珠;一塊生鐵,堅持以烈火灼燒身軀,終于鑄就成了一把鋒利的寶劍;許多成功人士,正是有了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讓原本平凡的人生變成了傳奇。豪言壯語只能讓人熱血沸騰,卻不能促使一個人以厚積薄發的姿態去實現理想。只有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讓人披荊斬棘,在人生道路上不斷前進。

關于持之以恒這個話題,一生以“致良知”為目標的王陽明有自己的觀點:“辨既明矣,思既慎矣,問既審矣,學既能矣,又從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謂篤行。”這段話的意思是:當已達到能分辨清楚,已思考慎密,已問得詳細,已學會了,還精進不已,持續不斷地用功,這才能叫做篤行(切實地踐行)。比如說,學生學會一個數學公式后,盡管他已經對這個公式理解透徹,可是如果他不繼續用這個公式去解題,多加練習的話,那么他就無法徹底地掌握這個公式,也就談不上“篤行”了。

王陽明的這番話,核心要點正是落在了“篤行”二字上,而“篤行”就是做事堅持到底,這也是現在很多人缺乏的持之以恒的決心和行動。凡事,尤其是自己選擇了的事,務必要“篤行”,而不是今天去獵奇,后天去冒險或者抱著僥幸的心理去做事;否則,再簡單的事,不能持續用功地付諸行動,都有可能與原本近在咫尺的成功失之交臂。

清朝初年,有一位著名的學者、史學家名叫萬斯同,他參與并編纂了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史書合集——《二十四史》,為后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然而,能夠參與完成如此鴻篇巨制的萬斯同,小時候卻是一個頑皮不堪的孩子。由于他少年時期貪玩過度,結果在客人面前丟盡了面子,最后遭到大家的一致批評。萬斯同一氣之下,竟然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盛怒的父親關進了書房。

閑來無事,萬斯同便翻開了書架上的書,他發現讀書原來也挺有趣的,于是津津有味地看了下去。這一看,便是一年多。在這一年的時間里,萬斯同“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無論在閱讀中遇到多大的障礙和困惑都能堅持下來,而他這種手不釋卷的精神也得到了父親的贊賞。正是因為這種日積月累的勤學苦讀,讓萬斯同逐漸成長為一個通曉歷史熟知國學文化的著名學者。后來,在參與《二十四史》中《明史》的纂修工作時,參加纂修的官員有五六十人,每篇初稿完成都要送到萬斯同那里進行審查。萬斯同每看完一篇稿子之后都會告訴編纂者:翻開哪一本書中的哪一卷哪一頁,哪件事情需要進行補充說明。結果人們找到書中的位置后,發現竟然完全正確。對史書掌握到如此爛熟于心的地步,讓萬斯同成為了后代學者十分敬仰的人物。

讀書是一件很枯燥很乏味的事情,然而,萬斯同卻能深入地鉆研進去,從一本書到十本書,從十本書到一屋子書,直至將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印刻在心中……這種漫長而辛苦的積累,終于讓他收獲了豐富的知識,成為一個有資格去總結和品評歷史的人。試想一下,如果萬斯同只看了幾本書就覺得自己有了可以炫耀的資本,或者是讀了不少書卻僅僅是走馬觀花的話,那么他寫出來的東西必然是一錢不值,更何談指揮和批閱別的纂編者整理的資料呢?

王陽明提倡“篤行”,而他本人也的確是一個凡事都能用心用到骨髓中的人。無論對儒學、道學、佛學還是軍事、辭章,他都有一種不行到盡頭不言放棄的精神。正是有了這種持之以恒的心態,王陽明的悟道才比很多人更加深刻和高遠,一個很平常的事物或現象都能被他解讀出非同尋常的意義。從更深的層面來看,心學中所說的“致良知”,就是讓人從對外物的注意力而轉移到對內心的注意力,而“致”的含義就是讓人不斷地去感悟內心深處。感受得越深,一個人對自己的才能認識得越深刻。這種對悟心的堅持,就成為對萬事萬物的堅持。

當今社會,人心浮躁,很多人都想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甚至想在最短的時間內證明自己的價值。于是,就誕生了戀愛速成、學業速成、事業速成等急功近利的事情,結果造成了人們對很多事情都是淺嘗輒止,嘗到一點甜頭或者得到一點好處就拂袖而去。事實上,這種看似高明的做事和處世法則,讓很多自以為是的人失去了與成功“親密接觸”的機會,最終一無所獲。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古蔺县| 桦川县| 双城市| 霞浦县| 布拖县| 宁夏| 洛南县| 白河县| 安阳县| 呼和浩特市| 安塞县| 虹口区| 乌拉特前旗| 明水县| 茌平县| 布尔津县| 建瓯市| 陇西县| 资中县| 武夷山市| 青海省| 镇原县| 沙田区| 清徐县| 邳州市| 琼结县| 黔江区| 闵行区| 睢宁县| 文山县| 咸宁市| 嘉鱼县| 台安县| 嘉峪关市| 高安市| 兴海县| 桐乡市| 西安市| 平遥县| 共和县| 革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