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作戰第二(1)

打仗不是打兵馬,是打錢糧

原文

作戰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后十萬之師舉矣。

華杉詳解

《作戰篇》,曹操注:“欲戰,必先算其費,務因糧于敵也。”要打仗,先算算要花多少錢,想想能不能從敵人那里搞到糧食。

張預注:“計算已定,然后完車馬,利器械,運糧草,約費用,以做戰備,故次計。”他這里是講《孫子兵法》的邏輯順序,先是廟算、“五事七計”,看有沒有勝算。勝算在握,決定打了,接著算,算什么呢?費用預算,算要花多少錢。

孫子開始算了,要多少兵馬,多少錢。

“馳車千駟”,馳車,是輕車、戰車。“駟”,一輛車四匹馬拉,跑得快。孫子的時代,馬蹬還沒有發明,人騎馬上廝殺還不穩當,所以沒有騎兵,都是戰車。《司馬法》說,一車,車上配備甲士三人,跟著步卒七十二人,跟后來的坦克戰術差不多,步兵跟在戰車后面。

所以一輛戰車是七十五人,我們讀史常讀到“千乘之國”,就是有一千輛戰車,七萬五千人的部隊,這就是他的軍事實力。

“革車千乘”。革車,是輜重車,裝糧食、戰具、炊具、衣服等物資的。《司馬法》說,一輛革車配十個炊事員,五個保管員,五個管養馬的,五個管砍柴打水的,共二十五人。所以一千輛革車是兩萬五千人。這加起來就是“帶甲十萬”,一千輛四匹馬拉的戰車,配備七萬五千人,一千輛輜重車,配備二萬五千人,加起來就是十萬人的軍隊。

這么大的部隊,還要“千里饋糧”,你得給他運糧呀!古代打仗,運糧是個大事,若遠征匈奴,出發時十車糧食,運到前線部隊只能給他兩車。為啥?因為有四車被運糧部隊在去的路上吃掉了,還要留四車給他們在回來的路上吃,因為還有好幾個月返程呢。若糧不夠,他們在路上餓死了。我說這個比例還是比較高的。李筌注解說,千里之外運糧,得二十人奉一人,費二十人的口糧才能運一個士兵吃的上去!

還有迎來送往的使者賓客,車甲器械的修繕,膠漆之材,都是錢!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日費千金,十萬之師才能運轉。

所以《孫子兵法》第一篇講實力對比,風險評估,勝算幾何,第二篇就講費用預算,資源保障,這和我們經營的道理,真是一模一樣。

漢武大帝,一世英名,毀于軍費

原文

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

華杉詳解

賈林注:“戰雖勝人,久則無利。兵貴全勝,鈍兵錯銳,士傷馬疲,則屈。”

戰爭是為了獲利,如果打的時間太長,消耗太大,就得不償失了。

“久暴師則國用不足”,長期征戰,國家就拖垮了。所謂“漢武大帝”,就是深刻教訓。

在咱們的歷史教材和電影電視里,漢武帝的形象,是相當的高大上。而事實上,像他那么窮兵黷武,多大國家也得被他拖垮,他不僅把政府搞破產,而且把全國人民都逼破產了。

所以孫子的偉大,就在于不是因為他是兵家,就拼命忽悠主公打仗,好讓他建功立業。恰恰相反,他拼命勸你別打。因為他是真正的智者,而且是真正的仁者,是負責任的人!

人性的弱點,就是好大喜功,不光統治者好大喜功,小老百姓做了炮灰填了萬人坑,被搞得家破人亡,他還是崇拜迷戀那好大喜功的統治者。

漢武帝之世,被稱為“盛世”。他繼承的,是文景之治,是“治世”。中國歷史上的好日子,就是治世和盛世。人們都津津樂道盛世,卻不知道治世才是人間天堂,盛世你可能就會家破人亡,做了盛世贊歌中的炮灰。

治世是什么呢?就是休養生息,稅收極低,達到三十稅一差不多。貿易關稅、過路費、過橋費全部沒有。民營企業投資自由,別說負面清單管理,根本沒有負面清單。煮海造鹽,開礦煉鐵,甚至開銅礦鑄錢,全部自由。就和現在的自由經濟國家一樣,發鈔票的銀行也可以是民營。

文景之治,和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就是這樣的治世。簡單說治世就是自由和自治社會。小政府,不干預民間文化經濟和生活。法無禁止皆可為。而那法禁止的東西極少,比劉邦的“約法三章”多不了幾條。

這樣休養生息,民間活力空前釋放,社會財富迅猛增加。

文景治世下來,到漢武帝即位的時候,國庫的錢財糧食堆得裝不下,史書上說拴錢的繩子都爛了,錢還沒地方花。他就開始找地方花了。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現在憤青們說起這句話,還飽含熱淚和激情。可不知道,這句話的背后,是從政府到民間的全國破產。

漢武帝年年窮兵黷武,開疆拓土,國庫很快空了。他就開始搞國營企業,所謂鹽鐵論。鹽家家要吃吧,由央企壟斷,民間不許經營。農業社會,家家都要鐮刀鋤頭吧,央企壟斷開礦煉鐵,民間不許經營。

中國由央企壟斷國計民生,形成第二稅務局的制度,發端于春秋時齊國的管子,固化于漢武帝,一直到今天,吃鹽還是央企壟斷。

央企的錢很快也不夠漢武帝花了,他開始隨意加稅。加稅也加到頭了,他開始對社會財富存量收稅,要求全國中產以上人家向政府申報財產,課以財產稅。

大家當然不愿意申報,或者少報。漢武帝就下令全國人民相互舉報,有虛報的,鄰居或朋友向政府舉報,舉報者可得到被舉報者財產的一半!

這一下子,潘多拉的魔盒打開了,官吏乘機勒索,沒虛報的也被誣成了虛報。所有中產以上人家,全部破產。

到漢武帝晚年,國家快玩不下去了。空前巨大的政治壓力,讓他給全國人民寫了檢討:

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靡費天下者,悉罷之。

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份帝王罪己詔:《輪臺罪己詔》。

“拙速”,就是準備要慢、動手要快

原文

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華杉詳解

打仗拖得時間長了,后方和外交都會出問題。如果兵疲氣挫,力盡財竭,列國諸侯就會乘你的危機而起兵進攻。到那時,再有智謀的人,也束手無策,所以用兵只聽說過老老實實的速決,沒見過弄巧的持久。

典型歷史教訓是隋煬帝楊廣,他的性格和漢武帝差不多,能力也很強,也是絕頂聰明,文武雙全。能者多勞,他就取個年號叫“大業”,要做一番大事業。

開挖大運河是他澤被子孫的大事業。如果只做這一件,他就名垂青史了。但人生苦短,他要集中力量把大事都干完,于是遷都洛陽,營建東都,又親征吐谷渾,三伐高句麗,搞得民窮財盡,天下愁苦。為他造船工期之緊,弄得工匠腳一直泡水里都生蛆了。

于是楊玄感、李密等英雄乘弊而起,天下大亂,楊廣就丟了腦袋。

孫子這篇兵法是寫給吳王闔閭的。不過闔閭后來也成了這一條的反面案例,就是吳楚桑葉戰爭。

桑葉戰爭名字是我取的。就是吳楚接壤地,兩個小姑娘爭一棵樹上的桑葉,吵了一架,或許還動了手。結果雙方家長都比較火爆,就抄家伙打殺起來。死了人,雙方邊防官就動了軍隊,最后發展成兩國大戰。

大戰的結果,是吳軍攻陷了楚國首都郢都,楚昭王逃亡了。這是春秋戰史上第一次有諸侯國國都被攻陷。

吳王興奮啊,就待在郢都作威作福。時間長了,越國看他軍隊待在楚國,國內空虛,就“乘其弊而起”,發兵攻吳。楚昭王又從秦國搬來救兵。闔閭和秦軍作戰不利,他的弟弟夫概起了異心,也“乘其弊而起”,偷偷溜回國自立為王了。

闔閭趕忙回國平叛。好歹應付過去了,夫概率本部投降了楚國。

所以闔閭打了個空前的大勝仗,不能見好就收,反而差點覆滅,大傷元氣,什么利益沒撈到。這沒有利益,當初為什么要開仗呢?人們做事總是會忘了目的,就是這樣。

“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巧的東西長久不了,就那一下。就像時尚服裝就能穿一季,最時尚的只能穿一次,標準襯衣能穿十年。

“拙速”,曾國藩把它體會為“不疾而速”。從戰略來說,從人生道路來說,老老實實做事,踏踏實實積累,每天進步一點點,二十年你就超過所有人。功夫都在平時,都在基本面。

從打仗來說,拙速,就是準備要慢,動手要快。這就是林彪著名的“四快一慢”戰術。

“四快”是指:

1.向敵軍前進要快。進攻時要善于出其不意,長途奔襲,以抓住敵軍。

2.攻擊準備要快。抓住敵軍后,看地形、選突破口、調動兵力、布置火力、構筑工事、戰斗動員等各項準備都要快。

3.擴張戰果要快。突破“一點”后,堅決擴張戰果,使敵軍無法恢復防御。

4.追擊要快。敵軍潰退后,要猛追到底,使敵軍無法逃跑和重新組織抵抗。

“一慢”是指發起總攻擊要慢。要在查清敵情、地形,選好突破口,布置好兵力、火力,做好準備后再發起進攻。

林彪的“四快一慢”,就是孫子兵貴拙速的最好注解了。

利害關系:先考慮避害,再考慮趨利

原文

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能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華杉詳解

賈林注:“兵久無功,諸侯生心。”

杜佑注:“兵者兇器,久者生變。若智伯圍趙,逾年不歸,卒為襄子所擒,身死國分。”

他說的這個智伯,是春秋時晉國四大家族,智、韓、趙、魏的智氏。四大家族,智氏最強,智伯做了晉國執政。先后找韓、魏兩家索要土地,兩家都給他用了“卑而驕之”之計,痛痛快快給了。因為不給,打不過他。給了,好讓他再去惹別人。

智伯志得意滿,又找趙襄子要。這回要的,是趙家最好的地,關鍵是趙家祖先宗廟所在,無論如何不能給。于是就開仗了。

智伯裹挾韓、魏兩家一起伐趙,許諾滅了趙氏,分土地給他們。這仗打了三年,趙家支持不住了。派使者找韓、魏兩家,說智伯怎么回事你們都知道,哪會分土地給你們,不過是各個擊破罷了。不如我們三家聯手滅了智氏,分了他家土地。

韓、魏兩家早等著這一天,就差一個人來捅破窗戶紙。于是陣前倒戈,突襲殺了智伯。不僅分了智伯土地,而且之后滅了國君,三家分晉,把整個晉國瓜分了,在后來的戰國七雄里,韓、趙、魏就占了三國。

智伯也是文武全才的人,而且作為晉國執政,他的政治、經濟實力都遠超另外三家。攻打趙氏,如果能等待時機,周密準備,一鼓而下,三家可能就真被他一鼓而下了,晉國可能就成了智國,沒有后來三家分晉的韓、魏、趙了。但夜長夢多,兵久弊生,反為三家所害。趙襄子對智伯是刻骨仇恨,把他的人頭骨上了漆做酒器,每天端著喝酒才解恨。這就是智伯的下場。

“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李筌注:“利害相依所生,先知其害,然后知其利也。”

不完全了解用兵有害方面的人,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的有利方面。

李嘉誠說,做任何事情先考慮失敗。

經營和打仗一樣,是九死一生的事情。其實比打仗的勝算還低十倍。因為打仗就是兩方打,不是你勝就是我勝,經營是你不知道跟誰在打。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我們不要一臉無辜:“怎么會這樣?”不能“成功了都是自己偉大,失敗了那是環境變化”。環境本來沒義務等我,先能避害,然后才可趨利。因為利今天沒有,明天還可以再圖。而害卻可能讓我輸掉老本,徹底出局。所以避害比趨利重要得多。

為什么我們的趨利意識總是百倍于避害意識呢?主要是因為僥幸心理,賭一把。有人說,大不了重新來過!不是每個人都有史玉柱的命,出局了就沒法重來了,因為那牌局里的人都不白給,你手里沒牌了,拿什么入局?

把戰爭成本降低,就能提高勝算

原文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國之貧于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于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于丘役。

華杉詳解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

“役不再籍”,就是一次征兵就解決問題,不要仗打了一半,人打沒了,又回國征兵。

“糧不三載”,這要求更高了。“不三載”,就是兩載。去的時候帶一次糧食,回來的時候再送一次糧食給軍隊路上吃。中間吃什么呢?“因糧于敵”,吃敵人的,能克敵拔城,得了他的儲積,就不用國內運糧了。楚漢相爭,劉邦就是先占了秦朝留下來的中央糧庫——敖倉。楚軍餓得嗷嗷叫,他始終不愁吃不愁穿。

一次把事情做對,一定搞定,不返工,就是最高效率。看來做任何事的道理都一樣。

國之貧于師則遠輸,遠輸則百姓貧。

杜牧注解說,糧食是重物。要運糧食,就要人去運,牛拉車,則農夫耕牛都離開了農田,沒人耕地,百姓不得不貧。

管子說:“粟行三百里,則國無一年之積。粟行四百里,則國無二年之積。粟行五百里,則眾有饑色。”運糧行程三百里,則一年的存糧沒了;行程四百里,則兩年的存糧沒了;五百里,則全國人民都要餓肚子。所以諸葛亮北伐,他得攢三年糧食才能伐一回,魏國也把他這糧食賬算得一清二楚,知道他下回什么時候來。每次他來,堅壁高壘,不跟他打,時間一到,他糧食吃完了,自己就回去了。所以諸葛亮哪有什么計,別人把他計得一清二楚。最后一次在五丈原,他送女人衣服羞辱司馬懿,司馬懿也不出戰,活活把諸葛亮耗死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冀州市| 金坛市| 永定县| 乌拉特后旗| 古田县| 桂平市| 大新县| 曲周县| 东兰县| 固原市| 平乡县| 宁波市| 宁陵县| 成都市| 宣汉县| 金平| 石屏县| 嘉禾县| 许昌县| 保靖县| 江西省| 吉首市| 陵水| 东乡族自治县| 彩票| 乌鲁木齐县| 玛纳斯县| 涞源县| 扬州市| 普定县| 崇义县| 台南县| 谷城县| 八宿县| 汝州市| 峨山| 斗六市| 乌拉特后旗| 高雄市| 平山县| 清镇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