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計篇第一(4)
- 華杉講透《孫子兵法》(精裝版)
- 華杉
- 4999字
- 2016-05-18 10:21:37
所以這杜能,比晁錯、齊泰、黃子澄都冤!
曾國藩罵唐昭宗強迫杜能在前,又翻臉誅之于后,其作為正是一個亡國之君。他也檢討自己。他說:“我在軍打仗的時候,有時聽了幕僚一個定計,之后敗挫。我或許并沒有歸咎于他。但是見面的時候,卻難免露出臉色來,還是我自己不懂道理,修為不夠?!?
關于這“露出臉色”來的,他又講了一個案例:
后唐末帝李從珂擔心石敬瑭謀反。李崧、呂琦進言說,石敬瑭若反,必需契丹之援,您若與契丹和親,石敬瑭就沒機會了。本來計議已定,薛文遇卻說天子之尊,豈能侍奉夷狄,還引用了昭君詩“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來諷刺。李從珂改了主意,把李崧、呂琦罵了一頓,說你們要把我女兒往火坑里送!二人跪地謝罪。呂琦腿腳不好,跪拜得慢些,李從珂還罵:“你給我擺架子么?”呂琦說:“您曉得我腿腳不靈便啊。”李從珂不罷休,還是把他降職。
后來石敬瑭果然引契丹打破唐兵。這回李從珂曉得是不該聽薛文遇的,又恨薛文遇,一見到薛文遇就罵:“我見此物肉顫!”幾欲抽刀刺之。李從珂后來為石敬瑭所滅。
曾國藩總結說:“大抵失敗而歸咎于謀主者,庸人之恒情也?!?
成敗不一定,過去的案例不等于可以照做,也不等于不可以照做。
領導者要自己負決策責任。事情搞糟了,怪誰出的主意,那是“庸人之恒情也”,庸人都這樣。
踢球每一步都有假動作,但那不是贏球的本質
原文
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華杉詳解
這叫“戰略欺騙”,核心就是“使敵無備也”,讓他沒防備。因為他若有防備,我就沒勝算;他若沒防備,而我把全部力量投擲過去,他就垮了。
著名案例是韓信木罌渡江。
楚漢相爭,劉邦形勢不太好,魏王豹就想轉會。他以母親生病為由向劉邦請假回家,然后就投了項羽。劉邦派韓信去打,在臨晉與魏王豹隔河相拒。韓信只搜得一百多條船,在江邊一字排開,每天作勢要渡河。魏王豹嚴陣以待。韓信則偷偷安排人采買制作木罌(yīng),就是一種腹大口小的裝水的木罐或瓦罐。帶大部隊轉到夏陽,用木罌扎成筏,從夏陽渡河襲安邑,打了魏王豹一個側翼,最后俘虜了魏王豹。
魏王豹聽說韓信在夏陽登陸時驚問:“夏陽沒船啊!他哪來的船?”這是他沒有以“替代品”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沒有船,不等于沒有渡河工具。
韓信這是“遠而示之近”,要從遠處進攻,就在近處演戲。
“近而示之遠”的案例也有,春秋末年吳越爭霸,吳與越夾水相距,越派士卒分別于上下游,相距五里,夜里鳴鼓而進,吳只得兩邊分兵去救。而實際越人之所以要晚上演戲,就是因為派去的鼓多人少,是虛張聲勢。等吳人分兵去了,越軍主力從正面渡河,直取吳中軍,大敗吳國。
這是虛張聲勢、聲東擊西之計,雙方都明白,但是聲勢也不一定是虛張的,聲東也不一定擊西,也可能真的擊東。就像罰點球,守門員知道,你肯定要用假動作晃我,而那假動作,又可能是真動作,是你假裝是假動作。那么這真真假假,到底誰能贏呢?對于射門的人來說,要射得穩、準、狠,如果自己打飛了,人家怎么守你也進不了。對于守門員來說,反應要快,還得有些運氣。而且守門員也可以用假動作去騙射門的。
那前鋒和守門員平時訓練練什么呢?練假動作嗎?當然不是,一練體能,二練技術,三練戰術配合,這才是戰斗的本質。
說韓信能打仗,載諸史冊的都是奇謀巧計,給人很大誤區,以為打仗就是打這個。而本質上,大將就像總經理,運營管理才是本質。所以韓信說劉邦只能帶十萬兵,多了他就不會玩兒,而韓信帶兵,是多多益善,給他一百萬,他也能像運用自己的手臂一樣指揮自如。這才是韓信的真本事。
所以三十六計,只能當個故事聽,別把那當成戰爭。
曾國藩甚至對韓信木罌渡江的真實性表示懷疑。他說拿瓦罐扎成筏子能讓大部隊渡河,基本不可能。他還懷疑韓信的另一個壯舉,就是拿土袋子在上游攔一個臨時水庫,下游水淺了,讓敵軍渡河,渡一半的時候,把土袋子一下子拿開,潰壩放水下來把敵軍淹死。曾國藩說這水庫大壩可不是一人扔一袋土就能建起來,更不可能一下子又把它撤掉,誰去撤?怎么撤?根本不可能。
曾國藩說:“我們湘軍打的一些勝仗,我看到文人們寫的報道,我都拍案叫絕,不知道這仗原來是這么打的!太神奇了,那肯定不是我!”
他總結說:“我還在,這戰報就已經面目全非到我都不敢相信了。那太史公也是文人,他去尋訪韓信的故事,也難免有獵奇渲染之事?!?
計策就那兩下子,雙方都讀過兵書,每次接仗都必然要用那些計策,比如我要打哪兒,我一定想方設法騙你是別的地方。你也曉得我肯定要騙你,你也曉得我可能要讓你誤以為我騙你,其實我沒騙你,我真的就打這里。
那又如何?
踢球每一步都有假動作,但那不是贏球的本質。
成大事者有三戒,戒貪是第一
原文
利而誘之,亂而取之。
華杉詳解
李筌注解:“敵貪利必亂,亂則可取之?!?
戰例還是前面說的李牧敗匈奴的事。堅壁清野,閉門十年不戰,把敵我雙方都憋壞了。我方將士憋壞了,每天好吃好喝好訓練,都想上戰場報效國家。敵方將士也憋壞了,這堅壁清野啥也沒有,已經十年沒搶到東西,都窮死了。
這時候李牧覺得可以出戰了。他這一戰,是不戰則已、一戰而定的戰,是傾巢出動的決戰,是他選擇的決戰,對方根本不曉得是決戰。
李牧先是大縱畜牧,放牧的人滿山遍野。匈奴小股人馬入侵,李牧就假裝失敗,故意把幾千人丟棄給匈奴。匈奴搶東西搶紅了眼,單于聞之大喜,率眾大至。李牧布下奇陣,左右夾擊,大破匈奴十余萬騎。滅了襜襤,打敗了東胡,收降了林胡,單于逃跑。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
貪是人性的大弱點。春秋時,秦穆公問蹇叔,我怎樣才能稱霸天下呢?蹇叔說:
“夫霸天下者有三戒:毋貪,毋忿,毋急。貪則多失,忿則多難,急則多蹶。夫審大小而圖之,烏用貪?衡彼己而施之,烏用忿?酌緩急而布之,烏用急?君能戒此三者,于霸也近矣?!?
霸天下的人有三戒:戒貪,戒忿,戒急。貪心,就會失去越多;忿怒,就容易有難;急躁,就會摔跟頭。審查利害大小而圖之,哪需要貪呢?將心比心,換位思考,衡量彼己,哪需要生對方的氣呢?斟酌事情的緩急,從容計劃安排,哪需要急躁呢?您能持這三條戒,霸業就近了。
下判斷、做事業,要把握兩條:趨利、避害。趨利和避害的權重,應該至少是相當的,五十對五十。但是,往往都成了七比三,甚至九比一。為什么,因為利往往在明處,在眼前,讓人激動;而害在暗處,在遠處,讓人心生僥幸。我們經??吹饺?,去做一些利益極小,而隱患極大的事情。為什么呢?因為那利馬上可以得到。而那害,那明明白白的害,他卻不可救藥地認為“不一定”。
不貪心,就不會上當。所有的騙局,都是從“貪”字入手。這騙局,可不是別人來騙你說工地上挖到寶,是你自己會騙自己。
人哪,只要一看到利,就會開足馬力拼命騙自己:拿吧!沒事的!
不要讓你的欲望來左右你對利害的判斷。
不能勝利,就要能等待
原文
實而備之,強而避之。
華杉詳解
“實而備之”,如果敵人兵勢既實,則我當為不可勝之計以待之,不要輕舉妄動。李靖說:“觀其虛則進,見其實則止?!?
“強而避之”,梅堯臣注:“彼強,則我當避其銳。”
杜佑注:“彼府庫充實,士卒銳盛,則當退避以伺其虛懈,觀變而應之?!?
人們往往有一個誤區,認為行動才有機會。卻忘了事物的另一面:行動必有代價。就像那句常說的話:不作死,就不會死。
《孫子兵法》開篇說了:“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币粍幼骶褪巧来嫱?,不僅是戰士們的生死存亡,而且是國家的生死存亡,所以一定要慎之又慎。
第二個觀念,勝可知而不可為。探查敵我,便知道有沒有勝算。如果沒有勝算,你想上了戰場再強取其勝,那是不可為。因為敵人也是身經百戰,不是我們喊幾句口號就能打敗了。更何況口號人家也沒比我們少喊。
第三個觀念,不要百戰百勝,要一戰而定。打過來打過去,沒什么結果,還要接著打,白白流血,浪費錢糧。那是為將之罪。要看準時機,穩準狠一戰而定,解決問題。
所以當敵方實而強,我們一要防備避戰;二要耐心忍耐;三要外交協調;四要伺其虛懈,等他犯錯,引他失誤,如李世民言:“多方以誤”;五則看準時機,一鼓而下。
典型戰例是呂蒙取關羽。
關羽在荊州,兵勢強盛,百戰百勝,甚至收降了魏軍猛將于禁,北方多處反叛曹操的民間武裝都響應他,受他遙控。關羽威震華夏,以至于曹操都想遷都以避其鋒芒。司馬懿獻計,東吳必不愿關羽得志,于是聯絡東吳,共同對付關羽。
劉備的荊州本是跟孫權借的,借了賴著不還,雙方談判,各分了一半。所以東吳在此事上心里是不平衡的。偏偏此時關羽驕傲自大,無所顧忌,因新得于禁三萬人馬,糧草不夠,竟恃強搶了東吳糧倉。新仇舊恨,孫權就下了決心。
孫劉是聯盟,關羽在荊州,本來只是對魏作戰,此時一心要取魏樊城。但他也并未放松對東吳的警惕,怕東吳大將呂蒙抄他后路,所以留了大量備兵留守荊州。
所以對此時如日中天的關羽,曹操是恨不得強而避之,呂蒙則是實而備之。呂蒙要取荊州,須得讓他撤去荊州守備,讓荊州由實變虛。
關羽有調動荊州兵馬的需求,因為他要取樊城,北方前線缺人。荊州的部隊是留下防呂蒙的。呂蒙于是想了一招:裝病。
呂蒙裝病倒是容易,因為人人都知道他本來多病,而且還真在此戰之后病死了。呂蒙稱病回建業,換來陸遜鎮守陸口。
陸遜此時,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年輕人。他一到,就以超級粉絲的身份,給關羽寫了一封表達無限仰慕的信,向偶像報到:“能和您的防區接臨,這是我一生的榮幸,希望關叔叔多多關心愛護年輕人,我絕不敢,也不會與您為敵?!?
關羽放了心,就把荊州兵馬調到樊城前線去了。這邊呂蒙即刻率大軍殺回來,取了荊州,抄了關羽后路。到此戰結束,關羽被俘斬首。
劉備之敗,實敗于關羽。荊州一失,就決定了劉備在統一天下的競爭中已經出局。因為荊州才是他逐鹿中原的門票。之后諸葛亮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在蜀北漢中那“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萬山叢中,他哪里殺得出來?運糧還得靠木牛流馬的神話。至于關羽之死直接導致張飛、劉備的相繼死去,三兄弟時代結束,也是令人扼腕。
關羽是典型的百戰百勝,一敗而亡?!秾O子兵法》說,真正的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因為善戰者不打那么多仗,只打容易的仗,不打跌宕起伏的仗,沒有那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故事都是講給老百姓聽的,關羽則恰恰和孫子的勝將標準相反,他威名赫赫,在民間是集道德、智慧、武功于一身的千古第一人,而在專業人士看來,關羽實誤國之臣也。
忘了本謀,是每個人常犯的毛病
原文
怒而撓之。
華杉詳解
杜牧注解說:“大將剛戾者,可激之令怒,則逞志快意,不顧本謀也?!?
對剛烈易怒的敵將,激怒他,給他施以沖動的魔法,他為解一時之恨,逞志快意,就會不顧本謀,本來要干的、最重要的事也不顧了,一定要馬上解恨。結果恨沒解,把自己的命搭進去了。
這種詭計,主要是針對性格剛烈的敵將?!段究澴印氛f:“寬不可激而怒?!蹦切愿駥捄裾?,他本來就不容易沖動,你沒法激怒他,引他上鉤。
典型戰例,是楚漢相爭時漢兵擊曹咎的“汜水之戰”。
項羽在成皋與劉邦對峙,誰也拿不下誰。劉邦就打了項羽一個后腰,派遣盧綰、劉賈率領兩萬多人渡過白馬津,協助建成侯彭越襲擊楚軍的后方梁地,攻下十多座城池,切斷楚軍的補給線。
項羽被迫親自率領軍隊,分兵去攻彭越,委任曹咎守成皋,臨行前仔細叮囑:“謹守成皋,則漢軍挑戰,慎勿與戰,毋令得東而已,我十五日必誅彭越,定梁地,復從將軍?!?
項羽走后,曹咎遵照項羽的命令堅守不出,劉邦就施了“怒而撓之”之計,在成皋城邊專門筑了一個高臺,每日在臺上罵喊羞辱楚軍,一連罵了五六天,楚軍受不了了,曹咎也沉不住氣了,忘了他在這兒的“本謀”是干什么的,要出城教訓教訓這幫混蛋!曹咎率軍出戰,渡汜水,渡到一半時,漢軍來了個標準戰術,半渡而擊,楚軍大敗,成皋失陷,戰局平衡打破。
曹咎自知將命喪于此,又愧見項羽,于是在河邊自刎而死。
“怒而撓之”之計,諸葛亮對司馬懿也使過,不過沒成功。
由于關羽丟了荊州,蜀漢只能從北線漢中的崇山峻嶺出發去伐曹魏,他的問題是糧食運不上去,為什么六出祁山、九伐中原,每次都半途而廢,核心原因是沒糧。每次差不多一個月時間,過了一個月還沒打贏,就得撤兵,否則回去路上吃的糧食都不夠。所以諸葛亮必須速戰,最好是野戰。曹魏也知道了規律,熬你一個月,就把你餓回去了,我不戰則必勝,戰則不一定,所以不出戰,已成為曹魏君臣上下高度一致的策略。
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雙方在五丈原對峙,司馬懿照例高掛免戰牌。諸葛亮百般挑戰不得,也施了“怒而撓之”之計,給司馬懿送去女人衣服侮辱他。司馬懿根本不上當,還是不出戰。結果諸葛亮心力交瘁,病逝軍中,蜀漢的北伐事業就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