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計篇第一(3)
- 華杉講透《孫子兵法》(精裝版)
- 華杉
- 4996字
- 2016-05-18 10:21:37
華杉詳解
“將孰有能”,就是比較雙方將領本事。所以打仗經(jīng)常有這種情況,知道對方大將厲害,就堅決不出戰(zhàn),派間諜去買通對方寵臣,離間他君臣關系,把這大將調走,換個笨蛋來,然后一戰(zhàn)而勝。
“天地孰得”,看誰得天時地利。就像俄羅斯吞并克里米亞,俄羅斯占盡天時地利,美國、歐盟只能干瞪眼。
“法令孰行”,曹操注解說:“設而不犯,犯而必誅。”設了法令,就不會有人犯,犯了就一定誅殺。所以他留下了一個“麥田割須”的故事。行軍路上正是麥熟之時,他下令:踩壞麥田者斬。結果他自己的馬受驚沖到麥田里去了。怎么辦,不能把自己斬了吧?他拔劍把自己胡子割了,以須代頭。
“法令”,法是法律條款,令是行政命令。梅堯臣注:“齊眾以法,一眾以令?!?
“兵眾孰強”,杜牧注:“上下和同,勇于戰(zhàn)為強,卒眾車多為強。”張預注:“車堅、馬良、士勇、兵利,聞鼓而喜,聞金而怒?!甭牭嚼薰臎_殺就高興,聽到鳴金收兵就氣憤。
“士卒孰練”。這一條和“兵眾孰強”分開講,很有意義。人的可塑性很強,正常人經(jīng)過訓練,都能從事專業(yè)工作,如果一輩子只練一件事,就能成為世界級專家。所以只要訓練好,每個人都能成為世界頂級專家,要有這個意識。
平時多流汗,戰(zhàn)時少流血。所謂特種部隊,不是超人,而是訓練,投入巨大的資源給他們訓練,要去哪兒執(zhí)行任務,能找個地方把任務執(zhí)行地模擬出來,提前幾個月反復演練各種情況。
熟練熟練,干什么事都靠練,練成熟手。
“賞罰孰明”。賞罰是個大學問??梢哉f賞罰決定戰(zhàn)斗力。賞罰的關鍵,主要是兩條,一是及時,二是恰當。
《司馬法》說:“賞不逾時,欲民速得為善之利也。罰不遷列,欲民速睹為不善之害也?!边@是講賞罰要及時,做好事的利益,讓他馬上得到;做壞事的懲罰,讓大家馬上看到。如果不能及時,效果就要大打折扣。
王子(《孫子兵法》早期注家)注說:“賞無度,則費而無恩;罰無度,則戮而無威?!边@是講賞罰要適度,濫賞無度,大家拿了還不感激你;濫罰無度呢,人人憤恨,你也沒有威信。
正道與詭道
原文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兵者,詭道也。
華杉詳解
曹操注:“常法之外也?!?
李筌注:“計利既定,乃乘形勢之變也,佐其外者,常法之外也。”
杜牧注:“計算利害,是軍事根本。利害已見聽用,然后于常法之外,更求兵勢,以助佐其事也?!?
前面說了孫子的“計”,不是陰謀詭計、奇謀巧計,而是計算比較的計。不過孫子也不是不講陰謀詭計?!氨撸幍酪病?,他下面就要開始講詭計了。
廟算的SWOT分析是根本,是基本面,“計利以聽”,就是算下來有勝算了,可以戰(zhàn)了。
“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在基本面之外,常法之外,造勢以相佐。
勢是什么呢?“因利而制權也。”
杜牧注:“夫勢者,不可先見,或因敵之害見我之利,或因敵之利見我之害,然后始可制權而取勝也。”
王皙注:“勢者,乘其變也。”
所以“勢”,是形勢的勢,到了戰(zhàn)場上,根據(jù)形勢的變化,如何趨利避害,如何化不利為有利、相機行事,如何借勢,如何造勢?!秾O子兵法》十三篇里專門有《形篇》和《勢篇》,詳細講這個問題,是孫子思想的精華。
不能等待,是巨大的性格缺陷
原文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華杉詳解
孫子在這里一口氣講了十二條詭道,大多數(shù)詭道的出發(fā)點是造成對方的錯誤判斷,引誘對方失誤。
對方不上當,不失誤,怎么辦呢?等待,跟他熬,派間諜,各種布置安排??傊?,一定要等到平衡打破,勝算已見,才能出戰(zhàn)。
孫子的觀念是先勝后戰(zhàn),不勝不戰(zhàn)。沒有勝算就等。
不能等待,是巨大的性格缺陷。總覺得要戰(zhàn)斗才是英雄男子漢,不懂得等待是戰(zhàn)斗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唐太宗李衛(wèi)公問對》中記載,李世民說:“我讀古今兵書,發(fā)現(xiàn)關鍵就四個字,‘多方以誤’,就是想盡各種辦法引對方誤判,做出錯誤舉動,把破綻露出來?!?
李靖說:“對,打仗就像下棋,一著失誤,滿盤皆輸,撈都撈不回來。”
到了唐玄宗李隆基,就沒了他爺爺?shù)闹腔?。安史之亂,哥舒翰鎮(zhèn)守潼關,死守不戰(zhàn)。李隆基急于平叛,下令哥舒翰出戰(zhàn)。由于之前玄宗已斬殺了他認為作戰(zhàn)不力的名將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知道出戰(zhàn)必敗,但不出戰(zhàn)必死不說,還得換一個大將來出戰(zhàn),沒辦法,被逼率軍出關,結果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潼關失守,眼見長安不保,玄宗倉皇棄城逃往四川。
十二條詭道,十一家注解戰(zhàn)例頗多,我們逐條來學習。
一戰(zhàn)而定是真名將
原文
能而示之不能。
華杉詳解
張預曰:“實強而示之弱,實勇而示之怯,李牧敗匈奴,孫臏斬龐涓之是也?!?
李牧是戰(zhàn)國四大名將之一,趙國將領。另外三位是白起、廉頗、王翦。
李牧駐守于代郡、雁門郡,以防匈奴。李牧優(yōu)待兵士,嚴格訓練,頻繁偵察,但軍令就一條:不許出戰(zhàn)!膽敢出戰(zhàn)者一律斬首。
這免戰(zhàn)牌一掛就是好幾年。由于李牧把全部人縮入營壘,堅壁清野,匈奴來襲擾也都無功而返。
李牧幾年不戰(zhàn),不光匈奴受不了,他自己的士兵都受不了,趙王也受不了了,認為李牧膽怯,把他撤換。
新將一改李牧堅壁清野的策略,頻頻出擊,結果敗多勝少,損失極大。趙王不得已請李牧官復原職,但李牧稱病不出。趙王無奈,答應不再干涉他的軍事策略。
李牧回去后,又是幾年不出戰(zhàn)。但他可沒閑著,練兵抓得很緊,比打仗還忙。經(jīng)過數(shù)年的經(jīng)營,李牧的邊防軍兵精馬壯,軍隊士氣高漲,士兵憋足了勁,寧可不要賞賜也情愿與匈奴決一死戰(zhàn)。而匈奴則松懈了。
李牧決定決戰(zhàn)。精選戰(zhàn)車一千三百輛、戰(zhàn)馬一萬三千匹、勇于沖鋒陷陣的步兵五萬人、善射的弓兵十萬人,出兵。采用誘敵深入的戰(zhàn)術,先派大批牧民驅趕牲畜放牧。匈奴遣小股人馬進行劫掠,李牧佯裝戰(zhàn)敗,故意將幾千人丟棄給匈奴。獲得小勝后的匈奴開始輕敵,單于率領大批軍隊入侵。李牧廣布奇兵,從左右兩翼包抄匈奴,一舉擊破匈奴十萬騎兵。李牧乘勝攻滅襜(chān)襤,擊破東胡,降服林胡,匈奴單于落荒而逃。此后十余年,匈奴再也不敢靠近趙國邊境。
兵家的思想,講究一戰(zhàn)而定。戰(zhàn)爭不是打過來打過去,而是積蓄力量,等待時機,一戰(zhàn)而定。十年戍邊,換一個大將,可能百戰(zhàn)百勝、戰(zhàn)功赫赫,但一將功成萬骨枯,他退休了,什么問題也沒解決,換一個大將來接著打。李牧十年不戰(zhàn),憋到時候打一仗,就解決了問題。
所以一戰(zhàn)而定是真名將。百戰(zhàn)百勝,那是打了一百次勝仗了,還沒解決問題,還要接著打!那要勝仗來干什么呢?所以百戰(zhàn)百勝,是兵法沒入門,不會打仗。再說世間哪有百戰(zhàn)百勝這回事,那是把敗仗藏起來不說。
做任何事都是這個道理,不該動作時什么也不做,做一次就解決問題。多少事,都誤在頻頻動作。為什么頻頻動作,無非是一種焦慮情緒。李牧不出戰(zhàn),損失了什么呢?什么損失也沒有,但兵士們焦慮了,匈奴焦慮了,趙王焦慮了,他動作了,把李牧撤換了。其實他給李牧的任務就是邊防。這邊防根本沒出問題,他有什么意見呢?他就是要干點什么,才能緩解自己的焦慮。
小心你的“焦慮性動作”,那是最能毀你的。
真正最重要的工作有兩項:一是準備,二是等待。
準備是自己的事,積蓄實力,操練兵馬,鼓舞士氣。等待,是等待敵人犯錯,等待時機出現(xiàn)。敵人如果不犯錯,我們就很難贏。兵法的詭道,如李世民言,多方以誤,就是想方設法引誘對方失誤。“能而示之不能”,是其中一個方法,也是最主要的,使用最頻繁,而且屢試不爽的方法。
李牧的案例比較極端,熬了十年。不過他不是最極端的。勾踐臥薪嘗膽滅夫差,前后共用十八年。
計策都很簡單,就那幾個,關鍵是戲怎么演
原文
用而示之不用。
華杉詳解
“用而示之不用”和“能而示之不能”是一個意思。
白登之圍是典型戰(zhàn)例。
劉邦征匈奴,開始時一路節(jié)節(jié)勝利,大家都有些志得意滿。劉邦便想發(fā)起總攻,把匈奴老巢端了。派了十幾撥使臣去刺探虛實,回來都說匈奴人馬都沒了,可以攻擊。又派了婁敬去。婁敬回來說不能打。問他為什么。他說兩國交戰(zhàn),都是相互耀武揚威。我到匈奴所見,全是羸馬弱兵、老弱病殘,顯然是刻意演戲給我看,引誘我們去。
劉邦本來戰(zhàn)意已決,聽婁敬之言,大怒,把婁敬下獄,說亂我軍心!我得勝回來再收拾你。
劉邦傾巢出動,結果在白登中了單于埋伏。匈奴哪里沒人!四十萬大軍把劉邦圍個嚴嚴實實。匈奴哪里沒馬!東南西北的部隊,馬的顏色全部統(tǒng)一,東邊全是白馬,西邊全是黑馬,北邊全是紅馬。要知道劉邦登基的時候,儀仗隊都找不齊一樣顏色的白馬來拉車!
漢軍被困了七天七夜,數(shù)次激戰(zhàn)突圍也突不出來,凍餓交加,士卒手指被凍掉的十之二三。
劉邦知道中計,找他專負責陰謀詭計間諜策反的陳平商量。陳平設了個計策,去行賄單于的閼氏(yān zhī,匈奴皇后),說:“漢王斬白蛇起義,不是凡人,有神助。這樣打下去,對匈奴未必是福是禍,但對您肯定是禍。”閼氏問:“我有何禍?”答:“匈奴人不習慣南方生活,奪了漢地也沒用,跟漢人作戰(zhàn),所圖無非是女子金帛。漢人美女極多,男人有錢就變壞,單于得了金帛,又得了美女,他就不親熱您了。金帛我們直接給您,您別讓單于得了美女?!?
閼氏一聽,這才是本質??!老公的事業(yè)再大,于我何用?關鍵老公要為我所用??!便在枕邊向單于鼓吹“漢王神助論”,不能把事做絕了。
劉邦的光環(huán)本來就強大,光環(huán)就是權力,單于也頗為不踏實,不知道明天會發(fā)生什么,再加上約好的兩路盟軍沒按時到,擔心他們是不是被劉邦策反了。要說這可能性很大,畢竟他老婆都被策反了。于是單于決定見好就收,議和收錢,讓開一條路,放劉邦回去了。
可見這計策都很簡單,根本用不了三十六計,有三計六計就夠套用了。但執(zhí)行就很重要,演戲的人要能撓到對方癢處。看戲的人呢,就像足球比賽罰點球,守門員看那射門的,不管他什么假動作,反正不是射左邊就是射右邊,這就是你能作出的判斷。至于這回是左是右,你永遠不知道。所以這回中計,不等于下回不中同樣的計。匈奴的羸馬弱兵,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裝的,就像射門的左右,劉邦綜合判斷認為是真的,這不能說他中計。如果使臣看到的是強兵壯馬,他反而可能認為是裝的,還是要打。
至于閼氏和單于的決策,則更是理性選擇。你也不能說單于上了劉邦的當。
劉邦有個好處,他回軍后把婁敬放出來,封侯。這是勇于承認錯誤。但是他把前面說匈奴可擊的十幾個使臣全斬了,沒有自己承擔決策責任。
關于自己承擔決策責任,曾國藩有過總結,他說我是決策者,決策責任在我,不在幕僚,萬事結果不一定,不能簡單地以結果去看,不能怪幕僚。他在日記中檢討自己說:“我雖然明白這個道理,但是如果聽了誰的把事情辦糟了,下次跟他見面時,臉上難免有點難看。這是我的問題,我要注意?!?
劉邦如果有曾國藩這份心的一半,又可挽救十幾個幸福的家庭。
成敗無定,領導者要自己負決策責任
劉邦從白登回軍,把之前勸諫他不能打的婁敬從監(jiān)獄里放出來,封了侯。
這一點他比袁紹強。
官渡之戰(zhàn)前,田豐勸諫說宜守不宜戰(zhàn)。袁紹說:“亂我軍心,把你下獄,得勝回來再處置你!”袁紹戰(zhàn)敗。消息傳來,獄吏向田豐說:“這回您沒事了?!碧镓S說:“你不了解主公,他若得勝,一高興,就不跟我計較了。他若戰(zhàn)敗,必羞于見我,殺我便是不再面對我的辦法?!痹B果然誣田豐“幸災樂禍”,殺了他。
劉邦自然非袁紹可比。但是,劉邦斬殺了十幾個告訴他匈奴可擊的使者,也沒有承擔決策責任,把責任推給了那十幾個幕僚。
曾國藩專門說過領導者要獨立承擔決策責任的問題。因為成敗無定,不光是定計的問題。
他舉了五個案例,前三個都是一個課題:削藩。
漢朝晁錯建議削藩,結果六國叛亂,要“誅晁錯,清君側”。景帝慌忙把晁錯殺了。吳王照樣反,但最后景帝勝利了,削藩成功。
明朝齊泰、黃子澄建議建文帝削藩,燕王反,也是要求誅齊、黃,建文帝也是把齊、黃二人殺了。燕王當然也不會收兵,最后燕王成功,建文帝削藩失敗。
清朝米思翰建議康熙帝削藩。吳三桂反,康熙帝沒有誅米思翰,最后平定了吳三桂,削藩成功。
這三件事,背景、形勢,都差不多,處理各有參差,結果也不同。所以處大事,決大疑,要熟思是非,不要拘于往事成敗,不可遷就一時之利害,更不可歸罪于謀臣。
還有兩個案例:
唐朝末年,唐昭宗憤于皇室不尊,意圖討伐軍閥李茂貞,要宰相杜能主兵。杜能苦諫堅拒,說:“他日我受晁錯之誅,也不能弭六國之禍!”昭宗不允。
結果戰(zhàn)事一開,朝廷打不過李茂貞,李茂貞上表請誅杜能,杜能跟昭宗說:“我可是有言在先啊!”昭宗這時候沒了英雄氣概,只能哭鼻子,說:“與卿決矣!”先下詔貶杜能為梧州刺史,接著就賜他自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