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 《老子》中的人生智慧
- 王瀟
- 936字
- 2016-08-31 12:59:14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
可以用言詞表達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說得出來的名,就不是常名。
無,是天地的初始;有,是萬物的根源。
所以長從無中,去關照道的奧秘;常從有中,去關照道的端倪。
無和有這兩者,同源而不同名,都可說是很幽深的。幽深又幽深,是一切奧妙的門徑。
評析
道是老子提出的一個重要的哲學觀念,想要理解《老子》一書,就必須了解“道”的含義。在《老子》中,道的含義豐富而深邃,往大了說,它是自然運行的永恒規律,無邊無際、難覓首尾;往小了說,它體現在萬事萬物之中,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老子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根源和基礎,是本體,無法用語言表述;而“名”則是人的理解能力,沒有人就沒有“名”。它和“道”不屬于同一個層次。中國古人重道遵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是天道使然;“名流后世,萬古流芳”,這是名節所在。這種觀念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
典故
輪扁與齊桓公
一日,齊桓公端坐在大堂之上讀書,剛好有一個名叫輪扁的工匠正在削木頭準備做車輪。他看到齊桓公很認真地讀書,便放下手中的活計,湊向前去,好奇地問道:“請問國君您讀的是什么書?”
“我讀的是古代圣人的書。”
“圣人還活著嗎?”
“早就死了。”
“那么國君您讀的書不過是古人的糟粕而已。”
木匠的話使齊桓公勃然大怒。他立時變色道:“我讀的書,你一個小小的工匠怎敢妄加評論!如果今天你能講出道理來,我可以饒你不死;倘若講不出道理,馬上要你的命!”
輪扁并不畏懼,從容答道:“國君息怒,請聽我說。就拿我制造車輪這行手藝來說吧。削木為輪,要把輪子做得又牢固結實,又圓轉靈活,就得有一種極熟練的技巧。譬如輻條和車轂之間的連接處,寬了雖然容易插入,但松而不固;緊了雖然堅固,但無法插入。因此,連接處必須鑿得分毫不差,這種熟練的技巧只能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養成。我不能單用口授的方法將技藝傳給兒子,我的兒子也不能不經過實踐,就把我的技藝繼承下去。所以,我今年70歲了,還得在這里做車輪。依此類推,圣人已死,所留下的幾本書也已成為過去的東西,從這一點來說,難道您所讀的不是古人的糟粕嗎?”
齊桓公無言以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