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精神皈依

茍利國家生死以

古語說:“茍利國家生死以。”“茍”是只要的意思,“利”是對……有利,“以”是“用、去做”的意思,“生死以”就是“用生死”。“茍利國家生死以”的意思是,只要對國家有利,我可以奉獻出自己的生命。語出清末愛國詩人林則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只要對國家有利,我可以奉獻生命,又怎么會因為是禍而遠離,是福而靠近呢?百年來,此詩句早已經成為無數愛國人士的座右銘。

春秋時期,鄭國大夫子產因改革軍賦受到別人的誹謗,子產回應道:“茍利社稷,死生以之。”如果對國家有利的話,子產連生命都愿意奉獻出來。古往今來,許多愛國志士用行動詮釋了這兩句話的深刻含義,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和南朝名將檀道濟便是其中優秀的代表。

大禹,中國古代著名的部落首領,姓姒,名文命。因其在治水過程中公而忘私,幾次經過家門而不入為后世所稱頌。相傳,在堯舜時期,自然條件特別惡劣,經常發生水災,導致人們的生活非常艱苦。有一年,黃河流域再次發生了特大水患,導致許多田地被淹沒,大量房屋被沖垮,那時的人們食不果腹、居無定所。于是當時的首領堯決定消除水患。他找到大禹的父親鯀,讓其去治水。鯀治水九年,并沒有把洪水治住。后來,舜接替堯成為部落首領,他見鯀對洪水束手無策,而且還消極怠工,就把鯀撤換了下來,并將他發配到羽山,并且命令他的兒子禹繼續治水。大禹并沒有因為舜處罰了他的父親而懷恨在心,相反,他看到的卻是泛濫的洪水給老百姓帶來的災難,于是,接到命令后很快就投入到了治水的工作中。他總結先前治水失敗的原因,對整個水域做了認真細致的研究,最后認為只有采用疏導的方式來治理洪水,才能從根本上杜絕水患。就這樣,大禹帶領人們用了十三年的時間,鑿石開山,挖溝筑渠,修筑了各種各樣的水利工程,終于把洪水治住,使其能暢通無阻地流向大海。

十幾年間,為了治水,大禹幾次經過家門而不入。有一次,他治水路過自己的家門口,聽到了嬰孩的啼哭聲,那是他的妻子為他生了一個孩子,大家都勸他回家去看看自己的妻兒。可他一想到洪水仍舊泛濫,黎民百姓仍舊流離失所,就沒有進去。大禹這種先公后私、公而忘私的精神感染了許多人,他在治水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為國為民的犧牲精神為后世所傳承。

中國歷史上對于“茍利國家生死以”的踐行者比比皆是。南朝名將檀道濟也是其中一個。檀道濟是南朝的大將,他守衛疆土,戰功卓越,被后人尊為“國之長城”。宋武帝劉裕在年過半百時,才生了一個兒子,立為太子。因為老來得子,宋武帝把小太子當作掌上明珠一般看待,很多事情都嬌慣著他。久而久之,太子養成了各種各樣的壞習慣,武帝后來對其沒有辦法,非常頭疼。后來,武帝想起檀道濟正帶兵守衛邊疆,邊疆可不比京城生活舒適,于是便想讓太子跟著他鍛煉鍛煉,好日后繼承皇位。一天,檀道濟帶著太子外出。太子突然心血來潮地說:“老師,聽說你的老家在金鄉,離這里不遠,你就帶我去你老家看看吧。”檀道濟想,帶太子到老家看看也算是衣錦還鄉光宗耀祖了,但是,家鄉的百姓們由于受到連年的戰亂,田園荒蕪,莊稼歉收。太子要是這個時候去,我檀道濟的臉上是有光了,但太子一行必定勞民傷財,給本就受戰亂之苦的父老鄉親雪上加霜。這種不利于國家、有害于黎民百姓的事情我檀道濟是絕不能干的。于是,檀道濟假裝答應,準備到時候隨機應變,找機會繞過金鄉。太子和檀道濟一行人一路走了幾天,來到了一個叫舊城的地方。太子問:“老師,您的老家快到了吧?”“還遠著呢。”檀道濟回答。于是他們繼續往前走,這一回走到了任城。太子又問:“現在離您家不遠了吧?”檀道濟不慌不忙地說:“殿下,臣的家已經過去約五十里地了。”太子聽了后,非常生氣,就責問檀道濟:“為什么走過了而沒有停下來告訴我呢?”檀道濟誠惶誠恐地回答道:“殿下,臣的老家非常偏僻,道路也不平坦,鄉民們也不懂禮儀,您是千金之軀,臣怕您出什么差錯啊。”于是太子也就不再繼續追究下去了。

點評

清代愛國詩人、民族英雄林則徐有兩句詩被廣為傳誦:“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如果對國家有利,連生命都可以奉獻出來,又怎么會避禍趨福呢?這兩句話,與子產的“茍利社稷,死生以之”一脈相承,道出了中華民族文化文明幾千年綿延不息的秘密。子產面對誹謗,不顧名節,為國為民,毅然推進改革;大禹十幾年間宵衣旰食,為了盡快理清水脈,數次經過家門口,都沒有看望一下嬌妻幼子;檀道濟為了避免勞民傷財,冒著被太子責罰的風險勸阻了巡游計劃;林則徐因為禁煙而被發配邊疆。正因為有子產、大禹、檀道濟、林則徐這樣為國為民而甘愿犧牲自己的仁人志士,中華民族才能始終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不斷發展,更加繁榮強盛。而在歷史的繼承與發展中,這些先賢們為了國家利益而不計個人得失,甚至不惜犧牲個人生命的思想已經發展成為普通老百姓的優良家風家訓。

家風警語

夫余生逢盛世,明知禁煙妨礙英夷大利,必有困難,而毅然決然,不敢稍存畏葸之心者,大蓋以身許國,但求福國利民,與民除害,自身生死且尚付諸度外,毀譽更不計及也。

——清·林則徐《致夫人書》

國而忘家,公而忘私

古語說:“公而忘私。”意思是,為了公事而忘了自己的私事,形容大公無私的精神。語出《漢書·賈誼傳》:“國而忘家,公而忘私,利不茍就,害不茍去,唯義所在。”這句話表達了先賢們為了國家可以忘記自己的小家,為了公事可以舍棄自己的私事,不因利害而趨避,哪里有大義就往哪里去的愛國精神。公而忘私有時候也可以寫為“公爾忘私”、“公耳忘私”,常跟“國而忘家”連用。古往今來的愛國者,在面對家國與個人的選擇時,無不以這句話作為自己的指引。

晉國大臣祁黃羊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把國家利益放在個人名譽的前面;南宋名臣文天祥誓死不投降,為了國家民族的大義,勇于犧牲小我,他們都是“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典型案例。

在春秋時期,晉國有一個叫南陽的地方一直缺少一個地方官,當時的國君晉平公就想讓別人給他推薦一個合適的人選。一天,晉平公就問他的大臣祁黃羊:“南陽現在缺少一個縣官,你覺得,我應該派誰去填補這個空缺比較合適呢?”祁黃羊聽了后,毫不遲疑地回答說:“大王應該派解狐去,他為人公正,一定能夠勝任這個職務的。”晉平公聽后,非常吃驚地問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你為什么會推薦你的仇人呢?”祁黃羊微笑著回答:“大王,您只是問臣有什么人可以勝任南陽的地方官,您并沒有問我誰是我的仇人呀,解狐是我的仇人,但我和他只是私人恩怨,您問的是公事,論公事,我確實覺得解狐能夠擔當這個重任啊。”晉平公聽了祁黃羊一席話,覺得他說得很有道理,也覺得解狐的確很有才華,于是,就派解狐到南陽去上任了。解狐到南陽以后,果然很有治理的才能,他為那里的老百姓辦了許多好事,人們都稱頌他。

過了一段時間,晉國又有一個職位有空缺。于是,晉平公又去問祁黃羊說:“現在朝廷里缺少一個掌管軍事的官,你認為,誰能夠勝任這個職位呢?”祁黃羊又毫不猶豫地說:“祁午可以勝任這個職位。”晉平公又吃驚起來了,問道:“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你怎么推薦你的兒子,難道就不怕別人對你說三道四嗎?”祁黃羊又面露微笑地回答道:“大王,您只是問我誰可以勝任這個官位,而我恰恰覺得祁午可以勝任呀,所以我就推薦了他;您并沒有問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兒子呀?我不能因為祁午是我的兒子,而向您推薦一位不適合這個職位的人呀。”晉平公聽后,仍舊覺得祁黃羊說得有道理,于是就派了祁午去做這個官。祁午當上了這個官以后,果然非常盡職盡責,為老百姓辦了許多好事,很受百姓們的歡迎與愛戴。

孔子聽說這個故事后,對祁黃羊的做法非常推崇。他說:“祁黃羊做得太好了,他推薦賢才,完全是以人的才能為標準,不因為別人是自己的仇人,而故意不推薦他;也不因為那人是自己的兒子,怕人議論,而不推薦他。像祁黃羊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國而忘家,公而忘私’啊!”

在我國傳統文化里,像這種“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的行為還有許多,它不僅僅體現在舉賢任能上,還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南宋中后期,奸臣當道,朝政糜爛不堪,國力日漸衰弱,而此時草原上的蒙古人卻悄悄崛起。在滅亡金國,占領了金國的都城之后,蒙古部落便開始大舉入侵南宋。由于軍事上的敵強我弱,加之多年來朝中上下腐敗盛行,使得蒙古軍隊一路勢如破竹,銳利不可阻擋,很快,他們就占領了南宋大部分的國土。面對國土的淪喪,南宋名臣文天祥常常忍不住掩面哭泣,他決心用自己的生命來捍衛領土的完整。他捐出自己的家產充當軍費,積極地組織軍隊,并親自領兵抗擊蒙古的入侵,然而臨時組織起來的軍隊戰斗力必然不如蒙古的精兵強將,很快,軍隊被打散,文天祥也不幸被俘。元朝的皇帝忽必烈早就聞知文天祥才識過人、氣宇軒昂,對其非常敬重。得知文天祥被自己的軍隊俘虜,他異常高興,他早就希望能夠得到這樣的人才來幫他治理天下,于是就派人去向文天祥勸降。面對元朝許以豐厚的金錢和官職,文天祥義正詞嚴地對說客說:“國家滅亡了,為人臣子就是以死相報,都不足以報答國家,怎么能夠茍且偷生呢?常言道,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如果還想在新朝謀得一官半職,就此背棄我堅持一生的忠義,那用這樣的無德之人,又有什么意義呢!”面對文天祥的嚴詞拒絕,來勸降的使者都拿他沒有辦法。

有一天,身為囚徒的文天祥,在獄中收到了女兒柳娘的書信,他這才得知,在兵荒馬亂之中,妻子和兩個女兒都已經成為元軍的俘虜,并且被送到元朝宮中做奴隸,一直過著屈辱的非人生活。得知妻女的下落,文天祥早已淚流滿面,心里百感交集,但他也明白,這是敵人對他進行勸降所使出的又一招。他們之所以讓女兒給他寫信,就是想借夫妻之情和父女之義來打動他,以家庭團圓的名義來引誘他投降。他后來給自己的妹妹回信說道:“看到女兒柳娘的書信,作為父親的我怎能不心如刀絞、肝腸寸斷?常言道,一日夫妻百日恩,誰會不顧及夫妻之情骨肉之義啊?但是如今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我別無選擇,為報答國家,我只能犧牲自我,犧牲妻兒,這是我的命運,也是柳娘、環娘的命運呀。”后來,文天祥英勇就義,臨刑前,他還不忘記向南方故國跪拜,表達了對祖國的思念之情。

點評

“國而忘家,公而忘私”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而正是由于做起來難,它才被奉為中華家風中的精華而世代受到人們的推崇。生活中,普通人難免有各種各樣的私心,如果讓人們推薦人才,推薦自己的親戚朋友也許還能夠做到,推薦自己的仇人可就難度很大了。祁黃羊在向國家推薦人才時,既能夠推薦自己的仇人,又敢于推薦自己的兒子,說明他的心中始終存著“唯才是舉”的想法,只要這個人是個人才,對國家有用,就推薦他,至于他與自己是什么關系,根本不去考慮。如果說祁黃羊為國家舉賢是遵循著“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原則,那么文天祥為了國家利益,不惜犧牲妻兒的幸福和自己的生命的行為,則向我們傳達了國家利益至上的準則。他用自己的生命捍衛了愛國家風的傳承。

家風警語

寸丹為重兮,七尺為輕。

予之浩氣兮,化為風霆。

予之精魂兮,變為日星。

——明·張煌言《張蒼水集·放歌》

名垂青史

古語說:“名垂青史。”“青史”就是指史書。古人在竹簡上記事,竹子是青色的,所以稱為青史。“名垂青史”的意思是,一個人的名字或事跡記載在歷史上,永久地流傳下去,形容功業巨大,永垂不朽。南宋著名詩人胡夢昱在他的《象臺首末》一書中有“一身渠任黃茅里,千古名標青史間”的詩句。心懷對祖國的皈依感,時時刻刻以國家利益為重,一心為國為民,這樣的人,才能夠名垂青史。

齊國大夫晏嬰聰穎機智、能言善辯,他輔佐齊景公治理國家,常能把百姓的疾苦放在第一位,處處為百姓著想,為國家著想,堅持原則,多次糾正了齊景公的錯誤,為齊國的壯大立下汗馬功勞。他能夠名垂青史,正是因為心懷對國家的精神皈依。

晏嬰,又叫晏子,是春秋時期齊國的上大夫。他聰明機智,學識淵博,主政齊國幾十年,愛國愛民,處處為黎民百姓著想。

有一年的冬天,齊國遇到了數年不遇的暴雪,一連好幾天雪下個不停,氣溫也隨之驟降。這天,齊景公閑著無事,就叫人把桌椅抬到宮殿門口,擺上酒食,穿著他的狐皮大衣一邊飲酒一邊賞雪,還派人把晏子也請來了。齊景公見到晏子,說:“今天難得無事,你就和寡人一同賞雪吧。”說著就示意晏子坐在他的旁邊。晏子坐了下來,并未答話。過了一會兒,齊景公看晏子不說話,氣氛有點尷尬,就沒話找話說:“真奇怪,一連下了那么多天的大雪,可我怎么一點兒也感覺不到寒冷呢?”晏子聽后回答:“天氣是真的不寒冷嗎?”齊景公聽到晏子的語氣不對,于是尷尬地笑了笑。晏子接著又說:“臣聽說古時賢明的君主自己吃飽飯了,能想著別人還在挨餓;自己穿暖和了,還能想著別人在受凍;而您卻只想著自己吃飽穿暖在這賞雪玩樂,卻忘記了齊國的老百姓們很多都在忍饑挨餓。”齊景公聽到這一席話,非常慚愧,于是他命令手下打開國庫,把棉衣和糧食發給那些忍饑挨餓的窮人。

齊景公特別喜歡養寵物,尤其喜歡養鳥。有一次他偶然得到了一只漂亮的鳥,就派一個叫燭鄒的人專門負責看管這只鳥。可是幾天之后,由于燭鄒的一時大意,讓那只鳥飛走了。齊景公知道后,非常生氣,就命侍衛把燭鄒捆起來準備處死他。這時,晏子站在一旁開口說:“大王,是不是先讓我宣布他的罪狀,然后您再殺了他,好讓他死得明白。”齊景公說:“好。”于是,晏子板著臉,嚴厲地對燭鄒說:“燭鄒,你犯了死罪知道嗎,你的罪過有兩條:第一,大王叫你看管他的鳥,你卻疏忽大意讓鳥飛走了,犯了瀆職罪。第二,你的行為導致國君為一只鳥就要殺人,這件事如果讓黎民百姓知道了,都會認為國君只看重鳥的生命而輕視老百姓的性命,從而使人們認為國君不仁不義,所以現在要殺死你。”說完,晏子回身對齊景公說:“大王,請您動手吧。”聽了晏子的一番話,齊景公明白晏子其實是委婉地責備自己,他干咳了幾聲,說道:“算了,算了。”就命令侍衛把燭鄒放了。過了一段時間,齊景公最喜愛的一只小狗死掉了,他非常傷心,就命人給愛犬做一副上好的棺材,并且打算為這只小狗舉行一個盛大而隆重的葬禮。晏子聽聞后,就跑來阻止齊景公。齊景公不耐煩地對他說:“這件小事,你就不要管啦。”晏子鄭重其事地對齊景公說:“大王,您錯了,這可不是一件小事。您知道現在齊國有多少老百姓凍傷餓死后無錢埋葬嗎?您不去管百姓,自己的一只寵物死了卻大張旗鼓地辦葬禮,這不是明擺著輕視百姓的生命嗎?如果百姓們知道了您這樣做,必定很傷心而對您不滿;其他的諸侯要是聽說了,必定會看不起齊國,看不起您。一個國家內有不滿的百姓,外又被諸侯看不起,那這個國家離滅亡也就不遠了,大王,您還認為這是小事嗎?”齊景公聽了后,頓時嚇出一身冷汗,也就不為他的狗舉行葬禮了。

過了一段時間,齊景公把晏嬰招來向他請教如何興國安邦。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成就先王齊桓公那樣的偉業,使齊國再次稱霸中原。晏嬰聽了后,想了一下,對齊景公說:“臣想請大王微服察訪一下民情,回來后再商議興國安邦之策,可以嗎?”齊景公本來就是一個喜歡玩樂的人,于是就答應了晏子的請求。這天,天氣晴朗,不冷不熱,正適合出行。于是,齊景公就和晏嬰帶著幾個隨從打扮成老百姓的樣子,來到了城中的一個鬧市區。他們走進一家鞋店,看到店里擺放著各種各樣漂亮的鞋子,品種齊全,但卻很少有人進來買,生意冷清。齊景公感到有些奇怪,轉身看到另一家店生意興旺,非常熱鬧,于是他就和隨從們一起進入這家店來看看,原來這家店賣的是假腳。齊景公大惑不解,為什么漂亮的鞋子無人問津,而假腳卻生意興隆?于是,他就問店主。店主見他如此疑惑,以為他是外來人,也就無所顧忌,大膽地對他說:“唉,您有所不知,當今的國君非常殘暴,常常對人施以刖刑,很多人被砍去了腳,不買假腳就沒有辦法進行生產和生活呀,所以我的生意才這么好。”齊景公聽了后,心中非常難過,原來自己在國人心中竟是一個暴君形象。后來,回到宮中,齊景公就一改往日的作風,他選賢任能,制定出許多惠民的政策。

點評

晏子作為齊國的大夫,身居廟堂,位高權重,卻能時刻想著黎民的疾苦和國家的安危,所以后世的人們常常以晏子為榜樣。正如漢代張酺有言:“思惟得失,與國同心。”是要告訴我們,思考問題的得與失,應該時刻與國家利益保持同步,以國家利益為重,處處想著天下百姓的疾苦。晏子與張酺二者的思想有一定的繼承關系,他們思想的共同之處是做事要首先考慮國家與人民,也就是要愛國。

家風警語

利于國者愛之,害于國者惡之。

——春秋《晏子春秋》

竭智盡忠

古語說:“竭智盡忠。”意思是耗盡所有才智,極盡全部忠誠,表示一個人嘔心瀝血,忠心耿耿。愛國詩人屈原在《卜居》中寫道:“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竭智盡忠,而蔽障于讒;心煩慮亂,不知所從。”屈原被流放之后,三年都沒有再被召見。耗盡才智,用完忠心,卻被讒言蒙蔽,心煩意亂,不知道該去哪里。史學大家司馬遷在評價屈原時,就用了“竭智盡忠”這個詞。

屈原的故事流芳千古,他忠君愛國的精神一直激勵著后人以國家為精神皈依,我們今天閱讀屈原為國家竭智盡忠的故事,更有教育意義。

屈原,又叫屈平,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愛國詩人。他勤奮好學,才華橫溢,并一心想為國為民做出自己的貢獻。年輕時,屈原就出任楚國左徒、三閭大夫等職位,輔佐楚懷王治理國家。當時的天下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爭雄的局面。其中,秦國國力最為強大,秦王時刻想著吞并其他的國家。而此時的楚國卻是奸臣當道,國君昏庸,政治上一片黑暗,國力也日漸衰敗。看到楚國朝廷一片烏煙瘴氣,百姓更是民不聊生,屈原心里非常難過。于是他上奏楚懷王,言辭懇切,要求改革政治,任用賢能,并制定法令限制王公貴族們的特權。這一下,使得本來就忌妒屈原才能的朝中佞臣們,更加痛恨屈原了。他們到處說屈原的壞話,其中朝中有一位叫靳尚的大夫,他特別妒忌屈原的才能,經常在楚懷王面前誣陷屈原,說他假公濟私,高傲自大,常不把懷王放在眼里。懷王本來就是一個糊涂的人,聽了靳尚的話后,也就不明是非,非常生氣,于是他逐漸疏遠了屈原。

后來,以楚懷王的小兒子子蘭為首的一批奸臣得勢,他們在朝中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完全把國家大事拋到腦后。被排擠的屈原常常感嘆:“懷王不能明辨是非,被讒言和諂媚蒙蔽了心智,以至于楚國的國力日漸衰落。”當時的楚國與齊國締結了盟約,所以秦國一直不敢進攻這個國家。屈原被革職后,秦國認為瓦解楚齊聯盟的機會來了,于是派張儀出使楚國。張儀到楚國后,對懷王說:“我們秦國非常痛恨齊國,如果楚國能與齊國斷交,那么秦王愿意把六百里土地送給您。”楚懷王這個人雖然非常貪心,但聽了張儀的話,也是猶豫不決,后來,張儀就用重金收買靳尚、子蘭等人,讓他們在楚懷王面前多說秦國的好話。于是楚懷王就答應了秦國的條件,與齊國絕交了。聽到楚國與齊國的盟約被毀,屈原痛心疾首。后來,當楚懷王派使者去秦國要地時,秦國卻拒不承認,張儀說:“我與楚王約定的只是自己封地里的六里,何來六百里呢?”至此,楚懷王才發現自己上當了。一怒之下,發兵攻打秦國,卻不想秦國早已做好準備,結果楚軍大敗而歸,從此楚國一蹶不振。

許多年后,秦國想要和楚國修好,就派人給楚懷王送一封信,要求楚懷王到秦國的武關訂立盟約。楚懷王看到信后猶豫不決,他就召集大臣們商議此事。其中屈原堅決反對楚懷王去武關,他告訴懷王說:“秦國是虎狼一樣的國家,秦王又陰險狡詐,不守諾言,多次欺騙大王,您千萬不能去啊。”而他的小兒子子蘭和大夫靳尚等人認為這是楚秦和好的一次好機會,因此極力慫恿楚懷王去。結果楚懷王再次聽信了子蘭等人讒言,一到秦國就被扣留了。這時他才想起屈原的話,捶胸頓足,后悔莫及。后來,楚懷王被扣押在咸陽三年之久,最后郁郁而終。

懷王死后,他的兒子繼位,就是后來的頃襄王。他任命自己的弟弟子蘭為令尹。楚國的老百姓都抱怨子蘭而推崇屈原,他們都說當初是子蘭等人勸楚懷王去秦國,導致懷王客死異鄉,要是楚懷王能聽信屈原的話,也許就不會死了,因此子蘭才是殺死懷王的罪魁禍首。子蘭得知百姓都怪罪他而愛戴屈原后,心里非常害怕。于是他就糾集靳尚等人在頃襄王面前誣陷屈原,他們說:“屈原自大至極,竟然常在外面說大王整日淫樂,不思為懷王報仇,還說大王是不忠不孝之徒。”頃襄王聽后,也不明就里,一氣之下就把屈原流放到江南,永遠不得回來。就這樣,屈原帶著滿腹的憂愁和憤恨,離開了楚國。幾年后,他聽到秦國大將白起率軍攻占了楚國的都城,楚國要亡國了。于是,在絕望和悲憤之中,他懷抱大石,毅然決然地投汨羅江而亡。

點評

屈原是我國著名的愛國詩人,他的詩歌開一代之詩風,幾千年來,浸潤了萬千中華兒女的心靈。他對故國的懷念以及對深受戰火之苦的百姓的悲憫之情,通過他的詩歌一代一代地延續下來。在屈原的詩歌里,愛國成了一種精神,也是一種責任。其實“愛國”何嘗不應該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詩中這鏗鏘有力的一句連同屈原為國竭智盡忠的行為,千百年來,經歷一代又一代的傳承,已經深深融入中華民族共同的家風文化里。

家風警語

以社稷之憂為己憂,社稷之辱為己辱。

——明·高啟《鳧藻集卷一·四臣論》

雖死猶生

古語說:“雖死猶生。”“猶”是如同。“雖死猶生”的意思是,雖然已經死了,但還像活著一樣,形容一個人死得有意義、有價值。這句話出自二十四史的《魏書·咸陽王禧傳》:“今屬危難,恨無遠計,匡濟圣躬。若與殿下同命,雖死猶生。”清朝李汝珍寫作的《鏡花緣》中稱贊曾晳、晏子這樣的賢士名傳不朽,“雖死猶生”。心懷家國,肯為祖國獻出自己生命的人都是雖死猶生的英雄兒女,他們的事跡和精神成為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優良家風。

女英雄趙一曼和“為人民服務”的雷鋒的故事被后人代代傳揚,他們以自己的赤子愛國之心不斷激勵后人,真正做到了雖死猶生。

趙一曼,四川省宜賓人,早年就讀于莫斯科中山大學,后又就讀于黃埔軍校,是著名的抗日女英雄。她的英勇事跡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她所表現的愛國精神,更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1931年,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爆發,國家進入了生死存亡之際,此時,趙一曼臨危受命,被黨中央派到東北發動群眾運動。一進入東北,趙一曼就積極地投入戰斗之中。她走進工廠,發動工人群眾進行斗爭,多次領導工人們進行反日游行活動,徹底打亂了敵人妄圖以戰養戰的目的。

后來,趙一曼調任珠河縣委委員兼鐵北區區委書記,她帶領群眾,成立抗日游擊隊,在艱苦的條件下,與日偽軍展開周旋,多次粉碎敵人的陰謀,有效地配合了抗聯大部隊的對日作戰。1935年冬,在一次與日軍的戰斗中,趙一曼不幸負傷昏迷被俘。為了從趙一曼口中獲知我抗聯部隊的情況,日軍給趙一曼進行了簡單的治療,使其恢復意識。隨后對其進行了連夜審訊,其間,敵人多次對她施加慘無人道的酷刑,他們用皮鞭抽打她,用馬鞭戳她身上的傷口,疼得她昏過去好幾次,但是無論敵人怎么折磨她,她都寧死不屈,沒有向敵人透露一句有價值的信息。一度連兇惡的日偽軍也拿她沒有辦法。后來,趙一曼因為傷勢加重,生命垂危,然而還沒有從她口中獲取我軍的重要情報,因此不能讓她死,所以,敵人就將她送到哈爾濱的醫院里進行治療。在住院期間,趙一曼的身體慢慢好了起來,她與看守他的日偽警察董憲勛攀談,發現董憲勛仍舊具有一定的正義感,于是她抓住機會用愛國精神和民族大義對他進行教育,最后竟說服了董憲勛棄暗投明。一天,趁敵人不備,董憲勛將趙一曼背出醫院,并用事先雇來的汽車把她轉移到自己叔叔的家中。成功逃出醫院,他們不敢懈怠,在董憲勛叔叔家中稍作停留,恢復體力后,他們立即起程向抗聯游擊區奔來。然而,趙一曼逃脫的消息令日偽軍氣急敗壞,他們隨即出動大批軍隊進行追擊,最后在趙一曼他們前往游擊隊的路上被日軍趕上。

再次被捕之后,敵人對趙一曼的拷打變本加厲,各種酷刑如灌辣椒水、老虎凳、電擊、鞭打等一起上,趙一曼心里明白,這回她肯定難逃一死,于是她早已做好了犧牲的準備,任敵人百般折磨,她只是閉不開口。最后,敵人知道不可能從趙一曼口中獲取有用的情報,就把她押解到珠河縣,當街處死了。就這樣,女中豪杰趙一曼壯烈犧牲了。趙一曼雖然死了,但她偉大的愛國精神卻感染了許多人,使他們紛紛加入到了抗日救國的事業中來。

千百年來,愛國主義和愛國精神不斷回響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之中,不斷涌現的英雄事跡、愛國精神已然成了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優良家風,它潤物無聲地滋潤著我們,指導著我們繼續向前進。熱愛我們這個偉大的國家,熱愛我們這個偉大的民族,是我們十三億中華兒女共同的精神皈依。

抗戰年代,我們有無數為國捐軀的愛國主義戰士。和平年代,我們也有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雷鋒就是其中一個。

雷鋒,1940年出生在湖南省長沙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幼年父母雙亡,由親戚撫養長大。童年的雷鋒,受盡磨難,經常吃不飽肚子。

新中國成立后,雷鋒成為鞍山鋼鐵公司的一名職工。他非常勤勞,不計得失,每次都比別人干得多、拿得少,由于工作表現出色,他多次受到領導的表揚。后來,公司要在礦山新建一座焦化廠,需要抽調一批人去參與建設。當時有些人覺得在礦山條件艱苦,吃不好也住不好,因此不愿意去。雷鋒得知后,主動要求去礦山,他說:“為人民服務,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哪里艱苦就去哪里。”他的這種為國家建設,不計個人得失的精神,感動了很多之前不愿意去的人。

后來,雷鋒入伍,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解放軍戰士,并很快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黨員后,雷鋒激動萬分,他比以前更加積極努力地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之中。有一天,雷鋒肚子疼得很厲害,他就來到團部衛生連開了些藥。在回來的路上,他見一個建筑工地上正熱火朝天地進行施工,原來他們正在為一所小學蓋大樓。看到工人們干得熱火朝天,雷鋒忘記了肚子的疼痛,三兩步跑上前去,加入了施工的隊伍當中。當干完活要走時,人們拉住他,無論如何要他留下姓名,不然就不讓他走,雷鋒沒有辦法,才告訴大家自己的名字。他還說:“我是為社會主義事業添磚加瓦,只是盡了自己的一點義務,留不留名都一樣。”

還有一次,雷鋒有事去沈陽。在火車站檢票口,他發現在一群人中間,有一個背小女孩的中年婦女在抽泣。雷鋒跑上前去詢問情況,原來這位大嫂準備乘火車去看望遠在吉林的丈夫,可到了火車站,才發現自己的車票和錢都弄丟了,正不知道怎么辦呢。雷鋒了解了情況后,勸這位大嫂不要哭,并連忙用自己的津貼為大嫂補了一張去吉林的火車票,還給了她幾元錢,讓她和孩子在路上用。大嫂接了車票后,說什么也不拿雷鋒給他的錢,她眼含熱淚地問:“小兄弟,你真是個好人,你叫什么名字?是哪個部隊的?住在哪里?”雷鋒回答道:“我叫解放軍,住在中國。”后來,雷鋒這種為了國家的建設,為了群眾的幸福,不計個人得失的行為感染了很多人,人們把雷鋒給社會注入的這種愛國主義風氣叫作雷鋒精神。

點評

趙一曼和雷鋒,一個生活在戰爭年代,一個生活在和平時期,不同的生存環境造就了他們不一樣的人生道路。趙一曼為了民族的解放,浴血奮戰于林海雪原,流盡了自己最后一滴血;雷鋒為了國家的富強,揮汗在工廠田間,耗盡了自己最后一份力。道路不同,目的地卻是一樣,他們的奮斗都是為了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幸福安康,國家成了他們共同的精神皈依。因為熱愛自己的祖國,所以他們能始終堅持不懈地為之奮斗,直至獻出年輕的生命。在趙一曼和雷鋒身上,愛國主義的優良家風展現得淋漓盡致。

家風警語

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

不以一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去其害。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化隆| 佛教| 中方县| 瑞安市| 托里县| 赣州市| 昔阳县| 楚雄市| 集贤县| 青田县| 绍兴县| 大港区| 丰台区| 惠来县| 平舆县| 莎车县| 吉隆县| 莱西市| 阳泉市| 中江县| 吉水县| 祁东县| 尼玛县| 繁峙县| 礼泉县| 乌审旗| 新闻| 昭平县| 云林县| 阿图什市| 青海省| 赤城县| 新建县| 信丰县| 台北县| 祁连县| 青铜峡市| 辽阳市| 大理市| 丹棱县| 婺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