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理論與藝術的交融:全國藝術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討會論文集2作者名: 巴圖 楊新力本章字數: 5542字更新時間: 2019-01-03 01:01:20
談談理論思維教學對“六藝”“六教”的借鑒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同時也是一種理論思維教學。中國傳統的“六藝”“六教”的方法,是研究理論思維教學法可資借鑒的方法,經過改進和發揮,也可以運用理論思維教學創造性地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表現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過程,必然伴隨著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思想,特別是其中藝術和教育的思想相互作用和影響。在這個過程中,借鑒和吸收中國傳統的藝術思想和藝術實踐及其對傳統教育的滲透和影響,是必要和有益的。但對理論思維教學法而言,在授課過程中借鑒和把握藝術的方法,重要的是注重發掘其方法論意義,即貫徹中國傳統的“道進乎技”的主張。
一、“六藝”和理論思維教學的主題
六藝是對古代六種社會活動的概括,它們是禮、樂、射、御、書、數。這六種活動根植于古代社會生活的經濟基礎,均有著相對高、精、專的技術內涵,能夠將它們貫通起來并精通其中一種至數種的人,就是古代的高級知識分子,就是運作上層建筑的后備人選。儒家對六藝的社會價值的研究最為深入且系統,也是最早將六藝列為教育本門弟子的必修課程的學派。以六藝為基礎的教化不僅支持和鞏固了儒家崇尚仁義的核心價值體系,而且依托“禮樂”教化的基本要求,拓展和深化了《詩》《書》《禮》《樂》《易》等經典著作思想精髓對社會各個階層和各個方面的影響范圍。儒家通過六藝對社會生活精華所作的更高一層的概括,建立起一個社會網絡,這個網絡既能將本學派的思想和主張擴散至社會和人群,又能得到社會各階層各范圍人群特別是其子弟的意愿和要求的反饋。六藝及其教化兼有日常有效性和助人通達社會上層建筑的屬性,最終幫助儒家脫穎而出,不僅贏得了封建社會的國家政權,也贏得了社會各層各面的廣大青年及其家長。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不僅是皇權獨具慧眼,從諸家思想中找出了適合自己的一家之言來打造統治思想,也是儒家思想別具品質,具有優于諸家思想的內容和特色而能夠戰勝群雄。
六藝的內容不是儒家的創造,但六藝被系統整理出來作為教育內容和要求卻是儒家的創造。這種創造不僅具有某種科學性,而且具有很大的超前性。孔子之后兩千多年的封建教育,基本遵從了六藝的教育框架,可見其適宜有效和影響深遠。今天,六藝所根植的社會環境已經逝去,社會生活的內容和范圍已大大超出六藝的概括。但是,六藝教化的成功之道卻值得理論思維教育工作者重視和研究,六藝的內容和方法還是可以為理論思維教學提供有益的借鑒。六藝能夠在封建社會的歷史條件下,比較好地解決國家政權和人及人才的關系,既顧及國家從人中選取人才的要求,又顧及人實現自身發展地要求,是不簡單的。六藝及其教化的這種統籌廟堂之高和江湖之遠的品性,尤其值得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重視。馬克思說:“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決定于理論滿足于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自然,這里面也包含滿足教育需要的程度。在中國,一種教育贏得社會認同的程度,不僅在于自上而下的扶持力度,也在于它滿足求學青年及其家長愿望和要求的程度。這種狀況是古已有之,于今有之,恐怕于將來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內還會有的。今日中國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還處于其歷史過程的初始階段,并未達到成熟時期。就這個課程群體所聯系的兩個方面來說,課程的設置和取向比較偏重服務于國家從青年人中培養和選拔人才的需要,而顧及青年人實現事業成功和自身發展的要求則相對偏弱。馬克思主義一級學科所屬六個二級學科也是這樣,比較關注學科體系服務國家需要和專業人士的研究工作,而關注其和人、特別是普通勞動者需要的關系相對不足。這種相對不足通常表現為理論研究和教育同現實的人的關系不夠直接現實,不夠豐富具體,不夠生動活潑,尤其是這種教育和學習不能在學習者及其家人的成長和完善過程中直接展現及兌現其價值和意義。一些學生把這個問題概括為學習這些課程“有什么用”,或者概括為這樣的學習“沒有用”。這是今日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必須面對的問題,也是理論思維教學法無法回避的問題。
理論思維的教育要走專業技術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道路,即實現狹義教育同廣義教育相結合的教育。封建社會中六藝的教化曾經走過一條與之相近的道路。六藝教化的框架就是那個時代社會生活的精華,其教育內容是對這一精華的更高概括。六藝教化的主旨是廣義教育,但六藝中的具體內容是狹義教育,前者構成對后者的引領,后者構成對前者的支撐。學習六藝的過程在本質上體現著“藝不壓身”和“學而優則仕”的內在統一,前者在穩定基礎,后者在突出導向,合二而一,相得益彰。學習者能夠“學而優則仕”,是國家及其家庭的幸事,學習者成為榜樣,教化的題中之意彰顯出來,教化和學習被追捧和被復制;不能“學而優則仕”,學習者可以再接再厲,其方向和努力仍然受到社會尊重,題中之意處在隱性狀態,教化和學習仍然被追捧和被復制,無論結果如何,這種教化和學習總是得其所哉,這是此種教化成熟的標志。就六藝教化“藝不壓身”的內容來說,禮是事關思想道德本質的教育,樂是事關個體成長及為人處世方式的教育,射是事關強身習武國防的教育,御是事關生產、生活技能的教育,書是事關歷史文化知識的教育,數是事關科學技術知識的教育,這些方面綜合在一起,共同打造受教育者的靈魂,是能夠幫助他們達到出類拔萃之效果的。六藝教化的最大成功和最大的弊端,就融會貫通在于這個出類拔萃的人才教化過程和效果中間。六藝教化為了維護封建等級社會而追求實現精英教育的設計理念,完全違背現代的民主制度和自由精神,是不足取法的。但是,六藝教化自覺將當時占統治地位的社會意識形態教育,同受教育者的社會生活需要緊密結合起來,這一點卻是值得借鑒的。理論思維教學法應剔除其“學而優則仕”的糟粕,吸取其由多種技能教育上升到自我完善教育辯證過程的精髓。思想教育是針對人勞動技能和職業技能的教育,也是人實現自身完善的教育,這兩個方面是兼容并包、相互支持的。在教育設計者的方面,應在對受教育者滿足自身需要的追求提供切實幫助的同時實施思想教育;在受教育者的方面,應在學習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同時接觸和學習到更多有助于工作和生活的方法和技能。這種藝術化的思想教育對教師有著比較高的要求,但教育的藝術化首先是教師授課過程的藝術化,其次才是教師的藝術化。
二、“六教”和理論思維教學的適度
“六教”是指儒家運用六經(儒家的六部經典著作)推行對人群的教化,它們是《詩》教、《書》教、《樂》教、《易》教、《禮》教、《春秋》教。以六經行教化既是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其教育的基本形式。比較六藝,六教減去了射、御、數的內容,增加了詩、易、春秋的內容,突出了對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內化的要求,卻排出了對人的身體素質、生產生活技能以及科學知識的要求。從這個有經有權的差異關系中,不僅可以看出儒家教育思想的特點和優點,同時也可以看出它們的偏頗和局限。儒家登上獨尊的寶座之后,為適應鞏固皇權的需要,越來越片面突出孔子學說中重視人的內在修養的思想,同時也越來越淡化和疏遠人的社會實踐和外在追求,走上了脫離直接生活和生產的發展道路。這樣,儒家面對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和士、農、工、商的社會結構,其直接影響日益倚重于男性,倚重于士。六教的直接對象于是便設定為男性中的少數精英。儒家倡導與追求的人的精神完美,直接針對和要求的那些不事生產的閑人,而排除了大多數從事生產勞動的小人。這是教育戰略中自上而下的單邊主義和強權要求,只有閑人才可能系統地讀書學習,讀書學習才可能成為君子,君子才可能達到儒家的精神境界和道德要求,承擔“學而優則仕”的任務,并區分和教化眾多的女子與小人。這種發展趨勢不僅將從事生產勞動的人群從儒家的直接教育對象中排除,也脫離了習武之人和巫醫百工等從事類似科學技術的人群,這種“興文廢質”的傾向和孔子關于“有教無類”“文質彬彬然后君子”的最初設想或許并不完全一致。擯棄了射、御、數等內容和形式的六教,是一種“文勝質”的教化系統,背離了文質彬彬的教育追求,其戰略層面具有以畸形完整展現殘缺美麗的屬性。然而六教畢竟具有策略層面的自足和完整,其形式和手法也體現關聯、呼應、適度、節制的特點并追求有效,這是應予重視的。
《禮記·經解》中保留著孔子對六教的論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故《詩》之失,愚;《書》之失,誣;《樂》之失,奢;《易》之失,賊;《禮》之失,煩;《春秋》之失,亂。”詩教是六教之首。以詩為教的這個詩最初是指《詩經》,陶行知先生倡導詩教之后,也有人以近體詩或自作詩為教。概括《詩經》中內容和形式的關系,核心是適度。無論是揭露、諷刺、批判,還是記述、抒情、頌揚,都注重含蓄、包容、靈動、悠遠,以適度為美。孔子刪《詩經》,是以溫柔敦厚做尺度的。為人溫柔敦厚就是做人要適度、靈活,不要過激過火或是死板教條,否則就是愚蠢。儒家貫徹“言之無文,行之不遠”的主張,重視用詩對人的實行教化,使嚴謹的思想有了美的形式,且富于柔性的變化,這的確是他們的一個高明之處。理論思維教學法應借鑒詩教的形式和手法。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對于固有內容自然要旗幟鮮明,要統籌矯枉過正和過猶不及,但其理論思維的教學形式卻并不是不可以多帶幾分溫柔敦厚的色彩。
《書》教的藍本是《尚書》,以《書》為教是要使人“疏通知遠”,就是要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社會歷史知識,從中把握趨勢和規律。孔子已經有了近于歷史出思想的論述。孔子認為,書教的失敗將導致受教育者和世事陷于“誣”。說假話、說胡話、自欺欺人、誣陷他人、欺世盜名都是誣的題中之意。中國歷史上多有關于“誣”事的記述,魯迅深惡痛絕并與之戰斗一生的就是“誣”。“誣”在中國的有傳統和有市場,應當引起理論思維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和深思。第一,“疏通知遠”是各種偽命題和流言的克星。“疏通知遠”有助于了解歷史規律,使人有確信、不自欺。第二,“疏通知遠”者須是社會人口的多數才能奏效。為少數人所壟斷的“疏通知遠”,可能夠更有助于別有用心者以“誣”御眾。第三,要大力普及“疏通知遠”,不僅需要教育精英,更需要從廣大人民群眾的方面做起。
《樂》教以《樂經》為教,但作為教材的《樂經》已經失傳,保留下來的是樂教的精神。孔子將樂教的精神概括為“廣博易良”,就是以廣闊的見聞及閱歷和博學的知識及興趣,來支撐適宜高雅的追求及習慣。樂教倘不成功,引出的后果便是“奢”,奢的意思是內容不當而形式過分。樂教統籌著音樂和愉樂,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追求歡愉快樂是人的自然本性,但這個本性的實現受到社會條件的制約。樂教之于人群求樂的本性,具有既助其成又限其度的兩面性。孔子是推廣雅樂而抵制惡聲的。他倡導的樂教目標是“樂節禮樂”“樂而不淫”,不淫就是不過度,也包含著形式簡明恰當的意思。今日中國樂界,并存著革命歌曲和某種類似“鄭聲淫、亂雅樂”的兩極聲音,更多的聲音卻是游移于這兩極之間,所以很是需要新型的樂教,幫助人們辨明現時代的惡聲和雅樂。理論思維教育可以借鑒儒家的樂教,以助于承擔起這個意義重大的任務。
《易經》是中國一部影響至深至遠的大書,以《易》為教至今仍有現實的社會基礎。儒家提出的《易》教的要求是“潔靜精微”,潔凈是指思想要純悶、清正,也有心態要安靜平和的意思;精微是指要認識要深刻而細致,也有表述要通俗而準確的意思。違反“潔靜精微”要求的后果則是“賊”。賊是一種精神傷害,其基本途徑就是導致迷信。佛教的“阿羅漢”境界有一層意思也是“殺賊”,就是破除傷害精神得大自在的障礙。《易》是講占卜的書,但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以易為教要引導學生盡得其科學思辨之利,卻要杜絕占卜思想和迷信習慣。六教之中以易為教是最可能直接傷害學生的。《易》教本應行于學校和課堂,但自古及今卻多行于江湖或民間,因而也是六教中最不規范的。理論思維教育注重矛盾分析,又借助規范教育而推行,對此不僅有直接針對性,而且有較高適宜度,因而可以扭轉易教之積習,發揮其長處。
《禮》教是六教中名聲最壞、最差的一教,而且名副其實。這并不影響理論思維對禮教進行辯證分析。關于禮的規范和內容,保留下來的儒家經典有很多。《禮》教所要求的規矩和分寸感和行為習慣,對現代教育是多有啟示的。“恭儉莊敬”是《禮》教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人真誠而有禮貌,要謙遜、樸素、嚴肅、勤謹。《禮》教不成功就會產生“煩”,就是搞形式主義,弄得事事煩瑣。形式主義在今日中國仍然很有市場,且已形成了一定的傳統,最是理論思維教學法應當警惕和改變的現象。
《春秋》教對孔子的溢美最多,儒家歷來崇尚孟子關于“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的說法,其實這不過是儒家為拱衛皇權而標榜的話語霸權。教育要民主化,要是學生也有話語權,要尊重社會實踐對真理的最終檢驗,不能搞以一家之言的是非為是非,當然也就不能再搞《春秋》微言大義那一套東西。然而《春秋》教以史為鑒的思想精華還是需要繼續繼承和發展的。屬辭兼有記述和判斷的意思,比事就是分析對比歷史事實。屬辭比事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以史為鑒,鑒往知來。《春秋》教的缺失會導致“亂”,一如歷史虛無主義會導致人心的混亂,人心亂則教育亂,則世事亂。理論思維教學法對這種現實的危險性需要保持應有的警惕。
總而言之,相對理論思維教學法的性質和要求,六教的內容幾乎沒有直接可用之處,但六教的形式以及形式服務內容的特點卻需要著重分析和借鑒。六教的形式和手法除了旗幟鮮明地服務于自己內容,至少還有兩點值得重視,一是其注重無獨有偶、合二而一,二是其注重關聯互補、兼容適度。這是六教的方法可以為理論思維教學法提供借鑒和幫助的價值所在。
(作者單位:第二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