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因是子靜坐法續編(3)
- 因是子靜坐養生經
- 蔣維喬
- 3529字
- 2016-11-02 21:53:24
第二節 不凈觀善根發現
若于定中,忽見男女死尸,膖脹爛壞,膿血流出。又或見身內不凈,污穢狼藉,自身白骨,從頭至足,節節相拄。其心驚悟,自傷往昔昏迷,厭離貪欲,定心安穩。又或于定中,見自身他身,以及飛禽走獸、衣服飲食、山林樹木、國土世界悉皆不凈。此觀發時,能破一切貪著之心。是為不凈觀善根發現之相。
第三節 慈悲觀善根發現
若于定中,忽發慈悲,念及眾生。內心愉悅,不可言喻。或覺我所親愛之人,皆得安樂。對于疏遠之人以及怨憎之人,推至世界一切萬物,亦復如是。從定起后,心中常保持一種和樂之象,隨所見人顏色柔和。是為慈悲觀善根發現之相。
第四節 因緣觀善根發現
若于定中,忽然生覺悟之心,推尋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初不見我與人之分別。又覺此心一念起時,亦必仗因托緣,了無確實之自性。即能破除執著之邪見,與正定相應。智慧開發猶如涌泉,身口清凈,得未曾有。是為因緣觀善根發現之相。
第五節 念佛善根發現
若于定中身心空寂,忽然憶念諸佛,功德巍巍,不可思議,其身有無量光明,其心有無邊智慧,神通變化,無礙說法,普度一切眾生。作是念時即生十分敬愛。身心快樂、清凈安穩。或于定中,見佛身相,或聞佛說法,如是等妙善境界,種種不一。是為念佛善根發相。
以上五種善根發現,各隨其所修止觀,發現一種或數種,并非同時俱發。又切不可有意求之,若有意尋求,非徒無益,且恐著魔。又于善根發現時,須知本性空寂,不可執著,以為實有。唯宜仍用止觀方法,加功進修,令之增長可已。
第四章 覺知魔事
學靜坐之人,若心地不清凈,往往發生魔事。須知魔事實由心生,一心不亂,即魔不能擾。魔事甚多,今略舉大概,使學者得以覺知,不致惑亂耳。
(1)可怖魔事,如現惡神猛獸之形,令人恐懼,不得安定。
(2)可愛魔事,如現美麗男女之形,令人貪著,頓失定心。
(3)平常魔事,則現不惡不美等平常境界,亦足以動亂人心,令失禪定。
吾人于靜坐之中,既覺知有魔,即當設法卻之,仍不外止觀二法。凡見魔境,當知悉是虛妄,不憂不懼,不取不著,唯安住正念,絲毫不動,魔境即滅,是修止卻魔法。若修止卻魔而魔仍不去,即當反觀吾心,亦是念念虛妄,了無處所,既無能見之心,安有所見之魔,如是觀察,自當消滅。若修止修觀,而魔終遲遲不去,更有最便之法,即默誦佛號,提起正念,邪不勝正,自然謝滅矣。又須切記魔境不滅時,不必生憂,魔境滅時,亦勿生喜,心不為動,決無害也。
于此更有一言須告讀者,即余自十七歲,始學靜坐,至今已三十余年,其間未嘗一遇魔事。從余學靜坐者則間有之。有某君者,習之數年,頗有成效,忽一夕,于靜中突見許多裸體女子,圍而鼓噪之。某君大驚,急攝其心,不為所動,而魔不退,乃大駭異。遑急之間,默誦“南無阿彌陀佛”,魔境遂立時消滅。某君尚未篤信佛教,臨時應用,已有大效,故知此為卻魔之妙法也。
第五章 治病
止觀方法,以超脫生死為最后目的,其功用原不在治病,治病,乃其余事也。吾人安心修持,病患自然減少,然或因身體本有舊病,偶然重發,或因不能善調身心息三者,致生病患,皆是恒有之事。故宜了知治病方法,方法不出兩種。
第一節 察知病源
凡病自肢體發者為外病,自臟腑發者為內病,然無論外病內病,皆由血脈不調而起。治病之法,首在使血脈調和。又吾人之心力,影響于身體極大,故病患雖現于身體,實際皆由心生。故察知病源所在,仍從內心治之,其收效乃較藥石為靈。又病之發生,必有潛伏期,常人當自覺有病時,其病之潛伏于體內者,為時已久,苦于不能覺察耳。若能治心者,則察知病源,必較常人為早,故可治病于未發之時。
第二節 對治疾病
靜坐中內心治病法亦有多種,然仍不出止觀二者。
先言用止治病法。其最普通者,即將心意凝集于臍下小腹,止心于此,牢守勿失,經時既久,百病可治。其理即是心意凝集于此處,血液即隨之凝集于此處,凝集之力愈充,則運行之力亦強,運行力強,血液之阻滯可祛,血液無阻滯,則百病之根本拔除矣。其余方法尚多。如察知病在何處,即將心意凝集于病處,止而勿失,默想病患必除,亦能治病。又如常常凝集心意,止于足底,不論行住坐臥,皆作此想,即能治病。此其理由乃系一切病患,皆由氣血上逆所致,今止心足底,則氣血下降,身心自然調和而病瘳矣。又如了知世間一切皆空,毫無所有,即種種病患,亦是虛誑現象,心不取著,寂然止住,亦能治百病,此為最上乘之用止治病法。《維摩經》云:“何為病?所謂攀緣,云何斷攀緣?謂心無所得。”此之謂也。
次言用觀治病法。其最普通者,為觀想運心,以六種氣治病是也。云何六種氣?一吹、二呼、三嘻、四呵、五噓、六呬。假如腎臟有病,則于靜坐開始,觀想腎臟,口中微念吹字以治之,每次或七遍,或十遍,或數十遍,均隨各人之便。如脾胃有病,則觀想脾胃,口中微念呼字以治之。如臟腑有壅滯之病,則觀想臟腑,口中微念嘻字以治之。如心臟有病,則觀想心臟,口中微念呵字以治之。如肝臟有病,則觀想肝臟,口中微念噓字以治之。如肺臟有病,則觀想肺臟,口中微念呬字以治之。此六種氣治病,或因病擇用其一,或無病者兼用其六,均無不可。余則每于入坐時,每字各念七遍,如念呵字時,確與心臟有感覺,念呼字時,確與脾胃有感覺,余字亦然,學者試行之便知。
又有于呼吸出入時,心中觀想,運作十二種息以治眾病者,此則純屬心理治病之法。何謂十二息?一上息、二下息、三滿息、四焦息、五增長息、六滅壞息、七暖息、八冷息、九沖息、十持息、十一和息、十二補息。此十二息皆從觀想心生。如身體患滯重之病,則吸呼時,心想此息,輕而上升,是為上息。如身體患虛弱之病,則呼吸時,心想此息,深而下降,是為下息。如身體患枯瘠之病,則呼吸時心想此息充滿全身,是為滿息。如身體患臃腫之病,則呼吸時,心想此息,焦灼其體,是為焦息。如身體患羸損者,則呼吸時,心想此息,可以增長氣血,是為增長息。如身體患肥滿者,則呼吸時,心想此息,可以滅壞機體,是為滅壞息。如身體患冷,則心想此息出入時,身中火熾,是為暖息。如身體患熱,則心想此息出入時,身中冰冷,是為冷息。如內臟有壅塞不通時,則心想此息之力,能沖過之,是為沖息。如肢體有戰栗不寧時,則心想此息之力,能鎮定之,是為持息。如身心不調和時,則心想此息,出入綿綿,可以調和之,是為和息。如氣血敗衰時,則心想此息,善于攝養,可以滋補之,是為補息。
以上十二息治病,蓋利用一種假想觀念,以心意之力,漸漸影響于身體,久久行之,自然有效耳。至于最上乘用觀治病法,但須反觀吾身吾心,本來是虛妄不實。求身求心,既不可得,更何有于病,故疾病為虛誑中之虛誑現象。如此觀察,眾病自瘳矣。
第六章 證果
修習止觀,其最大目的,既為超出生死大海,茍積修習之功,必得所證之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理固然也。然因心量之廣狹不同,其證果乃有小乘大乘之別。
第一節 聲聞果
如修體真止者,了知我身及一切事物,皆虛假不實,悉歸空寂,如是作觀,名從假入空觀。此觀既成,斷除煩惱,證得寂滅,超出生死,不再投生,是為聲聞果。
第二節 緣覺果
又如修體真止者,了知我身及一切事物,皆是仗因托緣,而有虛妄生滅,實則非生非滅,如是亦作從假入空觀。此觀既成,深悟世間一切無常變幻,亦者如是,朗然覺悟,證得寂滅,超出生死,不再投生,是為緣覺果。
以上二果,皆屬小乘。所以稱小乘者,因其只知自度,不能度人,心量較狹也。
第三節 菩薩果
若夫大乘,則知吾人與眾生,實為平等,應發大慈悲心,不應不度眾生而自取寂滅,于是應修從空入假觀。諦觀心性雖空,而善惡業報,不失不壞。眾生不悟,乃種種顛倒,造作諸業,枉受無量苦惱。我應自度度人,隨眾生根性之不同,為之說法,是名方便隨緣止。住此觀中,雖終日度眾生,而不見眾生可度,平等平等,其心無量,是為菩薩果。
第四節 佛果
然以上所云空假二觀,空是一邊,假是一邊,猶落于二邊,菩薩再進一步功夫,則應息此二邊,契乎中道。了知心性雖空而有,雖有而空,雖空而有,不是頑空,雖有而空,不是實有,非空非假,二邊之見遂息,是為息二邊分別止。如是觀照,通達中道,名為中道正觀。住此觀中了見佛性,自然入一切智海,行如來行,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獲得六根清凈,入佛境界,是為佛果。
方今末世,眾生根器淺薄,修小乘得果者亦絕不一見矣,況修大乘者平?故有志修行者,多用禪凈雙修之法,止觀即禪門之一法,此法全憑自力了徹本性,如泅水者逆流而上,直窮生死大海,初非易易,故即身證果者少。凈即凈土。此法則依仗阿彌陀佛之力,如得渡船橫斷生死流,自易達于彼岸。然須信愿行三者不可缺一,方得有效。信者,深信凈土,毫無疑慮。愿者,發愿我于臨命終時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行者,念佛功夫力行不怠,功夫積久,自然于命終之時一心不亂,可以見佛往生。此則余所目見耳聞者事實甚多,絕非虛語,故余主張禪凈雙修,自他之力兼用也。讀者其有意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