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淺談書法(2)

《嶧山刻石》是秦篆(即小篆)的代表之作,字的點劃均為線條,粗細一致,圓起圓收;字體端莊嚴謹,有實有虛,疏密得當,顯得從容平和,而且剛勁有力,故后人有評云“畫如鐵石,千鈞強弩”。《嶧山刻石》的字結構上緊下松,垂腳拉長,有居高臨下的儼然之態,似乎讀者須仰視而觀;在章法上行列整齊、規矩和諧。秦刻石在總體上從容、儼然、強健的藝術風范與當時秦王朝的時代精神是統一的。《嶧山刻石》原石被后來三國時期的曹操登山時毀掉了,但留下了碑文。

小篆字體,當以秦刻石為代表。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言:秦始皇曾經在東巡中立了六塊碑刻,今所存者僅《泰山刻石》《瑯邪臺刻石》兩種,秦刻石傳出自李斯之手。

《泰山刻石》為前219年時所刻,原石毀于清乾隆五年(1740),今存十字,其書筆畫儉約,結體規矩典雅。

《嶧山刻石》今所傳者為宋代鄭文寶所摹刻,《嶧山刻石》翻刻的有很多,而尤以鄭氏為最精。以上諸碑是秦篆的典型,其特點是用筆勻凈、勁瘦,提筆疾過,圓融峻儼,其筆法又有“玉筋”“釵骨”之說,所以秦篆又稱“玉筋篆”。

2.隸書

隸書,又稱“隸文”“隸字”,是我國自有文字以來第二大書體。因原來用以輔助篆書,故又稱“左書”“佐書”或“佐隸”,此幾種叫法隨著隸書取代篆書而逐漸不用。

古時,書家多謂隸書是秦代程邈所創,直到近代方才認為隸書是自然演變而來的。隸書從秦代開始,經長期發展、演化,至東漢末年進入成熟期,這時楷書也逐漸出現。東漢末年,鐘繇任黃門侍郎之職,他能寫隸、楷、行、草諸體,尤善于楷書。他所書之楷體,世稱“開創了由隸到楷的新貌”;而此時楷書已漸占統治地位,但隸書作為一種書法、一種藝術,仍為世人所喜愛,故能流傳至今。

隨后,隸體不斷地變化發展,其書體之特征為:筆畫比篆書復雜而多變,不但有橫、直、折、勾,還出現點、戈、撇、捺;筆法是方圓并用,方多于圓;逆鋒、藏鋒、回鋒兼施;行筆是中鋒、偏鋒都有或同時存在;其筆法的典型特點是有波勢、用挑法,即平常所說的“蠶頭鳳尾”,字的形狀也由長而為扁平。

隸書從秦隸到漢隸,最后又過渡到唐隸,其間還經過眾說紛紜的“八分”,如后所述。

清代以隸書著稱者有鄭黼、陳恭尹、顧藹吉、桂馥、鄧琰(石如)、黃易、伊秉綬、陳鴻壽、趙之琛、何紹基、俞樾、徐三庚等人,其中,鄭黼、陳恭尹、顧藹吉為專工隸書者;而桂馥、鄧琰、黃易、伊秉綬、陳鴻壽、徐三庚等人篆字亦不亞于他們的隸書成就;至于鄧琰(石如),雖以篆刻著稱,而其所寫隸書蒼勁渾樸、卓爾超群,所自成一家,是隸書中難得一見之珍品。

(1)秦隸

早期的隸書,因初脫胎于小篆,故雖比小篆簡潔,但仍保留篆書的較多筆勢、筆意,其字多是半篆半隸、渾然一體,用筆變圓為方折,多用中鋒圓筆,此時的隸書尚無波、挑,保存了篆字細長的字形,章法參差交錯,變化隨意而為,不受界格之所局限,如《秦權》《云夢秦簡》或西漢時的碑刻。

(2)漢隸

此時的隸書,已是發展成熟的隸書,為隸書的典型時期。一般所謂“隸書”,多指這一時期的隸書。已完全擺脫篆書筆意而成全新之書體,其主要特色為“波磔披拂,形意翩翩”,用筆“藏鋒逆入”“逆入平出”或“翹首舉尾,直刺邪掣”,多為“蠶頭鳳尾”勢;筆畫有粗有細,輕重相應;字形亦由長方而成方扁。

隸書,以漢隸為主體;漢隸,則以后漢時的隸書為準則。在后漢隸書中,有名的碑刻很多,如《斐岑紀功碑》《西峽頌》《夏承碑》《張遷碑》《子游殘碑》《鮮于璜碑》《禮器碑》《曹全碑》《熹平石經》《史晨碑》《石門頌》《楊淮表記》《倉頡廟碑題銘》等,這些碑刻風格不同、筆法互異,按其筆法大致可分“方筆”“圓筆”兩大類;但按其風格、神韻,則可分為五大流派:

①如《乙瑛碑》《史晨前后碑》《禮器碑》《華山廟碑》等屬“圓潤瘦勁、端整精密”的一派,以“法度謹嚴、筆意飛動”見稱,乃隸法之正宗。

②如《曹全碑》《孔宙碑》《孔彪碑》等屬“秀麗工整、圓靜多姿”的一派,是漢隸中之精品。

③如《張遷碑》《鮮于璜碑》《西狹頌》《衡方碑》等屬于“方整寬厚、峻宕雄強”的一派,為隸書中之佳作。

④如《石門頌》《楊淮表記》《封龍山頌》《開通褒斜道石刻》等屬“風神縱逸、氣勢奔放”的一派,亦難得之石刻。以上各碑,除《封龍山頌》外皆為摩崖石刻;而花崗石石質堅硬,顆粒較大,雖無法刻得秀麗嚴謹、粗細有形,然而恰能體現隸書“飄逸奔放”的風格。

⑤又如《郙郁閣頌》《夏承碑》《君子殘石》等屬“意態奇古、氣度寬闊”的一派,亦是難得一見的書法作品,多為書法家所愛。

3.楷書

楷書,即楷體書法,是從漢末、魏晉時起直至近代廣泛流行的書體,是我國第三大書體。

楷書,又稱“正書”“真書”。楷有“楷模”“法度”“標式”等義,最初用以稱呼書體。晉代衛恒《書勢》云:“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所說“楷法”為“八分楷法”,即間乎隸、楷之間的“八分”書體;近世所謂的“楷書”,非指“八分楷法”,乃指脫盡隸筆、隸意的正書楷體,故楷體又稱“正書”。從形成的角度講,鐘繇所寫的楷字即是“正書”,雖他的字尚有隸書的筆意在,但說楷書起自漢末也是可以的。

楷書之特征有三:其一,筆畫端正,結體整齊,工妙在點、畫,神韻體現于結體——楷字多平正齊整、端莊大方、結構嚴謹,正如宋代蘇軾所說,“大字難于結密而無間,小字難于寬綽而有余”,故楷書“嚴整而不失飄揚、犀利剛勁而似飛動”。其二,筆畫有規律可求——如“永字八法”即是習楷之范例,故有規律可尋,即一切楷書的筆畫皆可納于“八法”之中。其三,起止三折筆——“運筆在中鋒”是楷書的典型筆法,運筆中鋒,則字多遒潤。

楷書的體勢和風格流派較多,然就其基本規格而言大同小異。其小異可分為三:一是肥、瘦之分,肥厚者如顏體,瘦挺者如柳體;尚有極瘦者,如瘦金書。二有長、方之別,正方者如褚體,長方者如歐體。三是樸、媚之異,淳樸者如虞體,嫵媚者如趙體。

楷書的著名流派,多出現在魏、晉、唐、宋之間,后分為南、北兩大體系。

南系楷書的著名流派,首推鐘、王,此為魏晉時期楷書開宗立派之主要代表。鐘即鐘繇,王指二王:“大王”王羲之,“小王”王獻之。鐘、王的楷書,秀麗挺拔,備盡法度。鐘繇的《宣示表》,王羲之的《黃庭經》《樂毅論》,王獻之的《洛神賦十三行》,都是他們的著名墨跡。鐘、王之后,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相繼于后;其次,又有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等書法家橫空出世,這些書法大家多有自創,終成一家風格。后世所說的“歐體”“顏體”“柳體”即是指他們的楷書風格而言。

北系楷書的著名流派源自魏時的碑帖。魏碑,乃是界乎隸、楷之間的一個流派,亦是重要的楷書體系,是書法中珍貴之寶藏。最早以索靖為代表,而后方形成“北系”書法體系。北系楷書的書法遺跡主要是石刻碑銘,且多沒有記載書寫者姓名,因此北系楷書不是依書法家的風格而定,而是以碑帖名稱來區分流派,傳世碑帖中,最為有名者有《谷朗碑》《鄭文公碑》(魏)、《張猛龍碑》(魏)、《龍門造像諸品》(魏)等。另,除魏碑外,尚有少量晉碑及南朝宋、梁時碑,如《爨寶子碑》(東晉)、《爨龍顏碑》(南朝宋時)、《瘞鶴銘》(南朝梁時)、《石門銘》(魏)、《張玄墓志》(魏)。至清代時,有書家阮元首倡碑學,包世臣繼之,近人康有為接踵而起,大興“尊碑卑唐”之風,故而使碑學大盛。

(1)歐體

為歐陽詢所創,其字正書結構,“易方為長,以就姿媚”“四面停勻,八方平正”“書如凌云臺,輕重分毫無負”“筆備眾美,翰墨灑落”,此即史書所說歐體之風格,歐體著名碑帖有《九成宮醴泉銘》《皇甫碑》《化度寺碑》。

(2)虞體

為虞世南所創,其字偏長,略同于歐體,字形工整齊備,不傾不倚,法遵“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嚴謹灑脫,如《孔子廟堂碑》。

(3)褚體

為褚遂良所創,其書豐潤勁煉、清遠古雅,用筆方、圓兼容,間含隸意;結體婉暢,用筆多變、中側兼收、順逆并用,其書對后世影響極大。著名碑帖有《孟法師碑》《大字陰符經》《雁塔圣教序》等。

(4)薛體

為薛稷所創,其書得歐、虞、褚、陸之遺風;其師承血脈近于褚遂良。此人用筆纖瘦有力,結字疏通流暢。著名碑帖有《封中岳碑》《鄭敞碑》《杳冥君銘》等。

(5)顏體

為顏真卿所創,其字探源篆隸,楷法謹嚴,放而不流,拘而不拙,結字方圓,筆法肥勁,如《多寶塔》《東方畫贊》《勤禮碑》《麻姑仙壇記》《顏氏家廟碑》。

(6)柳體

法出顏真卿,后獨創一格、自成一家,其字筆意瘦挺,體勢骨力遒勁、爽利挺秀。著名的碑帖有《玄秘塔碑》《神策軍碑》等;尤其是《神策軍碑》,可看出柳字與顏字之間的關聯或淵源。

(7)趙體

為趙孟頫所創,世稱“趙體”。其字以“風流、和婉”著稱,其書風遒媚秀逸、和婉適中,結體嚴整、筆法圓熟。著名碑帖有《妙嚴寺記》《三門記》《妙法蓮花經》《信心銘》等。

宋代楷書,首推蔡襄。蔡襄,宋代杰出書法家,“宋代四大家”之一。其書風格意取晉、唐,恪守法度,以神佳為度,講究古意,書云“端勁高古,容德兼備”,為開啟宋代書派主流之代表。蔡襄之字師法蔡邕、崔紓,后崛然獨起。初學周越,其字變體出于顏真卿;年輕時,其字明勁有力,晚年則回歸淳樸恬淡、婉美妍媚;他的大字端莊沉著,小字則秀麗多姿。大楷作品有《洛陽橋記》《有美堂記》《晝錦堂記》等,小楷如《茶譜》《集古錄序》等。

宋徽宗趙佶,正書筆勢勁逸,初學薛稷,后變其法度,獨創一格,自號為“瘦金書”,對后世楷書亦有較大影響。

元代著名書家趙孟頫,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于世。

明代楷書較著名者有董其昌,他初學顏、虞,后改鐘、王,后終成一家。

清代楷書名流有錢灃、何紹基,其楷法皆學顏真卿。錢灃之字,結體嚴整,氣勢雄偉;何紹基之字則體勢遒勁,氣勢流暢,此二人對清代楷法影響較大。

以上為楷書之簡要脈絡。

前文所談楷書碑帖,多以大楷、中楷為主;而小楷名帖則較少,主要有鐘繇的《薦季直表》、王羲之的《東方朔畫贊》《樂毅論》《黃庭經》《曹娥碑》、王獻之的《洛神賦十三行》、鐘紹京的《靈飛經》、趙孟頫的《道德經》、文徵明的《醉翁亭記》《雪賦·月賦合冊》等。

4.草書

草書,即草體書法。草為“草創”“草藁”之意,章草和今草為草書的兩大主要流派,代表其發展之兩大階段。

(1)章草

章草由隸書演化而來,沿用隸書章法,橫畫上挑,左右波磔分明。“筆有方圓,法兼使轉”,結體“古雅平正、內涵樸厚”。唐代孫過庭于《書譜》中說:“章務險而便。”唐代張懷瓘在《書斷》中說:“此乃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可見章草就是隸書過度到草書之特有形態,或稱“隸草”。

章草著名的碑帖有西漢史游的《急就章》、東漢張芝的《秋涼平善帖》、東晉王羲之的《豹奴帖》,西晉索靖的《出師頌》也是章草精品;另有西晉陸機的《平復貼》,西晉索靖的《月儀》《載奴》帖也頗可觀。自今草興起后,章草勢微,傳世的有唐代褚遂良的《黃帝陰符經》等。

(2)今草

今草由章草演變而來,此時已完全脫離章草之隸書痕跡,故字更顯瀟灑、奔放和流暢。今草流派較多,大致可分為三支:

①小草:唐代孫過庭在《書譜》中說:“草貴流而暢。”故小草特征以“流注、順暢”為主;運筆多用轉法,故字多顯“韻媚、婉約”,而法度較為謹嚴,字字區分,不作連續帶筆,意態飛舞奔放、隨意流暢。著名碑帖以孫過庭《書譜》為代表,故小草派又稱“書譜派”。另有隋代智永《千字文》亦是有名的代表作。

②大草:又名“狂草”,唐代張懷瓘在《書斷》中說:“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所以“大草”又名“一筆書”。其特點是于小草筆法之上,進而成為“字字相連、體勢連綿”的筆勢,其字筆意奔放、變化萬千、首尾呼應,故氣勢貫穿一體、融會一如。著名碑帖有張芝的《知汝殊愁帖》,張旭的《肚痛帖》《古詩四首》,懷素的《自敘帖》《食魚帖》,都是大草或狂草的典型作品。

③行草即草書、行書夾雜之字體,其早期形態為“藁書”(即“相聞書”),一般用于尺牘。王愔云:“藁書者,若草非草,草行之際。”故知“藁書”為草書發展之過渡形態,后來發展成草書、行書并用,其特點為“行草夾雜、用筆秀麗,字不連綿但神氣貫通”。如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行穰帖》,王獻之的《中秋帖》《送梨帖》即是典型墨跡。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文安县| 仁怀市| 枞阳县| 湘西| 金门县| 平舆县| 唐山市| 台安县| 安岳县| 澄迈县| 荥经县| 嘉鱼县| 蓝山县| 绿春县| 东明县| 安庆市| 南汇区| 沙雅县| 大渡口区| 招远市| 武山县| 潼南县| 故城县| 汝阳县| 二连浩特市| 通州市| 象州县| 安平县| 南京市| 大同市| 吴堡县| 泽普县| 泗洪县| 琼海市| 道孚县| 涞源县| 宜阳县| 丹巴县| 秦安县| 比如县| 措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