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淺談繪畫(5)

趙孟頫精通音樂,善鑒定古物玉器,其中以書法、繪畫成就尤高。山水畫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馬師法李公麟和唐人;亦工墨竹、花鳥等畫,所畫風格皆以筆墨圓潤蒼秀見長,以飛白法畫石,以書法用筆寫竹,力主變革南宋院體格調,自謂“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遙追五代、北宋法度,有評論謂“有唐人之致去其纖,有北宋人之雄去其獷”,遂開元代之新畫風。

趙亦善詩文,其詩之風格以和婉為色;兼工篆刻,尤以“圓朱文”著稱。傳世畫作有《鵲華秋色圖》《紅衣羅漢圖》《幼輿邱壑圖》《秋郊飲馬圖》《江村漁樂圖》等。

《紅衣羅漢圖》所繪,身著紅色袈裟的羅漢盤腿坐于樹下青石之上,左手前伸,神態安詳,正在講授佛法的情景。圖中羅漢頗似西竺僧人,據悉他常與西域僧人往來,故能對西域人之神態特征刻畫入微;其人物造型取法于唐之閻立本,即以鐵線描勾勒,且用筆凝重,蒼勁有力,人物形象逼真。

3.明代時期

(1)戴進

戴進,明代畫家,號靜庵,浙江杭州人。少年時當過金銀首飾學徒,后改學繪畫,刻苦用功,畫藝大進,宣德年間供奉宮廷,因畫藝高超而遭妒忌,遂被斥退。后浪跡江湖,賣畫為生。

他擅長山水、人物。其山水畫師法馬遠、夏圭,并取法郭熙、李唐,多是遒勁蒼潤手法;用筆勁挺方硬,水墨淋漓酣暢,發展了馬遠、夏圭傳統。

人物畫師法唐宋傳統,兼長二筆、寫意;工筆用鐵線描和蘭葉描;寫意從馬遠變化而來,筆墨簡括;花鳥畫工筆、寫意、沒骨諸法皆善長。人物佛像則能變通運筆、頓挫有力。

其畫作在明中期影響較大,追隨者甚眾,人稱“浙派”,逐成明代前期畫壇之主將,后世推他為“浙派”創始人。傳世之作有《春山積翠圖》《風雨歸舟圖》《三顧茅廬圖》《達摩至慧能六代像》《南屏雅集圖》《歸田祝壽圖》《葵石峽蝶圖》《三鷺圖》等。

(2)唐寅

《落霞孤鶩圖》,是唐寅所繪山水畫的代表作。畫面表現的是:崇嶺峙立,幾株柳樹亭立,半掩水閣臺榭,下臨江水;閣中一人獨坐眺望,旁有童子侍立。不遠處,落霞孤鶩,煙水微茫,故畫中景觀遼闊優美。

此畫技法工整,山石用濕筆點染,故線條流暢,風格瀟灑俊秀,突顯飄逸;畫上自題詩是借王勃之少年得志,來為自己坎坷不平之遭遇而吐不愉。此畫風格近于南宋院體,為他盛年得意之作。

唐寅出生于商家,故地位較低。其幼年即能刻苦學習,11歲顯出過人之才,并能寫出一手好字。16歲中秀才,29歲參加鄉試,獲“解元”(第一名)。次年,赴京會考,與他同路趕考的江陰地主徐經,因暗中賄賂主考官的家僮而事先得知考題,但事情敗露。唐寅亦受牽下獄,遭受凌辱。此后,自負的唐寅對官場產生反感,自此,性格、行為流于不羈,后在好友祝允明規勸下發奮讀書,決心以詩文書畫終其一生。

唐寅性格狂放不羈,在繪畫中則獨樹一幟,自成一家;其行筆秀潤縝密,頗具瀟灑清逸之韻味。他的山水畫多表現為雄偉險峻、樓閣溪橋、四時朝暮的江山勝景;有時亦描寫亭園幽境中文人逸士的悠閑生活。其山水畫大幅氣勢磅礴,小幅清雋瀟灑,題材多樣。其人物畫多寫古今仕女或歷史典故。其傳世的畫作有《王蜀宮妓圖》《落霞孤鶩圖》《事茗圖》《看泉聽風圖》等。

(3)陳淳

陳淳,明朝畫家,江蘇蘇州人,字道復,號白陽,又號白陽山人。曾學畫于文徵明,后不拘師法;又法米芾、黃公望、王蒙。其山水較文徵明疏放開闊,蓋學米友仁而致筆跡放縱也。其尤擅長水墨寫意花鳥,開明代寫意花鳥畫之新局面。

前面講過山水畫,此處再講一講花鳥畫之特色。花鳥畫,亦是國畫一大分類。泛指以花卉、鳥、獸等動植物為主體的繪畫。此類創作之體裁,產生年代較人物、山水為晚,多講求精細或趣味,刻畫以精巧、傳神為主。

畫花鳥就表達形式的不同,又分為工筆花鳥及寫意花鳥二類。以表現手法而言,國畫主要以寫意或工筆,或二者兼顧為主,但以講究意境深遠、氣韻充實、畫面傳神為創作手法。以線條勾線傳神、著色自然為特點,總以和諧為主旨;另以獨特之手法,以印章為點綴,以達平衡、增韻為獨創,是為東方繪畫之魅力所在,更顯完美,此為西洋畫之所無。

大寫意,即以張條疏散、施墨粗放為特點,削繁為簡、遺形取神為手法,創作者多為潑墨粗畫。小寫意,即以簡練歸融為特色,多強調筆墨中之情趣,不茍求惟妙惟肖,但求整體氣勢與著色。工筆,是與寫意不同的手法,與寫意相反,多求刻畫精確,要求工整、細致,乃至細節明確、刻畫入微,手法以細膩、準確為度。

(4)仇英

仇英,明代畫家,字實父,號十洲,太倉(今屬江蘇)人,后定居蘇州。其出身工匠,后從周臣學畫,因文徵明之推贊而知名當時,以賣畫為生。

仇英擅畫人物,尤長仕女。工于設色,又善水墨、白描,能運用不同筆法表現不同對象。刻畫之人物形象,或圓轉流利,或勁利有力,皆為精工、妍麗之作,世人有“周昉復起,亦未能過”之評。他的山水畫多學趙伯駒、劉松年,所畫青綠山水之作,多呈細潤而風骨勁峭,亦善繪制花鳥。晚年客居于收藏家項元汴家,摹仿歷代名跡,據稱“落筆亂真”。

仇英在當時名家周臣門下學畫,曾用心臨摹古代佳作,因刻苦及天賦不凡,故而技藝大進,成就卓著,因而與沈周、文徵明、唐寅并稱“明四家”或“吳門派”。

他所創作的題材很廣泛,擅寫人物、山水、車船、樓閣、界畫等場景;尤擅長于臨摹,技法之中,工筆、寫意、白描俱佳;畫風細膩工整、色彩華麗,取古德之長而又能化為己用、自成一格。

其傳世作品有《春夜宴桃李園圖》《柳下眠琴圖》《桃村草堂圖》《劍閣圖》《松溪論畫圖》和《玉洞仙源圖》。

《春夜宴桃李園圖》描繪了李白“春夜宴桃李園”的故事,是歷來眾多畫家偏好的題材。前人一般著眼于“歡歌”和“夜游”的情景,而這幅圖的作者卻表現“幽賞未已,高談轉清”的時刻——李白與友人于庭園中秉燭而坐、飲酒賦詩……身后有侍從、樂女相伴。其中,人物刻畫傳神,所勾勒的線條也是十分地秀麗婉轉。

(5)董其昌

董其昌,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氏,明代著名書畫家、書畫鑒賞家兼書畫理論家。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人稱“董華亭”。萬歷進士,授編修,官至禮部尚書、太子太保,謚號文敏。

他的書法,先從顏真卿,后學虞世南,再后,又覺唐書不如魏晉,轉學鐘繇、王羲之,并參以李邕、徐浩、楊凝式等筆意,自謂“于率易中得秀色”,其書法分行布白、疏宕秀逸,頗具個人特色,對明末清初的書風影響很大。

董其昌擅畫山水,師法董源、巨然,以元代黃公望、倪瓚為宗,成為集歷代畫家之大成者。但重寫意,不重寫實,所畫丘壑變化較少,而講究筆致、墨韻,畫格清潤明秀、靈靜飄逸。論畫標榜“士氣”,將古代山水畫家仿禪宗而分為“南宗”“北宗”,并推崇“南宗”(如王維者流)為文人畫正脈,形成崇“南”貶“北”之己見,其說影響明代以后的畫壇;又提倡作畫須“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此調對后世論畫亦影響較大。

此人才華俊逸,好談名理,善鑒別書畫。書法出顏真卿,后遍學魏晉唐宋諸名家,并融諸家之長自創風格;其行書古淡瀟灑,楷書則有顏真卿之率真韻味,草書植根于顏真卿的《爭坐位帖》《祭侄文稿》,兼有懷素之圓勁和米芾之跌宕。與邢侗、米萬鐘、張瑞圖合稱“明末四大家”,對明末清初書風影響很大。

其書法結體寬綽,取顏真卿之布白而不強作恢弘,取米芾之“奇宕瀟散,時出新致,以奇為正,不主故常”,故而筆勢瀟灑隨意。傳世之作有《秋興八景圖》《山莊秋景圖》《晝錦堂圖》等。

4.清代時期

(1)吳宏及國畫之裝裱

吳宏(宏,一作弘),清代著名畫家,字遠度,號竹史,江西金溪人,長居江寧(今南京)。

其人詩書均精,自幼喜愛繪畫,筆墨得諸家之長而能出己意,縱橫放逸。

吳宏乃“金陵八家”畫派中的一員。他曾在順治十年游黃河,歸來后筆墨一變為縱橫放逸,改變以前的風格;書中說他“偶畫墨竹,亦有水墨淋漓”之致。他的傳世作品有《柘溪草堂圖》《水榭待客圖》《山村樵木圖》等。

他的《柘溪草堂圖》描繪的是,坐落在白馬湖東岸樹叢中的小村、主人的優雅住所——柘溪草堂。因為環境太美,以至于主人邀請畫家將它描繪下來,并將其日常的生活表現于中,使此畫成為得意之作。我們可以看到,村前有一座小橋,湖水環繞著村莊,樹林里的樓臺面對湖水,主人或來客可登樓遠眺,或與客人相對而坐、侃侃而談,有如置身世外桃源。

方有同學問及國畫的裝裱,此處再略講一些國畫裝裱之相關知識。由于國畫多繪于易于破碎、變形之宣紙或絹物之上,故我國國畫均須在背后用紙托裱,以絞、絹、紙等鑲邊后裝上軸桿,以便保存留傳。我國繪畫裝裱技術距今已有千余年的歷史,在傳統的意義上,國畫裝裱后才算是一幅完整的作品。

立軸

立軸是國畫中裝裱的一種式樣。中間部分叫“畫心”(又名“畫身”),上面稱“天頭”,下面稱“地腳”。上、下又有“隔水”。裝裱尺寸四尺以上的稱為“大軸”,俗稱“中堂”;特大的稱為“大堂”或“大中堂”;三尺以下的畫幅稱“立軸”。上裝天桿,下裝軸。有的天頭貼“驚燕帶”(又稱“綬帶”),這種格式盛行于北宋宣和年間。“畫心”上、下端加鑲錦條,稱之為“錦眉”。

冊頁

冊頁是中國書畫裝裱的一種式樣。因畫身不大,亦稱之為“小品”。有正方形,也有長方形、豎形或橫形;有推蓬式、蝴蝶式和經摺式三種;也有裱成單片的,稱之為“散裝”。一般冊頁均取雙數,少則四開、八開、十開,多則十二開、十六開或二十四開。冊頁外鑲邊框,前、后添加副頁,上、下加板面。這樣,欣賞、攜帶、保存、收藏就比較方便了。

屏條

屏條,中國書畫裝裱的一種式樣,由于畫身狹長,所以有裝裱成屏條形式的。屏條單獨的稱為“條屏”;四幅并排懸掛的稱為“堂屏”或“四季屏”;也有四幅以上乃至十二幅、十六幅的,這些都是成雙的完整畫面,稱為“通景屏”或通屏。

手卷

手卷也是裝裱式樣中的一種,也稱“長卷”或“圖卷”。外面有“包首”,前面有“引首”,中間是作品;緊連作品兩邊的叫“隔水”,后面有“拖尾”。“包首”的上面貼有“題簽”。歷代名畫如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元代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等,都是手卷的裝裱式樣。

(2)石濤

石濤是明朝靖江王朱贊儀的第十世孫,父名朱亨嘉,曾于南明隆武時在廣西自稱“監國”,后被俘遭殺,其時年尚幼小。他本來是明末皇族,未滿十歲家庭慘遭變故,于是削發為僧,四處流浪;他法名叫原濟,亦作元濟(后人誤傳為“道濟”),號石濤,又號苦瓜和尚、大滌子、清湘陳人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郯城县| 晋城| 宜宾县| 屏边| 马公市| 会宁县| 灵宝市| 南康市| 电白县| 驻马店市| 武平县| 枣强县| 玛沁县| 弋阳县| 香港 | 阳朔县| 米林县| 邵阳县| 志丹县| 原平市| 若羌县| 北辰区| 石台县| 若尔盖县| 长春市| 竹山县| 博白县| 富蕴县| 肃宁县| 逊克县| 和林格尔县| 汝州市| 广饶县| 武城县| 安新县| 濉溪县| 滁州市| 永修县| 新巴尔虎右旗| 葵青区| 巴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