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戒體章名相別考

(匆促寫錄,未及詳考,或有訛誤,俟后改正。又分類編輯,亦多未妥,俟后整理重輯。第二次草稿,己卯十二月二十二日錄竟敬裝,時居蓬峰掩室習律,年六十。弘一。)

(一)諸法五位

小乘成實宗,八十四法。無一一記載之明文。今略。

小乘俱舍宗,為物心兩實之宗。

故其次第為色,心,心所,不相應,無為。

大乘法相宗,為唯心無物之宗。

故其次第為心,心所,色,不相應,無為。

(二)三有為法

色法,心法,非色非心法

此三聚,皆有因緣之作為,故名有為法。

(三)七十五法

小乘俱舍宗,立一切法為七十五,攝為五類。

第一,色法十一。

第二,心法一。

“于根境相對之時,依根而生,能覺知境界之總作用也。是從于所依之根故。雖為六識,而其心體是一,此心法必領有他之心所法,猶如國王之于臣民,故亦名曰心王。”

第三,心所有法四十六。

“此四十六法,皆為心王所領有,而與心王皆為對于境界之別作用,故云心所有法,常略稱心所法。

第四,心不相應行法十四。“此十四法,為非色非心之法而非與心相應之法,故名心不相應行法。所以名行者有為法之總名。又此十四法為玉蘊中行蘊所攝,故名行也。

第五,無為法三。“此三法,無生住異滅四相之作為,故名無為法。”

(四)三科

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五)五蘊

五蘊:色、受、想、行、識

蘊者積集議,渭聲心之法,大小前后等積集而成自體也。舊澤曰陰,蔭覆議。

(六)色蘊

(七)色義

(八)行蘊

造作于有為法之因緣,遷流于三也,謂之行。故行蘊有造作遷流二義也。“若約此義,余四蘊亦應名行。但余蘊雖應名行,以攝行少,故各別受名。行蘊攝行多,故偏得行名。”五蘊中,除色受想識四者,其他之有為法,通名行蘊。如下表記。

(九)識蘊

(十)心意識

(十一)業

業為造作之義。身口意善惡無記之所作也。其善性惡性。必感苦樂之果,故謂之業因。過去者謂為宿業,現在者謂為現業。

(十二)作戒無作戒

(十三)戒體義

(十四)無表色

(十五)成實四假

(十六)成實論

成實者,成立修多羅中實義也。觀我法俱空,故超越于薩婆多宗之我空法有觀。但不知空即不空,故稱之為偏空觀。成實宗,為印度小乘中最后所立之宗。即小乘中之空宗,酷似大乘。

(十七)南山三教三觀

(十八)戒之四科

主站蜘蛛池模板: 钦州市| 英德市| 贺州市| 涿州市| 九江县| 都昌县| 浮山县| 平舆县| 惠东县| 丰都县| 浪卡子县| 湘西| 锡林郭勒盟| 荆州市| 北流市| 抚州市| 丰城市| 楚雄市| 平远县| 陵水| 西昌市| 田东县| 木兰县| 达拉特旗| 宁南县| 怀远县| 吉木萨尔县| 嘉义市| 德化县| 都匀市| 同江市| 上虞市| 汝州市| 穆棱市| 新邵县| 高邑县| 鹤山市| 临朐县| 哈巴河县| 吴川市| 喀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