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隨筆·雜記(3)
- 李叔同全集之佛學·雜記(01)
- 弘一法師
- 4662字
- 2016-11-02 21:37:24
追求律學的真諦
由於我出家后,總是選擇清靜祥和的地方,要么閉關誦讀佛經,要么就是從事寫作,有時為大眾講解戒律修持,所以人們經常感到我行蹤不定,找不到我。其實佛法無處不在,有佛法的地方就會有我。而我對佛教戒律學的研究可說是情有獨鐘,我夜以繼日地加以研究,就算傾注我畢生的精力也在所不惜!而且我出家后,認定了弘揚律學的精要,一直都過著持律守戒的生活。這種生活對我的修行起了很大的幫助。
我最初接觸律學,主要是朋友馬一孚居士送給我的一本名叫《靈峰毗尼事義集要》和一本名叫《寶華傳戒正范》的書,我非常認真地讀過后,真是悲欣交集,心境通徹,亦因此下定決心要學戒,以弘揚法正。
《靈峰毗尼事義集要》是明末高僧藕益智旭法師的精神旨要,而《寶華傳戒正范》是明末的見月寶華法師為傳戒所制定的戒律標準。我仔細研讀了兩位前輩大德的著作后,由衷的感嘆大師的修行法旨,也不得不發出感慨,慨嘆現在的佛門戒律頹廢,很多的僧人沒有真正的戒律可以遵守,如果長久下去,佛法將無法長存,僧人也將不復存在了,這是我下決心學習律學的原因。我常想:“我們在此末法時節,所有的戒律都是不能得的,其中有很多的原因。”而現在沒有能夠傳授戒律的人,長此以往我認為僧種可能就斷絕了。請大家注意,我所說的“僧種斷絕”,不是說中國沒有僧人了,而是說真正懂得戒律和能遵守戒律的僧人,不復存在了!
想到這些后,我於1921年到溫州慶福寺進行閉關修持,后又學習《南山律》。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和習作后,我便在西湖玉泉寺,用了四年的時間,撰寫了《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從這本書中不難看出,我所從事的佛學思想體系以《華嚴》為境,《四律》為行,導歸凈土為果的。
像我這樣初入佛門,便選擇了律學為我畢生的研究方向的僧人,是非常少見的,這令我感到很傷感。如果能有更多的僧人像我這樣,持戒守律,那么佛法的發揚光大將不是難事!
從容弘法的感悟
從我出家以后,一直到現在,近二十年的時間里,我一直在修持戒律,并且一直不曾化緣、修廟、剃度徒眾,也不曾做過住持或監院之類的職務,甚至極少接受一般人的供養。有的時候供養確實是無法推卻,只好收下,然后轉給寺廟。至於我個人的日常花用,一般由我過去的幾位朋友或學生來贊助的。因為我自開始修持戒律后,從律學的角度來講,隨便收受他人的饋贈,即便是施主真心真意的供養,也是犯了五戒中的盜戒;再者說,隨便收受他人的饋贈,會滋養惡習,不利於修行,更不利於佛法的參悟。所以,我對金錢方面的事情,極為注意,絲毫不敢懈怠。記得我在出家后的第三年時,有一位上海的居士寄錢給我,讓我買僧衣和日常用品,我把錢退了回去,并婉言相告表示謝意。
在我出家的這二十年時間里,我先后在杭州的玉泉寺、嘉興精嚴寺、衢州蓮華寺、溫州慶福寺等數十處寺廟住過,其中在溫州的時間最長。現在這幾年一直住在閩南,主要是在泉州和廈門。在閩南的這段時間,我一直是在寫書,并將寫成的書向僧眾們講解,將宣傳戒律的決心付諸於行動。
在閩南是我宣揚戒律最重要的時期,而其間讓我感到欣慰的是,每到一處講解戒律時,都會有眾多的僧人前來昕錄,他們都非常認真。這前后跟我經常在一起的有性常、義俊、瑞今、廣洽等十余人,他們都為我宣講律學給予了不少的幫助。
自此可見,佛法的真實理論和修行的嚴謹方法,是眾多出家人都渴望得到的,也因此我不再害怕佛法不能弘揚了。看來作為一個學道的人,只要心中有春意,就不用世俗的享受來愉悅自己,倒是世間的一切,均可以使自己感到快樂。更何況是為解脫世間眾多受苦人的事業而努力,只要有一點成績和希望,我們都應感到欣喜。
南山律苑住眾學律發愿文
中華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歲次癸酉五月二十六日。即舊歷五月初三日。恭值靈峰藕益大師圣誕。學律弟子等,敬於諸:
佛菩薩祖師之前,同發四弘誓愿已,并別發四愿:一愿學律弟子等,生生世世,永為善友,互相提攜,常不舍離。同學毗尼,同宣大法,紹隆僧種,普利眾生;一愿弟子等學律及以弘法之時,身心安寧,無諸魔障,境緣順遂,資生充足;一愿當來建立南山律院,普集多眾,廣為弘傳。不為名聞,不求利養;一愿發大菩提心,護持佛法。誓盡心力,宣揚七百余年湮沒不傳之南山律教,流布世間。冀正法再興,佛日重耀;并愿以此發宏誓愿,及以別發四愿功德,乃至當來學律一切功德,悉以回向法界眾生;唯愿諸眾生等,共發大心,速消業障,往生極樂,早證菩提!伏乞
十方一切諸佛
本師釋迦牟尼佛
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地藏菩薩摩訶薩
南山道宣律師
靈芝元照律師
靈峰藕益大師,慈念哀愍,證明攝受!
學律弟子演音弘一 性常宗凝
照融廣洽 傳凈了識
傳正心燦 廣演本妙
寂聲誰真 寂明瑞曦
寂德瑞澄 騰觀妙慧
寂護瑞衛 廣信平愿
在家律要之開示
凡初發心人,既受三歸依,應續受五戒。倘自審一時不能全受者,即先受四戒三戒,乃至僅受一二戒,都可。在家居士,既聞法有素,知自行檢點,嚴自約束,不蹈非禮,不敢輕率妄行。則殺生、邪淫、大妄語、飲酒之四戒,或可不犯;唯有在社會上辦事之人,欲不破盜戒,為最不容易事。例如與人合買地皮房產,與人合做生意,報稅納捐時,未免有以多數報少數之事;因數人合伙,欲實報則人以為愚。或為股東所反對者有之。又不知而犯,與明知違背法律而故犯之事;如信中夾附鈔票,與手寫函件取巧掩藏,當印刷物寄,均犯盜稅之罪。凡非與而取,及法律所不許,而取巧不納,皆有盜取之心跡,及盜取之行為,皆結盜罪。非但銀錢出入上,當嚴凈其心;即微而至於一草一木、寸紙尺線,必須先向物主明白請求,得彼允許,而后可以使用。不待許可而取用、不曾問明而擅動;皆有不與而取之心跡,皆犯盜取盜用之行為,皆結盜罪。
(1926年夏講於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蔡契誠居士啟請,無相速記。載1927年《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第十七期。“無相”即尤惜陰居士,時號“無相學人”。)
問答十章
問:近世諸叢林傳戒之時,皆令熟讀毗尼日用切要(俗稱為五十三咒),未審可否?答:藕益大師曾解釋此義,今略錄之。文云:“既預比丘之列,當以律學為先。今之愿偈(即當愿眾生等),本出華嚴。種種真言,皆屬密部。論法門雖不可思議,約修證則各有本宗。收之則全是,若一偈、若一句、若一字,皆為道種。揀之則全非,律不律、顯不顯、密不密,僅成散善;此正法所以漸衰,而末運所以不振。有志之士,不若專精戒律,辦比丘之本職也。”
(十誦:諸比丘廢學毗尼,便讀誦修多羅、阿毗曇,世尊種種訶責。乃至由有毗尼佛法住世等。多有上座長老比丘學律。)
問:百丈清規,頗與戒律相似;今學律者,亦宜參閱否?答:百丈於唐時編纂此書,其后屢經他人增刪。至元朝改變尤多,本來面目,殆不可見。故蓮池、藕益大師力詆斥之。蓮池大師之說,今未及檢錄。唯錄藕益大師之說如下。文云:“正法滅壞,全由律學不明。百丈清規,久失原作本意;并是元朝流俗僧官住持,杜撰增飾,文理不通。今人有奉行者,皆因未諳律學故也。”又云:“非佛所制,便名非法,如元朝附會百丈清規等。”又云:“百丈清規,元朝世諦住持穿鑿,尤為可恥。”按律宗諸書,浩如煙海。吾人盡形學之,尚苦力有未及。即百丈原本今仍存在,亦可不須閱覽;況偽本乎?今宜以蓮池藕益諸大師之言,傳示道侶可也。
問:今世俗眾,乞師證明受歸依者,輒稱歸依某師,未知是否?答:不然!以所歸依者為僧伽,非唯歸依某師一人故。藕益大師云:“歸依僧者,則一切僧皆我師也。今世俗士,擇一名德比丘禮事之,竊竊然矜曰:吾為某知識、某法師門人也!彼知識法師者,亦竊竊然矜曰:彼某居士、某宰官歸依於我者也!噫!果若此,則應曰:歸依佛、歸依法、結交一大德可也。可云歸依僧也與哉!”
問:近世弘律者,皆宗蓮池大師沙彌律儀要略,未知善否?答:沙彌戒法注釋之書,以藕益大師所著沙彌十戒威儀錄要,最為完善;此書揚州刻版,共為一冊,標名曰沙彌十法并威儀。價金僅洋一角余,若與初學之人講解沙彌律者,宜用此書也。蓮池大師為凈土大德,律學非其所長。所著律儀要略中,多以己意判斷,不宗律藏;故藕益大師云:“蓮池大師專弘凈土,而於律學稍疏。”(見梵網合注緣起中。今未檢原書,略述其大意如此)。又云:“律儀要略,頗有斟酌,堪逗時機,而開遮輕重懺悔之法,尚未申明。”以此諸文證之,是書雖可導俗,似猶未盡善也。
問:沙彌戒第十,不捉持金銀;今人應依何方法,乃能不犯此戒?答:根本有部律攝云:比丘若得金銀等物,應覓俗眾為凈施主;即作施主物想捉持無犯。雖與施主相去甚遠,若以后再得金銀等,應遙作施主物心而持之。乃至施主命存以來,并皆無犯。若無施主可得者,應持金銀等物,對一比丘作是說:“大德存念!我比丘某甲得此不凈財,當持此不凈財,換取凈財。”三說已;應自持舉,或令人持舉,皆無犯也(以上錄律攝大意,非全文也)。
問:今世傳戒,皆聚集數百人,并以一月為期,是佛制否?答:佛世,凡受戒者,由剃發和尚為請九僧,即可授之;是一人別授也。此土唐代雖有多人共受者,亦止一二十人耳。至於近代,唯欲熱鬧門庭,遂乃聚集多眾。故藕益大師嘗斥之云:隨時皆可入道,何須臘八及四月八。難緣方許三人,豈容多眾至百千眾也。至於受戒之時,不足半日即可授了,何須多日。且近代一月聚集多眾者,亦只令受戒者,助做水陸經懺及其他佛事等,終日忙迫,罕有余暇。受戒之事,了無關系;斯更不忍言矣。故受戒決不須多日。所最要者,和尚於受前受后,應負教導之責耳。唐義凈三藏云:豈有欲受之時,非常勞倦。亦既得已,戒不關懷,不誦戒經,不披律典。虛沾法伍,自損損他;若此之流,成滅法者!藕益大師云:夫比丘戒者,乃是出世宏規,僧寶由斯建立。貴在受后修學行持,非可僅以登壇塞責而已;是故誘誨獎勸宜在事先,研究討明功須五夏。而后代師匠,多事美觀。遂以平時開導之法,混人登壇秉授之次;又受時雖似殷重,受后便謂畢功。顛倒差訛,莫此為甚。(菩薩戒,另受)
問:今世傳戒,有戒元、戒魁等名,未知何解?答:此於受戒之前,令受戒者出資獲得;與清季時,捐納功名無異。非因戒德優劣而分也。此為陋習,最宜革除。
問:末世受戒,未能如法,決不得戒。未識更依何方便,而能獲得比丘戒耶?答:藕益大師云:末世欲得凈戒,舍此占察輪相之法,更無別途。蓋指依地藏菩薩占察善惡業報經所立之占察懺法而言也。按占察經云:“(先示懺法大略)未來世諸眾生等,欲求出家,及已出家,若不能得善好戒師及清凈僧眾,其心疑惑,不得如法受於禁戒者。但能學發無上道心,亦令身口意得清凈已。(禮懺七日之后,每晨以身口意三輪三擲,皆純善者,即名得清凈相)。其未出家者,應當剃發,被服法衣,仰告十方諸佛菩薩,請為師證。一心立愿稱辯戒相。先說菩薩十根本重戒,次當總舉菩薩律儀三種戒聚。所謂攝律儀戒(五、八、十具等)、攝善法戒、攝化眾生戒。自誓受之,則名具獲波羅提木叉出家之戒,名為比丘、比丘尼”。故藕益大師於三十五歲退為沙彌,遂專心禮占察懺法,至四十七歲正月初一日,乃獲清凈輪相,得比丘戒。
已前:
約有戒論 退為出家優婆塞,成時、性旦并受長期八戒。
約無戒論 自誓受三歸、五戒。長期八戒,菩薩戒少分。
授比丘戒緣,第四心境相應。
或心不當境、或境不稱心、或心境俱不相應;并非法故。
問:若已破四重戒者,猶得再受比丘戒耶?答:在家之人,或破五戒、八戒中四重。出家之人,或破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比丘、比丘尼戒中四重;并名邊罪。若依小乘律,不得重受。若依梵網經:雖通懺悔,須以得見相好為期。今依占察經懺法,則以得清凈輪相為期也。占察經云:“未來之時,若在家、若出家眾生等,欲求受清凈妙戒,而先已作增上重罪,(即是邊罪)不得受者,亦當如上修懺悔法。令其至心,得身口意善相已;即可應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