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弘一法師在各地講法匯集(3)
- 弘一法師全集之佛學·雜記(01)
- 弘一法師
- 4789字
- 2016-11-02 22:00:32
因限于時間,以上所言者殊略,但亦可知改過之大意。最后,余尚有數言,愿為諸君陳者:改過之事,言之似易,行之甚難。故有屢改而屢犯,自己未能強作主宰者,實由無始宿業所致也。務請諸君更須常常持誦阿彌陀佛名號,觀世音地藏諸大菩薩名號,至誠至敬,懇切懺悔無始宿業,冥冥中自有不可思議之感應。承佛菩薩慈力加被,業消智朗,則改過自新之事,庶幾可以圓滿成就,現生優人圣賢之域,命終往生極樂之邦,此可為諸君預賀者也。
常人于新年時,彼此晤面,皆云恭喜,所以賀其將得名利。余此次于新年時,與諸君晤面,亦云恭喜,所以賀諸君將能真實改過,不久將為賢為圣;不久決定往生極樂,速成佛道,分身十方,普能利益一切眾生耳。
癸酉五月在萬壽巖講
三歸之略義
三歸者,歸依于佛、法、僧三寶也。
三寶義甚廣,有種種區別。今且就常人最易了解者,略舉之。
佛者,如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等諸佛是也。法者,為佛所說之法,或菩薩等依據佛意所說之法,即現今所流傳之大、小乘,經律論,三藏也。僧者,如菩薩聲聞諸圣賢眾、下至僅剃發被袈裟者皆是也。
歸依者,歸向依賴之意。
歸依于三寶者,乞三寶救護也。《大方便佛報恩經》云:譬人獲罪于王,投向異國以求救護。異國王言,汝來無畏,但莫出我境,莫違我教,必相救護,眾生亦爾。系屬于魔,有生死罪。歸向三寶,以求救護。若誠心歸依,更無異向,不違佛教,魔王邪惡,無如之何。
◎既已歸依于佛,自今以后,決不再依天仙神鬼一切諸外道等。
◎既已歸依于法,自今以后,決不再依諸外道典籍。
◎既已歸依于僧,自今以后,決不再依于不奉行佛法者。
授三歸之方法
一.懺悔。
二.正授三歸。
三.發愿回向。
應先請授者詳力解釋此三種文義。因僅讀文而未解義,不能獲諸善法也。
正授三歸之文有多種,常所用者如下:
◎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三說。
◎我某甲,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三結。
前三說時,已得歸依善法。后三結者,重更叮嚀令不忘失也。
懺悔文及發愿回向文,由授者酌定之。但發愿回向,應有以此功德,回向眾生,同生西方,齊成佛道之意。萬不可惟求自利也。
授三歸之利益
經律論中,贊嘆歸依三寶功德之文甚多。今略舉四則。《灌頂經》云:受三歸者,有三十六善神,與其無量諸眷屬,守護其人令其安樂。《善生經》云:若人受三歸,所得果報,不可窮盡。如四大寶藏(四寶者:金、銀、琉璃、玻璃),舉國人民,七年之中,運出不盡。受三歸者,其福過彼,不可稱計。《較量功德經》云:“若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如來,如稻麻竹葦。若人四事供養(飲食、衣服、臥具、湯藥。),滿二萬歲,諸佛滅后,各起寶塔,復以香花供養,其福甚多,不如有人以清凈心,歸依佛法僧三寶所得功德。《大集經》云:妊娠女人,恐胎不安,先授三歸已,兒無加害;乃至生已,身心具足,善神擁護。是母受兼資于子也。
結誥
在本寺正式講律,至今日圓滿。今日所以聚集緇素諸眾,講三歸大意者,一以備諸師參考,俾他日為人授三歸時,知其簡要之方法也。一以教諸在家人,令彼等了知三歸之大意,俾已受者,能了此意,應深自慶幸。其未受者,先能了知此意,且為他日依師受三歸之基礎也。
癸酉閏五月五日在泉州大開元寺講
三寶者,佛、法、僧也。其義甚廣,今惟舉其少分之義耳。
今言佛者,且約佛像而言,如木石等所雕塑及紙畫者也。
今言法者,且約經律論等書冊而言,或印刷或書寫也。
今言僧者,且約當世凡夫僧而言,因菩薩羅漢等附入敬佛門也。
第一、敬佛略舉常人所應注意者數條
禮佛時宜洗手漱口,至誠恭敬,緩緩而拜,不可急忙,寧可少拜,不可草率。佛幾清潔,供香端直,供佛之物,以烹調精美人所能食者為宜。今多以食物之原料及罐頭而供佛者殊為不敬,某師大悲咒行法中曾痛斥之。又供佛宜在午前,不宜過午也。供水果亦宜午前。供水宜捧奉式。供花,花瓶水宜常換。
紙畫之佛像,不可僅以綾裱,恐染蠅糞等穢物也(少蠅者或可)。宜裝入玻璃鏡中。
木石等雕塑者,小者應入玻璃龕中,大者應作寶蓋罩之,并須常拂拭像上之塵土。
凡大殿及供佛之室中,皆不宜踞坐笑談。如對于國王大臣乃至賓客之前尚應恭敬,慎護威儀,何況對佛像耶!不可佛前曬衣服,宜偏側。不得在殿前用夜壺水澆花。若臥室中供佛像者,眠時應以凈布遮障。
第二、敬法略舉常人所應注意者數條
讀經之時,必須洗手漱口拭幾,衣服整齊,威儀嚴肅,與禮佛時無異。益大師云:展卷如對活佛,收卷如在目前,千遍萬遍,寤寐不忘,如是乃能獲讀經之實益也。
對于經典應十分恭敬護持,萬不可令其污損。又翻篇時宜以指腹輕輕翻之,不可以指爪劃,又不應折角,若欲記志,以紙片夾入可也。
若經典殘缺者亦不可燒。臥室中幾上置經典者,眠時應以凈布蓋之。
附每日誦經時儀式
禮佛——多少不拘。
贊佛
供養——愿此香華云等。
讀經
回向——不拘,或用我此普賢殊勝行等。
第三、敬僧略舉常人所應注意者數條
凡剃發披袈裟者,皆是釋迦佛子,在家人見之,應一例生恭敬心;不可分別持戒破戒。
若皈依三寶時,禮一出家人為師而作證明者,不可妄云皈依某人。因所皈依者為僧,非皈依某一人,應于一切僧眾,若賢若愚,生平等心,至誠恭敬,尊之為師,自稱弟子。則與皈依僧伽之義,乃符合矣。
供養僧者亦爾。不可專供有德者,應于一切僧生平等心,普遍供之,乃可獲極大之功德也。專贈一人功德小,供眾者功德大。
出家人若有過失,在家人聞之,萬不可輕言。此為佛所痛誡者,最宜慎之。
以上已略言敬三寶意義。茲附有告者,廈門泉州神廟甚多,在家人敬神,每用豬雞等物。豈知神皆好善而惡殺,今殺豬雞等物而供神,神不受享,又安能降福而消災耶。惟愿自今以后,痛革此種習慣,凡敬神時,亦一例改用素食,則至善矣。
癸酉七月十一日在泉州承天寺為幼年諸學僧講
《華嚴經行愿品》末卷所列十種廣大行愿中,第八曰常隨佛學。若依華嚴經文所載種種神通妙用,決非凡夫所能隨學。但其他經律等,載佛所行事,有為我等凡夫作模范,無論何人皆可隨學者,亦屢見之。今且舉七事。
一.佛自掃地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柰耶雜事》云:世尊在逝多林。見地不凈,即自執帚,欲掃林中。時舍利子大目犍連、大迦葉阿難陀等,諸大聲聞,見是事已,悉皆執帚共掃園林。時佛世尊及圣弟子掃除已。入食堂中,就座而坐。佛告諸比丘。凡掃地者有五勝利。一者自心清凈。二者令他心清凈。三者諸天歡喜。四者植端正業。五者命終之后當生天上。
二.佛自舁(音余,即共扛抬也)弟子及自汲水
《五分律》中《佛制飲酒戒緣起》云:婆伽陀比丘、以降龍故,得酒醉。衣缽縱橫。佛與阿難舁至井邊。佛自汲水、阿難洗之等。
三.佛自修房
《十誦律》云:佛在阿羅毗國。見寺門楣損,乃自修之。
四、佛自洗病比丘及自看病
《四分律》云:“世尊即扶病比丘起,拭身不凈。拭已洗之。洗已復為浣衣曬干。有故壞臥草棄之。掃除住處,以泥漿涂灑,極令清凈。更敷新草,并敷一衣。還安臥病比丘已,復以一衣覆上。”
《西域記》云:“祗桓東北有塔,即如來洗病比丘處。”
又云:“如來在日,有病比丘,含苦獨處。佛問:‘汝何所苦?汝何獨居?’答曰:‘我性疏懶不耐看病,故今嬰疾無人瞻視。’佛愍而告曰:‘善男子!我今看汝。’”
五.佛為弟子裁衣
《中阿含經》云:“佛親為阿那律裁三衣。諸比丘同時為連合,即成。”
六.佛自為老比丘穿針
此事知者甚多。今以忘記出何經律,不及檢查原文。僅就所記憶大略之義錄之。佛在世時,有老比丘補衣。因目昏花,未能以線穿針孔中。乃嘆息曰:“誰當為我穿針。”佛聞之,即立起曰:“我為汝穿之等。”
七.佛自乞僧舉過
是為佛及弟子等結夏安居竟,具儀自恣時也。《增一阿含經》云:“佛坐草座(即是離本座,敷草于地而坐也。所以爾者,恣僧舉過,舍驕慢故)告諸比丘言:‘我無過咎于眾人乎?又不犯身口意乎?如是至三。’”
靈芝律師云:“如來亦自恣者,示同凡法故,垂范后世故,令眾省己故,使折我慢故。”
如是七事,冀諸仁者勉力隨學。遠離驕慢,增長悲心,廣植福業,速證菩提。是為余所希愿者耳!
萬壽巖念佛堂開堂演詞甲戌八月
今日萬壽禪寺念佛堂開堂,余得參末席,深為榮幸。近十數年來,閩南佛法日益隆盛,但念佛堂尚未建立,悉皆引為憾事。今由本寺住持本妙法師發愿創建,殲閩南風氣之先。大眾歡喜,嘆為希有。本妙法師英年好學,親近興慈法主講席已歷多載。于天臺教義及凈土法門悉能貫通。故今本其所學,建念佛堂弘揚凈土,可謂法門之龍象,僧中之芬陀矣。
今念佛堂既已成立。而欲如法進行,維持永久,胥賴護法諸居士有以匡輔而助理之。
考江浙念佛堂規則,約分二端。一為長年念佛,二為臨時念佛。長年念佛者,齋主供設延生或薦亡牌位,堂中住僧數人乃至數十人,每日念佛數次。
臨時念佛者,齋主或因壽誕或因保病或因薦亡,臨時念佛一日,乃至多日,此即是水陸經懺之變相。
以上二端中,長年念佛尚易實行。因規模大小可以隨時變通,勉力支援猶可為也。若臨時念佛,實行至為困難。因舊日習慣,惟尚做水陸誦經拜懺放焰口等。今遽廢此習慣,改為念佛,非易事也。
印光老法師文鈔中,屢言念佛勝于水陸經懺等。今略引之。與徐蔚如書云:
“至于七中,及一切時,一切事,俱宜以念佛為主。何但喪期。以現今僧多懶惰,誦經則不會者多。而又其快如流,會而不熟亦不能隨念。縱有數十人,念者無幾。惟念佛則除非不發心,決無不能念之弊。又縱不肯念,一句佛號入耳經心,亦自利益不淺,此余決不提倡作余道場之所以也。又復黃涵之書,數通中,皆言及此。”
文云:
“至于保病薦亡,今人率以誦經拜懺做水陸為事。余與知友言,皆令念佛。以念佛利益,多于誦經拜懺做水陸多多矣。何以故?誦經則不識字者不能誦,即識字而快如流水,稍鈍之口舌亦不能誦,懶人雖能亦不肯誦,則成有名無實矣。拜懺做水陸亦可例推。念佛則無一人不能念者,即懶人不肯念,而大家一口同音念,彼不塞其耳,則一句佛號固已歷歷明明灌于心中,雖不念與念亦無異也。如染香人,身有香氣,非特欲香,有不期然而然者,為親眷保安薦亡者皆不可不知。”又云:“至于做佛事,不必念經拜懺做水陸,以此等事,皆屬場面,宜專一念佛,俾令郎等亦始終隨之而念,女眷則各于自室念之,不宜附于僧位之末。如是則不但尊夫人令眷實獲其益,即念佛之僧并一切見聞無不獲益也。凡做佛事,主人若肯臨壇,則僧自發真實心,倘主人以此為具文,則僧亦以此為具文矣。”又云:“做佛事一事,余前已詳言之,祈勿徇俗徒作虛套,若念四十九天佛,較誦經之利益多多矣。”
又復周盂由昆弟書云:
“做佛事,只可念佛,勿做別佛事,并令全家通皆懇切念佛,則于汝母,于汝等諸眷屬及親戚朋友,皆有實益。”又云:“請僧念七七佛甚好。念時,汝兄弟必須有人隨之同念。”
統觀以上印光老法師之言,于念佛則盡力提倡,于做水陸誦經拜懺放焰口等,則云決不提倡。又云念佛利益多于誦經拜懺做水陸多多矣。又云誦經拜懺做水陸有名無實。又云念經拜懺做水陸等事皆屬場面。又云徒作虛套。老法師悲心深切,再三告誡,智者聞之,詳為審察,當知何去何從矣。廈門泉州諸居士,歸依印光老法師者甚眾。惟望懔遵師訓,努力勸導諸親友等,自今以后,決定廢止拜懺誦經做水陸等,一概改為念佛。若能如此實行,不惟閩南各寺念佛堂可以維持永久,而閩南諸邑人士信仰凈土法門者日眾,往生西方者日多,則皆現前諸居士勸導之功德也。幸各勉旃!
十一月在泉州承天寺律儀法會演講記錄
我出家以來,在江浙一帶并不敢隨便講經或講律,更不敢赴什么傳戒的道場,其緣故是因個人感覺學力不足。三年來在閩南雖曾講過些東西,自心總覺非常慚愧。這次本寺諸位長者再三地喚我來參加戒期勝會,情不可卻,故今天來與諸位談談,但因時間匆促,未能預備,又缺少參考書,兼以個人精神衰弱,擬在此共講三天。今天先專為求授比丘戒者講些律宗歷史,他人旁聽,雖不能解,亦是種植善根之事。
為比丘者應先了知戒律傳入此土之因緣,及此土古今律宗盛衰之大概。由東漢至曹魏之初,僧人無歸戒之舉,唯剃發而已。魏嘉平年中,天竺僧人傳法時到中土,乃立羯磨受法,是為戒律之始。當是時可算是真實傳授比丘戒的開始,漸漸達至繁盛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