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弘一法師在各地講法匯集(2)

所以我們修持藥師法門的,應該特別注意以上幾句經文,依此發起“悲智”的弘愿。假使如此,則能以出世的精神來做世間的事業,也能得上品圓滿的戒,也能往生上品,將來速得成佛可無容疑了。

藥師法門甚為廣大,上所述者,不過是我常對人講的幾樣意思。將來暇時,尚擬依據全部經義,編輯較完備的藥師法門著作,以備諸君參考。

最后,再就持念藥師佛名的方法,略說一下。念佛名時,應依經文,念曰“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不可念消災延壽藥師佛。

新集受三皈五戒八戒法式凡例

(一)五戒八戒,當分屬于小乘;然欲秉受戒品,應發大菩提心。未可獨善一身,偏趣寂滅;雖開遮持犯,不異聲聞。而發心起行,宜同大士。清信之侶,幸其自勉!

(二)皈戒功德,經論廣贊。泛言果報,局在人天;故須勤修凈行,期生彌陀凈土。宋靈芝元照律師所云:一者人道須有始,二者期心必有終。言有始者,即須受戒,專志奉持。今于一切時中,對諸塵境,常憶受體。著衣吃飯,行住坐臥,語默動靜,不可暫忘也。言其終者,謂歸心凈土,決誓往生也。以五濁惡世,末法之時,惑業深纏,慣習難斷。自無道力,何由修證?故釋迦出世五十余年,說無量法。應可度者,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因緣雖多,難為造人。惟凈土法門,是修行徑路;故諸經論,偏贊凈土。佛法滅盡,惟無量壽佛經,百年在世。十方勸贊,信不徒然。

(三)受皈戒者,應于出家五眾邊受(出家五眾者,菇芻、菇芻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然以從大僧受者(大僧者,菇芻、莖芻尼),為通途常例。必無其人,乃依他眾(依成實論及大智度論,皆開自受八戒。靈芝濟緣記云:成智二論,并開自受,文約無師,義兼緣礙。靈峰云:受此八關齋法,須一出家人為作證明。不問大小兩乘五眾,但令畢世不非時食者,便可為師。設數里內決無其人,或可對經像前自誓秉受耳)。

(四)受皈戒者,若依律制,應于師前,一一別受。其有多眾并合一時受者,蓋為難緣;非是通途之制。有部毗柰耶雜事云:如來大師將人涅粲,五百壯士愿受皈戒,時阿難陀作如是念:“彼諸壯士,于世尊處一一別受近事學者,時既淹久,妨廢圓寂,我今宜請與彼一時受其學處。”準斯明文,若無難緣,未可承用。

(五)受皈戒時,授戒者說,受者隨語。西國法式,惟斯一途。唐義凈三藏云:“準如圣教,及以相承,并悉隨師說受戒語,無有師說,直問能不,戒事非輕,無容造次。”(是編專宗有部,與他律論之說小有歧異,學者亦毋因是疑謗他宗,以各被一機,并契圣教也)。

(六)諸余經論有云:不能具受五戒者,一分、二分得受。若依薩婆多毗尼毗婆沙說:“謂不具受者,不得戒。彼云:問曰:凡受優婆塞戒,設不能具受五戒,若受一戒乃至四戒,受得戒不?答曰:不得。若不得者,有經說有少分優婆塞、多分優婆塞、滿分優婆塞,此義云何?答日:所以作是說者,欲明持戒功德多少,不言有如是受戒法也。”靈峰亦云:“若四分、三分等,既未全受,但可攝入出世福業,未可名戒學也。”準斯而論,今人欲受戒者,當自量度。必謂力弱心怯,不堪致遠,未妨先受一分乃至四分,若不爾者,應具受持,乃可名為戒學。豈宜畏難,失其勝利。

(七)今人乞師證明受皈依者,輒稱皈依某師。俗例相承,沿效莫返。循名核實,頗有未妥;以所皈依者為僧伽,非惟皈依某師一人故。靈峰云:“皈依僧者,則一切僧皆我師也。今世俗士,擇一名德比丘禮事之,竊竊然矜曰:吾某知識某法師門人也。彼知識法師者,亦竊竊然矜曰:彼某居士某宰官皈依于我者也。噫!果若此,則應曰皈依佛、皈依法、結交一大德可也,可云皈依僧也與哉!”故已受皈依者,于一切僧眾,若賢若愚,皆當尊禮為師,自稱弟子;未可驕慢,妄事分別。

(八)今人受五戒已,輒爾披五條衣,手持坐具,壞濫制儀,獲罪叵測。依佛律制,必出家落發已,乃授縵條衣。若五條衣,惟有大僧方許披服。今以白衣,濫同大僧,深為未可(方等陀羅尼經云:在家二眾入壇行道,著無縫三衣。無縫,即是縵條,非五衣也。又成實論云:聽畜一禮懺衣,名曰缽吒。缽吒,即縵條也。據經論言:著縵條衣,亦可聽許;但準律部,無是明文,不著彌善)。若坐具者,梵言宜師但那。舊譯作泥師壇。此云坐具,亦云臥具。惟大僧用,以襯氈席,防其污穢。此土敷以禮拜,蓋出訛傳。大僧持之,猶乖圣教;況在俗眾,諄亂甚矣(義凈三藏云:尼師但那,本為襯替臥具,恐有所損,不擬余用。敷地禮拜,不見有文;故違圣言,誰代當罪)。

(九)既受戒已,若犯上品重罪,即不可懺。若犯中品、下品輕罪,悉屬可悔。宜依律制,向僧眾前,發露說罪,罪乃可滅。豈可妄談實相,輕視作法。靈峰云:“說罪而不觀心,猶能決罪之流;倘談理而不發露,決難清罪之源。若必恥作法,而不肯奉行,則是顧惜體面,隱忍覆藏,全未了知罪性本空,豈名慧曰!”又云:“世人正造罪時,實是大惡,不以為恥;向人發露,善中之善,反以為羞。甘于惡而苦于善,遂成惡中之惡,永無出期,顛倒愚癡。莫此為甚。”今于篇末,依有部律,酌定說罪之文。若承用時,未可鋪綴儀章,增減字句。是為圣制,不須僭易。

(十)末世以來,受皈戒者,多宗華山三皈五戒正范。曲逗時機,是彼所長。惜其儀文,頗傷繁耨。靈峰受三皈五戒法,頗稱精要,承用者希,蓋可悵嘆(陳熙愿謂此法惟約受者自說,而略錄之;若師前受,仍依華山。尋繹斯言,實出臆斷,戒事法式,宜遵圣教,若以西土常規,自為略錄,別宗異制,偏尚繁文,是非涸肴,若為安可!恐懷先惑,聊復辨陳)!是編集錄,悉承有部(具云根本說一切有部。唐義凈三藏法師留學印度二十余年,專攻此部。歸國已來,譯傳此部律文凡十九部,近二百卷。精確詳明,世稱新律)。

宗彼律文,出其受法,簡捷明了,不逾數行。西土相傳,并依此制,匪曰泥古,且示一例,可用與否,愿任后賢!

癸酉在泉州承天寺講

吾人因多生以來之夙習,及以今生自幼所受環境之熏染,而自然現于身口者,名曰習慣。

習慣有善有不善,今且言其不善者。常人對于不善之習慣,而略稱之曰習慣。今依俗語而標題也。

在家人之教育,以矯正習慣為主。出家人亦爾。但近世出家人,惟尚談玄說妙。于自己微細之習慣,固置之不問。即自己一言一動,極粗顯易知之習慣,亦罕有加以注意者。可痛嘆也。

余于30歲時,即覺知自己惡習慣太重,頗思盡力對治。出家以來,恒戰戰兢兢,不敢任情適意。但自愧惡習太重,二十年來,所矯正者百無一二。

自今以后,愿努力痛改。更愿有緣諸道侶,亦皆奮袂興起,同致力于此也。吾人之習慣甚多。今欲改正,宜依如何之方法耶?若臚列多條,而一時改正,則心勞而效少,以余經驗言之,宜先舉一條乃至三四條,逐日努力檢點,既已改正,后再逐漸增加可耳。

今春以來,有道侶數人,與余同研律學,頗注意于改正習慣。數月以來,稍有成效,今愿述其往事,以告諸公。但諸公欲自改其習慣,不必盡依此數條,盡可隨宜酌定。余今所述者,特為諸公作參考耳。學律諸道侶,已改正習慣,有七條。

(一)食不言。現時中等以上各寺院,皆有此制,故改正甚易。

(二)不非時食。初講律時,即由大眾自己發心,同持此戒。后來學者亦爾。遂成定例。

(三)衣服樸素整齊。或有舊制,色質未能合宜者,暫作內衣,外罩如法之服。

(四)別修禮誦等課程。每日除聽講、研究、抄寫及隨寺眾課誦外,皆別自立禮誦等課程,盡力行之。或有每晨于佛前跪讀法華經者,或有讀華嚴經者,或有讀金剛經者,或每日念佛一萬以上者。

(五)不閑談。出家人每喜聚眾閑談,虛喪光陰,廢弛道業,可悲可痛!今諸道侶,已能漸除此習。每于食后,或傍晚、休息之時,皆于樹下檐邊,或經行、或端坐、若默誦佛號、若朗讀經文、若默然攝念。

(六)不閱報。各地日報,社會新聞欄中,關于殺盜淫妄等事,記載最詳。而淫欲諸事,尤描摹盡致。雖無淫欲之人,常閱報紙,亦必受其熏染,此為現代世俗教育家所痛慨者。故學律諸道侶,近已自己發心不閱報紙。

(七)常勞動。出家人性多懶惰,不喜勞動。今學律諸道侶,皆已發心,每日掃除大殿及僧房檐下,并奮力作其他種種勞動之事。

以上已改正之習慣,共有七條。

尚有近來特實行改正之二條,亦附列于下:

(一)食碗所剩飯粒。印光法師最不喜此事。若見剩飯粒者,即當面痛訶斥之。所謂施主一粒米,恩重大如山也。但若爛粥爛面留滯碗上、不易除去者,則非此限。

(二)坐時注意威儀。垂足坐時,雙腿平列。不宜左右互相翹架,更不宜聳立或直伸。余于在家時,已改此習慣。且現代出家人普通之威儀,亦不許如此。想此習慣不難改正也。

總之,學律諸道侶,改正習慣時,皆由自己發心。決無人出命令而禁止之也。

癸酉正月在廈門妙釋寺講

今值舊歷新年,請觀廈門全市之中,充滿新氣象,門戶貼新春聯,人多著新衣,口言恭賀新喜、新年大吉等。我等素信佛法之人,當此萬象更新時,亦應一新乃可。我等所謂新者何,亦如常人貼新春聯、著新衣等以為新乎?曰:不然。我等所謂新者,乃是改過自新也。但“改過自新”四字范圍太廣,若欲演講,不知從何說起。今且就余五十年來修省改過所實驗者,略舉數端為諸君言之。

余于講說之前,有須預陳者,即是以下所引諸書,雖多出于儒書,而實合于佛法。因談玄說妙修證次第,自以佛書最為詳盡。而我等初學之人,持躬敦品、處事接物等法,雖佛書中亦有說者,但儒書所說,尤為明白詳盡適于初學。故今多引之,以為吾等學佛法者之一助焉。以下分為總論別示二門。

總論者即是說明改過之次第:

(一)學須先多讀佛書儒書,詳知善惡之區別及改過遷善之法。倘因佛儒諸書浩如煙海,無力遍讀,而亦難于了解者,可以先讀格言聯璧一部。余自兒時,即讀此書。歸信佛法以后,亦常常翻閱,甚覺其親切而有味也。此書佛學書局有排印本甚精。

(二)省既已學矣,即須常常自己省察,所有一言一動,為善歟,為惡歟?若為惡者,即當痛改。除時時注意改過之外,又于每日臨睡時,再將一日所行之事,詳細思之。能每日寫錄日記,尤善。

(三)改省察以后,若知是過,即力改之。諸君應知改過之事,乃是十分光明磊落,足以表示偉大之人格。故子貢云:“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又古人云:“過而能知,可以謂明。知而能改,可以即圣。”諸君可不勉乎!

別示者,即是分別說明余五十年來改過遷善之事。但其事甚多,不可勝舉。今且舉十條為常人所不甚注意者,先與諸君言之。華嚴經中皆用十之數目,乃是用十以表示無盡之意。今余說改過之事,僅舉十條,亦爾,正以示余之過失甚多,實無盡也。此次講說時間甚短,每條之中僅略明大意,未能詳言,若欲知者,且俟他日面談耳。且有下述內容,殊略說之:

(一)虛心。常人不解善惡,不畏因果,決不承認自己有過,更何論改?但古圣賢則不然。今舉數例:孔子曰:“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又曰:“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蘧伯玉為當時之賢人,彼使人于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圣賢尚如此虛心,我等可以貢高自滿乎?

(二)慎獨。吾等凡有所作所為,起念動心,佛菩薩乃至諸鬼神等,無不盡知盡見。若時時作如是想,自不敢胡作非為。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又引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此數語為余所常常憶念不忘者也。

(三)寬厚。造物所忌,曰刻曰巧。圣賢處事,惟寬惟厚。古訓甚多,今不詳錄。

(四)吃虧。古人云:“我不識何等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虧的便是。我不識何等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古時有賢人某臨終,子孫請遺訓,賢人曰:“無他言,爾等只要學吃虧。”

(五)寡言。此事最為緊要。孔子云:“駟不及舌”,可畏哉!古訓甚多,今不詳錄。

(六)不說人過。古人云:“時時檢點自己且不暇,豈有工夫檢點他人。”孔子亦云:“躬自厚而薄責于人。”以上數語,余常不敢忘。

(七)不文己過。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我眾須知文過乃是最可恥之事。

(八)不覆己過。我等倘有得罪他人之處,即須發大慚愧,生大恐懼。發露陳謝,懺悔前愆。萬不可顧惜體面,隱忍不言,自誑自欺。

(九)聞謗不辯。古人云:“何以息謗?曰:無辯。”又云:“吃得小虧,則不至于吃大虧。”余三十年來屢次經驗,深信此數語真實不虛。

(十)不嗔。嗔習最不易除。古賢云:“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盡。”但我等亦不可不盡力對治也。華嚴經云:“一念嗔心,能開百萬障門。”可不畏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濉溪县| 彭阳县| 西丰县| 板桥市| 邵阳县| 宁德市| 嘉义县| 镶黄旗| 垫江县| 互助| 大余县| 红河县| 长寿区| 民和| 屯门区| 乐亭县| 富川| 红安县| 昌平区| 安多县| 昭苏县| 柞水县| 吴忠市| 鹿邑县| 大田县| 汤阴县| 都兰县| 康乐县| 海原县| 盐边县| 易门县| 织金县| 新郑市| 佛冈县| 永城市| 红原县| 太白县| 兴义市| 河间市| 奇台县| 万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