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弘一法師在各地講法匯集(8)

原來佛法之目的,是求覺悟,本無種種差別。但欲求達到覺悟之目的地以前,必有許多途徑。而在此途徑上,自不妨有種種宗派之不同也。

佛法在印度古代時,小乘有各種部執,大乘雖亦分“空”“有”二派,但未別立許多門戶。吾國自東漢以后,除將印度所傳來之佛法精神完全承受外,并加以融化光大,于中華民族文化之偉大悠遠基礎上,更開展中國佛法之許多特色。至隋唐時,便漸成就大小乘各宗分立之勢。今且舉十宗而略述之。

一.律宗又名南山宗

唐終南山道宣律師所立。依法華、涅經義,而釋通小乘律,立圓宗戒體正屬出家人所學,亦明在家五戒、八戒義。

唐時盛,南宋后衰,今漸興。

二.俱舍宗

依俱舍論而立。分別小乘名相甚精,為小乘之相宗。欲學大乘法相宗者固應先學此論,即學他宗者亦應以此為根底,不可以其為小乘而輕忽之也。

陳隋唐時盛弘,后衰。

三.成實宗

依成實論而立。為小乘之空宗,微似大乘。

六朝時盛,后衰,唐以后殆罕有學者。

以上二宗,即依二部論典而形成,并由印度傳至中土。雖號稱宗,然實不過二部論典之傳持授受而已。

以上二宗屬小乘,以下七宗皆是大乘,律宗則介于大小之間。

四.三論宗(又名性宗,又名空宗)

三論者,即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是三部論皆依般若經而造。姚秦時,龜茲國鳩摩羅什三藏法師來此土弘傳。

唐初猶盛,以后衰。

五.法相宗(又名慈恩宗,又名有宗)

此宗所依之經論,為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等。唐玄奘法師盛弘此宗。又糅合印度十大論師所著之唯識三十頌之解釋而編纂成唯識論十卷,為此宗著名之典籍。此宗最要,無論學何宗者皆應先學此以為根底也。

唐中葉后衰微,近復興,學者甚盛。

以上二宗,印度古代有之,即所謂“空”“有”二派也。

六.天臺宗(又名法華宗)

六朝時此土所立,以法華經為正依。至隋智者大師時極盛。其教義,較前二宗為玄妙。

隋唐時盛,至今不衰。

七.華嚴宗(又名賢首宗)

唐初此土所立,以華嚴經為依。至唐賢首國師時而盛,至清涼國師時而大備。此宗最為廣博,在一切經法中稱為教海。

宋以后衰,今殆罕有學者,至可惜也。

八.禪宗

梁武帝時,由印度達摩尊者傳至此土。斯宗雖不立文字,直明實相之理體。而有時卻假用文字上之教化方便,以弘教法。如金剛、楞伽二經,即是此宗常所依用者也。

唐宋時甚盛,今衰。

九.密宗(又名真言宗)

唐玄宗時,由印度善無畏三藏、金剛智三藏先后傳入此土。斯宗以《大日經》、《金剛頂經》、《蘇悉地經》三部為正所依。

元后即衰,近年再興,甚盛。

在大乘各宗中,此宗之教法最為高深,修持最為真切。常人未嘗窮研,輒輕肆毀謗,至堪痛嘆。余于十數年前,惟閱密宗儀軌,亦嘗輕致疑議。以后閱大日經疏,乃知密宗教義之高深,因痛自懺悔。愿諸君不可先閱儀軌,應先習經教,則可無諸疑惑矣。

十.凈土宗

始于晉慧遠大師,依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而立。三根普被,甚為簡易,極契末法時機。明季時,此宗大盛。至于近世,尤為興盛,超出各宗之上。

以上略說十宗大概已竟。大半是摘取近人之說以敘述之。

就此十宗中,有小乘、大乘之別。而大乘之中,復有種種不同。吾人于此,萬不可固執成見,而妄生分別。因佛法本來平等無二,無有可說,即佛法之名稱亦不可得。于不可得之中而建立種種差別佛法者,乃是隨順世間眾生以方便建立。因眾生習染有淺深,覺悟有先后。而佛法亦依之有種種差別,以適應之。譬如世間患病者,其病癥千差萬別,須有多種藥品以適應之,其價值亦低昂不等。不得僅尊其貴價者,而廢其他廉價者。所謂藥無貴賤,愈病者良。佛法亦爾,無論大小權實漸頓顯密,能契機者,即是無上妙法也。故法門雖多,吾人宜各擇其與自己根機相契合者而研習之,斯為善矣。

戊寅十月八日在安海金墩宗祠講

佛法宗派大概,前已略說。

或謂高深教義,難解難行,非利根上智不能承受。若我輩常人欲學習佛法者,未知有何法門,能使人人易解,人人易行,毫無困難,速獲實益耶?

案佛法寬廣,有淺有深。故古代諸師,皆判“教相”以區別之。依唐圭峰禪師所撰華嚴原人論中,判立五教:

一.人天教

二.小乘教

三.大乘法相教

四.大乘破相教

五.一乘顯性教

以此五教,分別淺深。若我輩常人易解易行者,惟有“人天教”也。其他四教,義理高深,甚難了解。即能了解,亦難實行。故欲普及社會,又可補助世法,以挽救世道人心,應以“人天教”最為合宜也。

人天教由何而立耶?

常人醉生夢死,謂富貴貧賤吉兇禍福皆由命定,不解因果報應。或有解因果報應者,亦惟知今生之現報而已。若如是者,現生有惡人富而善人貧,惡人壽而善人夭,惡人多子孫而善人絕嗣,是何故歟?因是佛為此輩人,說三世業報,善惡因果,即是人天教也。今就三世業報及善惡因果分為二章詳述之。

一.三世業報

三世業報者,現報、生報、后報也。

(一)現報:今生作善惡,今生受報。

(二)生報:今生作善惡,次一生受報。

(三)后報:今生作善惡,次二、三生乃至未來多生受報。

由是而觀,則惡人富、善人貧等,決不足怪。吾人惟應力行善業,即使今生不獲良好之果報,來生再來生等必能得之。萬勿因行善而反遇逆境,遂妄謂行善無有果報也。

二.善惡因果

善惡因果者,惡業、善業、不動業此三者是其因,果報有六,即六道也。

惡業善業,其數甚多,約而言之,各有十種,如下所述。不動業者,即修習上品十善,復能深修禪定也。

今復舉惡業、善業別述如下:

惡業有十種。

(一)殺生

(二)偷盜

(三)邪淫

(四)妄言

(五)兩舌

(六)惡口

(七)綺語

(八)慳貪

(九)嗔恚

(十)邪見

造惡業者,因其造業重輕,而墮地獄、畜生、鬼道之中。受報既盡,幸生人中,猶有余報。今依華嚴經所載者,錄之如下。若諸“論”中,尚列外境多種,今不別錄。

(1)殺生——短命、多病。

(2)偷盜——貧窮、其財不得自在。

(3)邪淫——妻不貞良、不得隨意眷屬。

(4)妄言——多被誹謗、為他所誑。

(5)兩舌——眷屬乖離、親族弊惡。

(6)惡口——常聞惡聲、言多諍訟。

(7)綺語——言無人受、語不明了。

(8)慳貪——心不知足、多欲無厭。

(9)嗔恚——常被他人求其長短、恒被于他之所惱害。

(10)邪見——生邪見家、其心諂曲。

善業有十種。下列不殺生等,止惡即名為善。復依此而起十種行善,即救護生命等也。

(一)不殺生:救護生命

(二)不偷盜:給施資財

(三)不邪淫:遵修梵行

(四)不妄言:說誠實言

(五)不兩舌:和合彼此

(六)不惡口:善言安慰

(七)不綺語:作利益語

(八)不慳貪:常懷舍心

(九)不嗔恚:恒生慈憫

(十)不邪見:正信因果

造善業者,因其造業輕重而生于阿修羅人道欲界天中。所感之余報,與上所列惡業之余報相反。如不殺生則長壽無病等類推可知。

由是觀之,吾人欲得諸事順遂,身心安樂之果報者,應先力修善業,以種善因。若惟一心求好果報,而決不肯種少許善因,是為大誤。譬如農夫,欲得米谷,而不種田,人皆知其為愚也。

故吾人欲諸事順遂,身心安樂者,須努力培植善因。將來或遲或早,必得良好之果報。古人云:“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即是此意也。

以上所說,乃人天教之大義。

惟修人天教者,雖較易行,然報限人天,非是出世。故古今諸大善知識,盡力提倡“凈土法門”,即前所說之佛法宗派大概中之“凈土宗”。令無論習何教者,皆兼學此“凈土法門”,即能獲得最大之利益。“凈土法門”雖隨宜判為“一乘圓教”,但深者見深,淺者見淺,即惟修人天教者亦可兼學,所謂“三根普被”也。

在此講說三日已竟。以此功德,惟愿世界安寧,眾生歡樂,佛日增輝。

關于凈土宗

凈土法門大意

今日在本寺演講,適值念佛會期。故為說修凈土宗者應注意的幾項。

修凈土宗者,第一須發大菩提心。無量壽經中所說三輩往生者,皆須發無上菩提之心。觀無量壽佛經亦云,欲生彼國者,應發菩提心。

由是觀之,惟求自利者,不能往生。因與佛心不相應,佛以大悲心為體故。

常人謂凈土宗惟是送死法門(臨終乃有用)。豈知凈土宗以大菩提心為主。常應抱積極之大悲心,發救濟眾生之宏愿。

修凈土宗者,應常常發代眾生受苦心。愿以一肩負擔一切眾生,代其受苦。所謂一切眾生者,非限一縣一省,乃至全世界。若依佛經說,如此世界之形,更有不可說不可說許多之世界,有如此之多故。凡此一切世界之眾生,所造種種惡業應受種種之苦,我愿以一人一肩之力完全負擔。決不畏其多苦,請旁人分任。因最初發誓愿,決定愿以一人之力救護一切故。

譬如日。不以世界多故,多日出現。但一日出,悉能普照一切眾生。今以一人之力,負擔一切眾生,亦如是。

以上但云以一人能救一切,是橫說。若就豎說,所經之時間,非一日數日數月數年。乃經不可說不可說久遠年代,盡于未來,決不厭倦。因我愿于三惡道中,以身為抵押品,贖出一切惡道眾生。眾生之罪未盡,我決不離惡道,誓愿代其受苦。故雖經過極長久之時間,亦決不起一念悔心,一念怯心,一念厭心。我應生十分大歡喜心,以一身承當此利生之事業也。以上講應發大菩提心境。

至于讀誦大乘,亦是觀經所說。修凈土法門者,固應誦阿彌陀經,常念佛名。然亦可以讀誦普賢行愿品,回向往生。因經中最勝者,華嚴經。華嚴經之大旨,不出普賢行愿品第四十卷之外。此經中說,誦此普賢愿王者,能獲種種利益,臨命終時,此愿不離,引導往生極樂世界,乃至成佛。故修凈土法門者,常讀誦此普賢行愿品,最為適宜也。

至于作慈善事業,乃是人類所應為者。專修念佛之人,往往廢棄世緣,懶作慈善事業,實有未可。因現生能作種種慈善事業,亦可為生西之資糧也。

勸大家應發大菩提心。

否則他人將謂凈土法門是消極的、就以上所說復勸常讀行愿品,可以助發增長大菩提心。厭世的、至于作慈善事業尤要。

送死的。因既為佛徒,即應努力作利益社會種種之事業,乃若發心者,自無此能令他人了解佛教是救世的、積極的。不起誤會、譏評。

關于凈土宗修持法,于諸書皆詳載,無須贅陳。故惟述應注意者數事,以備諸君參考。

凈宗問辯

古德撰述,每設問答,遣除惑疑,翼贊凈土,厥功偉矣。宋代而后,迄于清初,禪宗最盛,其所致疑多原于此。今則禪宗漸衰,未勞攻破。而復別有疑義,盛傳當時。若不商榷,或致詿亂。故于萬壽講次,別述所見,冀息時疑。匪日好辯,亦以就正有道耳。

問:當代弘揚凈土宗者,恒謂專持一句彌陀,不須復學經律論等,如是排斥教理,偏贊持名,豈非主張太過耶?

答:上根之人,雖有終身專持一句圣號者,而決不應排斥教理。若在常人,持名之外,須于經律論等隨力兼學,豈可廢棄。且如靈芝疏主,雖撰義疏盛贊持名,然其自行亦復深研律藏,旁通天臺法相等,其明證矣。

問:有謂凈土宗人,率多拋棄世緣,其信然歟?

答:若修禪定或止觀或密咒等,須謝絕世緣,入山靜習。凈土法門則異于是。無人不可學,無處不可學,士農工商各安其業,皆可隨分修其凈土。又于人事善利群眾公益一切功德,悉應盡力集積,以為生西資糧,何可云拋棄耶!

問:前云修凈業者不應排斥教理拋棄世緣,未審出何經論?

答:經論廣明,未能具陳,今略舉之。觀無量壽佛經云:“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凈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凈業正因。”無量壽經云:“發菩提心,修諸功德,殖諸德本,至心回向,歡喜信樂,修菩薩行。”大寶積經發勝志樂會云:“佛告彌勒菩薩言:‘菩薩發十種心。一者于諸眾生,起于大慈,無損害心。二者于諸眾生,起于大悲,無逼惱心。三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四者于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五者不貪利養,恭敬尊重,凈意樂心。六者求佛種智,于一切時,無忘失心。七者于諸眾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八者不著世論,于菩提分,生決定心。九者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凈之心。十者于諸如來,合離諸相,起隨念心。若人于此十種心中,隨成一心,樂欲往生極樂世界,若不得生,無有是處。’”

問:菩薩應常處娑婆,代諸眾生受苦。何故求生西方?

答:靈芝疏主初出家時,亦嘗堅持此見,輕謗凈業。后遭重病,色力痿贏,神識迷茫,莫知趣向。既而病瘥,頓覺前非,悲泣感傷,深自克責,以初心菩薩未得無生法忍。志雖洪大,力不堪任也。大智度論云:具縛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惡世救苦眾生無有是處。譬如嬰兒不得離母。又如弱羽只可傳枝。未證無生法忍者,要須常不離佛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格县| 汝阳县| 巧家县| 静乐县| 宣武区| 汝州市| 改则县| 安图县| 恩平市| 迁西县| 临桂县| 通州市| 玉龙| 长岛县| 万山特区| 蒙城县| 榆中县| 渭源县| 阿拉善右旗| 横峰县| 湘阴县| 安化县| 梧州市| 安丘市| 大同市| 福鼎市| 扶沟县| 射阳县| 民勤县| 江安县| 邛崃市| 措美县| 高陵县| 甘洛县| 苏尼特左旗| 阿巴嘎旗| 绍兴市| 靖远县| 濮阳市| 保德县| 遂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