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公元前三世紀的哲學思潮
公元前四世紀(前四零零年到三零一年。安王二年至赧王十四年)和前三世紀的前七十年(前三零零年至二三零年。周赧王十五年至秦始皇十七年),乃是中國古代哲學極盛的時代。我們已講過“別墨”、惠施、公孫龍、孟子、莊子、荀子的哲學了。但是除了這幾個重要學派以外,還有許多小學派發生于前四世紀的下半和前三世紀的上半。因為這幾家學派成熟的時期大概多在前三世紀的初年,故統稱為“前三世紀的思潮”。這一篇所說,以各家的人生哲學和政治哲學為主。
一、慎到、彭蒙、田駢據《史記》,慎到是趙國人,田駢是齊國人。《史記》又屢說:“淳于髡、慎到、環淵、接子、田駢、騶奭之徒。”(《孟子荀卿列傳》及《田完世家》)似乎慎到、田駢的年代大概相去不遠。《莊子·天下篇》說田駢學于彭蒙。《尹文子》下篇記田子、宋子、彭蒙問答一段,又似乎田駢是彭蒙之師。但道藏本的《尹文子》無此段,或是后人加入的。大概我們還應該根據《天下篇》,說慎到稍在前,彭蒙次之,田駢最后。他們的時代大概當前三世紀初年。《漢書·藝文志》有《慎子》四十二篇,《田子》二十五篇,今多不傳。
《慎子》惟存佚文若干條,后人集成《慎子》五篇(《漢書》云:“慎子先申韓,申韓稱之。”此言甚謬。慎子在申子后)。
《莊子·天下篇》說:
彭蒙、田駢、慎到……齊萬物以為首。曰:天能覆之而不能載之;地能載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辯之。知萬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選則不遍,教則不至,道則無遺者矣(道通導字)。
這種根本觀念,與《莊子·齊物論》相同。“萬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象雖大,螞蟻雖小,各有適宜的境地,故說萬物平等。齊物論只是認明萬物之不齊,方才可說齊。萬物即各有個性的不齊,故說選擇不能遍及,教育不能周到,只到因萬物的自然,或者還可以不致有遺漏。“道”即是因勢利導。故下文接著說:
是故慎到棄知去已而緣不得已。泠汰于物以為道理(郭注:“泠汰猶聽放也。”郭說似是。泠汰猶今人說冷淡)。謑髁無任,而笑天下之尚賢也。縱脫無行,而非天下之大圣。椎拍捖斷,與物宛轉。舍是與非,茍可以免;不師知慮,不知前后。魏然而已矣。
“棄知去已而緣不得已”,“椎拍捖斷,與物宛轉”,即是上文“道”字的意思。莊子所說的“因”,也是此理。下文又申說這個道理:
推而后行,曳而后往;若飄風之還,若羽之旋,若磨石之隧;全而無非,動靜無過,未嘗有罪。是何故?夫無知之物,無建已之患,無用知之累,動靜不離于理,是以終身無譽。故曰:至于無知之物而已。無用賢圣,夫塊不失道。豪杰相與笑之曰:“慎到之道,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適得怪焉。”
這一段全是說“棄知去已而緣不得已”的道理。老子說的“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即是這個道理。老子要人做一個“頑似鄙”的“愚人”。慎到更進一層,要人做土塊一般的“無知之物”。
如今所傳的《慎子》五篇,及諸書所引,也有許多議論可說明《天下篇》所說。上文說:“夫無知之物,無建已之患,無用知之累,動靜不離于理。”反過來說,凡有知之物,不能盡去主觀的私見,不能不用一已的小聰明,故動靜定不能不離于理。這個觀念用于政治哲學上,便是主張廢去主觀的私意,建立客觀的標準。《慎子》說:
措鈞石,使禹察之,不能識也。懸于權衡,則厘發識矣。
權衡鈞石都是“無物之物”,但這種無知的客觀標準,辯別輕重的能力,比有知的人還高千百倍。所以說:
有權衡者,不可欺以輕重;有尺寸者,不可差以長短;有法度者,不可巧以詐偽。
這是主張“法治”的一種理由。孟子說過:
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詩云:“不愆不忘,率由舊章。”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圣人既竭目力焉,繼之以規矩準繩,以為方員平直,不可勝用也。既竭耳力焉,繼之以六律,(以)正五音,不可勝用也。既竭心思焉,繼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孟子又說:
規矩,方員之至也;圣人,人倫之至也。(皆見《離婁篇》)
孟子所說的“法”,還只是一種標準模范,還只是“先王之法”。當時的思想界,受了墨家“法”的觀念的影響,都承認治國不可不用一種“標準法”。儒家的孟子主張用“先王之法”,荀子主張用“圣王為師”,這都是“法”字模范的本義。慎子的“法治主義”,便比儒家更進一層了。
慎子所說的“法”,不是先王的舊法,乃是“誅賞予奪”的標準法。慎子最明“法”的功用,故上文首先指出“法”的客觀性。這種客觀的標準,如鈞石權衡,因為是“無知之物”,故最正確,最公道,最可靠。不但如此,人治的賞罰,無論如何精明公正,總不能使人無德無怨。這就是“建已之患,用知之累”。若用客觀的標準,便可免去這個害處。《慎子》說:
君人者,舍法而以身治,則誅賞予奪從君心出。然則受賞者,雖當,望多無窮;受罰者,雖當,望輕無已。君舍法,以心裁輕重,則同功殊賞,同罪殊罰矣。怨之所由生也。
這是說人治“以心裁輕重”的害處。《慎子》又說:
法雖不善,猶愈于無法。所以一人心也。夫投鉤以分財,投策以分馬,非鉤策為均也,使得美者不知所以美,得惡者不知所以惡。此所以塞愿望也。
這是說客觀的法度可以免“以心裁輕重”的大害。此處慎子用鉤策比“法”,說法之客觀性最明白。此可見中國法治主義的第一個目的是要免去專制的人治“誅賞予奪從君心出”的種種禍害。此處慎到雖只為君主設想,其實是為臣民設想,不過他不敢說明罷了。儒家雖也有講到“法”字的,但總脫不了人治的觀念,總以為“惟仁者宜在高位”。(孟子語,見《離婁篇》)慎到的法治主義首先要去掉“建已之患,用知之累”:這才是純粹的法治主義。
慎到的哲學根本觀念——“棄知去已而緣不得已”——有兩種結果:第一是用無知的法治代有知的人治,這是上文所說過了的。第二是因勢主義。《天下篇》說:“選則不遍,教則不至,道則無遺者矣。”慎子也說:
天道因則大,化則細(因即《天下篇》之“道”化即《天下篇》之“教”)。
因也者,因人之情也。人莫不自為也。化而使之為我,則莫可得而用。……人人不得其所以自為也,則上不取用焉。故用人之自為,不用人之為我,則莫不可得而用矣。此之謂因。
這是老子、楊朱一支的嫡派。老子說為治須要無為無事。楊朱說人人都有“存我”的天性,但使人人不拔一毛,則天下自然太平了。慎到說的“自為”,即是楊朱說的“存我”。此處說的“因”,只是要因勢利用人人的“自為”心(此說后來《淮南子》發揮得最好。看本書中卷論《淮南子》)。凡根據于天道自然的哲學,多趨于這個觀念。歐洲十八世紀的經濟學者所說的“自為”觀念(參看亞丹斯密《原富》部甲第二篇),便是這個道理。
上文引《天下篇》說慎到的哲學道,“推而后行,曳而后往;若飄風之遠,若羽之旋,若磨石之隧”。這也是說順著自然的趨勢。慎到因勢主義,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上文說的“因人之情”;一種是他的“勢位”觀念。《韓非子·難勢篇》引慎子道:
慎子曰:“飛龍乘云,騰蛇游霧。云罷霧霽而龍蛇與螾螘寅蟻同矣,則失其所乘也。賢人而詘于不肖者,則權輕位卑也。不肖而能服于賢者(適按服字下之于字系衍文,后人不通文法,依上句妄加者也),則權重位尊也。堯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為天子,能亂天下。吾以此知勢。位之足恃而賢智之不足慕也。夫弩弱而矢高者,激于風也。身不肖而令行者,得助于眾也。堯教于隸屬而民不聽,至于南面而王天下,令則行,禁則止。由此觀之,賢智未足以服眾,則勢位足以任賢者也。”
這個觀念,在古代政治思想發展史上很重要的。儒家始終脫不了人治的觀念,正因為他們不能把政權與君主分開來看,故說:“徒法不能以自行。”又說:
“惟仁者宜在高位。”他們不知道法的自身雖不能施行,但行法的并不必是君主乃是政權,乃是“勢位”。知道行政法所靠的是政權,不是圣君明主,這便是推翻人治主義的第一步。慎子的意思要使政權(勢位)全在法度,使君主“棄知去已”,做一種“虛君立憲”制度。君主成了“虛君”,故不必一定要有賢智的君主。荀子批評慎子的哲學,說他“蔽于法而不知賢”,又說“由法謂之,道盡數矣”。(《解蔽篇》)
不知這正是慎子的長處。
以上說慎到的哲學。《天下篇》說田駢、彭蒙的哲學與慎到大體相同,都認為“古之道人,至于莫之是,莫之非而已矣”。這就是上文“齊萬物以為首”的意思。
二、宋钘、尹文 宋钘,又作宋烴,大概與孟子同時。尹文曾說齊湣王(見《呂氏春秋·正名篇》。又見《說苑》《漢書·藝文志》作說齊宣王),大概死在孟子之后,若按公元紀年計算,宋钘是公元前三六零至二九零年,尹文是公元前三五零至二七零年。
《漢書·藝文志》有宋子十八篇,列在小說家里;《尹文子》一篇,列在名家。
今《宋子》已不傳了。現行之《尹文子》有上下兩篇。
《莊子·天下篇》論宋钘、尹文道:
不累于俗,不飾于物,不茍于人,不忮于眾;愿天下之安寧,以活民命;人我之養,畢足而止,以此白心(白,《釋文》云,或作任)。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宋钘、尹文聞其風而悅之,作為華山之冠以自表。接萬物以別宥為始。……見侮不辱,救民之斗;禁攻寢兵,救世之戰。以此周行天下,上說下教,雖天下不取,強聒而不舍也。……以禁攻寢兵為外,以情欲寡淺為內。……
這一派人的學說與上文慎到、田駢一派有一個根本的區別。慎到一派“齊萬物以為道”,宋钘、尹文一派“接萬物以別宥為始”。齊萬物是要把萬物看作平等,無論他“有所可,有所不可”,只是聽其自然。“別宥”便不同了。《呂氏春秋·去宥篇》說:“夫人有所宥者,因以晝為昏,以白為黑。……故凡人必別宥,然后知。別宥則能全其天矣。”別宥只是要把一切蔽囿心思的事物都辨別得分明。故慎到一派主張無知,主張“莫之是,莫之非”;宋钘、尹文一派主張心理學的研究,主張正名檢形,明定名分。
《尹文子》也有“禁暴息兵,救世之斗”的話。《孟子》記宋烴要到楚國去勸秦楚停戰。這都與《天下篇》相印證。《孟子》又說宋烴游說勸和的主旨是“將言其不利”。這個正與墨家非攻的議論相同。《天下篇》說宋钘、尹文“其為人太多,其自為太少”(此亦與慎到“自為”主義不同),又說:“先生恐不得飽,弟子雖饑,不忘天下,日夜不休,曰:我必得活哉!”這都是墨家“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的精神。因此我疑心宋钘、尹文一派是墨家的一支,稍偏于“宗教的墨學”一方面,故不與“科學的別墨”同派。若此說是真的,那么今本《尹文子》中“大道治者,則儒墨名法自廢;以儒墨名法治者,則不得離道”等句,都是后人加入的了(《荀子·非十二子篇》也以墨翟、宋钘并稱)。
“見侮不辱,救民之斗”,乃是老子、墨子的遺風。老子的“不爭”主義,即含有此意。(見第三篇)墨子也有此意。《耕柱篇》說:
子墨子曰:“君子不斗。”子夏之徒曰:“狗豨猶有斗,惡有士而無斗矣。”子墨子曰:“傷矣哉!言則稱于湯文,行則譬于狗豨!傷矣哉!”
但宋钘的“見侮不辱”說,乃是從心理一方面著想的,比老子、墨子都更進一層。《荀子·正論篇》述宋子的學說道:
子宋子曰:明見侮之不辱,使人不斗。人皆以見侮為辱,故斗也。知見侮之為不辱,則不斗矣(正名篇亦言:“見侮不辱”)。
宋子的意思是要人知道“見侮”不是可恥的事,便不至于爭斗了(婁師德的“唾面自干”便是這個道理)。譬如有人罵你“豬狗”,你便大怒;然而你的老子對人稱你為“豚兒”,為“犬子”,何以不生氣呢?你若能把人罵你用的“豬狗”看作“豚兒”之豚,“犬子”之犬,那便是做到“見侮不辱”的地位了。
宋子還有一個學說,說人的性情是愛少不愛多的,是愛冷淡不愛濃摯的。
《莊子·天下篇》稱為“情欲寡淺”說(欲是動詞,即“要”字)。《荀子·正論篇》說:
子宋子曰:“人之情欲(欲是動詞)寡,而皆以已之情為欲多,是過也。”故率其群徒,辨其談說,明其譬稱,將使人知情之欲寡也(《正名篇》亦有“情欲寡”句)。
這種學說大概是針對當時的“楊朱主義”(縱欲主義)而發的。宋子要人寡欲,因說人的情欲本來是要“寡淺”的,故節欲與寡欲并不是逆天拂性,乃是順理復性。這種學說正如儒家的孟子一派要人為善,遂說性本是善的。同是偏執之見(看《荀子》的《駁論》)。但宋钘、尹文都是能實行這個主義的,看《天下篇》所說,便可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