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0章 別墨派的哲學主張(3)

(五)侔也者,比辭而俱行也。侔與辟都是“以其所知諭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的方法,其間卻有個區(qū)別。辟是用那物說明這物;侔是用那一種辭比較這一種辭。例如公孫龍對孔穿說:

龍聞楚王……喪其弓,左右請求之。王曰:“止。楚王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仲尼聞之曰:“……亦曰‘人亡之,人得之’而已。何必楚?”若此仲尼異“楚人”于所謂“人”。夫是仲尼異“楚人”于所謂“人”,而非龍異“白馬”于所謂“馬”,悖(《公孫龍子》一)。

這便是“比辭而俱行”。

辟與侔皆是“使人知之”的方法。說話的人,已知道那相比的兩件,那聽的人卻知道一件。所以那說話的人需要用那已知的來比喻那不知道的。因此這兩種法子,但可說是教人的方法,或是談說的方法,卻不能作為科學上發(fā)明新知識的方法。

(六)援也者,曰子然,我奚獨不可以然也。《說文》:“援,引也。”現(xiàn)今人說“援例”,正是此意。現(xiàn)代人譯為類推。其實“類推”不如用“援例”說的明白恰當。援例乃是由這一件推知那一件,由這一個推知那一個。例如說:

《莊子》《列子》“人又反入于機。萬物皆出于機,皆入于機。”這三個“機”字皆當然作“幾”。《易·系辭傳》:“圣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釋文》云:“幾本或作機。”這是幾誤為機的例子。

“援例”的推論的結果,大都是一個“個體”事物的是非,不能常得一條“通則”。但是“援例”的推論,有時也會有與“歸納”法有同等的效能,也會由個體推知通則。例如見張三吃砒霜死了,便可知李四若吃砒霜也會死。這種推論,含有一個“凡吃砒霜的必死”的通則。這種由一個個體推知通則的“援例”,在《墨辯》另有一個名目,叫做“擢”。《經(jīng)下》說:

擢慮不疑,說在有無。《說》曰:擢,疑無謂也。臧也今死,而春也得之又死也,可(之又兩字舊作“文文”今以意改)。

《說文》:“擢,引也。”與“援”同義。此類的推論,有無易見,故不用疑。例如由臧之死可推知春的死。與上文吃砒霜的例字相同。

(七)推也者,以其所不取之同于其所取者予之也。是猶謂“也者同也”,吾豈謂“也者,異也”。“也者,同也”,“也者,異也”,上兩也字,都是“他”字。這個“推”便是“歸納法”,“亦名”內籀法”。上文說過,“取”舉例,“予”是斷定。歸納法的通則,是“觀察了一些個體的事物,知道它們是如此,遂以為凡和這些已觀察了的例子同樣的事物,也必是如此”。那些已觀察了的例子,便是“其所取者”。那些沒有觀察了的事物,便是“其所未取”。說那些“所未取”和這些“所取者”相同。因此便下一個斷語,這便是“推”。

“推”的定義的下半段“是猶謂他者同也,吾豈謂他者異也”,又是什么意思呢?人說“那些不曾觀察的,都和這些已觀察了相同”(他者同也),我若沒有正確的“例外”,便不能駁倒這通則,便不能說“那些并不和這些相同”(他者異也)。

以上為七種“辯”的方法。“或”與“假”系“有待的”辭,不很重要。

“效”是演繹法,由通則推到個體,由“類”推到“私”。“辟”與“侔”都用個體說明別的個體,“援”由個體推知別的個體,“推”由個體推知通則。這四種——辟、侔、援、推——都把個體的事物作推論的起點,所以都可以叫做“歸納的論辯”。

這七種之中,“推”最為重要。所以現(xiàn)在且把“推”的細則詳說于下。

“推”(歸納)的細則自密爾(Mill)以來,歸納的研究法,大概分為五種:

(一)求同(二)求異(三)同異交得(四)求余(五)共變

這五術,其實只有同異兩件。“求余”便是“求異”,“共變”也就是“同異交得”的一種。《墨辯》論歸納法,只有(一)同、(二)異、(三)同異交得三法。

(甲)同《經(jīng)上》說:“同異,而俱于之一也”(之同“是”)。此言觀察的諸例,雖有異體,卻都有相同的一點。尋得這一點,便是求同。

(乙)異《墨辯》沒有異的界定。我們可依上文“同”的界定,替他補上一條道:“異,同而俱于是二也。”所觀察的諸例,雖屬相同,但有一點或幾點卻不相同。求得這些不同之點,便是求異法。

(丙)同異交得《經(jīng)上》云:“同異交得知有無。”這是參用同異兩術以求知有無的方法。物的“同異有無”很不容易知道,需要參用同異兩種才可不致走入迷途。《經(jīng)上》說:

法同則觀其同,法異則觀其宜止,因以別道。《說》曰:法取同,觀巧轉。

法取彼擇此,問故觀宜。以人之有黑者有不黑者也,止黑人;與以人之有愛于人,有不愛于人,止愛(于)人:是孰宜?止彼舉然者,以為此其然也,則舉不然者而問之。

《經(jīng)說下》云:

彼以此其然也,說“是其然也”。我以此其不然也,疑“是其然也”。

這兩段都說該用“否定的例子”(不然者)來糾正推論的錯誤。例如人說“共和政體但適用于小國,不適用于大國”,又舉瑞士法蘭西……為證。我們該問“你老先生為什么不舉美國呢?”這里面便含有“同異交得”的法子。《經(jīng)下》又說:

狂舉不可以知異,說在有不可。《說》曰:狂舉。牛馬雖異,以“牛有齒,馬有尾”,說牛這非馬也,不可。是俱有不偏有偏無有。曰牛之與馬不類,用“牛有角,馬無角”,是類不同也。

“偏有偏無有”的偏字,當作遍字。《易經(jīng)·益卦·上九象》曰:“莫益之,偏辭也。”孟喜本作“遍辭也”,可見遍偏兩字古相通用。

這一段說的“遍有遍無有”,即是因明學說的“同品定有性,異品遍無性”。如齒,如尾,是牛馬所同有,故不能用作牛馬的“差德”。今說“牛有角,馬無角”,是舉出“牛遍有,馬遍無有”的差德了。這種差德,在定義和科學的分類上,都極重要。其實只是一個“同異交得”的法子。

以上說《墨辯》論“辯”的方法。《小取篇》還有論各種論辯的許多謬誤,現(xiàn)今不能細講了。

《墨辯》概念《墨辯》六篇乃是中國古代第一奇書,里面除了論“知”、論“辯”的許多材料之外,還有無數(shù)有價值的材料。今把這些材料分類約舉如下:

(一)論算學。如“一少于二而多于五”諸條。

(二)論形學(幾何)。如“平,同高也”;“中,同長也”;“圓,一中同長也”;“方,柱隅四歡也”諸條。

(三)論光學。如“二,臨鑒而立,景到,多而若少,說在寡區(qū)”;“景之大小,說在地缶遠近”諸條。

(四)論力學,如“力,形之所以奮也”;“力,重之謂,下與重奮也”諸條。

(五)論心理學。如“生,形與知處也”;“臥,知無知也”;“夢,臥而以為然也”諸條。

(六)認人生哲學。如“仁,體愛也”;“義,利也”;“禮,敬也”;“孝,利親也”;“利,所得而喜也;害,所得而惡也”諸條。

(七)論政治學。如“君,臣萌(同氓)通約也”;“功,利民也”;“罪,犯禁也”諸條。

(八)論經(jīng)濟學。如“買無貴,說在反其賈”。《說》曰:“買,刀糶相為賈。刀輕則糶不貴,刀重則糶不易。王刀無變,糶有變。歲變糶則歲變刀。”又說“賈宜則讎,說在盡”。《說》曰:“賈,盡也者,盡去其(所)以不讎也。其所以不讎去,則讎,正賈也。”這都是中國古經(jīng)濟學最精彩的學說。

以上八類,不過略舉大概,以表示《墨辯》內容的豐富。

如今且說墨家名學的價值。依我看來,墨家的名學在世界的名學史上,應該占一個重要的位置。雖然從形式上來說,自然遠不如印度的因明和歐洲邏輯,但這是因為印度和歐洲的“邏輯形式”都經(jīng)過千余年的補充工作,故有嚴密繁復的形式。墨家的名學前后的歷史大概至多不出二百年,二千年來久成絕學,怪不得它不會有發(fā)達的形式了。

平心而論,墨家名學所有形式上的缺陷,未必就是它的弱點,未必不是它的長處。印度的因明學,自陳那以后,改古代的五分作法為三支,形式上似乎更嚴密了;其實古代的五分作法還帶有歸納的方法,三支便差不多全是演繹法,把歸納的精神都失掉了。

古代的“九句因”,很有道理;后來形式更繁瑣,于是宗有九千二百余過,因有百十七過,喻有八十四過,名為精密,其實是大退步了。歐洲中古的學者,沒有創(chuàng)造的本領,只能把古希臘的形式論理演為種種詳式。形式越繁,離亞里士多德的本意越遠了。墨家的名學雖然不重形式,卻能把推論的一切根本觀念,如“故”的觀念,“法”的觀念,“類”的觀念,“辯”的方法,都說得很明白透徹。有基本的學理,卻沒有累贅的形式。這是第一長處。

印度、希臘的名學多偏重演繹,墨家的名學卻能把演繹歸納一樣看重。《小取篇》說“推”一段及論歸納的四種謬誤一段,近代名學書也不過如此說法。墨家因深知歸納法的用處,故有“同異之辯”,故能成一科學的學派。這是第二長處。

再說墨家名學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的重要性。儒家極重名,以為正名便可以正百物了。當時的個人主義一派,如楊朱之流,以為只有個體的事物,沒有公共的名稱:“名無實,實無名,名者偽而已矣。”這兩派絕對相反:儒家的正名論,老子、楊朱的無名論,都是極端派。“別墨”于兩種極端派之間,別尋出一種執(zhí)中的名學。他們不問名是否有實,實是否有名。他們單提出名與實在名學上的作用。故說:“所謂,實也;所以謂,名也。”實只是“主詞”(Subject),名只是“表詞”(Predicable),都只有名學上的作用,不成為“本體學”的問題了。這是墨家名學的第一種貢獻。

中國的學派只有“別墨”這一派研究物的所以然之故。根據(jù)同異有無的道理,設為效、辟、侔、援、推各種方法。墨家名學的方法,不但可為論辯之用,實有科學的精神,可算得“科學的方法”。

試看《墨辯》所記各種科學的議論,可以想見這種科學的應用方法。這是墨家名學的第二種貢獻。墨家論知識,注重經(jīng)驗,注重推論。看《墨辯》中論光學和力學的諸條,可見墨家學者真能作許多實地試驗。這是真正科學的精神,是墨學的第三種貢獻。墨家名學論“法”的觀念,上承儒家“象”的觀念,下開法家“法”的觀念(看下文第十二篇)。這是墨家名學的第四種貢獻。

總而言之,古代哲學的方法論,莫如墨家的嚴密,墨子的實用主義和三表法,已是極重要的方法論(詳見第六篇)。后來的墨者論“辯”的各法,比墨子更為精密,更為完全。從此以后,無論哪一派的哲學,都受這種方法論的影響。荀子的《正名篇》雖攻擊當時的辯者,其實全是墨學的影響。孟子雖大罵墨家,但他書中論方法的各條(如《離婁篇》首章及“博學而詳說之”,“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諸章),無一不顯示出墨學的影響。莊子的名學,也是墨家辯者的反映(詳見第九篇)。至于惠施公孫龍一般人,都是直接的墨者,更不用說了(詳見下章)。

第四節(jié) 惠施的時空論

一、惠施略傳 惠施曾相梁惠王。梁惠王死時,惠施還在(《戰(zhàn)國策》),惠王死在公元前三一九年。又據(jù)《呂氏春秋》(二十一)齊梁會于徐州,相推為王,乃是惠施的政策。徐州之會在公元前三三四年。據(jù)此看來,惠施活動的時代大約在公前三八零年與前三零零年之間。《莊子·天下篇》說:“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又說有一個人叫作黃繚的,問天地所以不墜不陷和風雨雷霆之故,惠施“不辭而應,不慮而對,遍為萬物說”。只可惜那五車的書和那“萬物說”,都失掉了,我們所知道的,不過是他的幾條殘缺不完的學說。

二、惠施歷物之意(《釋文》曰,歷古歷字,……分別歷說之)。曰:

(一)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

(二)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里。

(三)天與地卑,山與澤平(孫詒讓曰:卑與比通,《廣雅·釋詁》曰:比,近也)。

(四)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五)“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

(六)南方無窮而有窮。

(七)今日適越而昔來。

(八)連環(huán)可解也。

(九)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十)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

三、十事的解說 這十事的解說,自古以來,也不知共有多少種。依我個人的意思看來,這十事只是“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一個大主義前九條是九種辯證,后一條是全篇的論斷。前九條可依章太炎的《明見》篇,分為三組:

第一組,論一切“空間”的分割區(qū)別,都非實有。(1)(2)(3)(6)(7)(8)(9)

第二組,論一切“時間”的分割區(qū)別,都非實有。(1)(4)(7)

第三組,論一切同異都非絕對的。(5)

三組的論斷:“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

第一,論“空間”一切分割區(qū)別都非實有“空間”(Space)古人都叫做“宇”,《尸子》及《淮南子》注都說“上下四方”是宇。《經(jīng)上》說:

宇,彌異所也。《經(jīng)說》曰:宇,冡東西南北。“宇”與“所”有別。“東方”“西南角”“這里”“那里”都是“所”。“所”只是“宇”的一部分。彌滿上下四方,總名為“宇”。故說“宇蒙東西南北”。宇是無窮無極,沒有間斷,不可分析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鹿邑县| 莒南县| 米泉市| 伊吾县| 东丰县| 黄梅县| 荔波县| 西贡区| 商都县| 乌拉特后旗| 福泉市| 忻城县| 锦屏县| 吴江市| 镇平县| 南城县| 漳平市| 古丈县| 万载县| 桐城市| 穆棱市| 乌鲁木齐县| 西畴县| 长春市| 乐至县| 方正县| 荆门市| 涿鹿县| 兴山县| 衡水市| 新昌县| 榆社县| 太康县| 吴旗县| 密山市| 西安市| 滨海县| 安岳县| 科尔| 临邑县| 商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