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6章 【經解諸序及書后】(3)

凡程之遺書,朱之文集、語類有裨于《傳》、《義》者,咸取而附之《系辭》以后。程子無《傳》,則取程子平日論說補之,而附錄如上下經之例,于以明兩夫子之同有功于四圣,而非有所異也。其后董真卿之《輯錄纂注》,與明永樂之《大全》,實權輿于此。正叔之有功于兩夫子不亦大乎!正叔名楷,臺之臨海人,中文天祥榜進士,知洪州,有惠政,后官吏部郎中,從潛室陳器之游,得朱子再傳之學者也。

注:《系辭》一般是指《易傳·系辭》或《周易·系辭》。亦稱《系辭傳》,分為上、下兩部分。《大全》指的是明代永樂年間編成并頒布的《五經四書大全》。

題《讀易私言》

許文正公以正大之學,當草昧之世,輔翊世祖,建學明倫,其有功于斯道甚大,所著書不多見,行于世者《魯齋遺書》而已。《讀易私言》者,統論六畫大義,簡括精當,足以見公學之純而養之邃也。金源以來,蘇黃之學行于中州。公從江漢先生得聞伊洛之旨,與柳城共倡明之。元儒學之醇,惟公上接有宋,惜世祖用之未盡,終惑于桑哥、王文統之徒,使斯民不獲被其澤,豈不惜哉!公又有《〈大學〉要略》一卷,蓋領成均時以教胄子者,直述常語,俾使通曉,可與并行者也。

石澗俞氏《大易集說》序

《大易上下經說》二卷,《象辭說》一卷,《彖傳說》二卷,《爻傳說》二卷,《文言傳說》一卷,《系辭傳說》二卷,《說卦說》一卷,《序卦說》一卷,《雜卦說》一卷,合一十三卷,各冠以序,統名曰《大易集說》。而《易圖纂要》一卷,《易外別傳》一卷附焉。吳人俞琰玉吾叟所著也。

叟于寶祐間以詞賦稱,宋亡,隱居不仕,自號石澗道人,又稱林屋洞天真逸。其書草創于至元甲申,斷手于至大辛亥,用力可謂勤矣。世之言圖書者類以馬毛之旋,龜文之坼。獨叟之持論謂:“《尚書·顧命》:‘天球、河圖,在東序。’河圖與天球并列,則‘河圖’亦玉也,玉之有文者爾。昆侖產玉,河源出昆侖,故河亦有玉,洛水至今有白石。洛書,蓋石而白有文者。”其立說頗異。至其集眾說之善,以朱子《本義》為宗,而邵子、程子之學,義理、象數一以貫之,誠有功于《易》者也。考叟之說《易》,尚有《經傳考證》、《讀易須知》、《六十四卦圖古占法》、《卦爻象占分類》、《易圖合璧連珠》諸書,咸附于《集說》之后,而今已無存。當日共講《易》者則有西蜀茍在川,新安王太古,括蒼葉西莊,鄱陽齊節初。其名字、官閥亦不復可考矣。嗚呼惜哉!

胡一桂《〈易〉本義附錄纂注》、《啟蒙翼傳》合序

考亭之學一再傳,后惟新安尤盛。父兄師友各自名家。若玉齋、雙湖父子,其最著也。雙湖名一桂,字庭芳,領宋景定甲子鄉薦。入元,隱居著書。以閩為文公講學之地,過其鄉,訪求緒論。復從建安熊禾勿軒游,與之上下講議者十余年。歸則裒集諸家之說,疏朱子之言,為《〈易〉本義附錄纂疏注》及《啟蒙翼傳》二書,論者謂其得朱子源委之正。勿軒嘗謂之曰:“更得《詩》、《書》、《春秋》、《周禮》、《儀禮》一如《易》書,以復六經之舊,豈非文公所望于吾輩者乎!”惜先生僅成此二書及《書說、詩傳附錄纂疏》,而他書竟未及為也。

嘗觀漢人經學各有師法,此韋表微有《九經師授譜》,劉囗有《授經圖》,李燾亦有《五經傳授》,著其流派,咸有條理。近代經學至朱子而得其歸,若節齋蔡氏、盤澗董氏之于《易》,九峰蔡氏之于《書傳》,貽輔氏之于《詩》,清江張氏之于《春秋》,勉齋黃氏、信齋楊氏之于《禮》,皆朱子嫡嗣也。再傳而后,懷孟、金華、新安、鄱陽,其傳益著,其派益廣。茍能為之稽其授受,別其源流,使后之學者知淵源之有自,豈不為明經者之一助乎!今世通經學古之士,必有繼而為之者,尤予所望也。

注:胡一桂,字庭芳,號“雙湖先生”,徽州婺源人。精于易學,是朱熹易學的傳人。《書說、詩傳附錄纂疏》,似是《書說附錄纂疏》和《詩傳附錄纂疏》二書的合刊本,尚待考證。

《〈周易〉本義集成附錄》序

朱子《易本義》一書,疏明其義者,有董楷之《正書》,蔡淵之《訓解》,胡炳文之《通釋》,胡一桂之《附錄纂注》,董真卿之《會通》,而熊良輔之《集成》亦其一也。良輔字季重,別號梅邊,南昌人,舉元·延祐丁巳鄉試,早師遙溪熊凱學《易》,復得《〈易〉傳》于凱之友泉峰龔煥。試禮部不第,歸訓徒鄉塾,研究《易》旨,乃為是書,采摭諸家之說,與《本義》合者錄之,即不合而有得于經旨者亦備錄以相發,末則折衷以己意,蓋本朱子之書而不泥焉者也。

始朱子《本義》,一遵呂成公所訂古文為主,以六十四卦彖爻之辭為上下經,而孔子所釋彖、象、文言及上下系、說卦、序卦、雜卦為《十翼》。明永樂時編次《大全》,乃以朱子《本義》附程《傳》以行,而初本遂淆。良輔是書猶仍舊本上下經二卷,謂之《集成》,《十翼》十卷謂之《附錄》,總為十二卷,統名之曰《〈周易〉本義集成附錄》。《授經圖》但錄《集成》二卷,蓋未見全書也。嗟乎!自《〈周易〉傳義大全》行,而世無知朱子《易》之為古文也久矣。故科試者往往合周公、孔子之辭以命題,割裂紕繆,良可怪嘆。得是書,庶可一正之乎!良輔所采摭自唐迄元凡八十四家中姓氏多不著者,于以見《易》書之多,后世不可得盡見,猶賴是書以傳,亦可尚也。

鄱陽董氏《〈周易〉會通》序

《〈周易〉會通》一十四卷,題曰《經傳》,集程朱解,附錄纂注,冠以凡例十條,《經傳歷代因革》一卷,而以《啟蒙五贊筮儀附錄纂注》終焉。鄱陽董真卿季真父所編集也。金華吳正傳駁之,謂朱子之《義》自與程《傳》體制不同,不當強求其通。而季真自序則云:“自包犧氏作《易》,至于文王、周公,不知幾年而后有卦、爻之辭。由文王、周公至于孔子五百余年,而后有《十翼》。由孔子至程、朱子千五百余年,而后有《傳》、《義》。今詎程、朱子百有余年,乃敢析合經傳,集四圣二賢及歷代諸儒之說以備一書。”其亦勇于自任者矣。

季真為深山先生之子,盤澗先生之從子,受學于雙湖胡氏、勿軒熊氏。胡之學本于其父玉齋,玉齋師毅齋沈氏,沈學于介軒董氏,董學于勉齋黃氏。熊之學本于進齋徐氏,徐學于節齋蔡氏,蔡又為勉齋之友。當時師弟子授受淵源可考,皆本于程、朱子者也。其曰:“程子主理義,朱子主象占。求朱子象數之《易》得其旨,因朱子以求程子理義之《易》,又于諸家之《易》,理之所聚而不可遺,理之所行而無所礙者,相與發明之。”故雖林黃中、袁機仲之說,雙湖詆為惑世誣民者,季真或有取焉,其亦善于言《易》者矣。

雷思齊二種《易》序

《易圖通變》五卷,《易筮通變》三卷,元·臨川道士雷思齊著。《易圖》世有傳本,《易筮》則得之《道藏》中。二書固相為表里,宜并行者也。思齊字齊賢,別號空山,居鐘湖觀,授玄教講師,樂與士大夫游。吳文正贈以詩,有“鉤深十翼象外易,羅絡三蒼篇內文”句。《十翼》即指二書,《三蒼》者,豈思齊于六書之學亦有撰著歟?思齊雖羽流,實當時高士。其游于黃冠,蓋亦有托而逃,若梁隆吉、鄧牧心輩,非尋常道流比,其所撰宜吾儒所不擯也。世所傳二氏之藏,惟道家最多牽合,舉夫名、法、兵、形、醫、卜諸家,咸以為出于黃老,遂援而取之,以增廣其類。而《易》為三圣人之書,凡言圖書象數者亦入焉,至與其所謂符箓科儀荒謬誕妄者同匯而藏之,然前人之遺書或借以傳,則亦未可盡罪也。嗟乎!彼二氏雖為吾儒所不道,然為其徒者,猶能世守其所傳于琳宮梵宇之中,而儒家者流,舉所謂淹中柱下之藏,蓋無有也。豈不重可慨也歟!

《〈周易〉參義》序

新喻梁孟敬先生,元季用薦為集慶路儒學訓導,居二載,念親老,謝歸。入明,郡守劉真辟教授臨江府。明太祖既定天下,稽古禮文,召名儒修述,定一代之制。于是先生征詣金陵,年已六十矣。時分禮、律、制三局,先生在禮局中,討論精審,諸儒皆推伏之。書成,不受官,賜金還鄉里。筑室蒙山,為書莊以藏所著書,《周易參義》其一也。

是書蓋分教集慶時所作,以程朱《傳》《義》學者所宗,然程主于玩辭,而朱主于觀象,一本于理,一尚其占,其說遂殊,《參義》者,融會二家之旨合而一之也。先生于六籍咸有述,當時目為梁五經。《春秋》曰《考義》,《書》曰《纂義》,《禮》與《周官》曰《類》,《禮》曰《考注》,《詩》曰《演義》。《易》、《春秋》作于元季,他皆蒙峰退隱后所成。其卒也在建文二年,年八十有七。嗟乎!當時被召諸儒如青田、金華、新安、義烏,身非不顯,名非不著,而或以讒死,或以身殉,或遭遷謫,或不享年,求如先生優游終老,著作垂于后世,豈非幸哉!先生之論,以言忠信行篤敬為天德;不傷財不害民為王道,其言純以正。《記》稱好學不倦,好禮不變,耄期稱道不亂者,其殆斯人也歟!

程泰之《〈禹貢〉圖論》序

宋·新安程泰之尚書以該洽直諒見知于孝宗。嘗侍光宗潛邸講讀,及即位,以吏部尚書進龍圖閣學士致仕。公老而得謝于家,著書立言,盡發所蘊。今所傳《演繁露》、《考古編》、《雍錄》諸書,辨證古今之訛謬,訂正書傳之得失,多卓然可觀者。《〈禹貢〉論》五十二篇,亦公所著,辯江、河、淮、漢、濟、黑水、弱水七大川甚悉,凡諸儒舍經泥傳注者,一一正之。又專論河、汴二水之患為《后論》八篇。又為《山川地理圖》,因《禹貢》而備論歷代山川郡縣名稱改易,以唐世地書為正,總為四卷。汪端明應辰見而嘆為不可及。淳熙四年,公為刑部侍郎,因進講黑水,陳其素所辯論,孝宗嘉賞,命進其全書付秘閣。其后公出知泉州,同年舶使彭椿年始命教授陳應行校而刊之。圖本三十有一,今僅存《序說》,兼有所缺。考歸熙甫為跋時,圖已不及見,況又百余年乎!夫古今之宇宙,疆域大矣,自非身所親歷,安必其無訛?

《經》所紀,皆禹隨山刊木所身歷也。后世為傳注者,乃欲以一己見聞舉而核之,誠不能無誤。公之為是書也,盡屏訓傳,獨取經文而熟復之。于一言一字間有意指可以總括后先者,則主以為據,而后采歷世載籍以證之。其用志可謂勤矣。雖其謂鳥鼠同穴為二山,亦拘于一隅之見,然而弘肆淹雅,不詭隨傳注,固經說之杰也。嘗考南宋諸儒稱博洽者凡三人,一為鄱陽洪景盧邁,一為四明王伯厚應麟,其一則公。洪之《容齋隨筆》,博矣而未核;王之《困學紀聞》,精且核矣;而援經證史,解駁盡致,則于公是書見之。公復嘗考究《書》之歷代地理,為譜二十卷,取五十八篇互相發明,篇為一論。周益公稱其抉隱正訛,有功學者,嗟乎,安得并傳之為快歟!

新昌黃氏《尚書說》序

宋·新昌黃宣獻公經學博通,著《詩說》三十卷,《周禮說》五卷。其《易傳》未成而歿,今惟《尚書說》七卷僅存。吳興陳氏謂公“晚年制閫江淮,著述不輟。時得新意,則晨夜叩書塾為友朋道之。”蓋其窮經老而不倦若是。夫說《書》亦難矣,九峰之《傳》,程直方辨之,余芑舒疑之,袁仁砭之,明太祖集諸儒更定之。公之說,諸儒未有議之者,由其義之純而辭之約也。惟于《書》終《秦誓》,公以為夫子知其終必得志于天下,推其效自穆公垂創之為可繼,故錄其書,使與《費誓》自為后先。竊以為不然。周公、魯公皆周卿士,周公之《誥》錄于《書》,魯公之《誓》亦錄于《書》,無以異也。夏之書終以《嗣征》,周之書終以《秦誓》,無以異也。而謂夫子序《書》以秦承周,以《肴誓》繼《典》、《謨》、《命》,其旨則微,毋乃近于讖緯之說,不若九峰比于《詩》之錄《魯頌》、《商頌》,猶未害于義也。

時氏《增修東萊書說》序

宋·乾、淳中,東萊呂成公講道金華,四方從游者千人。公同年進士時鑄壽卿與其弟囗長卿,率其家子弟曰沄、曰瀾、曰涇,悉從公學。公嘗輯《書說》,先之《秦誓》、《費誓》,上至《洛誥》,凡一十三卷。閱再歲而公歿。瀾增修之,成二十二卷,合為三十五卷,于是《書說》乃全。予考成公實受業于林少穎之門,少穎有《拙齋書集解》五十八卷。朱子謂《洛誥》以后非其所解,則亦門人續成之者。夫林氏之書既以《召誥》終,公之書因以《洛誥》始,是公之用意,本以續其師說。而門人莫喻厥旨,愾其書之未就,輒補其余,其用心則勤,而公之意未免因之反晦矣。雖然,瀾,公之高弟子也。其所補綴,一本師說。學者取林氏之書暨先生講論,與瀾所增修合而觀之,匪獨見今古文正攝義蘊之全,而麗澤書院師友之淵源亦可睹矣。

注:乾、淳分別為宋孝宗的年號乾道、淳熙。《書說》全書共三十五卷,前二十二卷由南宋呂祖謙的門人時瀾所增修,后十三卷為祖謙原書,即起自《洛誥》而終于《泰誓》部分。

主站蜘蛛池模板: 麟游县| 湘潭县| 巫山县| 仁布县| 绥宁县| 东山县| 永康市| 太保市| 揭东县| 弋阳县| 库尔勒市| 忻城县| 玉门市| 铜梁县| 怀柔区| 鹰潭市| 陆川县| 荔浦县| 潼南县| 扎赉特旗| 枣庄市| 灵寿县| 贡山| 静安区| 建始县| 棋牌| 富阳市| 沽源县| 平阳县| 旬阳县| 宾阳县| 营口市| 澳门| 永济市| 昌宁县| 兰考县| 洮南市| 遵义县| 浮梁县| 喀什市| 苏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