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上帝之鞭”阿提拉:匈人就是匈奴人嗎?(1)

  • 怪哉(第11期)
  • 往來社
  • 4818字
  • 2016-05-05 17:26:53

難以置信,令整個歐洲聞之色變的草原霸主、游牧鐵騎統帥,幾乎一手摧毀西羅馬帝國的匈人大單于阿提拉,竟然在睡夢中悄無聲息地死去了,死在了他新婚妻子的身邊,這是公元453年的一天晚上。

直到第二天清晨,可能是聽到日耳曼族新娘伊爾迪科驚恐的呼叫聲,也可能是部屬過來探望,才發現這位后世史學家稱之外“上帝之鞭”的強悍草原部落之王,已經倒在血泊中氣絕身亡,而他的新娘縮在床角瑟瑟發抖。

那一晚的草原密室中究竟發生了什么?當時有人認為,阿提拉死于循環系統疾病,也有人懷疑是伊爾迪科謀殺了阿提拉。但無論死因為何,都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阿提拉的死亡,昭示了匈人草原帝國的末路。歐洲大陸這天清晨初升的太陽,卻是匈人的夕陽。

阿提拉所屬的匈人部落,是一個典型的游牧民族,他們逐水草而居,“居無定所,沒有基地,沒有規則,沒有定居的生活方式,總是從一個地方遷徙到另一個地方”。

他們極為排斥房屋,歐洲最早寫下匈人印象記載的羅馬史學家阿米阿努斯·馬塞里努斯描述道,“匈人不依靠任何建筑保護,卻像躲避墳墓一樣躲避它們,……除非迫不得已,否則即使他們離開自己的部族,也不會住進房屋中。因為他們認為,住在屋頂下是不安全的”。

這段記載和考古發現是相符的,直到今天,匈人遺跡中依然沒有發現任何谷物殘留,農具也僅限于收割用的鐮刀,而耕作的農具,則僅僅在阿蘭人的遺跡中發現了一件,還很原始。

他們同時非常依賴馬,“如同流犯,終生與馬車相伴”。他們在馬背上做買賣,在馬背上飲食,并且伏在狹窄的馬脖子上熟睡,進入夢鄉。當商議重大事情時,他們也在馬背上保持一貫的姿勢。

另外,匈人部落和所有游牧部族一樣,善騎射,戰斗力強大,但卻很分散。龐大的匈人草原帝國,實則由無數個相對獨立的小部落組成,匈人“不接受任何君主的統治,卻甘心效命于各自部落的首領”,另一位歷史學家湯普遜稱匈人“叛逆而分散”,他們經常不聽從大單于的命令自行其是。即使在匈人帝國的鼎盛時期,即使強悍如阿提拉,也不能完全支配帝國內部的各個部落。

這種性格,養成了匈人“毫無信用,不受任何宗教和信仰的約束,他們極不可靠,極受自我情緒左右,常常自作主張”的秉性,他們會憑借毫無理智的瘋狂沖動行事,形同野獸,全然沒有是非之分。而此時的歐洲羅馬人,已經習慣于遵守秩序,他們生活于嚴厲的拘束之下,他們的光榮是“過莊敬肅穆的生活”。

如此秉性的匈人,只是一個松散的利益聯合體,只有征戰、掠奪,才會讓他們空前齊心——他們在軍事上的確很強大,他們全民皆兵,每個成年男子,都生活在馬背上,既是牧民,也是戰士。他們的軍事組織,算不上嚴格意義上的軍隊,作戰全靠領袖臨場指揮調度,但戰斗力比起任何一個農耕帝國的正規軍而言,都只高不低。

匈人部落來歷神秘,他們是在公元4世紀中期忽然出現在歐洲的。當時的歐洲人,甚至不清楚他們從何而來。而直到今天,我們同樣不確定。但是一出現,就撼動了整個歐洲。

他們首先消滅了東歐頓河流域的阿蘭國。后者在當時的歐洲堪稱強國。然而,即使是阿蘭王傾全國之兵與匈人軍交戰,仍然是在頓河沿岸全軍覆沒,隨即身死國滅。阿蘭余部最終臣服了匈人。這震動了整個歐洲世界。滅亡阿蘭國后,匈人在頓河流域附近逗留了幾年,然后,在他們年邁的國王巴蘭比爾的帶領下繼續向西方進攻。

在378年,匈人和羅馬帝國正規軍有了一次廣為人知的碰撞。這年,羅馬帝國東部皇帝瓦倫斯,親征東部邊境的蠻族西哥特人,西哥特人求助于同為游牧部落的匈人,兩個游牧部落結成了聯盟。

羅馬軍和西哥特人的決戰地點在阿德里亞堡,今天土耳其共和國埃迪爾內省省會埃迪爾的郊區。在戰斗進入相持局面時,匈人及其盟友組成的騎兵軍團突然出現在戰場上,兇猛的騎兵迅速沖潰了羅馬軍隊的防線,后者頓時潰敗。

是役,羅馬軍隊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士兵陣亡,在后備隊中的皇帝瓦倫斯,也中箭身負重傷,被抬到一個農家的茅屋。當晚,哥特人包圍了茅屋并放了火,他們不知道燒死的竟是羅馬帝國皇帝。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成東西兩部,歐洲出現大動蕩,當時的匈人大單于烏爾丁趁機西進。烏爾丁的野心極大,他曾說過:“凡是太陽能照射到的地方,只要他愿意,他都能征服。”

這年冬天,匈人兵分兩路進軍歐洲腹地。一路跨過冰封的多瑙河,侵入了巴爾干半島,洗劫了色雷斯北部地區;另一路匈人則在庫爾斯克和巴西克的率領下,越過高加索山脈侵入亞美尼亞。

而此時的歐洲人,仍然沒有意識到,一場草原民族入侵引發的大變局,即將來臨,對于基督教文化圈邊緣地帶正在發生著的殺戮和掠奪,沒有任何積極反應。很快,匈人入侵的連鎖反應,波及西歐的羅馬帝國:匈人在東歐的地盤越來越龐大,不斷擠占著當地其他游牧民族的生存空間,這些部族只有兩個選擇,或者選擇臣服,或者遷徙。

當時,在匈人西面,居住著兩個日耳曼人部落聯盟:一個是第聶伯河以西至德涅斯特河以東的東哥特人聯盟,另一個是德涅斯特河以西至喀爾巴阡山之間的西哥特人聯盟。西哥特人聯盟的西南方,就是統治歐洲大部的羅馬帝國的領土。

阿蘭國被匈奴滅亡后沒多久,當哥特人還沉浸在對匈奴的巨大惶恐中時,匈奴鐵騎已經兵臨城下,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襲擊東哥特,東哥特軍隊被匈奴全殲,國王自殺,部眾四散逃逸。

西哥特得知東哥特滅國后立刻在德涅斯特河布陣,意圖阻止匈奴人渡河,不料匈奴人在遠處上游偷渡后夜襲敵營,重創西哥特軍。打敗哥特人,占據南俄羅斯草原后,匈奴人得以休整,人口開始急劇增加,同時,小部分的匈奴騎兵仍然在騷擾鄰國:一股匈奴騎兵渡過了多瑙河,與哥特人一起騷擾羅馬帝國。

西哥特人遷徙的方向,幾乎沒有選擇,只能是向西進入羅馬帝國的腹地——他們原本的棲息地,是羅馬帝國的東部邊境地區。由是,深遠影響歐洲歷史進程的三世紀“民族大遷徙”開始了。

被稱為蠻族的西哥特人,打不過匈人,敵不過匈人的日耳曼蠻族,和衰朽的羅馬軍隊作戰,卻有著摧枯拉朽般的壓倒性優勢。他們擾動著整個羅馬帝國。不久,蠻族之一的西哥特人,在其首領阿拉里克的率領下發動叛亂,并一度逼近君士坦丁堡,第二年,西哥特人又轉而南下洗劫了希臘。

但羅馬帝國更大的厄運還在后來,400年,匈人終于大舉西進,一舉奪取了多瑙河盆地,又攻入意大利。

在匈人身上,歐洲人觀察到了一種他們從未見過的戰斗方式:他們全是騎兵,時常主動發起攻擊,呈楔形隊形投入戰斗,并伴有兇殘的吼聲。為行動便捷,他們總是輕裝簡行,他們善于出奇制勝,他們會突然分散成多個小隊,從四面八方沖散敵軍,然后進行殘酷殺戮。他們行動異常迅速,往往在敵人還沒有發覺時,就攻進了某座堡壘或洗劫了敵人的營地。

公元410年,繼續西進的蠻族西哥特人,攻陷了西羅馬帝國首都羅馬。

之后,經歷奧克塔爾大單于、盧加大單于兩代,在公元422年、426年,匈人先后兩次蹂躪了東羅馬帝國的色雷斯和馬其頓,逼迫東羅馬帝國皇帝向匈奴帝國年貢350磅黃金。不久,東羅馬帝國又被迫在邊境向匈奴帝國開放互市,以確保邊境安寧。

但這個過程,同時也伴隨著匈人和羅馬帝國的談判、和解。公元418年,匈人和西羅馬帝國的議和條款,匈人大單于的侄子阿提拉,作為雙方交換的人質之一,被送到西羅馬帝國荷諾里烏斯皇帝的宮廷。在那里,阿提拉接受了羅馬式的教育,同時接觸到了羅馬人的生活習俗,也對羅馬帝國的內情有了一定了解。

阿提拉,生于公元406年,父親名叫蒙德古祖斯,他的兩個叔叔先后擔任過匈人帝國的大單于。阿提拉“鼻子扁平,皮膚黝黑,身材矮小,胸部寬闊,頭很大;但他的眼睛很小,留著灰色的稀疏胡須”。

425年,阿提拉曾作為受西羅馬帝國雇傭的匈人軍隊統帥,趕赴高盧對西哥特人作戰。在那里,他和西羅馬帝國軍隊一起,擊敗了西哥特人。

434年,阿提拉的叔叔,西哥特人盧加單于去世,阿提拉和他的另一個布列達共同繼承王位,各掌管一部分領土。兩位單于即位不久,便發動了對東羅馬帝國的戰爭,要求東羅馬皇帝交出匈人的叛逆,還要求年貢翻番,由350磅黃金上漲到700磅黃金。東羅馬皇帝也屈辱地答應了。

445年,布列達單于神秘地遇刺身亡——人們深信他是被阿提拉謀殺的。然后,阿提拉成了匈人帝國唯一的大單于。在他的率領下,匈人帝國的鼎盛時期到來了,與之相伴的,則是整個歐洲對匈人的恐懼。

阿提拉繼承了前代匈人君主們的無限雄心。正如歷史學家拜瑞所說的,阿提拉“確實將自己視為包括羅馬帝國在內的全歐洲最高的君主,……他夢想自己的帝國能夠擴展到海洋中的諸島嶼,并且很快作出了向大西洋沿岸擴張的努力”。

關于阿提拉的雄心,或許稱之為野心更合適,傳說還因他意外獲得了一柄馬爾斯神劍(Sword of Mars),Mars即是火星,而古希臘人視之為戰神。阿提拉將之視為上天的啟示。歷史學家約丹尼斯的著作中,收錄了這則傳說:

“一位牧民發現,在他的牧群中,有一頭母??偸且蝗骋还盏模珔s沒有查出他受傷的原因,于是這位牧民焦急地循著血跡尋找,結果發現了一柄劍。才得知原來是這頭小母牛在吃草時,無意中踩到了這柄劍而受傷;他挖出這柄劍并直接獻給了阿提拉,他認為這是上天要任命他成為整個世界的統治者,所以賜予他這柄神劍,以確保他贏得一切戰爭?!?

歷史學家麥高文認為,這柄劍其實只是某個古代民族宗教儀式的禮器而已。不過,阿提拉卻是信以為真地加速了他的征戰和擴張。

阿提拉確實強悍,終其一生,這位草原部落之王,帶著他的族人和鐵騎,兩次入侵巴爾干半島,包圍君士坦丁堡;也曾遠征到高盧(今法國)的奧爾良地區,后來又攻向意大利,并于公元452年攻陷當時的西羅馬帝國首都拉文納,趕走皇帝瓦倫丁尼安三世,使西羅馬帝國名存實亡。

阿提拉想吞并羅馬帝國,但歷史學家們認為,與其雄心不相稱的是,他并沒有建立、維系龐大國家的深謀遠慮,并沒有超越游牧民族的局限,這導致他最終輸掉了451年的高盧戰爭,這是匈人聯軍和羅馬聯軍的關鍵決戰。

迎娶伊爾迪科的這一年,是453年,阿提拉47歲,他的人生,他的部族,都到達了一個巔峰:匈人帝國的版圖達到了盛極,東起咸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多瑙河,北至波羅的海。在這廣大區域的一帶附屬國和部落,都向阿提拉稱臣納貢,并在戰時出兵參戰。而阿提拉也被后世史學家稱其為“上帝之鞭”。

然而,正如太陽過了中天必然西斜那樣,臻于極盛的匈人帝國,在輸掉高盧戰爭后,內部的裂痕早已出現,因為松散的匈人部落,其領袖的權威始終只是維系于不斷的征戰和掠奪中。輸掉戰爭的領袖,必然權威急劇下降,阿提拉也是如此。

只不過,還沒有等到危機爆發,阿提拉便于453年新婚之夜猝然死去。對于阿提拉的死,最常見的解釋出自古羅馬史學家普利斯庫斯的著作《出使匈奴王庭記》,他稱阿提拉是在睡夢中鼻腔血管破裂,血液倒流引致窒息而死。而這血管破裂,可能是由于阿提拉飲酒過多引起。

在阿提拉的葬禮上,匈人割斷頭發,刺破臉頰,用鮮血悼念他們部族上最偉大的國君之一。如另一位阿提拉同時代的古羅馬史學家約爾丹尼斯所說的,“最偉大的戰士是不應以女性的哀號和淚水,而是以戰士的鮮血來哀悼的”。

匈人騎士們列隊,圍繞著存放阿提拉遺體的大型絲綢天幕轉圈,向這位他們最偉大的領袖唱喪歌。儀式完結后,他們把阿提拉王的遺體裝進一個厚達三層的華麗棺材里:最外層是鐵,第二層是銀,最內層是金,以象征其不朽功業。

葬禮的最后一道程序是,匈人堵塞了一條河流,使之斷水,再把阿提拉的遺體埋葬到干枯的河床下,然后重新開閘放水。葬禮結束后,所有參與施工的奴隸都被處死,以便讓后世的盜墓者無機可乘。因此,他的墳墓至今未能被找到。

阿提拉死后,他的兒子們為爭奪大汗之位,打起了內戰,匈人帝國瞬間瓦解崩潰。這讓歐洲各族找到了翻身的機會。在東哥特、吉皮底人的反抗下,匈人于公元454年被迫退回了南俄羅斯草原。

461年,阿提拉的一個兒子企圖重建匈奴帝國,對多瑙河流域的東哥特人發動戰爭,遭到失敗。468年,他又發動了對東羅馬帝國的戰爭,結果自己戰死沙場,從此匈人逐漸沉寂了下去,直至被歷史徹底遺忘。很快,世上再無匈人這個來歷成謎的古代歐亞草原部族。

為你推薦
三體全集(全三冊)
會員

【榮獲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長篇小說獎,約翰·坎貝爾紀念獎,銀河獎特別獎】套裝共三冊,包含:《三體I》《三體II:黑暗森林》《三體III:死神永生》對科幻愛好者而言,“三體”系列是繞不開的經典之作。這三部曲的閱讀體驗和文字背后的深刻思想配得上它所受的任何贊譽。

天之下
會員

昆侖紀元,分治天下的九大門派為新一屆盟主之位明爭暗斗,關外,薩教蠻族卷土重來……亂世中,蕓蕓眾生百態沉浮,九大家英杰輩出,最終匯成一首大江湖時代的磅礴史詩,并推動天下大勢由分治走向大一統。

麻衣神算子
會員

爺爺教了我一身算命的本事,卻在我幫人算了三次命后,離開了我。從此之后,我不光給活人看命,還要給死人看,更要給……

棺香美人
會員

我出生的時候,江水上漲,沖了一口棺材進了我家。十五年后,棺材打開,里面有個她……風水,命理……寫不盡的民間傳說,訴不完的光怪陸離。

與晉長安(宋軼、丞磊主演《與晉長安》原著)
會員

大將軍之養女黎霜鎮守大晉邊疆,一次外出碰見一個奇怪的小孩,這小孩咬了她并吸了她的血。善心大發的女將軍把他回軍營養了起來,卻沒想到這孩子身上竟然大有秘密:白天是小孩,朝夕相處;夜晚化身黑面騎士,向她直球追愛。當黎霜逐漸淪陷的時候卻發現這小孩竟然是敵國世子,這戀愛還怎么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兰考县| 花垣县| 石景山区| 鄂托克旗| 新竹市| 武宁县| 汤阴县| 余干县| 长泰县| 潼关县| 亚东县| 英超| 温泉县| 麻江县| 清新县| 洛阳市| 张北县| 宜章县| 澜沧| 金山区| 蒙阴县| 鞍山市| 兴安盟| 涿州市| 平乐县| 安宁市| 蕉岭县| 丰原市| 若尔盖县| 华坪县| 神池县| 华蓥市| 万年县| 钦州市| 西林县| 若羌县| 化德县| 泰兴市| 信宜市| 合阳县| 孟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