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發現自己的天賦,找到自己的出路
書名: 未來的你,一定會感謝現在執著的自己作者名: 楊根深本章字數: 8532字更新時間: 2016-05-05 11:07:27
不要盲目和別人攀比
生活中少不了攀比,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說,攀比還是人進步的推動力。一個人如果想在社會上確定自己的位置,并不斷超越自我,就要選定一個參照物。但是,這種攀比必須是理性的比較,而不是盲目的。也就是說,我們可以不知足,但是不能盲目攀比,否則就會失去自我和特色,到頭來只能是徒增煩惱。
有本書中曾說:“如果我們僅僅想獲得幸福,那很容易實現。但我們希望比別人更幸福,就會感到很難實現,因為我們對于別人幸福的想象總是超過實際情形。”
的確如此。生活中,大多數人總是在哀嘆自己的不幸,而對他人的成績羨慕不已。他們總是在抱怨:
——他都漲工資了,卻不給我漲,什么道理啊?
——你看他都買新房子了。他和我一塊進的公司,看看人家,再看看自己,唉……
——人家的孩子多爭氣,考上了清華;看看自己的孩子,真是沒辦法……
類似的慨嘆和抱怨,相信我們都曾經有過。看著別人有錢,嫉妒;看著別人有權,詛咒;看著別人有房,羨慕;看著別人晉升,委屈……還有些人羨慕影星、歌星、運動明星,看到他們整天被包圍在鮮花和掌聲之中,就垂涎三尺,認為痛苦與他們無緣。
其實,人各有失意,只是你沒發現而已。正如同漫畫大師朱德庸所說:“我相信,人和動物是一樣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比如老虎有鋒利的牙齒,兔子有高超的奔跑、彈跳能力,所以它們能在大自然中生存下來。人們都希望成為老虎,但其中有很多人只能是兔子。我們為什么放著很優秀的兔子不當,而一定要當很爛的老虎呢?”
事實上,與人相比、競爭都是正常現象。只有看到自己的短處,才有可能盡快彌補,不斷進步。而那些因為比較而生氣的人,往往是因為自身性格和心理上的缺陷,導致了他們無可救藥的自卑,即使他們已經非常優秀。
比如《三國演義》中,周瑜發出人生的感慨:“既生瑜,何生亮!”還有童話故事中,那位每天都拿著魔鏡反復念著“魔鏡魔鏡誰最美麗”的王后。其實這都是一種嫉妒心的存在。
生活中,我們很多人都是這樣,習慣與人攀比,用他們最具特長的地方來比別人的不擅長處,從而享受勝利的喜悅。殊不知,你的缺點所在恰恰是別人的優勢。這樣的人,其實生活得看似幸福,卻并不快樂,因為攀比的心態讓他永遠不知足,不知道幸福快樂的生活到底是什么。而那些心胸寬廣的人,則會抱有知足常樂的心態,體會到自己的成功和幸福。
所以,我們應該學會正視自己,學會自我開釋。只要退一步想,你就會發現,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其實并不需要太在意。真正需要我們在意的,是怎么才能及早去除盲目攀比、自我折磨的扭曲心理。
弄清楚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
有什么樣的決定,就會有什么樣的命運,而主宰我們作出不同決定的關鍵因素就是個人的價值觀。一個人要想成功,就必須清楚知道自己的價值觀,并時刻以此為基準。
“假如明天你將死去,你最想要的是什么?”如果向不同的人問這個問題,得到的答案總是見仁見智。然而,在你的人生規劃中,你必須知道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因為只有回答了這個問題,你才能知道在你的一生中,什么才是最珍貴的,什么才是最值得珍惜的,什么才是你應該努力追求的。只有弄清了這個問題,才不會盲目行動。
在阿莉心中,最重要的是關懷和照顧別人。由于看到律師的工作頗能符合她這個心愿,于是便去當了一名律師。
隨著工作經驗越來越豐富,她在律師界的名氣也越來越大,最后自己創業。當她成為這家律師事務所的負責人后,工作方式也就跟著發生了變化,她不能再像以往那樣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訴訟案件上,而是要分出一半精力留意事務所的經營及管理。
在她的努力下,事務所的業務蒸蒸日上,可是她心里并不快樂,因為她不能再和客戶有更多的接觸了。如今她的地位已不同于其他同事,她必須經常主持或參加會議以便主導事務所未來的發展。就她過去的努力來看,她已經實現了所追求的目標,可是卻不能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了。
不知你是否也有過相同的經歷。要想讓內心得到真正的快樂,我們一定要清醒地分辨何為價值觀,同時還要明確你追求的目標。
《春風化雨》這部電影正說明了同樣的道理,它講述了杰美·艾斯克蘭提這位特立獨行的數學教師是如何教育他的學生的故事。
艾斯克蘭提以無比的耐心和熱情,改變了手下所教學生的未來命運。在外人看來,他的學生都是很笨的,什么也學不好,然而艾斯克蘭提卻不這么想,他千方百計地使學生從心底相信自己的能力,最后,他們在學業上果然有了優異的表現,令許多人大跌眼鏡。艾斯克蘭提這種不懈努力的教育精神,讓學生們認識了價值觀的驚人威力,懂得了什么叫做信心、決心,什么叫做磨煉、合作,以及什么叫做掌握自己的命運。
他的教育方式是身教重于言傳,他常常親自做示范,讓學生們從異于傳統的角度去看實現目標的可能性。這種教育方式,不僅讓這群常人視之為“笨”的學生通過了微積分檢驗考試,更讓他們學會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只要改變先前的信念,始終盯著更高的價值標準,那么自己的能力就會有更大程度的發揮,人生也會因此大大改觀。
如果我們希望做出不凡的成就,那就可以按照艾斯克蘭提所采用的方法:先找出自己生命中重要的價值觀是哪些,然后遵照這些價值觀去行動。這并不難做到,遺憾的是絕大多數人根本就不清楚什么是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他們一會兒往東、一會兒往西,如同水面上的浮萍,最終稀里糊涂過了這一生。
每個人的人生追求都不相同,當你知道了自己最重要的人生價值所在,那么怎么做決定就易如反掌了;反之,如果你不知道什么對你是最重要的,那么就很難做出決定,這往往會成為痛苦的折磨。有杰出成就的人,在這種狀況下通常能很快做出決定,那是因為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人生最重要的價值何在。因此說,要想獲得成功,就要找出自己最想要實現的并堅持執行,如此就會收獲完美的未來。
心中專一,有所為而有所不為
每個人都渴望成功,不甘平庸,那么,既然選擇了目標,就要心無旁騖,專心致志地投入其中。選擇了一條自己的路,就要認真地一路走好。只有選擇了努力的態度,我們才能超越別人并有所成就。
很多年輕人精力旺盛,因而習慣于同時做很多事情,希望自己在各方面都獲得成功。而且,他們不愿意放棄其中的任何一樣,似乎放棄就意味著低頭認輸。但其實,低頭有什么不好呢?而且,你有沒有觀察過那些成功的人士,有誰是各個領域的多面手呢?他們之所以成功,往往只是因為做了一件事,并將這件事做到了極致。
《今日美國》是美國很有名氣的幾大報紙之一,它的發行量大,內容新穎,深受讀者喜愛。身為該報主編的理查德,以前只是該報的一位專欄作家,每周他都會為這家報紙撰寫稿件。
大家都知道,專欄作家只要按時完成任務即可,并不需要每天都到辦公室工作。因此,他有大量的空閑時間用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理查德有一個習慣,就是喜歡到處走動,平時的大部分時間他都用來旅游。不過,他的旅游可不純粹是為了休閑娛樂,他是個有心人,隨身帶著筆記本,每到一個地方,他都會注意觀察當地的社會熱點以及趣聞軼事,記錄下它們并及時書寫自己的一些想法。所以,當其他的專欄作家坐在家里舒舒服服地休閑娛樂時,他可能正在紐約、休斯敦、洛杉磯、舊金山,甚至是法國、日本、中國、印度等地搜集素材和進行實地考察。也正是因為如此,理查德的專欄最受讀者的喜愛。
正是由于理查德幾十年如一日的刻苦努力,當其他作家的專欄因為反響一般而被陸續取消時,他的專欄版面不斷擴大。以至于一些讀者之所以訂閱《今日美國》,就是為了閱讀理查德的文章。
在和別人談及自己的工作時,理查德說:“我的工作是及時發現可以做專欄的素材,并把它們組合成文,這個工作遠不是在家喝喝茶然后空想一通那么簡單。”
也正是由于理查德長久以來的不懈努力,后來他擔任了《今日美國》主編。
事實就是這樣,你在工作時越專注,投入得越多,你就越有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就。
專心致志是一個人能否有所成就的一個必要條件,因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在做一件事的時候被其他的事情干擾,不能集中精力,那么就可能會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錯誤,久而久之,就會離自己的目標越來越遠。
成功的人永遠都專心致志,因為在他們所從事的事業之中,飽含著他們一貫的興趣;因為他們所追求的,正是一直以來的夢想。正是因為專注,他們得以發揮自己最大的潛力;正是因為專注,他們可以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擾;正是因為專注,他們才擁有了克服一切困難的力量。
有一個修女,生活并不富裕,但她一生中卻收養過幾千名的孤兒。這在別人眼里,完全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幾千個人,光是穿衣吃飯,就需要天文數字的巨額資產,而這位修女卻做到了。當她的事跡漸漸被人們知曉了之后,有人曾經問她是如何做到收養幾千個孤兒的,她回答說:“如果同時收養幾千人,不僅救不了他們,反而會讓他們和自己一起陷入困境。我的辦法是:一次只收養一個。”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們每天忙忙碌碌,不停地為自己的事業奔波,但到后來,收獲反而比不上那些看似悠閑的人所取得的成就。讀完上面的故事,相信大家已經很清楚,區別就在于,那些取得成功的人一般都是專注于一件事情,而我們卻往往貪多,不舍得放棄,同時奔波于多件事情。
不管做任何事情,只要專心去學、去做,就沒有克服不了的難關。相反,如果不肯用心,三心二意,那么即便是花再多的時間也不會有什么成就。只有運用專注的力量,你才能獲得人生的巨大成功。
學會獨立思考,才不會被他人左右
智慧,是人類區別于動物的根本標志。思考,是智慧的源泉。一個人如果不會獨立思考,永遠都只能走在別人后面,依靠著別人做事。一個有獨到眼光、獨立頭腦的人;一個不隨大流、不人云亦云的人;一個敢于批判、敢于說“不”的人;一個大膽創新、具有超前思維的人,是最受機遇女神青睞的人。
每個人都是區別于他人的獨立個體,這集中表現為我們的“獨立思考”能力。無論是接受教育,還是在社會實踐中成長,都是我們擺脫對他人的迷信,學會獨立思考,日益走向成熟的過程。
愛迪生之所以能夠成為大發明家,靠的就是獨立思考和堅持己見。有一次,愛迪生受到“氣球飛上天”的啟發,猜想人的肚子如果充滿氣,一定也能像氣球那樣在天上飄移。
盡管這是一次荒誕的經歷,但是,當時的這種思考能力的訓練卻幫助愛迪生走向了成功。
一個人做事的時候只有學會獨立思考,才不會被他人的意見左右,才能把事情做好,才能走向個人事業的成功。否則,不但一事無成,還會錯失良機。正如愛迪生所說:“沒有獨立思考習慣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的最大樂趣,便缺乏創造性思維活動。”
每個人都喜歡成功,拒絕失敗,這是人的一種本能。有的人之所以不善于獨立思考、缺乏主見,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總是在做事的過程中遭遇挫折。
作為一個志在成功的人,一定要具有自己的主見,要學會獨立思考,這樣才不會在做事時總是看別人的臉色。做事的時候,提前精心準備,并在執行的過程中小心推進,成功的時候就能獲得喜悅,進而對自己充滿信心,就會變得比以前更有主見。
獨立思考是一種能力。要想擺脫別人的牽制,毫無顧慮地為未來打拼,就要學會獨立思考。對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有意識地鍛煉自己:
——有疑問就發問。不要害怕問問題,即便是別人都沒問過的問題。這樣,不僅可以學到更多的東西,而且還可以緩解精神上的壓力。
——不要相信權威總是對的。這個世界倒不是沒有天才,真理已經掌握在每個人的心里,然而有的人卻總是喜歡相信所謂的專家和權威人士。因而,當自己想到新事情還沒去執行,就已經被嚇倒了。其實自己的思想比權威更重要,所以不要被他們嚇倒,因為這正好證明了真理正掌握在像你這樣的少數人手里。
——不要覺得你必須隨大流。從利害得失的角度來說,隨大流的最直接原因就是“趨利避害”,這是每個人心中的最佳愿望。但是,這也減少了成功的可能性,所以在某些特殊的時期還應有自己的主見,否則失敗是早晚的事。
——相信自己的感覺。如果你覺得不對頭,很可能真的有什么不對的地方,這時就要立即去改正,否則明知不對而不改,錯誤會變得更大。
——保持冷靜。遇到緊急的事千萬不要沖動,而應坐下來進行冷靜的思考分析,保持冷靜和客觀才可以讓你頭腦更清醒,才可以看清事實。
——積累事實。事實是驗證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切實地去分析和做這件事,你才會有更多的經驗,才會更能看清未來的成功道路。
——要勇敢。膽量是成功的前提,有的人做事前總是想東想西、想來想去,利弊權衡之后,膽量就沒了,所以也就難以成功了。
開發自己的潛能,向著目標前進
我們要相信,在這個世界上,只有堅信一切夢想都可以成為現實,才會讓生活向著夢想的方向發生改變。沒有對理想的堅定不移,就沒有對成功的追逐不息,也就不會有成功的可能。咬住目標不放棄,你會發現生活正在一點點地向你所希望的方向邁進。
有這樣一句話:“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都存在著未被開發過的領域,你認為的“骨子里就是這樣的”,其實是對自己缺乏正確的認識。
人在遭遇困境或者絕望的時候,會發揮出比我們想象中還要大的力量,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潛能。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學會發現自身的潛力。
一個年輕人厭倦了“為他人作嫁衣裳”,向往到商海一搏。但在決定實施自己的計劃之前,他開始懷疑自己了,因為他發現自己缺少做老板的素質和能力。他在大學學習的是印刷,除此之外,他似乎什么都不明白。
畢業后,他一直在工廠做技術工。和陌生人說話時就像一個害羞的大男孩,不知道應該把手放在哪兒,和女性說話甚至還會臉紅。他想辦印刷公司,可是他對注冊公司的手續以及其中的法律法規一竅不通。最后他得出一個結論:我生來就這樣,不善于和人打交道。既然從骨子里就是這樣,肯定就是無法改變的,我的夢想只不過是癡人說夢罷了。我注定只能是個平庸的打工仔。
也許你看到這里,也會附和著說:“是啊,一個人骨子里就是這樣的,還能怎么改變呢?如果真要改變那豈不就太痛苦了嗎?”
但這位年輕人和你的想法不一樣。雖然他曾經動搖過,不過他從來也沒有放棄。在親人和朋友的鼓勵下,他開始有意識地培養和別人打交道的能力。慢慢地,他就能機敏而圓通地應對各種人物,上至政府官員,下至商店的服務生,他驚奇地發現,原來自己輕易就能獲得好人緣。
他開始向印刷廠的老工人虛心請教,如何排版、如何選紙、機器的性能、各種品牌油墨的特點……他結交的那些做老板的朋友也熱誠地幫助他籌集資金、注冊公司、招聘員工、交流管理經驗……不久,他的公司就成立了。他的客戶源源不斷,很快就開始贏利了。如今,他已經從以前靦腆的打工仔變成了意氣風發的大老板。
人生沒有不可能。無數企業家、創業者為了追求和實現遠大的奮斗目標,甘愿承擔艱難困苦。他們以苦為樂,樂在苦中,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的潛力。相反,那些沒有遠大志向的人,不懂得發揮自身的潛力,渾渾噩噩地生活,白白地浪費自己的一生。
猶太人芬尼斯先生,是“邦迪”品牌的創始人。他出身體育之家,母親是體操運動員,父親是體操教練。父母一直希望芬尼斯也能夠成為一名運動員。
芬尼斯喜歡長跑,就參加了長跑隊。經過幾年的訓練,卻一直沒有跑出好成績,被迫離隊回家。之后,芬尼斯被送到他叔叔的經貿公司當職員。在公司里,芬尼斯負責銷售工作,一年下來能賺十多萬美元。四年后,他叔叔想要提拔他,并征求他的意見。
芬尼斯仔細想了想,覺得他叔叔的公司并不完全適合自己的發展,他想要自己開一家鞋業公司,希望運動員能夠穿著他造的鞋,在綠茵場上展示雄風。
芬尼斯對制鞋業幾乎一無所知,于是就到處找制鞋專家求教,學到了制鞋的常識。他不顧家里人的反對,利用自己在叔叔那兒賺得的錢,創辦了芬尼鞋業加工廠。他利用自己的所學,親自培養了一批制鞋工人。后來由于手藝精良,在當地有了小名氣,開始專門為迪樂公司加工“迪樂”牌皮鞋。芬尼斯制鞋廠生產的皮鞋手工細致,款式時尚,經久耐用,銷售得一直不錯。
然而,芬尼斯先生并不滿足已經取得的成就,他決定打造自己的品牌。經過市場調研,他發現運動鞋在這個市場上很有發展,同時也很暢銷。他決定把自己的品牌“邦迪”打造成世界名牌。他一直向往著,也在努力著。每四年一次的世界運動賽事就要到了,芬尼斯打探到賽事情況,國家馬術隊名將迪奧尼斯獲得冠軍的可能性極大,于是,芬尼斯就不分晝夜地為迪奧尼斯研發了馬術專用鞋,并托關系免費將鞋送給迪奧尼斯。不出所料,迪奧尼斯在比賽中獲得了冠軍,從此“邦迪”的牌子家喻戶曉,享有了盛名。經過不懈努力,芬尼斯制鞋廠成了世界上備受歡迎的鞋業公司,他的資產也大幅增加。
在競技場上,芬尼斯先生雖然沒有取得驕人的成績,但他卻沒有氣餒,而是有著自己的計劃。通過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最終實現了夢想。
有時候,人的潛能就是很大,能夠為了理想和目標,堅持戰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我們也要有在困難面前永不退卻的決心,發揮自身潛能,為實現理想而奮斗。
歷史靠人去開創,未來靠我們去打造。信心,是一個人最大的資產。只要擁有堅如磐石的信念,就可以取得常人難以想象的成功。
用發展的眼光看自己
對于一只沒有目標的船來說,任何方向來的風都是逆風。所以,我們不能讓自己的人生白白消耗在無止境的困境之中。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讓眼界超前行動一步,做一些恰當的預測和規劃,你就會知道路在何方。
馬克思曾說: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領使人類的許多建筑師感到慚愧。但是,最蹩腳的建筑師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建筑蜂房以前就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建筑師的圖紙,就是他的超前思維。
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生活圖紙。常常聽到身邊有人感慨:“不知明天會怎樣?”“前途茫茫,過一天算一天吧。”“看不到未來呀,路在何方?”……凡此種種,都是因為我們缺乏一個對自己的展望。
在生活和工作中,思考問題要有超前思維,看清事物的發展規律,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思維超前了,就可以做到事事超前。
無論是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企業家,要想在現代社會中立足并有所作為,都必須掌握并運用超前思維去贏得時間、爭取主動。通用電器公司董事長曾說:“我整天沒有做幾件事,但有一件做不完的工作,那就是規劃未來。”對未來的規劃和預見正是超前意識的核心所在。
下棋是個考驗人謀略的技藝。人生就和下棋一樣,我們不能總是光顧著眼前,還得考慮下一步該怎么走。尤其是當現實生活的不如意讓我們變得麻痹的時候,我們更應該仔細想想,明天又是全新的一天,明天的我想做什么?未來的我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就在一個星期天的上午,戴維絲經歷了一件特殊的事情,這件事給了她一次意外的震撼,使她開始重新思考人生。
那天,她正在臥室里打掃衛生,5歲的小女兒艾麗莎沖了進來,鄭重其事地坐到她的旁邊。
“媽咪,你長大以后想成為什么?”她問道。
戴維絲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孩子又在玩什么想象力游戲了。所以,為了配合女兒,她假裝認真地回答道:“我想,當我長大以后,我愿意做一個媽咪。”
“你不能這樣說,因為你已經是媽咪了。再告訴我,你想成為什么?”艾麗莎緊逼著問道。
“噢,好吧,我想想……我長大后要成為一名會計師!”她再一次回答。
“媽咪,還不對!你本來就是會計師嘛!”
“對不起,寶貝兒。”戴維絲說,“但是我真的不明白你在期望一個什么樣的答案。”
“媽咪,你只要回答你長大后想成為什么就可以了。你可以是你想成為的任何人!”
戴維絲愣住了,自己到底還能成為什么呢?她已經35歲,已經有了固定的職業,還有三個活潑可愛的孩子,有一個稱職的丈夫,擁有碩士學位……對她來說,人生難道還能有什么其他的改變嗎?
她調整了一下自己,然后用一種征詢的語氣問女兒:“寶貝兒,你認為媽咪還能成為什么人?”
艾麗莎看著媽媽,十分肯定地告訴她說:“你可以成為你希望成為的任何人!不過,這要由你自己決定。你可以成為一個宇航員,也可以成為一個鋼琴家,或者成為一名好萊塢明星……總之,只要你愿意,什么都可以!”
戴維絲非常感動——在女兒幼小的心靈中,媽媽還可以繼續長大,還有許多機會去成為她想成為的人。在她眼里,未來永遠不會結束,夢想永遠都不過時。
那一次交談過后,戴維絲開始了全新的生活……她開始起早鍛煉身體,開始把每晚看肥皂劇的時間變為“讀10頁有用的書”,她開始用新奇的眼光觀察周圍的一切。
她在改變自己,雖然表面上她并沒有什么變化,但她的心已經改變了,它時刻在為自己變成另一個新角色做準備。她有了理想和憧憬:我長大以后會成為什么?
要知道,我們到底能成為什么人,取決于我們想成為什么人。所以,我們要時刻想著未來,考慮如何規劃未來。
一所國際知名大學30年前曾對當時的在校學生做過一項調查,內容是個人目標的設定和規劃情況。調查數據顯示,沒有目標和規劃的人有27%,有目標和規劃模糊的人有60%,有短期目標和規劃清晰的人有10%,有長期目標和規劃清晰的人只有3%。
30年后,學校再次找到了這些研究對象,并做了新的一輪統計,結果發現,第一類人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長期在失敗的陰影里掙扎;第二類人基本上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他們沒有太大的理想和抱負,整天只知為生存而疲于奔命;第三類人大多進入了社會的中上層;只有第四類人,他們為了實現既定的目標,幾十年如一日努力拼搏、積極進取、百折不撓,最終成了行業領袖或精英人物。由此可見,30年前對人生的展望和規劃情況決定了30年后的生活狀況。
這就是超前思維的價值所在。用超前的思維看待自己,你會發現一個更全面、更嶄新的自我。擁有了超前思維,你就有了前進的方向,就能指引自己不斷向前。